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多吗(肥胖的人容易患病吗)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来Get减肥的正确方式
最近,“减肥爆改的杀伤力”上了网络热搜,看到网友晒出减肥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照片,你是不是在默默流泪:为什么别人减重那么容易,我喝凉水都胖呢?我一定是“易胖体质”!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1、“易胖体质”确实存在
肥胖是全球第二大可预防性死因,它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的肥胖人群,肥胖正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
除了不当的生活方式会引起肥胖,“易胖基因”作祟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已有研究确定与肥胖相关的750余个基因,如肥胖相关基因(FTO)、黑皮质素4受体(MC4R)等。这些基因的某些点位一旦发生变异,会让人经常感觉饥饿,不容易吃饱,并且更有欲望摄入高脂肪、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从而导致代谢紊乱,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等出现异常。
其实不只人有“易胖体质”,一些动物也有。例如,拉布拉多犬大多食量大、肥胖率高,这其实是因为它们可能携带有一种变异的POMC基因,导致其大脑无法接收足够的“吃饱”信号,这使得它们的食欲非常旺盛。
2、基因差异不是“摆烂”的借口
尽管“易胖体质”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摆烂”、偷懒的借口。
特定基因差异可能会诱导不健康的个人饮食偏好,但并不代表肥胖基因变异者一定会变胖。研究显示,肥胖的遗传易感性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减弱,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可使常见肥胖的遗传易感性降低40%。此外,饮食习惯与基因相互作用也可以调节肥胖的易感性。所以,记住六字秘诀:管住嘴,迈开腿。
3、管住嘴,迈开腿
应该这样做
少吃油炸食物:多吃油炸食物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
不喝含糖饮料:饮料中的糖极易被人体吸收,造成营养过剩。
不要过分控制主食摄入量: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减缓。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应为200~300克,并要注意粗细搭配。
不要只吃单一食材:饮食单一会导致营养素缺乏,也会影响减重效果。
不要断食成瘾:轻断食可加快瘦身速度,也有可能导致暴饮暴食。
减少盐摄入: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储存过量的水分。
饭前喝水:饭前喝一杯水,可以帮助抑制食欲,但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建议饭前喝水。
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对健康危害大,还会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晚餐宜清淡:晚餐要选择营养丰富且能量较低的食物,不要吃得太晚。
少吃加工食品:减重期间建议多吃不含淀粉的蔬菜、未加工的全谷物、瘦肉蛋白和健康脂肪。
不要选择单一运动项目:减重期间的运动项目要定期调整,否则减重效果会“打折扣”,建议结合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练习。力量训练能刺激肌肉生长,提高燃脂塑形效率。
不要相信快速减重:快速减重通常减去的是身体里的水分,减重速度以每月2~4千克为宜。
不要久坐:每伏案1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可进行伸展运动或做健身操。
运动时长要充足:运动持续时间越长,身体消耗脂肪供能的比例越高。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改变并刺激食欲。
(健康北京)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来Get减肥的正确方式📝
最近,“减肥爆改的杀伤力”上了网络热搜,看到网友晒出减肥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照片,你是不是在默默流泪:为什么别人减重那么容易,我喝凉水都胖呢?我一定是“易胖体质”!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01
“易胖体质”确实存在
肥胖是全球第二大可预防性死因,它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的肥胖人群,肥胖正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
除了不当的生活方式会引起肥胖,“易胖基因”作祟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已有研究确定与肥胖相关的750余个基因,如肥胖相关基因(FTO)、黑皮质素4受体(MC4R)等。这些基因的某些点位一旦发生变异,会让人经常感觉饥饿,不容易吃饱,并且更有欲望摄入高脂肪、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从而导致代谢紊乱,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等出现异常。
其实不只人有“易胖体质”,一些动物也有。例如,拉布拉多犬大多食量大、肥胖率高,这其实是因为它们可能携带有一种变异的POMC基因,导致其大脑无法接收足够的“吃饱”信号,这使得它们的食欲非常旺盛。
02
基因差异不是“摆烂”的借口
尽管“易胖体质”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摆烂”、偷懒的借口。
