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从胆汁(胆汁对人体脂肪的作用)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身体易发胖怎么破 中医告诉你这么调

生活中,我们常说胖子没有春天;在本公子认为,胖子还没有未来!作为微胖界的“常驻大使”,每每想到如此,本公子也是无限哀伤,然后在心中默默发誓:吃完这顿,我一定好好减肥。很多人都说:上帝是公平的!但为什么有些人吃再多也不胖?而我只是喝了点水,体重还稳如泰山呢?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你脾虚胆虚,消化吸收不好!中医认为,身体易胖多半跟脾虚胆虚相关,要想瘦首先得调理脏腑。具体怎么调呢?且听本公子来分解!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 多半是脾虚胆虚

“明明我只是喝了杯水,而她吃了那么多的米饭还有那么多的肉,为啥俺是个悲哀的胖纸,而她却是个窈窕的妹纸?”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瞬间感觉累觉不爱了有木有啊?

其实呢,身体易发胖是有原因的,除了我们熟知的饮食过量、缺乏运动、遗传因素,体质的原因是发胖的根本。如果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并进行有效的调理、建立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微胖界、胖子界顺利毕业,成为瘦纸将不再是梦想!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多半跟脾虚(脾虚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胆虚等密切相关。

“脾气不好”容易发胖

所谓“脾气不好”,在中医中称为脾虚,一个人若脾虚,很容易导致脾运化水谷的能力失健,从而导致消化不好、体内废水无法外排导致肥胖。在中医中,脾胃被称为酒囊饭袋,仓廪之官,其掌管人体的受纳运化之功能,脾喜燥恶湿,若脾被痰湿所困必然会造成脾阳受损,运化水谷的能力就会减弱。《四圣心源》里说到:脾升而善磨,即水谷入胃,全依赖于脾阳来运化,脾有多好运化能力就有多强。

关于脾虚致肥胖,主要有两点论述:

第一, 脾主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曾说打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里所说的肉主要指肌肉,其营养主要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的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若脾气足,则肌肉丰满,形体健美,如脾虚,则肌肉松弛,形体臃肿。

本公子友情提醒:对于爱健身的朋友来说,上午巳时(9:00-11:00)是最佳锻炼时机,此时脾经最旺,最利于锻炼肌肉!

第二,脾虚会导致水谷运化不利,而水谷运化不利包括水液运化不利和五谷运化不利。前者长期如此必造成体内湿气重,使得体内的废水不能排出,从而出现水肿;后者必然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不能够被分解,从而积聚体内、滋于肉下,造成肥胖。

脾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近些年来,中医临床上脾虚之症越来越高发,这主要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吃喝生冷之食是造成脾虚的主要原因。故调节脾虚多从饮食出发,因脾喜阳,所以脾虚者应该多吃温性食物,像冷饮、冷菜、凉茶、生冷瓜果、辣椒、油炸类等该戒的就戒了吧,该少吃的也要少吃。此外,推荐一款食疗粥,红豆薏米粥,常吃当饭吃不仅养脾除湿,还美容养颜,让你瘦到没朋友!

你这个胆小鬼,居然还是个胖子

很受伤有木有,人家胆子已经够小了,为何还是个胖纸,中医认为胆虚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胆是六腑之一,所谓肝胆相照,胆与五脏之肝互为表里,与肝相连,有浓缩、储存、排泄胆汁的作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为中正之官,,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而脾胃的正常受纳运化、消化吸收同样依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胆气足,则胆汁分泌旺盛,脾胃升降有序,消化能力才强;反之,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相应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导致其受纳运化失健,从而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等症。

另一方面,胆虚会致肥胖还与胆汁相关,胆囊分泌的胆汁是分解脂肪的第一战将,当人体进食后,胆囊就会外排胆汁如十二指肠,帮助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和吸收。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脂肪便得不到充分分解,滋于皮下,就会形成肥胖。还有我们常说肝胆相照,其实胆汁即是由肝的精气所化,且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肝的疏泄功能。当机体胆汁分泌出现障碍时,亦可反致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届此肝胆皆失衡,肥胖同时亦会出现头面浮油长痘。

胆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在临床上,很多人会切除胆囊,认为胆并非人体生存之根本,其实不然,这绝对是对自己生命的折减,因为五脏六腑这十二官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胆腑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谋断。不仅如此,其还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体表形象(如发质、肥胖)等密切相关。关于养胆腑,本公子给出三点建议,第一,子时入眠,因为子时胆经当令,胆经最旺,此时入睡有助于养胆经,可使晨起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第二,杜绝宵夜,因为吃宵夜会阻碍胆汁的分泌,不仅容易长胖,还不利于养胆;第三,敲打胆经,通过敲打胆经上的重点穴位,可舒筋活血,防止少白头的产生。

