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心脏照片(肥胖人群的心脏图片)

KK健康 0
文章目录:

世界防治肥胖日丨今天,解剖一个胖子的内脏给你看

说到「胖」,你会联想到什么?臃肿的身躯、撑大了的五官、腹部的“游泳圈”……
可你知道一个胖子身体内的样子吗?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带你看清肥胖者的体内究竟长啥样,并列出一份科学管理体重清单。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 李光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中心主任 王存川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主任、体医融合运动处方专家 韩铁光

“解剖”一个肥胖者的内脏

肥胖者的体内究竟是啥样?

脂肪

厚度可达13公分

皮下脂肪多且厚,在外科手术中,往往要切得很深才能触及患处,外科医生甚至遇到过脂肪厚度高达13公分的患者。通常,瘦子器官比较明显,而胖人器官会隐藏在黄色脂肪里,难以发现,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心肺

一坨软肉

健康人的心脏是紧实饱满的,像一个水泵,如拳头大小。但肥胖者的心肺则是软塌塌的一坨肉,用手一挤,有很多水。

因胖人体内储存脂肪的“仓库”已满,脂肪就会存储到心肌细胞间,影响其功能。当心脏不堪重负时,则会出现心力衰竭。

肝脏

肥大松弛

肥胖使肝脏变得更大、更松弛且“伤痕累累”。人摄取动物脂肪后,要转变成自己的脂肪。过度摄入的脂肪就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致使肝脏负担很大。无法及时处理后,就会形成脂肪肝,继而转变为肝硬化,严重会导致肝癌。

肾脏

表面坑坑洼洼

肾脏外面一般都有脂肪包裹,起到保护作用,健康人也有,而肥胖者的脂肪格外厚,且肾表面有很多瘢痕,坑坑洼洼,像疤一样。

血管

根本找不到

胖人的血管会被多余的脂肪包裹着,不仅手术时不好找,术后还容易感染,引起并发症。

此外,由于心脏必须为多余脂肪组织提供更多的血氧,动脉中脂肪堆积越多,动脉功能就越差,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进而增加血栓和全身血液循环恶化风险。

BBC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解剖肥胖》,片中两个医生解剖了一具“过度”肥胖的女性尸体,60岁,体重107公斤,不嗜酒,死于心脏病。影片直观展现了肥胖者体内长啥样。

肥胖从头伤到脚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

根据目前研究,有50余种疾病与肥胖有关,而这些疾病本身带来的影响及其治疗过程可能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呼吸系统

肥胖患者的脂肪堆积可能会导致咽壁肥厚、软腭肥大、咽腔狭小,使其易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此外,有研究发现,肥胖可以导致哮喘严重程度升高、药物控制欠佳,以及肺功能异常更加明显。

消化系统

若肥胖者腹部堆积过多脂肪,腹腔压力加大,就易使胃部胃酸及内容物出现反流。同时,由于多余脂肪无法通过肝脏代谢、转运出去,就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形成。

循环系统

肥胖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加,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弱,进而诱发高血压。再加上肥胖者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量均比正常人高,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增加了心脑血管病风险。

内分泌系统

脂肪细胞会随着其体积的增大而逐渐具有胰岛素抵抗性,导致血糖调节过程失衡,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

另外,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还会影响激素水平,间接地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肥胖女性雄激素分泌增多、雌激素减少,影响卵巢发育,造成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问题。

泌尿系统

肥胖患者,尤其是肥胖女性,容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运动系统

由于肥胖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比常人负重更多,所以关节磨损问题严重,更易发骨关节炎。

“健康的胖子”不存在

有一些人心存侥幸,虽体型肥胖,但是自认为平时有足够的运动量,疾病不会找上来,事实上“健康的胖子”是不存在的。

《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刊登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分别评估了不同体重指数(BMI)和体育运动水平与主要脑血管疾病(CVD)风险因素之间的联合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可以减轻超重/肥胖对CVD风险的不利影响,但过重的体重本身与主要风险因素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有关。与体重正常的不运动参与者相比,“灵活的胖子”,即运动但肥胖的个体患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几率分别高出约2倍、5倍和4倍。

运动不能完全抵消超重和肥胖对心脏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别指望做“健康的胖子”了,还是减肥和运动双管齐下吧。

老中青如何科学减重?

