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界定方法(肥胖的判定标准有哪些)
肥胖也分等级?按照国际的标准,自查一下希望你不是最严重的等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一提到肥胖,很多人觉得不过是体重增加、身材走样。可你知道吗?肥胖是体型问题,它还是一种被医学正式定义的慢性疾病。而且,肥胖是分等级的!
如果你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超标”,甚至达到了某些级别,可能健康风险已经悄悄在敲门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肥胖的等级划分、它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应对这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
肥胖是外貌问题,还是健康的隐形杀手在医学上,肥胖影响外形,更是众多疾病的温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约6.5亿人属肥胖。
肥胖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小王(化名)是一位35岁的上班族,身高1.75米,体重却达到了95公斤。因为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运动,他的BMI达到了31(属于肥胖)。
起初,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异常,只是偶尔感觉喘不上气。
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司例行体检中被诊断为Ⅱ级肥胖(中度肥胖),还伴有高血压、脂肪肝和高血糖。这一诊断让他意识到,肥胖背后隐藏的,是一连串健康危机。
医学上,肥胖的衡量标准主要是BMI(身体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BMI = 体重(kg) ÷ 身高²(m²)
根据WHO的标准,肥胖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正常范围:BMI 18.5-24.9
o 健康体重。
· 超重:BMI 25-29.9
o 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
· Ⅰ级肥胖(轻度肥胖):BMI 30-34.9
o 健康风险开始增加。
· Ⅱ级肥胖(中度肥胖):BMI 35-39.9
o 健康风险明显增高,可能伴随代谢紊乱。
· Ⅲ级肥胖(重度肥胖):BMI ≥ 40
o 又称“病态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除了BMI,腰围和腰臀比也是衡量肥胖的重要指标。对于亚洲人群来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已经属于腹型肥胖(俗称“苹果型身材”),这类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尤其显著。
肥胖的危害是体型变大,还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1. 心血管系统
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长期肥胖的人群中,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 内分泌系统
肥胖人群易患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3. 呼吸系统
重度肥胖者常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觉时反复出现呼吸停止,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心肺功能。
4. 消化系统
肥胖会增加脂肪肝、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的风险。长期脂肪肝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5. 肿瘤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促进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1. 管住嘴:健康饮食是第一步
饮食调整是控制体重的关键。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 减少热量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分食品,如油炸食品、甜饮料等。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
· 合理分餐:一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 控制油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油不超过25克。
2. 迈开腿:坚持运动是关键
运动对于减肥和维持健康至关重要。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提高基础代谢率,防止肌肉流失。
3. 医学干预: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Ⅰ级以上的肥胖患者,尤其是伴有并发症的人群,可以考虑医学干预,包括:
· 药物治疗:如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能抑制食欲或减少脂肪吸收。
·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肥胖者,胃肠减容手术(如胃旁路术)可以作为最后的选择。
4. 心理支持:健康管理需长期坚持
肥胖的成因复杂,与饮食和运动有关,还可能受到心理、遗传等多方面影响。建立合理的健康观念,避免情绪化饮食,是长期控制体重的关键。
肥胖的预防: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防控肥胖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压力。
· 培养健康意识:定期体检,关注体重、腰围和血脂等指标。
· 关注儿童肥胖:儿童时期的肥胖往往会延续到成年,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未来趋势:肥胖治疗的新希望
近年来,肥胖治疗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利用肠道菌群调节来控制体重的研究正逐渐兴起;新型抗肥胖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AI技术也被应用于个性化健康管理,帮助人们精准记录饮食、运动和体重变化。
肥胖是一个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健康问题,但它需要每个人的重视和坚持。不论你目前属于哪个等级,都不必灰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最后,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吧:从今天开始,每天多运动10分钟,少吃一口高热量食品,向健康迈出一小步,你的身体会感谢你!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重状况不确定,不妨用BMI公式计算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结果,一起交流健康生活的心得吧!
