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类和肥胖(胖和蛋白质有关系吗)
12岁男孩超重患上脂肪肝,小胖墩到底该如何减脂?
陈伟 医学减重专家陈伟 今天
最近有条关于体重的新闻上了热搜,西安一12岁的男孩超重30斤,在做常规检查时被诊断为“脂肪肝”。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身边的“小胖墩”越来越多,各种疾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超重呢?
儿童发胖的原因
造成孩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异常等疾病,但绝大多数“小胖墩儿”们是没有疾病影响的单纯性肥胖。
01
遗传因素
父母其中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占1/3;父母双方均肥胖的人群,子女肥胖的发生率超过一半,目前已经找到了多种与肥胖有关的遗传基因。
02
进食过多,营养过剩
我国饮食模式逐渐西化,孩子们吃的食物能量密度越来越大,富含糖分和脂肪的高能量密度食物,如可乐,汉堡,炸薯条等食物摄入不断增加。
03
运动过少
目前孩子学业负担重,父母也会给孩子增加很多额外的课外学习活动,比如音乐,美术,外语等,挤掉了孩子大量运动时间;另外,现在的儿童多喜欢看电视,打游戏,不爱从事体育锻炼。
最新研究提示,久坐少动或不活动行为是引起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久坐少动使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能量蓄积造成肥胖。
04
社会心理因素
有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功课的压力过重,或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精神长期紧张,就会无意识地多吃零食,来缓解压力,长期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就会导致肥胖。
综上所述,除遗传因素外,大多都是单纯性儿童肥胖,是由于食物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即“营养过剩”所致,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予以纠正。
肥胖对儿童的影响
在中国,很多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白白胖胖的,似乎“胖乎乎的”就等于“健康”、“健壮”,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肥胖会给儿童带来疾病隐患,从身体到心理都会受到影响。
早期发胖还可以使生长加速,尤其是骨头的生长,导致“最终身高”却可能低于体重正常儿童。
肥胖的孩子比体重正常的孩子患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的危险性要大得多。
有研究表明,15%-30%的肥胖成人在儿童期就胖。1-5岁肥胖儿童中有27%的人的肥胖会持续到成年,43%的6-9岁儿童的肥胖会持续到成人。
孩子特别爱吃肉和油炸食品也容易引发脂肪肝,这个疾病早期可能没有什么症状,但是任由发展会导致肝硬化,后果严重甚至需要肝移植。所以检查发现后,要及时干预。
脂肪肝和肥胖有关系吗?
脂肪肝和肥胖关系很大。
腹部脂肪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最主要的诱因。运动少,吃油、吃甜食物太多,容易引发脂肪肝。
因为饮食引发的的脂肪肝,通过适当的减重,能够有效的控制脂肪肝的发生。特别是减少摄入高脂、高糖的食物,配合积极的体育锻炼,体重达到正常的标准,脂肪肝能够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
需要注意的事,是否肥胖并不仅只用体重评估。有一些很瘦的孩子,只有40~50斤左右,由于体脂过高,也发现患有脂肪肝。另外,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的人群肌肉流失很多,体内的脂肪含量也会增高。
除了脂肪肝以外,肥胖的孩子比体重正常的孩子患其他疾病的危险性也要大得多。据统计,肥胖者并发脑血栓和心衰的人比体重正常者多1倍,冠心病多2-5倍,高血压多2-6倍,糖尿病多4倍,胆石症多4-6倍。
如果孩子已经很胖了,要尽早把体重降到正常的范围。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重要时期,减肥的方法和成年人差别很大。
“小胖墩儿”如何科学减重?
据统计,近10年来,城市儿童的体重一直都在增加,儿童超重和过度肥胖的比例增加了16%。家长们带着小胖墩来到医院的时候,总是希望得到某种灵丹妙药,恨不得在几天之内就把孩子的体重迅速降下来。
但小胖墩们进行减重治疗时与成年人不同,除了坚决执行“营养减重饮食计划”外,还要考虑到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应避免过分限制饮食。
适宜的饮食治疗方法应该是对他们进行指导而不是强制。小胖墩们减肥的基本原则是不妨碍其生长发育,不影响其正常的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
制定“营养减重饮食计划”时更要注意荤素搭配,食品多样化,蛋白质量要充足,也要防止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
每天能量宜在1600-1700千卡,其中蛋白质占18-19%,脂肪占20%-25%,碳水化合物占55%-60%,三餐的能量比例合理,分配均匀。
为了便于小胖墩们进行饮食控制,可形象地将食物分为红灯食品、黄灯食品和绿灯食品三种。
红灯食品:如奶油蛋糕、糖果、冰淇淋以及所有的油炸油煎食品,每周不能超过3次,每次也不宜过量。
黄灯食品:包括瘦肉类、蛋类、奶制品以及主食类食物,可以适量食用,但是不能过多。
绿灯食品:包括各种水果、蔬菜,可以随意食用,但在烹调时要少油。
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收到极好的减重效果。想要让孩子远离疾病,从小就要有控制好体重的意识,也能避免“小胖墩”成年后面临的减重难题。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肥胖的饮食搭配(北京儿童医院营养膳食科 毛凤星)
主食--选全谷、糙米蔬果--多吃蔬菜,水果150克/天蛋白类--鱼70克/天、瘦肉50克/天,鸡蛋1个/天,豆腐75克烹调油--20克/天食物多样,饮食清淡。禁油炸、甜食。少吃多动。(北京儿童医院营养膳食科 毛凤星)
“胆固醇大户”被揪出!第一名比鸡蛋高近18倍,很多成都人爱吃
据统计,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的发病率超过了25%,即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潜在的高脂血症患者。而仅在1992-2007这15年间,我国居民高胆固醇患病率从4.9%升高至14.4%,增加了1.9倍。
胆固醇过高,其危害并不局限于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显示,血浆胆固醇含量每升高1.03mmol/L,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性就会增加1%;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上升1%,冠心病风险就增加2~3%。更是会增加骨质疏松、肾脏病变、前列腺癌等病变风险!
