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力量小(胖人力量训练会减肥吗)
“胖而不壮”更易摧残健康,需警惕老年群体的肌少症性肥胖
从字面上看,胖和壮有着相近的意思,但胖而不壮,则属于典型的“肌少症性肥胖”,其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危害堪称巨大。“老年人群本身就会出现肌肉量下降的问题,此时叠加肥胖,肌肉量占比就更少。自此,老年人会在运动量减少-肥胖-肌肉量更少的恶性循环中不断反复,进而严重影响内分泌代谢和心脑血管系统,直至危及生命。”
12月27-28日,广东省医学会第五次肥胖代谢外科学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大会主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存川教授告诉南都记者,在全球范围内的60岁以上人群中,每一百人就有11人罹患肌少症性肥胖,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递增至23%。“老年群体的肌少症性肥胖问题,值得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警惕。”
79岁老太太BMI接近40
胖而不壮严重危及老年健康
今年79岁的李奶奶就是一名非常典型的肌少症性肥胖患者,其腰臀围远远超过了身高不说,BMI指数更是接近了40的危险数值。然而,在其庞大的体重中,肌肉含量却远低于30%的正常最低肌肉量阈值。胖,又缺乏肌肉,使得李奶奶不愿意运动,而缺乏运动消耗又反过来加剧了其肥胖程度。内分泌代谢病和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不断威胁着老人的健康。直到老人走进了暨大附一院减重外科接受了王存川教授的减重手术,这一恶性循环才开始打破,并慢慢地向着健康的趋向发展。
王存川教授告诉南都记者,“肌少症性肥胖”,也就是肌少症和肥胖并存,脂肪量升高、骨骼肌质量降低及骨骼肌功能低下并存。由于老人身体脂肪含量和内脏脂肪面积增加、骨骼肌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下降,因此老人很容易出现肌少症性肥胖。一项分析显示,全球老人中肌少症性肥胖患病率为11%,75岁及以上的老人患肌少症性肥胖的比例高达23%。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逐渐步入中等老龄化的我国,老龄人群的肌少症性肥胖问题同样值得警惕。与单独发生的肥胖或单纯发生的肌少症相比,肌少症性肥胖引起代谢疾病和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且同时增加了失能和全因死亡风险。”衰老、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和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度,以及一些内分泌因素等,均容易引起肌少症性肥胖。
王存川教授表示,一般而言,减重手术更倾向于在18岁-65岁区间的重度肥胖患者中开展,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开展手术的减重效果也更加明显。但对于特别严重的肌少症性肥胖老年群体而言,如果在通过其他方式干预无效,而肥胖和肌肉减少又严重危及生命健康时,手术减重也是一个重要选择。“虽然减重效果下降了,但毕竟是在一步步地实现减重。此时再结合科学的饮食、营养、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手段,这一类老年患者的健康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减重药物仍在不断进步
但断药后反弹问题值得关注
随着我国超重、肥胖患者数量的增加,如何科学、经济、有效地控制体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在前不久,我国批准上市了一款以针对特定靶点产生抑制食欲和减少胃肠蠕动为目标的减肥药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国际的不少知名生物医药企业还在陆续开发双靶点、三靶点减肥药物,并在取得了不俗的临床数据后有望陆续上市应用。
内科药物的发展和进步,一度被认为是改变减重领域游戏规则的重要手段。但现实中,肥胖的复杂性决定了内科药物还不能真正实现“治愈”肥胖,而只能是“管理”肥胖。
王存川教授表示,内科药物治疗在肥胖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比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停药后体重反弹是常见问题,此外,药物副作用也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他进一步阐释说,肥胖的药物治疗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个体差异导致药物反应不一,需要个性化治疗方案;其次,长期使用的依赖性和体重反弹问题依然存在;最后,药物副作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陈笑梅
肌少性肥胖,身体很虚,减肥先把身体调好,再说其他
有很多减肥的朋友,一味地追求“瘦”,更愚蠢的是,它们只看体重秤上的数字,却不知道,减下来的是肌肉,是水分,不是脂肪。
这类人减肥,会把自己越减越虚,因为肌肉含量实在是太少了。
我曾接诊过一位年轻的姑娘,二十来岁,原本也不胖,160的身高,110斤。属于正常的体重,就是体脂率比较高,肌肉含量只有不到30%。她一来就跟我说要减肥,要我帮她瘦到85斤,想让自己的身材更加“骨感美”。
我一看她的状态,面色苍白,走路都轻飘飘的,说话也没什么力气。询问得知,她平时吃得很少,还经常熬夜,从来不运动。
我给她把了脉,脉象细弱无力。
我说“你这样就先不要想着减肥了,先调调身体再说吧。身体好一点了,如果想减肥,也要先从增肌方面入手”。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肌肉就如同人体的 “城墙”,起着保卫和支撑的作用。
肌肉不足的人减肥是比较危险的,常说“骨肉相连”,肌肉是包在骨头外面的,保护骨头的,肌肉少了,骨头就容易受到伤害,导致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等危险问题。
那对于这些肌肉少、身体虚又想减肥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首先,得把脾胃调理好。
《黄帝内经》中有提到:“脾主肌肉四肢。”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不能很好地运化食物,生成气血,自然就会变得虚弱无力。
饮食上,要规律进食,避免吃那些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
