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肥胖(南书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兔儿爷”是如何扯上断背的?
我爷爷奶奶他们是钻石婚,两个人是相濡以沫,恩恩爱爱的一辈子。说实话我从来就没有听过他们说过“我爱你”,“你是我的心肝宝贝”这样的情况。更多的是老头子、老婆子。
什么是“老头子”,百度上搜的,就是对年老男子的称呼,或者是妻子对老年丈夫的爱称,有时帮会中称首领为老头子。可是大家知道吗,据说这三个字的出处跟两个人有关,谁?纪晓岚,还有乾隆爷,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那可是一点不假,真要是没有两把刷子,脑筋不够灵活,就有可能在皇帝身边挂掉了。
乾隆
话说有一天,纪晓岚和同僚在皇帝的南书房,等乾隆过来要陪他看书。可是因为纪晓岚身体比较肥胖,再加上正值酷夏,天气是奇热无比,想想北京的大夏天就知道了,浑身上下湿了个透,就像掉进了水池子一样,实在是忍受不了了。眼瞅着皇帝还有一段时间才过来,纪晓岚就索性把衣服给脱掉了,吊着膀子翻起书来,想着舒服一会再穿上。
不曾想,他刚脱掉衣服,突然外边传来一声皇上驾到,把这个纪晓岚吓得一激灵,怎么办?穿衣服肯定是来不及了,皇帝马上就到了,纪晓岚灵机一动,干脆把脖子一缩,屁股扭扭就拱到书桌底下躲起来了。你想乾隆眼神多好,早看到了也是为了使坏,一动不动地就在那坐了两个小时,坐在那里也是不言不语。
纪晓岚画像
因为纪晓岚他是个高度近视,啥也看不清,桌子底下他不能动弹,就这么趴着,那么热的,天是大汗淋漓,两个小时,乖乖,这已经到达忍耐的极限了。探出头来问,“老头子走了吗?”话音刚落,众人大笑,他才知道原来爷没走。
乾隆是怒而责问,"你怎么这么不成体统,对朕大不敬,可是死罪。"可是纪晓岚这个时候反而是不怕了,从容答道,既然都这样了,索性破罐子破摔了,"老乃长寿之意,头乃身体首,此乃圣人之称。孔子孟子有子固万岁来。“听了纪晓岚的这番诡辩,大伙是哄堂大笑,乾隆皇帝也觉得挺有道理,说的还挺舒服的,说的笑的也是。纪晓岚既为自己解了围,顺便还大大的,啪啪啪,拍了老大的马屁,足见智商还是蛮够的。自此以后这个词也就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流行开来了。
庄子
刚才说的“相濡以沫”,其实这四个字大伙都说烂了,不就是讲爱情吗?说那两条被困在浅滩里的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唾沫来延长彼此奄奄一息的生命。因为在它们的心中对方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因为在那生命里燃烧着对自己炽热的爱恋,在那生命里饱含着对自己永不褪色的深情。其实原作者庄子老先生要是听到后人这么理解,真的会被气死。不,他已经死了对吧?气得活过来。
我们都知道庄子老先生是属于逍遥派,思想很辩证,其实相濡以沫,后面还有后续,那几个字比较有名,叫,“不如相望于江湖”。说到江湖,很多人最初以为是古龙小说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其实不然,“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就是庄子说的全文如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意思是什么呢?像讲故事一样,说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那么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相互扶持,相互依赖,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相互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的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各自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望,自由自在。
你想都快干死了,相互之间吹出湿气,呵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多么有爱,多有亲情。可是谁都不愿意这样做,对吗?