胆固醇升高有哪些身体信号?谁是食物中的“胆固醇冠军”?如何才能让胆固醇不“越界”?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这4个症状
意味着胆固醇或升高!
高胆固醇血症堪称“隐形杀手”,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被忽视,致严重并发症。
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感染科主任雷君在接受湖北广电融媒体采访时谈到,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有迹可循,可以通过了解身体发出的“蛛丝马迹”:
1)晨起头脑不清醒,早饭后有所改善,与人说话间隙会睡着这样的“犯困”症状;
2)或经常出现腿抽筋并感到刺痛,补钙也无法缓解这样的“抽筋”症状;
3)或在眼周、手肘、足跟或臀等部位出现“黄色瘤”;
4)面部、手部突然出现黑斑等危险信号时,
出现以上症状,最好及时就医进行血脂检查,明确胆固醇增高的可能,以求将疾病扼杀于萌芽状态。
猪蹄竟是“胆固醇冠军”
食用之后需要适量运动
食物中胆固醇含量>200mg/百克,称为高胆固醇食物。哪些食物高胆固醇含量高,需要我们多加注意呢?据 据《中国食物成分表》,高胆固醇食物有以下这些:
高胆固醇食物(胆固醇含量>200mg/100g)
序号
食物
胆固醇含量
(mg/100g)
1
猪蹄
6200
2
猪心
158-3640
3
鹌鹑蛋
640-3100
4
鸡蛋黄
1705-2000
5
鱿鱼
1170
6
虾子
896
7
小虾米
738
8
虾皮
608
9
鸭蛋
560-634
10
鸡蛋
450-608
11
鱼肝油
500
12
鲫鱼子
460
13
蚬
454
14
猪肝
158-420
15
墨鱼
275-348
16
银鱼
361
17
带鱼
97-244
18
螃蟹
235
19
奶油
163-300
20
虾
154-220
从表中可以看到,第一名竟是成都人一直喜欢吃的猪蹄,每100g的猪蹄含有6200mg胆固醇,比鸡蛋高近18倍。
猪蹄虽然好吃,但是不适合过度食用。每次食用猪蹄之后,建议进行适当的散步和锻炼,以加速胆固醇和油脂的流失,保持健康。
而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血尿酸偏高的特殊人群吃猪蹄还是要适量,尝鲜可以,经常吃则不利于控制病情。
6招不让胆固醇“越界”
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20%~30%是吃进去的,其余需要肝脏自身合成的。所以,降低胆固醇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1
作息规律心情好
对普通人来说,增加运动、保持饮食均衡、作息规律是控制胆固醇水平最有效的办法。
所以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悦、学会调适压力。
2
调整饮食摄入
控制食物摄入总量,少吃或不吃高脂高糖食物。这些食物包括红肉(牛肉、羊肉、猪肉)、动物脑、内脏、全脂类食品(如全脂奶、奶油、奶酪、黄油、冰激凌)、某些油脂以及由这些食物加工成的食品(如甜点、蛋糕、派)等。
食物要多样化,多吃果蔬、豆类和鱼肉蛋奶,饮食少油少盐。烹饪方法多用蒸、煮,少用油炸。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营养均衡”和“食物多样化”,其中就对蛋类、内脏类、脂肪类有明确的建议:
蛋类建议每天40克~50克(大约1个鸡蛋的量),吃鸡蛋不弃蛋黄,每天吃1个鸡蛋的营养效益远高于其胆固醇的影响;
动物内脏含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建议每月食用2次~3次,每次25克(半两)左右;
控制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动物油、肥肉)摄入,建议每天烹调用植物油,摄入量为每人25克~30克(半两左右)。
注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指导大多数人的,已经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群,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必须严格控制膳食中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3
遵循医嘱,规律服药
如果体检时发现“坏胆固醇”已经超标,就不能只靠限制饮食来控制。最好到三甲医院复诊,看超标多少,有必要的话,要遵循医嘱规律服药,并定期复查。
服药后胆固醇正常了,不能贸然停药。停药后胆固醇会再次升高,心脑血管系统会再次受到危害,所以一定要长期坚持用药。
4
定期体检
定期测血脂,尽早发现胆固醇水平异常才能尽快干预。
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一次空腹血脂;
具有危险因素者,如男性超过45岁、女性绝经后、吸烟、肥胖、有家族史者,应每半年到1年检测一次;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应每3个月~6个月测一次血脂。
5
增加运动量
每周运动3天~5天,每次至少做连续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可打太极、快走、骑自行车、跳广场舞等,以身体微微出汗,第二天不感觉过累为宜。
6
戒烟酒
吸烟会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三酚甘油水平,降低“好”胆固醇水平。酒精会刺激机体,使胆固醇进行沉积,同时也会造成动脉硬化,同时还使肝脏负担加重。
编辑 | wendy
来源 | 综合健康时报、CCTV生活圈
我是大医生官微
监制 | 黄利琴
审核 | 蓝岚
图片来源 | 包图网 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