结语:市面上的减肥方法有很多,无论是健康的少食多运动,还是不健康的节食吃减肥药,都拍死了很多减肥者。前者难以坚持,后者于身体不利,所以从机体体质进行调理才是根本,只有将身体的内环境塑造成为易瘦体质才能真正享“瘦”。

这几个习惯催生胆结石 快看看你有没有

今日小寒,“小寒大寒,冻成一团”。此时节,强冷空气活动频繁,要注意御寒保暖。旧岁已近暮,新岁将登场,年的味道将愈来愈浓。

石头出现在路上,再正常不过;但石头“长”在身体里,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尤其是当石头“出现”在胆囊时,危害就不仅仅是疼痛那么简单了。

这几个习惯催生胆结石

长期“三高”饮食

这里的“三高”饮食是指:高脂、高糖、高碳水。

长期高脂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就会超过身体负荷,从而易在胆囊中析出形成胆结石。

长期高糖、高碳水饮食者则容易出现肥胖,肥胖者胆汁中磷脂和胆汁酸的含量也会改变,使得胆固醇更易过饱和析出,形成结石。

一般来说,荤素搭配最有利于预防结石。

长期不吃早饭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肝脏会不断分泌胆汁,胆囊的主要作用则是储存和浓缩胆汁。

当进入睡眠状态、没有进食食物时,胆囊会处于充盈的状态,胆汁会不断浓缩,其浓度在早晨达到最高。

如果此时正常进食早餐,胆囊就会排出胆汁帮助消化;但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规律,就增加了胆汁浓缩的时间,容易诱发结石。

餐后窝在沙发上

吃完饭后,很多人习惯窝在沙发上,此时身体呈蜷曲状态,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还会影响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导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久而久之,也可能诱发结石。

久坐不动

久坐是上班族的常态,而长期久坐不动,胆囊肌肉的收缩能力也会变差,影响胆汁排出,从而易造成胆汁淤积,为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

疼痛

胆结石急性发作可引起胆绞痛,中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会出现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会出现黄疸和高热。

消化道症状

对于没症状的胆结石,不少人是体检的时候才发现的。

不过,由于胆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可能会引起慢性的胆囊炎。

它的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伴随厌食、消化不良、腹泻、大便不良等症状,所以在早期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胃病。

护肝习惯

胆结石十分高发,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胆结石。

虽然胆石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确切,但被公认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饮食,因此胆石症的防治也应当从饮食开始。

☆养成不喝生水的习惯。

☆要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

☆保证按时吃早餐,不可空腹时间太长。

☆减少高脂肪、高油、高糖类食物摄入。

转自:吉林12320

来源: 吉林12320

长期结石引胆汁渗出 宁波72岁老太似“身怀六甲”

图为浙江大学明州医院急诊室 姚露露 摄

中新网宁波12月17日电(记者 李佳赟)因身患结石未治疗,芝麻粒大的结石长成了大核桃般大小……近日,身患结石的宁波72岁老人被送医救治时,其胆总管十二指肠已穿孔,渗出的胆汁和脓液使老人的肚子肿得像“怀孕六七个月”,生命垂危。

老人是宁波慈溪人,早在9年前,她就被查出患有胆总管结石,只是当时结石数量不多、体积不大,医生认为没有必要手术摘除,只嘱咐她每年检查。

最初几年,老人还每年做一次体检,但时间一长,就开始放任不管。九年间,虽然常受结石折磨,但老人总是忍了下来,有时疼得厉害,她也只是去医院挂个点滴,试图把病情“压”下去。

“其实,我母亲身体并不好,高血压、糖尿病她都有,但她总是很能忍,什么病都是能拖则拖,这次的结石也是一样。”老人的女儿张女士说,九年间,原先芝麻粒大的结石被硬生生拖成了大核桃般大小。

11月19日晚,在家休养的老人突然再次急性发作,但这次比以往都要严重很多,老人的肚子也肿胀得像怀孕六七个月,同时还伴有面色蜡黄、恶心呕吐、心跳微弱、意识模糊等症状。

随后,老人被紧急送往浙江大学明州医院,经检查当时脉搏为130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95/57mmHg,呈中毒性休克,心跳极其微弱。该院普外科副主任周正紧急对老人进行了手术。

手术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幸运的是,老人体内的2.5X2cm结石被全部取出,渗出的2500ml胆汁和脓液也被全部排出体外,破裂的胆总管十二指肠也被修复完整。

如今,经过悉心治疗,老人胆总管结石伴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已经好转,并康复出院。

该院普外科副主任周正表示,胆总管结石的发病原因有很多,比如肥胖、高脂肪饮食、不吃早餐、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药物等,都会导致胆汁成分改变或排泄不畅,形成结石。

对此,医生提醒,胆总管结石、胆结石患者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也易导致胆汁淤积;而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此外,也要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一旦发现结石,尽早就医治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