庄子老年画像
因为在这两条鱼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如此的有爱亲情,还倒不如将湖水中各自游走吧,相互望去。而当他们忘记了对方,忘记了自己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他们也就完全地回归了,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最符合他们真性,他们最为适宜的境界,其实这才是庄子的本意。我的意思不是让大家不用,照样用,只是说说它的历史由来。
下面这个词觉得也挺有意思,发现很多男生都特别喜欢小鸟依人的女生,“小鸟依人”,现在的解释是指像小鸟那样依傍的人,形容女孩子是娇小可爱的样子,也许是因为咱们男人都有点大男子主义,有点英雄情结,所以很多的男人选另一半都特别喜欢小鸟依人的女人。
褚遂良
但是您可能不知道这个词原来不是这么用的,成语的出处在《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原文是这样的,“禇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 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说这话的是唐太宗,那褚遂良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尤其是他的书法是博采众长,变法多姿,自成一家。因为字写得好,很有文采,也很有政治抱负,所以魏征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推荐给了唐太宗。没想到唐太宗也是非常的赏识,唐太宗就任命褚遂良担任起居郎一职,也就是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连拉屎撒尿那也得记。
褚遂良书法
有一次唐太宗就问他说,你每天记载我的言行起居,可以瞅瞅吗?这哥们说“如今设立起居郎的职务,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恶行 都要记录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错。我从未听说皇帝本人要看这些内容的。”唐太宗又问,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论行为,你也要记下来吗?这哥们就很诚实的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可都要记下来的。不久之后,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我今天要当面评论你们的功过得失,引以为鉴,使你们警惕。说者没有过错,听者自己改过。”说完他就看着长孙无忌说:“你善于避嫌、随机应变,但是领兵打仗不是你的长项。高士廉博览群书,悟性很高,临危受难不变节,做官也不拉帮结派,但是缺少直谏的勇气。”唐太宗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唐太宗就说了本文开篇的那段话,用现在白话说的意思就是:
长孙无忌画像
“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小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小鸟依人”这个成语由此而得。
在讲下面这个词儿的时候,要先说一个旧闻,说13年10月22号在某市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说57岁的王老汉上网认识的一个女网友,寂寞的花草,两个人是你侬我侬在网上聊的是热火朝天,没想到在旅店开房见面的时候,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您猜这个女网友是谁?他的儿媳妇。所以这条消息在网上疯炒,而且也被各地的媒体所转载,后来证实这条狗血消息是当地电视台记者杜撰的。
唐懿宗
我们说的这个词就是“杜撰”。什么是杜撰,就是虚构,没有根据的瞎编。其实要告诉各位,杜撰这个词的年龄很大的,起源于唐五代,与杜光庭有关。杜光庭,字圣宾,号东瀛子,浙江缙云人,在唐朝懿宗时期,考进士未中,到天台山看破红尘当道士了。这位杜光庭精通儒道经典,也是为了维护道教的目的,编撰神话故事来阐扬道教。可是有后人就觉得这些内容属于乱编乱造,就是杜光庭所编撰。说白了没有啥事实根据而胡凑的著作,所以叫做“杜撰”。
还有一个说法是比较流行,说北宋有位叫杜默的诗人,有一次,石介和欧阳修 在开封为再次名落孙山的杜默设宴告别,席间诗酒唱和杜默在答谢诗中写道 “一 片灵台挂明月,万丈词焰飞长虹,乞取一约凤池水 ,活取久旱泥蟠龙。”诗句可算豪放。 而有人说此诗后两句重复用 了“取”字 ,犯诗家忌讳。杜默对此表示不能接受, 他说那是死宁陈规陋习,而诗贵在意境 ,决不能以词害意。因此,人们以后见到他的诗就说 “这是杜默所撰。”