信息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
2. 《柳叶刀》关于肥胖与健康的研究报告
3. 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科普 | 到底多胖才叫胖?如何减肥更科学?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了新版《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从肥胖的界定标准、肥胖的干预和治疗等方面为普通公众和专业医生提供指导。到底多胖才叫胖?如何减肥更科学?往下看,一同了解↓↓
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在我国成年人中,超重或者肥胖人群占50.7%,达5.56亿人;血脂异常人群占35.6%,达3.9亿人。新版《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造成超重和肥胖的原因既有原发性的,也有继发性的。遗传可能会导致肥胖,此外,膳食热量摄入过多、运动不足、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都是造成肥胖的原因。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特殊原因也会导致肥胖,这些情况都需要寻求医生的专业意见来判断。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我们可以通过体重指数(BMI)来自我测量,这是目前医学界普遍使用的体型判断指标,由此判定自己的体重是否健康,是否需要进行减肥。BMI=体重(kg)/身高(m)²。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老年人体重正常的BMI判断界值与中青年人不同,BMI在20.0至26.9为宜。一般来说,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图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轻断食”“戒晚餐”“断碳水”
真的管用吗?
各种减肥方法层出不穷,但有很多其实都是误区!目前,大家公认减肥的办法是“管住嘴”。“轻断食”“戒晚餐”“断碳水”等减肥方式真的管用吗?运动量越大减得越多?健康减肥究竟应该怎么做?快拿小本本记下来↓↓
1 “轻断食”减肥法到底科不科学?
从医学上说,营养治疗是肥胖症综合治疗的基础疗法,主要包括限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轻断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方式。其中,就有轻断食的“选项”。轻断食不代表不吃饭,过度的节食是不科学的。需要用科学适度的节食方法,在保证每天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水分摄入的前提下,根据体重控制热卡摄入即可。此外,新的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全脂牛奶对体重血脂无显著影响。
图源:央视网公众号
2 “管住嘴”不是“关住嘴”!不吃晚餐不会瘦
不吃晚餐其实并不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如果长期不吃晚餐,早餐、午餐吃的食物热量会自动转化为脂肪,体重反而增加了。一旦恢复晚餐饮食,体重反弹的速度会非常快。
3 “断碳水”减肥法就是不吃主食?
这里说的碳水,实际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大家可能通常认为碳水化合物主要集中在主食里面,但事实上,包括一些水果、蔬菜、肉类、蛋类等在内的食材当中,也含有碳水化合物。
“断碳水”的方法减肥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同时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不科学的断碳水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脑细胞主要靠葡萄糖供能,如果长期断碳水,大脑细胞葡萄糖供给不足,有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
图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健康减肥,不是少吃主食,而是少吃“精致”的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
4 运动量越大减得越多?
人体是一个能量的平衡体,单纯地增加运动量,如果不控制每天热卡摄入总量,同样不能达到减重的目的。此外,过量的运动还容易导致身体肌纤维损伤、肌间脂肪增多,造成四肢的粗壮。饮食能够达到营养平衡,又确实比身体最低需要量稍微低一点,实现能量负平衡,这才叫科学减重。
运动减肥要结合自身特点,一般肥胖人群应综合进行有氧运动、无氧运动以及柔韧性和平衡训练,运动前后都要及时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整理。短时间的运动出汗也无法真正分解脂肪,超过半小时的有氧运动才有效。
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属于“低-中强度”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肥胖人群,儿童、中老年人群也可以练习。
爬山、跳绳、划船、舞蹈等属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合年轻、体力好且无严重慢性病的人群。需要注意的是,膝骨关节炎患者不适合选择这类运动。
体力好的年轻人,无严重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轻中度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通过绝大多数抗阻运动来增强肌肉力量。
打太极拳、瑜伽、普拉提等柔韧性平衡训练,则适合大部分人群。
吃减肥药,躺着就能瘦下来?
目前,我国只有5种药物(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很多网络上销售的减肥“神药”,添加违禁成分“西布曲明”,还有国家管制类的“咖啡因”“芬特明”等,这些药物可能有毒又有害。
使用药物减肥有相应标准。BMI指数大于28而且经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或BMI指数大于24且合并高血压、高血糖症、高脂血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体重相关骨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成人患者,才可以考虑在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
此外,使用药物减肥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比如早期使用时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厌食,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副作用。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所谓减肥产品都是刺激性泻药,通过刺激肠道,使肠道内容物快速排到体外,长期使用会对身体带来严重伤害,适得其反。
减肥时身体其实很自私!