特定基因差异可能会诱导不健康的个人饮食偏好,但并不代表肥胖基因变异者一定会变胖。研究显示,肥胖的遗传易感性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减弱,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可使常见肥胖的遗传易感性降低40%。此外,饮食习惯与基因相互作用也可以调节肥胖的易感性。所以,记住六字秘诀:管住嘴,迈开腿。
03
管住嘴,迈开腿
应该这样做
- 少吃油炸食物:多吃油炸食物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
- 不喝含糖饮料:饮料中的糖极易被人体吸收,造成营养过剩。
- 不要过分控制主食摄入量: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减缓。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应为200~300克,并要注意粗细搭配。
- 不要只吃单一食材:饮食单一会导致营养素缺乏,也会影响减重效果。
- 不要断食成瘾:轻断食可加快瘦身速度,也有可能导致暴饮暴食。
- 减少盐摄入: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储存过量的水分。
- 饭前喝水:饭前喝一杯水,可以帮助抑制食欲,但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建议饭前喝水。
- 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对健康危害大,还会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 晚餐宜清淡:晚餐要选择营养丰富且能量较低的食物,不要吃得太晚。
- 少吃加工食品:减重期间建议多吃不含淀粉的蔬菜、未加工的全谷物、瘦肉蛋白和健康脂肪。
- 不要选择单一运动项目:减重期间的运动项目要定期调整,否则减重效果会“打折扣”,建议结合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练习。力量训练能刺激肌肉生长,提高燃脂塑形效率。
- 不要相信快速减重:快速减重通常减去的是身体里的水分,减重速度以每月2~4千克为宜。
- 不要久坐:每伏案1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可进行伸展运动或做健身操。
- 运动时长要充足:运动持续时间越长,身体消耗脂肪供能的比例越高。
-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改变并刺激食欲。
(来源:健康北京)
责任编辑:李金娟
全球23亿人超重,肥胖是因为吃太多吗?关于肥胖你要了解这些真相
当下世界,超重和肥胖成了“全球性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大约有23亿人超重。
而这个问题并不只出现在“富裕家庭”,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也正逐步面临肥胖问题。
我们国家的肥胖人数早在近年来便快速增长,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呈现出年轻化和低龄化趋势。
这也让人不禁想问:我们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了“吃得好,长得胖”的道路呢?
一、长胖的原因
说到长胖,大家立刻想到的是“吃得多,动得少”。
曾几何时,减肥行业的广告几乎都告诉我们:只要控制住嘴巴,增加运动,肥肉就会自动离你而去。
其实,真相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肥胖不仅仅是单纯的暴饮暴食那么简单。
它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遗传、环境、心理,甚至你周围的空气质量,都可能间接地影响你是否长胖。
其中遗传是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家发现,一些人天生体内的脂肪储存能力比普通人强,就像是体内有“超能电池”,把多余的热量全都转化成脂肪储存在身体里。而这些人,即使努力控制食量,减肥也往往效果甚微。
不过,也别把一切责任推给基因。
科学家说:“遗传并不等于命运!”
你天生的“脂肪堆积基因”并不会决定你一定要变胖。更重要的是,你能如何与这些基因“和谐相处”,创造出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大家每天忙于工作、通勤,很少有时间去做运动,久而久之,脂肪就悄悄地累积了起来。
更不用说每天摄入那些超高热量、营养不均衡的食物——炸鸡、披萨、薯片、可乐,都会导致肥胖。
现代社会的饮食结构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以前的传统饮食结构相对简单,大家都喜欢吃些家常菜;而如今,我们却在餐厅里点了大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轻松就能吃上一顿营养过剩的“大餐”。
这些食物很容易被身体吸收,转化为脂肪。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暴饮暴食,心理因素也是肥胖的“推手”之一。
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使人寻求食物带来的短暂安慰。你可能注意到,很多人在烦恼时习惯性地吃上一块蛋糕、喝上一杯奶茶,甚至一天中有两三次吃零食的时刻。
逐渐地,这种行为可能会形成习惯,导致体重暴涨。
所以,减肥不仅仅是“少吃多动”的事,还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压力,避免通过食物来“填补”情感上的空缺。
二、长胖的影响
胖,真的不仅仅是胖的问题。
对于许多人来说,长胖不仅影响着身体健康,还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胖会影响到个人健康。
科学研究一再证明,肥胖与多种疾病直接相关,比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甚至某些癌症。
特别是内脏型肥胖(啤酒肚),更是身体释放的危险信号。这类脂肪不仅堆积在皮下,还包裹着你的重要器官,让它们像被压着喘不过气。
光是2型糖尿病,全球每年就有超过3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而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7倍以上!
