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胸骨痛(胖子胸骨)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胸痛可能源于反流性食管炎

刚刚退休的陈女士反复胸痛5个多月,疼痛总在胸骨后,时重时轻,在心脏内科门诊查了一圈没发现任何异常。患者为此非常担忧,胃口不好,精神状态也变差了。她辗转多个诊室,之后经过消化内科医生体检和问诊,结合胃镜检查,最终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胸痛的原因查清了,患者按照反流性食管炎治疗后,胸痛逐渐缓解,担忧也解除了,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食管炎引起的胸痛与心绞痛的表现非常相似,而且在胸痛时口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所以常常误以为是心脏“告急”,导致不能及时明确诊断。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般在胸骨后有烧灼样不适感,多在进食后发生,体位变化如半卧位、躯体前屈或剧烈运动时可诱发,如进食过热、过酸食物时,症状可能进一步加重。有时患者也可表现为餐后、体位改变如躯体前屈或卧床睡觉时,有酸性液体或食物从胃食管反流至咽部或口腔。有些患者还出现胸骨后疼痛,严重时表现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等,伴有或不伴有烧心和反流。部分患者可有吞咽困难或胸骨后异物感,症状呈间歇性,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均可发生。少数患者还可以有发作性夜间哮喘、咳嗽等表现。反流性食管炎好发于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等构成了反流性食管炎常见的诱发因素。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一方面应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如戒烟酒、低脂清淡饮食、晚上睡觉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不宜再进食、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应抬高床头等。肥胖患者更应减轻体重从而减少反流。另一方面合理使用药物,临床上一般使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促动力药、制酸剂等治疗,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但部分病人停药后症状会出现反复,因此常常需要药物维持治疗。而对于那些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临床医师对于胸痛患者的诊断,除了考虑心脏问题以外,还要考虑其他原因,比如反流性食管炎,尤其是合并烧心或者反流症状的时候,更要考虑到胸痛有可能由反流性食管炎引起。

(汪小平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

来源: 新民晚报

反酸、烧心、胸骨痛总是反反复复,是否与食管裂孔疝有关!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每天给您分享专业的医学科普知识,帮助您及其家人提高健康生活品质,感谢您的支持!

食管裂孔疝

您是不是经常感到胸口烧灼、反酸,甚至胸骨后面那种难以忍受的痛楚?

这些症状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消化不良那么简单,有可能您的问题来源于一种名为食管裂孔疝的病状。

食管裂孔疝,这个听起来有点绕口的名字,其实就是我们腹部的器官,比如最常见的胃,穿过膈肌上的一个自然开口——食管裂孔,进入了胸腔。

这个开口本来就存在,但当它变得异常扩大,或是腹压升高时,腹部器官就会“越界”,造成一系列不适

食管裂孔疝的症状和常见表现

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这食管裂孔疝会让人反酸烧心,甚至胸骨痛呢?

当胃进入胸腔,它与胸腔内压力的不同,容易导致胃酸反流到食管,这就是烧心和反酸的原因。

同时,胃在不该在的胸腔里占位置,会对周围结构产生压迫,尤其是在你进行剧烈运动或是躺下时,这种压迫感更为明显。

食管裂孔疝还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和胸部压迫感,尤其在你吃得比较饱的时候。

这些都是因为胸腔的空间被侵占,正常的器官活动受到限制所致

确诊食管裂孔疝的关键方法

怎么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患上了食管裂孔疝呢?医生通常会推荐几种检查方法来确诊。

最直观的当然是胃镜检查了,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食管和胃的状态,看看是否有胃部组织突入胸腔。

胸腹部CT扫描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清晰显示胸腹两腔的界限和任何异常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功能性检查如食道pH监测,通过测定食管内的酸度来判断胃酸是否反流,以及食道压力测量,这可以帮助评估食管的运动功能和闭合压力是否正常。

通过这些综合的检查手段,医生能够为您提供一个准确的诊断。

食管裂孔疝的治疗策略和生活建议

医学界对于食管裂孔疝的治疗有着多种选择,这些治疗策略往往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尝试非手术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和胃动力药