如何科学阻止体重反弹?
储存脂肪是人类的进化优势,而减肥就是和自己的优势做斗争。如果仅凭药物来控制体重,停药后体重就会快速反弹。事实上,“胖过”的脂肪细胞对糖和脂肪有更多渴望,一旦接触高脂肪食物就可能快速反弹。节食等对于体重的干预,都会导致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其中,瘦素水平下降会增加食欲,降低基础代谢率;生长素水平则会上升,刺激饥饿感。因此,一旦人体发觉体重明显下降,马上刺激食欲来提醒自己多摄入食物以维持原来的体重。
图源:央视频公众号
减肥的最终目的是健康,我们需要科学地阻止体重反弹。控制减肥速度、食用有一定量蛋白质的优质早餐、每天称体重、注意衣服的松紧、通过运动让能量“收支平衡”、尽量少吃易于消化的加工食品,都有助于保持体重。减肥并没有捷径而言,需要长期坚持,无法一蹴而就。减少脂肪和热量摄入,同时进行运动,才是最佳减肥方法。
来源: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央视网、央视频、生命时报公众号和《科技日报》
如何定义你是否肥胖?医生给出这些标准,快对照一下
为什么减肥那么难?
历尽千辛万苦一点点往下走的数据,
一不小心又反弹直线上升?
可能因为你并不知道肥胖的真相。
▼ ▼ ▼
肥胖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原因是能量过剩、脂肪存积。
肥胖可引起至少15种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痛风、癌症、骨关节病、不孕不育和精神疾病等。及早进行科学减重,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减轻危害。但作为一种疾病,它有诊断的指征,并不是你“觉得”自己胖,就是真的胖。
那么达到医学意义上的“肥胖”
有什么标准呢?
在大多数亚洲人群中
腰围的数值
男性不超过85cm
女性不超过80cm
都不被界定为肥胖
怎么测腰围才能得到准确数据?
拉开衣物,轻松站立,将皮尺放在胯骨上缘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与地面平行绕腹部一周,贴着皮肤但不挤压皮肤,在正常呼气快结束时皮尺量得的数据就是你的腰围数据。你可以记住这样放置时以肚脐为参照物的皮尺大致位置,下次就可以直接在此位置量取腰围了。
不要嫌弃“梨形身材”
女性适当“贴膘”有利健康
对于人体来说,脂肪太少也是不健康的。脂肪不但要看存多少,还要看存在哪里。
腹腔和内脏过量存积脂肪的“腹型肥胖”,也就是“苹果型”身材,这是不利健康的。
而有一些女性看起来体型圆润,其实脂肪主要是在臀部、大腿等部位的皮下,看起来是“梨形”身材,这些脂肪其实对人体是有保护作用的。
育龄以上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当有一些脂肪是有利身体健康的。如果太瘦,可能会影响生育能力,同时也引发一系列其他健康问题。
不要草率选用减肥药物
药物减肥也是医学上治疗肥胖的一种方法,但专家提醒说,药物减肥必须是严格按照正规医生的指导来服用的,很多人会听信社会上一些机构的推介,盲目选择一些可能含有药物的减肥产品,有些产品可能一时能够达到减重效果,但是却需要付出更大的健康代价。
另外,不少所谓减肥保健品,则违法添加番泻叶、大黄、酚酞等泻药或利尿剂。长期使用会导致脱水、习惯性便秘甚至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哺乳期间不要太着急减肥
刚刚生完孩子,
如何恢复到以前的曼妙身姿?
这是很多新妈妈苦恼的问题
——要哺乳不能节食,
要带娃没时间运动,
怎么办?
注意:母乳期还是不要想减重这件事了。母乳喂养期间如果盲目节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节食过度会导致掉头发、停经,接着是甲状腺、肾上腺等一系列的问题。
哺乳期,如何体重管理
1、注意平衡膳食、补充钙质。
2、生活方式上也要注意调整,尽量少吃甜食,坚持少糖饮食。
3、尽量挤出时间运动,比如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的有氧健身操,在家就可以做,上午、下午和晚上趁孩子睡觉时间做一下,孩子大一点的,可以带小朋友出去一起进行户外运动,对大人小孩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