野客丛书
南宋的王懋,他写了一本书叫《野客丛书·杜撰》曰 ,“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再后来,人们把不着边际、胡编乱造的东西都称为杜撰。尽管有些东西不是姓杜的人撰写,但是殊途同归,与杜光庭 、杜默的 “杜撰 ”堪称“一脉相承 ”。
最后要说的词让我有些头疼,因为它跟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有关,那就是,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可是兔加上中间的儿,再加上爷,反而现在在某些特定地域或场合说着有点尴尬,跟浩南风和相拱有关系。刘烨、胡军演的《蓝雨》看过吗?也有接近那个意思。兔爷这个名你只能说“兔”字音的儿化韵,“爷”是尊称,不能说“爷”字音的儿化韵,兔爷儿那就不对了。
兔爷
其实原本“兔爷”是很纯洁也很神圣的,指的就是捣药的玉兔,兔爷也是老北京,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的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的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话之后,用泥巴塑造成不同形式的兔爷,都挺美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味的?据史料考证是打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当时是禁止嫖妓,反倒是鼓励人们去找失足妇男。那时候京剧中反串女性的常做兼职,色情生意,也被叫做相公或者是兔儿爷。
老北京有两句骂人的词语,从这儿来的。如今有时候还能听到老北京人在使用一个词语就是“兔羔子”指的是兔爷的配偶,一个词语是“兔子矮子”指的是兔爷的后代,还有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兔子的行为观察比较多了,兔子进入发情期有时候直接是趴在同性上发泄。《木兰辞》您听过当中有这么一句说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有人解释说这意思就表示兔子是不分性别的恋爱。
木兰从军
当然能把可爱的兔爷往这方面扯,有一个清朝人罪过也是很大的,这哥们叫做袁牧,他写了本书叫《子不语》,说是在清代初年有一位年轻的巡按御史被派到福建去,当地一位叫做胡天保的人,很喜欢这位巡按御史的美貌,每次巡按御史升堂,一定是偷偷的窥视他。
兔爷
巡按御史巡至别的地方,胡天宝后面跟着,用现在的话说是追星,甚至发展到后来还会在厕所偷窥巡按御史的臀部。巡按御史有一次发现了偷窥狂,把他抓住就问他你是不是干过这件事情,偷窥我臀部多少次了?他刚开始不肯说。后来大刑伺候以后,他说,“实见大人美貌,心不能忘。明知天上桂岂为凡鸟所集,然神魂飘荡,不觉无礼至此。”我爱你,喜欢你,控制不住,巡按御史大怒,这还得了,我是朝廷命官,我还有尊严吗?就把他给杀了。
阴曹地府
过了一个月,胡天保托梦给乡亲说, 我以非礼之心,干犯贵人,死固当然;毕竟是一片爱心,一时痴想,与寻常害人者不同。冥间官吏俱笑我,就是阴间地府的那些官笑话他,无怒我者。今阴官封我为兔儿神,专司人间男悦男之事,可为我立庙招香火。我会保佑你们的。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同志们称之为“兔儿爷”或者是“兔相公”。
好,总之这期节目就是要告诉大家,原来汉语是这么的有趣,像类似的词语,我们现在是经常说,可是他们身世的故事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了,所以今天就随便讲几个,就是让大伙图个开心!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中国人为什么不讲理?
其实,中国文化有“巧言”的传统。传奇人物东方朔、纪晓岚,无不铁齿铜牙、巧舌如簧。但是,他们的巧言所展现的只是辩术或诈术,不是真正的说理。
比如东方朔式的机智,很多时候只能说是诡辩。
武帝一次外出,问东方朔一棵奇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善哉”。过了几年,武帝又路过那里,再次问他,东方朔忘记了,就瞎掰说是“瞿所”。武帝大怒,问他为什么前后名字不一。
东方朔急中生智说:“马小的时候叫驹,长大了就叫马;牛小的时候叫犊,长大了就叫做牛;蚕小的时候叫蛹,长大了之后才叫蚕。事物千变万化,又岂能一成不变呢?”武帝闻言,方才悻悻作罢。
纪晓岚“老头子”之说,也是如此。纪晓岚体态肥胖,夏日,常常汗流浃背,每次去南书房值班,他总要脱光衣服,赤膊纳凉。乾隆皇帝打算戏弄他一番,某天突如而来,纪晓岚来不及穿衣,慌忙躲在座位后。乾隆坐了两个小时,也不说话,与纪晓岚干耗着。后来,纪晓岚终于忍不住了,伸出头来窥探,问同僚说:“老头子走了吗?”