不同年龄段人群,减重侧重点不同:

中青年

调整饮食,控制腰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国人半数肥胖为中心型肥胖,也就是腰粗肚肥。

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在我国,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80厘米,就算中心型肥胖。

  • 饮食尽量遵循“早餐饱、中餐好、晚餐少”的原则,不要早餐对付、午餐点外卖、晚餐大吃大喝。
  • 办公室、客厅等随手可及的地方,不要放高热量的零食,替换为坚果、酸奶等。
  • 少点外卖,尽量自备午餐,烹调以蒸、白灼、炖、凉拌为主,少放油盐糖。
  • 避免久坐多做瘦腰收腹的健身动作,如平板支撑、仰卧腰部扭转、静态或动态臀桥等;上班间隙可练习下蹲、侧抬腿等;跑步适合大多数人,一周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为宜。

老年人

适度运动,增加肌肉

身形消瘦的老人:适度运动,有助增强肌肉活力,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量较小,方便开展易坚持,可每天锻炼1~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以轻微出汗为宜。

过度肥胖的老人:尤其是有“三高”等慢性病的老人,应适当减重。

除运动外,要在饮食上加以改善。少量多餐,每日4~5餐,每餐七分饱;每天吃一颗鸡蛋、喝一杯牛奶,吃一两鱼虾、摄入一两禽肉,再加上一至二两豆制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谷物、杂豆和薯类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比如红薯、土豆、山芋、芸豆等,注意粗细粮的搭配。▲

本期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体重270斤 心脏“胖”过常人1倍 专家团队为他打下一场“保命的”硬仗

国庆长假一过,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减肥”,而对于36岁的杨帅(化名)来说,不仅仅是忙着减肥,更是忙着保住命!体重270斤的他,BMI指数高达45.9kg/m2,更可怕的是他的心功能只是正常人的一半。如果不降下体重,给心脏做“减负”,生命时时刻刻都在遭遇威胁。

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保命的减重手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为他打了一场“按下快进键”的硬仗。

症状轻了就自行停药 差点丢了性命

胖,同感冒一样,是很多人都会遭遇的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加在一起,却差点要了杨帅的性命。其真凶在于他的心脏出了问题,住院时被查出心脏明显增大,心功能明显下降,心脏比正常人“胖”出一倍。他平日里心累、气紧、脚肿等不良症状,都跟这一问题有关系。

之后两年多时间里,杨帅彻底变成了一个“药罐子”情况不好时,只能躺在床上依靠呼吸机过活。每次去心内科就诊,医生都会开出一张“药方”:减肥。希望通过改善体重减轻杨帅的全身负荷,进而减轻病变心脏所承担的压力。

杨帅也曾积极尝试过各种减重,但却始终收效甚微:节食,一旦饮食不控制立马反弹;运动,心脏和关节都没办法承受。之后,他还曾经接受过药物注射的治疗,体重从350斤下降到了280斤。因为体重的减轻,心脏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心累、气紧等问题不再像此前那般严重。

以为自己“好了”的杨帅竟然自行开始减少用药量,甚至到后来干脆停了药。经过这一折腾,他的心脏功能的相关数值下跌到只剩下30%。又因心功能衰竭,导致了肺功能急剧下降。“稍微动下就会喘粗气、一身大汗,随时感觉会喘不上气。”杨帅说,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只能躺在床上,依靠呼吸机度日。

心脏被迫“超负荷” 半个月康复赢生机

“综合病人的资料,肥胖引起心脏增大要重点考虑。但也不能排除别的原因导致的心脏长大。患者已经接受最佳的药物治疗超过半年,心功能和心脏还在继续恶化,目前最迫切的就是纠正能纠正的外因,比如肥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邓晓奇解释说,人的心脏本应该和其本身的需求所匹配,当人的体重不断急剧增加,为了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在拼命干活的状况下也会被迫扩张。实际上,心脏过大并非是件好事,因为病变的巨大心脏会致使心脏收缩乏力,出现心累、气促,不能活动,还有随时死亡的可能。

此时,减重救命的唯一方式只剩下了外科手术。“首先是要调整到能够具备接受手术的条件。”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主任刘雁军博士称,入院时杨帅除了心脏问题外还合并有肺部感染等,是不可能经受住手术打击的,因此中心的心内、呼吸、康复、营养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首先是制定了一套提升方案,通过两周的药物治疗、康复锻炼,才终于迎来了手术的机会。