如果说,你觉得这些疾病离你太遥远,那再想想:每天早上醒来时腰酸背痛,上楼梯时气喘吁吁,穿衣服找不到合适的尺码,这些都可能是肥胖在敲响的健康警钟。
除了身体上的影响,肥胖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在这个以“颜值即正义”的社会里,肥胖者往往面临着歧视和偏见。不少肥胖人群从小到大都在“微笑面对嘲讽”的道路上默默前行。因为担心被指指点点,有的人甚至连去健身房的勇气都没有。
肥胖还会导致抑郁。
一项心理学研究指出,肥胖者的抑郁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25%。
此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也是肥胖人群的常见问题。
研究表明,肥胖者因呼吸暂停而导致夜间多次醒来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2.5倍。这不仅让人“晚上睡不好”,更直接导致“白天起不来”,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大学生小花(化名),身高166.5厘米,体重高达121.7公斤的她,在校园里总是感到自卑。因为体重问题,她频频遭受同学的嘲笑,甚至因此不敢参加学校的社交活动。
更糟糕的是,小花的体重给她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家庭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小花通过健康饮食和科学减肥方法,将体重控制在90公斤以内。如今,她不但恢复了健康,也重拾了自信。
我们可以看出,体重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深刻地影响着健康、心理和生活质量。
三、科学的减肥方式
提到减肥,大家最先想到的策略通常是“管住嘴,迈开腿”。
听起来很合理,是吧?
少吃一点高热量的食物,多运动几下,脂肪就会像冬天的雪一样,遇到太阳后不见踪影。
然而,现实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科学家和健身教练都喜欢用一个公式解释减肥:当你摄入的热量低于消耗的热量,脂肪自然会被“燃烧”掉。
但问题是,这个“燃烧”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举个例子,你每天减少500大卡的食物摄入,理论上一个月可以减掉大约2公斤体重。
然而,人体并不是一个冰冷的计算器,它会悄悄调整你的代谢率,努力让你保持体重。
换句话说,少吃多动确实可以减肥,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和身体“惯性”的持久战。
既然“少吃多动”这条路并不总是平坦,那如何科学减肥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你从战胜脂肪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调整饮食:不必过分节食,而是选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鸡胸肉、燕麦、绿色蔬菜。研究表明,这些食物不仅饱腹感强,还能帮助控制血糖和降低脂肪储存。
运动科学化:每周15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加上两次力量训练,不仅能帮助燃烧脂肪,还能提高基础代谢率。
睡眠管理:别忘了睡觉的重要性!睡眠不足会影响荷尔蒙的分泌,增加食欲,让你更容易吃多。
对于某些体重过高、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明显的人,药物治疗可以提供帮助。现代医学中,部分减肥药物能够抑制食欲或阻止脂肪吸收,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减肥的过程或许充满挑战,但它的好处绝对显而易见。不仅仅能“掉肉”,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会全面提升。
既然减肥的好处这么多,那不良肥胖的坏处就更值得警惕。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健康和心理层面的影响,但还有一些其他问题需要格外关注。
除了之前提到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肥胖还与某些癌症的风险增加相关,比如乳腺癌和结肠癌。科学家们还发现,肥胖会加速关节退化,导致年轻人早早出现骨关节炎的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还会对生殖健康造成影响。数据显示,肥胖女性患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概率是普通女性的2倍,这种疾病不仅影响生育能力,还可能引发长期的内分泌紊乱。
除此之外,一些肥胖者可能会产生“社交恐惧”,不想出现在公众场合,甚至拒绝接受他人的帮助。这种心理孤立会进一步加剧抑郁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莉莉曾经是一名重度肥胖者,因为体重问题,她总觉得自己在各种场合都“不合群”。
后来,她通过科学减肥方法,成功减掉了50公斤。如今的莉莉成了一名健康博主,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人改变自己。
就像那个网络上疯传的一句话:“减肥后唯一让我后悔的,就是早没开始。”
所以,不必在意别人是否对你的外貌吹毛求疵,你需要关注的,是自己内心的健康。
很多人以为减肥是一场“快闪行动”,瘦到目标体重就大功告成。然而真正的减肥,是在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整个减肥与健康话题中,社会的认知与态度同样需要被刷新。肥胖不是一种懒惰的表现,也不是简单的“嘴馋”造成的结果。
它是多种因素的复杂叠加。
对于每一个尝试改变的人,社会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异样的目光和冷嘲热讽。
肥胖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它。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坚持一段有意义的健康旅程,这些都是值得每个人去尝试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用他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胖与瘦不是你的价值标签,健康与否才是。愿每一个走上减肥道路的人,都能收获轻松而健康的人生——而不是“为了瘦而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