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造成肥胖(糖对胖的影响)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糖胖病”你听过吗?肥胖+糖尿病,危害加倍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

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

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

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让人上瘾的糖,会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致癌、肥胖、糖尿病

小金爱喝饮料,特别是含糖饮料,口味甜甜的,他最喜欢。平时口渴了不爱喝水,就用饮料代替,家人都劝他控制一下,可他就是不听。

去年年底,小金发现自己双腿膝盖处疼得不得了,一到医院检查,医生竟然说是痛风症状,可是小金才19岁!按理说,不是老年人才会痛风吗?医生解释道:“小金平时嗜喝饮料,饮料里面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分进入人体后,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从而可会引起机体内血尿酸水平的升高。

糖,隐藏在身边的“合法毒药”

人离不开糖,糖主要存在于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日常吃的主食中,都含有糖分。而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三大能量来源。

比如人在过度饥饿的时候,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此时吃一个糖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所以,糖对人体,就好比汽油对汽车。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天然的未经过深加工的食物,还是各种加工过后的食品以及零食,其中都有糖分的存在。尤其在食品加工制作上,加入糖是为了增加甜味、产生焦化反应进而提升食物的口感。

但是过分的摄入糖,尤其是工业制造的精制糖,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是致命的。

吃糖过度,会严重影响肝脏的健康。果糖在人体内,会导致肝细胞过速储存脂肪,如果长期喝含糖高的饮料或吃各种甜食,将会诱发非酒精脂肪肝。统计显示,有将近五分之一的英国人患有此疾病。50岁以后,更是高发人群。

吃糖过多易导致糖尿病,这是公认的事实。不过,这并不是说糖直接导致了糖尿病,而是因为糖分摄入过多,患者体内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中和糖原,所以引起血糖增高。

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每天只要吃进肚子里由糖分转化来的热量超过了150千卡,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出1.1%。

糖分对人体最外显的危害便是使人肥胖。因为糖只提供能量,并没有其他的营养素。如果糖的摄入量超过身体使用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引起超重或肥胖。

摄糖过多还会加速皮肤老化。大量的糖分短时间内进入血液,会引发胰岛素生长因子水平上升,从而使得表皮过度角化、皮脂分泌增加堵塞毛孔,导致痤疮长出。

另外,糖对胶原蛋白还有糖化作用,糖化会让胶原蛋白劣化,从而导致皮肤弹性降低,肤色变黄,如果你有注意糖尿病人群,就会发现他们看起来会显老,皮肤也比较暗沉。

最后,吃糖,就等于是在给癌细胞输送能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丛明华医生表示,癌细胞的最大特性就是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较快,如果一些已经患癌的人在过多摄入糖,无疑就是在火上浇油。而健康的人群,如果过度吃糖,导致血糖始终处在高位运行状态,容易诱发肝癌和乳腺癌。

日本的名和能治医师在《怎样防治癌症》一书中也提到了“糖”与癌症的关系。他认为,癌细胞不像其他细胞那样靠氧呼吸,而是依靠糖酵解作用进行生长繁殖。

这些肿瘤细胞分解糖的能力非常强盛,约为血液的20倍。如果使血液流过肿瘤,约有57%的血糖被肿瘤消耗掉。由此可见,癌细胞是很“喜欢”糖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过度摄入糖,指的是人工合成加工后的精制糖,比如红糖、白糖、各种食品中的糖类。我们日常吃的水果蔬菜食物中的糖分,由于结构和性状不同,进入人体后,吸收和代谢也跟精制糖有很大区别,因此,日常生活中正常吃饭的摄入糖分,对人体没有威胁。

存不存在“无糖食物?

在目前的食品加工领域,各种成份的糖类添加都存在。但是,过量的食用糖分,会导致上述各种疾病,所以目前在食品制作领域,不含有单糖和双糖成份的甜味剂,正逐步取代含糖的食品添加剂。这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

根据我国的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固体或者液体食品,每100克或100毫克的含糖量不超过0.5克。所以,很多食品中宣传不含糖,事实上只是含糖量不高。

何况,任何食物中基本都含有糖分,而加工类食品的原料,也都是谷物、肉类、水果菜蔬等这些物质。所以,没有绝对不含糖分的食品,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没有另外添加糖分,是衡量一种食品糖分含量高低的关键。

如何计算、控制每天的摄糖量?

精制糖摄入过多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全人类的身体健康。

英国的营养学家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应该不超过总热量的5%。我国去年也制定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其中规定要开展“减糖”行动,尤其针对青少年糖分摄入量高的问题,规定要求中小学校以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同时,食堂必须要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的供应。

对成年人而言,除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摄入含糖分的饮料和食物之外,在正常的饮食中,也要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比如不主动喝糖饮料,少喝乳酸菌饮料;喝咖啡、豆浆时,少加或不加糖。与其喝纯果汁,不如直接吃水果。如果非要喝,控制在1杯(一次性杯子的量)以内。

总之,成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左右,一定不要超过50克。#清风计划##健康科普排位赛##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无糖食品就是个陷阱 绝对的无糖食品是不存在的》.健康时报网.2020年6月12日

[2]《你关注自己每天的摄糖量吗》.中国青年报.2019年5月16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盐油糖摄入超标 国人越来越肥胖

央视网消息: 虽然我们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但您知道怎么做、怎么吃才更健康吗?昨天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盐油糖摄入量超标,存在不合理膳食现象。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5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克数值;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为42.1克,也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25克到30克的标准值;居民膳食脂肪提供能量的比例达到32.9%,而《膳食指南》中推荐的上限值为30.0%。

世界卫生组织鼓励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控制到5%以下,或者不超过25克,但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约为30克。3至17岁常喝饮料的儿童、青少年,仅从饮料中摄入的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就超过总能量的5%。由此带来的超重肥胖问题也日渐突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2.0%和67.6%;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也分别增加了1倍和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