乾隆勃然大怒。厉声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晓岚从容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
高宗大喜,饶了纪晓岚的狗命。
据此,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为什么崇尚鬼谷子的“纵横术”,而不大在意修辞学。很多时候,修辞学是没有用的,纵横术却能够让我们保命。保命无疑是第一位的。延展到文学上,我们也是重抒情,少说理,诗歌中还常常“无理而妙”。
中国人注重实用术数,西人先哲则注重理论建树。西方雄辩学的政治背景是城邦议会制,政治人物以说服选民来争取选票,因而无不苦练说理的本领。现代西方执政党,每天都要面对在野党的挑战,时时被选民质疑,鸡蛋里挑骨头,自然需要雄辩的口才,逻辑地说理,才好让选民心服口服。
而古代中国则是一言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师之滨莫非王臣,一个声音喊到底。专制国家中,辩士们面对的是喜怒无常、言出法随的帝王将相。朕即真理,皇帝老儿金口玉言,欢喜谁就是谁,看谁不顺眼,立马拉出去砍了,哪里还用得着论辩?雄辩者嘴还没张开,脑袋早就在别处了。
中国人的说理能力,就这样先天不足,后天又没有得到培养,总是以狡辩为大智慧,结果就是在弯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人不在乎说理,甚至连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的“理”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
传说朱熹在路上遇见友人盛温如提着篮子上街,笑问“上哪儿?”回答说“上街买东西。”朱熹又问:“为什么不能买南北?”回答说“不能,因为按照五行与东、南、西、北、中相配,东属木,西属金,金木类,篮子可盛;而南属火,北属水,水火类,篮子不可盛。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在这样的辩术中,虽然有“因为”和“所以”,但并不是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这种辩术也许有文学、娱乐或其他价值,但对公共说理并无实质意义。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这位倒霉的大人物到底是谁?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文/波波
# 奇葩问·第77辑 #
前段时间小编重温了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的铁三角组合依旧让人印象深刻啊。当看到第二部中的一集时,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在朝堂上,皇帝送了纪晓岚一副眼镜。
这让小编开始脑洞大开:在古代,人们会近视吗?在照明系统还不发达的古代,文人晚上秉烛夜读,眼睛会没有问题吗?如果近视了,古人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图源:爱奇艺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二部》截图
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
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
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
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
由于小编的视力还可以,所以对于近视是什么感觉,还真不知道。但这首明代的打油诗,短短几句就很生动地描述了近视,原来近视的人感觉就像生活在云山雾绕里。
古代的人没有电脑、手机等对视力损害大的电子产品可用,为什么还会有不少人近视呢?这就要从古代的照明系统说起啦。
古代晚上家家灯火通明?—— 你想多了!
现在我们白天有阳光,晚上有电灯,除非停电,否则是不可能黑漆漆一片的。那古人晚上又是如何照明的呢?
在先秦时期,人们照明用的多是将动物油脂放在特制的青铜灯罩里,中间插上一根芯子,又叫“脂烛”。
宋代的照明燃料中,已经有我们熟悉的蜡烛了,但大部分人用的还是灯油。宋代的灯油一般为植物油,这些植物油既用来食用,又用来点灯照明。
到了唐代,比较常见是白蜡。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白蜡虫是中国特有的昆虫。白蜡的熔点为82.9℃,是动物蜡中熔点最高的,色白或微黄,故称“白蜡”。
蜡烛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因为制作成本高昂,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比如北宋时期,每根蜡烛要400文,而按照北宋当时的物价,10文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一斗相当于我们今天的12.5斤。也就是说,一根蜡烛可以换500斤粮食。
而文人秉烛夜读,如果按照一晚上平均烧掉3根蜡烛来算,就相当于花费了1200文,相当于烧掉了1500斤粮食,这哪是烧蜡烛,简直就是烧钱啊!
所以普通老百姓用的最多的是灯油,而不是蜡烛。有些更穷地方的人,连灯油都用不起,只能在晚上有月光的时候读书。
白居易、纪晓岚你所熟悉的古代名人可都有近视呢
谁能想到,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近视。他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这种痛苦: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看来这近视还真是古代文人的通病。前面说到电视剧里皇帝送纪晓岚眼镜的事情,这真不是毫无根据的编造,关于纪晓岚近视的事情,历史上确有记载。王先谦所撰编年体清代史料长编《东华录续篇》中记载:1785年,大学士阿桂姻亲海升殴死妻子吴雅氏,谎称吴雅氏自缢身亡。乾隆派纪晓岚复验,证明确是自缢。吴雅氏弟弟贵宁不服,上告,随后乾隆皇帝派阿桂会同刑部共同查核,发现尸身并无缢痕。
这件事的结果是阿桂被罚俸五年、革职留任。
而对于纪晓岚,乾隆却为他开脱:“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伊于刑名事件素非谙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纪昀本来就是迂腐文人,原来也不过是充数的,想来他对于刑事案件并不熟悉,而且是近视,此错误还是可以原谅的)乾隆称纪晓岚“短视”,“短视”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近视。
关于纪晓岚的近视,还有不少趣闻。
清末民初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记载: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
这段话的意思是:纪晓岚体态肥胖,特别怕热,夏日的时候常常汗流浃背,衣衫全部湿透。当时去南书房值班,总要脱光衣服,赤膊纳凉,过很久才出来。高宗(乾隆)听说了此事,某一天就决定去戏弄他一番。碰巧,纪晓岚与几位同僚正在赤膊谈笑。
忽然间,乾隆就走出内宫,同僚们看见后都慌忙披上衣衫。唯独纪晓岚因为近视,直到乾隆都走到他面前了,才发觉,此时已经来不及穿衣服了,他急忙躲在皇帝的座位下,喘着气,动也不敢动。乾隆故意坐两个小时不说话。
因为天气炎热,纪晓岚实在没法忍耐,便伸头向外窥探,问同僚:“老头子走了吗?”乾隆听后不觉发笑,同僚们也笑起来。
看来古人也深受近视的困扰,像纪晓岚这样的大文人,也因为近视闹出了笑话。那么,古人有什么方法应对近视呢?