多吃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像山药、薏米、芡实、红枣等,可以煮粥或者炖汤喝。
给大家提供几个对脾胃有好处的食疗方:
煲汤食疗方:
四神汤(健脾养胃):山药10克,莲子 10克,茯苓10克,芡实10克
栗子乌鸡汤(健脾止泻):乌鸡400克,山药20克,党参15克,桂圆干8克
山药猪肚汤(调理胃寒):猪肚500克,山药一根,姜片200克,白胡椒粉适量
瘦肉蘑菇汤(养胃益肾):鲜蘑菇100克,瘦猪肉100克
山药猴头菇汤(修护胃粘膜):猴头菇2块,山药一根,排骨400克,虫花草10克
煮粥食疗方
南瓜小米粥(养脾通便):南瓜 小米 胡萝卜
红豆紫米粥(健脾补血):红豆 紫米 花生 红枣
银耳莲子百合粥(健脾益肺):银耳 百合 莲子 枸杞
山楂粳米粥(健脾消化):山楂 粳米 莱菔子
小米牛奶粥(健脾助眠):小米 牛奶
红薯粳米粥(养胃补脾):红薯 粳米 红枣
除了饮食外,生活作息也要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可是身体自我修复和调整的黄金时间,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睡好了,身体才能充满能量。
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锻炼。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运动做起,比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运动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帮助肌肉生长,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
最后跟大家说一句,减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身体就像一座大厦,肌肉是大厦的根基,根基稳固了,才能谈得上其他的“装修”和“塑形”。
只有先把身体调好,让气血充足,肌肉有力,减肥才能更好更快,而且减下来的体重也不容易反弹,所以啊,肌肉太少、身体虚的朋友们,先别急着减肥,好好调养身体才是正道。
小学生体质告急!男生力量下滑明显,小胖墩现象愈演愈烈
健康警报!小学生体质滑坡,具体数据令人担忧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已经连续20多年呈下滑趋势。其中,男生体质下滑尤为明显,小胖墩现象更是愈演愈烈,这一趋势不禁让人为孩子们的未来担忧。
男生力量下滑明显,数据揭示“小超人”不再
根据调研数据,近年来部分小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以城市男生为例,他们在力量素质上的表现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退步。具体来说:
- 城市男生10岁和11岁年龄组在引体向上项目上的表现,与2005年相比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一年龄段的男生在完成引体向上时的平均次数减少了近一半。
- 另一项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握力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其中,男生的握力下降幅度尤为显著,平均下降了约10%。
这些数据揭示了男生在力量素质上的下滑趋势,曾经的“小超人”们现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小胖墩现象愈演愈烈,数据触目惊心
小胖墩现象已经成为小学生健康问题的另一大焦点。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
- 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这一数据相较于过去几十年有了显著的增长。具体来说,1982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据已经增长了近40倍。
- 在小胖墩中,男生的比例更高。数据显示,男生肥胖率普遍高于女生,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男生肥胖率更是远高于女生。
此外,小胖墩现象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肥胖问题,这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一个真实的“小胖墩”故事,数据背后的沉重现实
说起小胖墩,不得不提那些因肥胖而遭受身心双重压力的孩子。以21岁的青年徐周磊为例,他因肥胖症体重一度达到400斤,多次入院治疗。虽然曾一度减重成功,但因放纵饮食再次复发,最终因心衰严重离世。这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背后,是小胖墩现象日益严峻的现实。
家校联手,共筑健康防线!
笔者认为面对小学生体质下滑和小胖墩现象,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家校联手,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学校可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孩子们对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的认识;家庭则可以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和运动,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向上的成长环境。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活动,激发孩子们的运动兴趣;家庭则可以限制孩子对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鼓励他们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等健康食品。同时,家长还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运动计划并共同执行,帮助他们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健康的小巨人!
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只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健康的小巨人,我们才能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