抗酸药可以有效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烧心和反酸的症状。

而胃动力药则可以增加胃部的排空速度,减少胃内容物倒流到食管的可能性。

这些药物一般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注意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对于症状严重或无法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手术可以修复食管裂孔,将胃重新放置到腹腔中,并加强裂孔周围的结构,防止再次发生疝气。

手术方式有多种选择,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更为先进的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因此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也是管理食管裂孔疝的重要手段。

患者应避免过饱和和进食过快,尽量避免在睡前进食,以减少胃内容物反流的可能性

避免摄入会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咖啡和酒精。

保持体重适中,避免过度肥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肥胖会增加腹部压力,加重食管裂孔疝的症状。

规律运动也是非常有益的,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强腹部肌肉,减轻腹部压力,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食管裂孔疝的症状。

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对于一些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甚至需要定期复查和调整治疗方案,以保持症状的稳定和减轻疼痛的程度。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食管裂孔疝,一定要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

您有什么想分享的经验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六旬女子长期胸痛气促 都是心脏太“胖”惹的祸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赵鸿飞

身体肥胖让人苦恼、影响健康,身体里的重要器官太“胖”同样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大麻烦!因为心脏太“胖”,61岁的黄阿姨(化名)长期被胸口疼痛折磨。近日,因“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她被收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医生为她实施了“左室流出道疏通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 左心耳切除术”,目前她已康复出院。

长期胸口疼痛,原因竟是心脏太“胖”

从2009年开始,黄阿姨的胸口总是莫名疼痛,有时候背部也出现痛感。严重的时候,这种疼痛的感觉可持续2个多小时。有一次,黄阿姨还被痛得晕了过去,家人立刻将她就近送到了一家医院。

经检查,黄阿姨被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简称肥心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病的特征就是心肌太“胖”太“肥厚”了。正常心脏的左心室和右心室间有室间隔,正常心肌厚度一般在0.8-1.0cm左右,但患了这病的患者,心室间隔呈现出非对称性、高度肥厚的情况。

心肌太厚实就像膨胀的气球,将空间越“挤”越小,左心室到主动脉的空间也会变得狭窄,血液流动因此受阻,无法到达主动脉里,从而导致活动后胸痛、脑供血不足致晕厥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等情况,危害十分大!

经外科手术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黄阿姨确诊后,医生先是给予保守治疗,但效果不是很好,每隔两三年,她就要发作胸痛。今年,黄阿姨的胸痛再次发作,且症状明显加重。心电图提示为快速型房颤,心率达到了185次/分(正常为60-100次/分)。

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家人带着黄阿姨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随后,因“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她被收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入院后,黄阿姨的病情仍旧严峻,她只能整日卧床,稍有活动,心率就会“飙升”至150次/分,还伴有胸痛。

经过超声心动图的进一步检查显示,黄阿姨的左心房轻度扩大,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增厚,“胀”成了一个纺锤的形状,且各项指标都已经偏离正常太多,症状严重,病情严峻。外科手术是治疗的“金标准”,外科手术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晕厥复发率明显下降。因此,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郑奇军主任决定为黄阿姨进行手术。

经过多科室的反复讨论以及家属的同意,今年3月,在完善术前检查后,在麻醉科、手术室、超声科的配合下,郑奇军主任为黄阿姨进行了“左室流出道疏通术(Morrow手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 左心耳切除术”。术后黄阿姨症状改善,手术效果显著,不久后康复出院了。

出现这些症状,小心“肥心病”

据介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可能始于儿童期、青春期或成人期,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且未经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猝死率高。

医生介绍,该病虽然“可怕”,但不是无迹可寻,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体力活动时,会心悸、疲劳、气急或呼吸困难;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尤其是在劳累或紧张后会加重;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及颈部;呼吸困难,而且在躺下时加重,坐起来或站立时好转;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感觉自己的心脏跳动极快,或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的情况;双足、双脚踝或双腿肿胀。这些症状看似平常,但不能掉以轻心,一有类似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就诊,并尽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病因。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