肥胖是众多(肥胖是一种疾病对吗)
肥胖是下丘脑出了问题还是胃出了问题
解析肥胖成因:下丘脑的角色及多元因素探讨
在当今社会,肥胖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人口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探究肥胖的根源,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单一因素。虽然下丘脑在其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但实际上,肥胖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丘脑:调控失衡引发的肥胖隐患
下丘脑作为大脑中调节食欲和能量平衡的核心区域,对维持正常体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内部存在着“饥饿中枢”(外侧下丘脑区)和“饱足中枢”(腹内侧下丘脑核),二者通过精密的神经传导和激素调节机制,如同精准的天平一般,调节着人体的进食行为。
当“饱足中枢”接收到来自胃肠道的饱腹信号,或受到瘦素等抑制食欲的激素刺激时,会向大脑发出停止进食的指令,从而控制食量。然而,当下丘脑因遭受外伤、感染引发炎症,或出现肿瘤等病变时,这一精妙的平衡机制便可能被打破。若“饥饿中枢”异常活跃,或“饱足中枢”功能受损,人体就容易产生难以抑制的饥饿感,导致过度进食。长此以往,摄入的能量远远超过身体的消耗,多余的能量便会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大量堆积,最终引发肥胖。
临床研究中,曾有因下丘脑肿瘤导致肥胖的病例。患者在肿瘤影响下,食欲出现失控性增长,即便已经饱腹,仍无法抑制进食欲望,体重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这充分显示了下丘脑在体重调控方面的重要性,一旦其功能出现故障,就可能成为引发肥胖的直接导火索。
生活方式:不良习惯埋下的肥胖种子
在导致肥胖的众多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往往偏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食物。快餐、油炸食品、各类甜饮料充斥着日常饮食,这些食物富含大量的油脂、糖分,却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会使身体摄入过多的能量,而多余的能量无法及时被消耗,便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与此同时,运动量的严重不足也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出行依赖汽车,工作长期久坐,缺乏日常的身体活动。肌肉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消耗能量的能力下降,基础代谢率降低。这意味着身体在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减少,而摄入的能量却没有相应减少,能量失衡的情况愈发严重,肥胖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遗传因素:与生俱来的肥胖易感性
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某些特定基因的变异或多态性与肥胖的易感性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速率、脂肪细胞的分化与功能,以及食欲调节激素的分泌与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肥胖的遗传倾向,个体从父母那里遗传到相关肥胖基因的概率就会增加,这使得他们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肥胖。
据统计,父母双方均肥胖时,子女肥胖的概率可高达70% - 80%;而双亲体重正常的情况下,子女肥胖的发生率仅为10% - 14%。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了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它为肥胖的发生奠定了一定的先天基础。
内分泌紊乱:激素失衡引发的肥胖危机
内分泌系统在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内分泌紊乱,激素失衡,就可能引发肥胖问题。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显著减缓。这使得身体消耗能量的能力大幅下降,即使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能量堆积,进而导致体重增加。
此外,胰岛素抵抗也是引发肥胖的重要内分泌因素之一。当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血糖水平升高。为了维持血糖平衡,胰腺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而高水平的胰岛素会促进脂肪的合成,并抑制脂肪的分解,从而导致脂肪在体内大量堆积。
肥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下丘脑功能障碍虽然可能直接导致食欲失控引发肥胖,但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有效预防和控制肥胖,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于“肥胖”那些事儿(一)
一、何为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和数量增加为特点,从而导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
我国是肥胖大国,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和16.4%;而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已经超过50%。
二、常用的肥胖的评价指标
1.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按照我国标准,BMI大于或等于24时为超重;BMI大于或等于28时为肥胖。
2.腰围: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标准腰围计算方法为:男性身高(cm)÷2-11(cm);女性身高(cm)÷2-14(cm),得数±5%为正常范围。监测腰围对早期预防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3.腰臀比:腰围和臀围的比值,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腰臀比大于0.9的男性和腰臀比大于0.8的女性被认为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