20人“硬核”专家团队 按下手术“快进键”

“接着需要解决的是术中可能发生的心脏相关问题。”刘雁军解释说,检查发现杨帅的心脏EF值心脏功能只有31%,这意味着随时可能在术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致死性室颤致患者猝死。而杨帅和家人拒绝接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仪,这对于麻醉、手术、护理组就的团队来说,就成为了巨大的挑战——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以减少手术打击,尽量避免各种恶性情况的发生。

为了顺利手术,麻醉、心内、呼吸、手术、护理等团队进行了联合方案的制定。9月29日手术日一早,由2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就开始忙碌:体位准备、中心静脉准备、手术器械准备、衔接人员沟通、PICCO监测、应急准备……因为前期多次的沟通探讨已经术前的充分准备,手术得以迅速顺利的推进。原本计划的手术时长为3小时,而在整个团队的默契配合下,就像是按下了时间的快进键,一个小时内便完成了手术。

术后杨帅被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当天即完成了脱机拔管。术后一周,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的杨帅得以康复出院,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数趋于平稳,活动之后胸闷气短等不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预计在一年之后,其体重预计会降低到140斤,病变的心脏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每天躺在床上,整个人都轻松了!”杨帅激动地说到,他说,等到基本恢复正常后,一定要好好弥补对自己孩子照顾的缺失,找回过去丢失的亲子时光。

大众健康报记者 侯文瑾

审核 蒲晓莉

沉重的心脏——肥胖对心脏会产生多大影响?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82岁老年女性患者,患有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伴糖尿病、慢性肾病、房颤、肥胖,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加重。

住院

超声心动图显示射血分数57%,左心室重量正常,左心房轻微增大,下腔静脉扩张,肺动脉收缩压48 mmHg。注射利尿剂和抗生素,但症状恶化。这是她在过去的12个月内的第八次住院,患者选择姑息治疗,4天后死亡。

尸检

尸检结果显示,从胸部取出时她的心脏总重量为758g,周围有明显的心外膜脂肪沉积(如图1)。

图1 尸检后获得的患者心脏解剖

除去心外膜脂肪后,心脏重415g(预估重量)。因此,心外膜脂肪占心脏总重量的46%(343g)。死亡原因确定为脓毒症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结

这一病例解释了HFpEF肥胖表型的多种典型特征,包括多发病、显著的容量超负荷、心脏肥大、心外膜脂肪增加和严重的右心衰。心腔僵硬度增加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对心脏的束缚增加导致心脏充盈压力和心室相互作用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加重了充血,甚至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风险增加。这一阶段的肥胖相关HFpEF患者的治疗很困难,本案例强调了早期干预预防和减少心脏及周围多余脂肪的重要性。

HFpEF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系统性炎症、心外膜脂肪组织堆积、脂肪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等,导致左心室损伤和主动脉扩张(尤其是伴随有肾功能损害和钠潴留时),尽管射血分数相对保持不变,仍可以引起心脏充盈压升高和劳力性呼吸困难。

图2 HFpEF发病机制:心外膜脂肪组织和炎症的作用与潜在治疗策略

心外膜脂肪组织可能成为新型心血管病药物治疗靶点,靶向药物治疗可能恢复EAT的正常功能。已经证实EAT对噻唑烷二酮、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肽酶及他汀类药物有良好的反应性。药物诱导的棕色脂肪组织效应提示增加能量消耗可能是一种治疗策略。

另外有研究指出,肥胖与心外膜脂肪含量增加有关,而心外膜脂肪在肥胖与房颤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脂肪细胞渗透进心房肌,导致传导减慢或异向性传导;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因子引起了心房纤维化;白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症因子的分泌。

参考资料:

1.Borlaug BA, Maleszewski JJ. The heavy heart of HFpEF. Eur Heart J. 2020 Sep 21; 41(36): 3447.

2. 廖玉华, 杨杰孚, 张健, 等. 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0; 36(1): 1-10.

3. Epicardial Fat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Current Evidence, Potential Mechanisms,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Eur Heart J 2016;Mar 1:[Epub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