古代应对近视的方法宋代叶梦得撰《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
看看欧阳修的近视,已经对生活乃至工作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常常只能让人把文字读给他听,小编就很好奇了,古人有什么缓解近视的方法吗?你别说,古人为此还真的是做了研究。
▷ 热水外洗以明目
中医书籍《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中记载:“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痒。予自十八岁因夜书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医法,遂永瘥。枢密邵兴宗,目昏,用此法,逾年后,遂能灯下观细字,大率血得温则荣,目全要血养。若冲风胃冷,归即沃之,极有益于目。”
这是一种外洗眼目法,说的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不断重复动作,直至水温变凉。
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洗而痊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能读小字了。
看样子这种方法适合读书人,而且不用特殊药物,简单可行。
后来,这种简便的方法发展到不独用温水,而是加入了有明目功用的桑叶。这在明清医药典籍中多有医案传世。
▷ 明目之方药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很多有明目助读功效的药物,如芜菁(蔓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
《冷庐医话》卷四记载,陆以湉自诉苦读病目后,专服黑豆,并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因服小黑豆勿辍,凡二十余年,迄今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未始非此方之力。”(一直不停吃小黑豆,共二十余年,视力恢复到以前,烛灯下可以写小字,未必不是此方法的功效)。
当然,古人还有一些非科学的方法,这里我们就不提了。虽然不知道这几个方法有没有用,但小编认为前面水洗眼睛的方法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
不过,一定要先咨询专业的医师,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尝试和治疗。
古人近视有没有外在辅助工具?我们现在近视了马上就去医院验光配眼镜,那古代有没有眼镜呢?
其实眼镜的正式传入应该是在明代宣德年间,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清朝。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古人已经发明了一大神器:放大镜。
国内现已发掘出最早的镜片,是东汉王室刘荆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5倍。(好厉害的样子)
前面提到了眼镜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清朝,即便如此,在清朝早期,眼镜一般都是用来进贡的,只有皇族成员才有资格享用,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
到了清中期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眼镜生产作坊,产量才有所提升,但主要还是用来进贡的。皇帝会把眼镜作为赏赐赏给有功的大臣,于是电视剧中,在朝堂上,皇帝送了纪晓岚一副眼镜这个情节,还真是有据可依的。
图源:新华网新闻-故宫表情包卖萌
想想现在我们能戴眼镜是多么幸福(咦,好像哪里不对)
虽然从古到今,人们有很多方法来应对近视,而我们也不用像古代文人那样“近视了就像生活在云山雾绕里”,毕竟现在人人都戴得起眼镜,而且我们还有隐形眼镜,甚至可以通过激光手术改变近视的状态,但是再怎么借助外力,对于近视的人来讲,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不方便的。
所以保护好眼睛,避免近视才是根本之道。
近视的小伙伴,你们是几岁开始近视的呢?因为近视,在生活中又遇到了哪些麻烦事或者趣事呢?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本期资料来源
[1]《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渊源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韩鑫冰
[2]《中国古代读书人健康问题之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 党伟龙
[3]《宋代照明研究》河南大学 张彦晓
本期编辑团
主稿:波波;审稿:小缘缘;校对:等等;题图:林远方;排版:春天花花小分队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喜欢这一期的内容,就为我们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