三、肥胖的危害
肥胖危害众多,与200多种慢性病相关,据《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2年度报告》,在我国接受减重手术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发生率为25.6%,超过40%的患者合并血糖异常;92.5%的患者合并脂肪肝;61%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女性患者中21.9%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些数据在广大肥胖人群中也具有代表性。
1、2型糖尿病:女性肥胖者患糖尿病的机会是体型正常女性的4倍,而这一风险在男性中同样存在。70%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的。因肥胖而引起的糖尿病患者,在体重减轻以后,病情会得以改善,糖分的代谢功能也会恢复正常。
2、高血脂、脂肪肝:几乎全部肥胖患者都存在高血脂和脂肪肝,肥胖患者本身心脏病发生率就高于常人,而血脂升高极易导致动脉包块,引发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事件;而长时间不控制的脂肪肝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引发肝恶性肿瘤。
3、高血压、心脏病:体重越重的人,越容易患高血压,且血压越难以控制,严重时可能出现脑出血等危重情况;同时由于心脏负荷大,此类人群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甚至心衰。
4、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人群多由于舌后坠导致,表现为睡眠打鼾、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会造成长期慢性缺氧状态,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等问题。
5、多囊卵巢综合征:为女性肥胖人群常见情况,表现为多毛、痤疮、月经异常、脱发、不孕等,严重影响女性生育能力。
6、癌症:有研究表明,肥胖和恶性肿瘤之间有着一定关系。肥胖女性患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卵巢癌的机率会增加。肥胖男性患前列腺癌、结肠癌的机率也更高。
7、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肥胖人群由于体重大,日常生活中脊柱和下肢所受压力也随体重增加,更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关节炎等情况,造成慢性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8、脑卒中等脑血管事件:肥胖人群因血脂升高,引发动脉斑块导致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也随之升高,据统计,肥胖者遭遇脑卒中的风险较一般人群高出40%,存在较高的致残甚至致死风险,严重影响人群健康。
9、影响寿命:如上所述,肥胖有可能造成多脏器功能不全,如果长时间不控制体重和合并症,任凭合并症发展,极易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研究表明,肥胖人群寿命比正常人群缩短5年左右,而对于存在肥胖合并症的人群,其寿命则缩短8-10年。
关于北京天坛医院普通外科
北京天坛医院普通外科是我国首批开展减重手术的科室之一,科室自2009年开始专注于肥胖及2型糖尿病手术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手术,手术开展十余年,完成手术700余例,最大BMI超过60 kg/m2,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群体。团队累计发表50余篇学术文章,举办会议及全国学习班十余次,具有较高的业内地位。目前我科减重手术已常规术后不保留胃管和气管插管,5天内出院,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全部患者由手术医师团队亲自随访并给予健康指导,保证长期手术效果。
2024年5月11日,北京天坛医院将于门诊大厅举行多学科就肥胖症开展义诊活动,届时我院普通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及心理科专家将就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药物及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欢迎广大病友现场免费咨询!
(普外科 闫文貌)
警惕!肥胖悄然逼近,背后藏着你想不到的致命危机!
肥胖绝非仅仅关乎身材,它更是危害健康的 “隐形杀手”,从身体到心理,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肥胖是众多慢性疾病的导火索。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会引发代谢紊乱,极大增加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使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血糖调控失常。心血管疾病也与肥胖紧密相连,肥胖导致血脂异常,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含量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
肥胖对呼吸系统也会造成严重损害。肥胖者颈部脂肪增多,易使气道变窄,睡眠时更易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长期如此,不仅会导致白天嗜睡、乏力,影响生活与工作,还会因夜间缺氧,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此外,肥胖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相关。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肥胖引起的激素失衡和慢性炎症状态,为癌细胞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心理层面,肥胖者常面临社会歧视与偏见,这易引发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与社交生活。
儿童肥胖问题更不容忽视,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性早熟,还可能使孩子从小就埋下健康隐患,影响未来一生的健康。为了我们的健康,积极预防和控制肥胖刻不容缓。
如果你的体重超过正常数值,请立即去医院咨询医生的意见采取合适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