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肥胖激素(鱼体内有激素吗)
- 1、水体污染可能导致雄鱼“变胖”?华东师大团队提出新概念:代谢雌性化
- 2、水体污染可能导致雄鱼“变胖”?华东师大团队提出新概念:代谢雌性化
- 3、鱼有多巴胺吗?多巴胺对鱼类有哪些影响?详解多巴胺对鱼的作用
水体污染可能导致雄鱼“变胖”?华东师大团队提出新概念:代谢雌性化
图说:环境污染物诱导雄鱼雌性化 采访对象供图
你是否想过,石油排放、塑料和药物残留、工农业排放……人类社会活动带来的各种有机污染物,不仅破坏了水生动物的家园,更会导致其中的雄性产生“雌性化”现象,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它们长胖了!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华东师大生命科学院水生动物营养与环境健康实验室(LANEH)发现,雄鱼“雌性化”的同时也伴随着代谢状态的改变。日前,课题组孙胜香博士等撰写的相关论文全面阐述了以上的学术成果,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水体中相当一部分环境污染物被证实具有环境雌激素效应,并造成港口、工业排污口等污染严重地区的水生雄性动物出现雌性化趋势。这尤其表现为精巢萎缩乃至出现精巢向卵巢转化的现象——性腺雌性化,从而对水生动物的生态种群造成严重影响。”课题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生科院教授杜震宇教授介绍,鱼类的性别转换一直是广受关注的有趣生物学问题,其与鱼类的激素调控密切相关。在科学研究中,鱼类学家也已经证实:通过人为调控鱼类激素含量,可以调控不同性别鱼类的性腺分化或转化,从而实现对鱼类性别的人为控制。那么,在污染物、激素和雄性生物雌性化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杜震宇教授课题组研究了世界水体中常见的两种环境污染物雌二醇(E2)和双酚A(BPA)对雄鱼雌性化的影响。雌二醇是雌激素的主要成分,环境中的雌二醇主要来自于人类和畜禽动物的用药排放和排泄;而环境中的双酚A则主要来自塑料制造等工业污染。研究组在实验室中模拟了真实的自然和城市水体环境,污染物比例也完全“仿真”。由于雌二醇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中东部的索尔特河和密歇根州的休伦河中的最高检测浓度可达313ng/L;而双酚A在荷兰的河流水域中的检测浓度最高可达到21μg/L,在日本的城市污水中甚至可达370μg/L,因此,实验采用的雌二醇浓度为200ng/L,双酚A浓度为100μg/L,以模拟真实的自然和城市水体环境。
研究首先发现,雄性和雌性成鱼具有不同的脂肪代谢模式,雌鱼倾向于积累脂肪,而雄鱼则有更强的脂肪分解倾向。雌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营养物质,用以卵巢发育、鱼卵形成以及此过程所需的能量。因此,在雌鱼性腺发育之前,其体内脂肪含量,尤其是肝脏脂肪含量都会有阶段性的升高,并相应升高脂肪载体——卵黄蛋白原(VTG)的表达,以将营养物质从肝脏转运进入卵巢供卵巢发育和卵合成使用。此外,在环境雌激素(比如双酚A)暴露下,雄鱼在性腺雌性化之前(或早期)可以将脂肪代谢模式转变为雌鱼的脂肪代谢模式。这就使得在污染水体中的雄鱼可以在体内,尤其在肝脏中积累大量脂肪,从而和雌鱼一样为后续性腺的雌性化转换做好营养与能量供应的准备,促进雄鱼的雌性化过程。“雌激素受体(ER)-AMPK/mTOR-脂分解/合成”这一信号——代谢调节体系在雌激素所诱导的雄鱼脂代谢模式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导致的直观现象就是,雄鱼“长胖”了。课题组由此提出一个新的学术概念:“代谢雌性化(Metabolic Feminization)”,以描述雄鱼(或许其他雄性动物)在性别转换过程中其代谢模式先于或同步于性腺转化发生雌性化转变的生理过程。课题组同样提醒,在自然界,环境污染造成雄性动物比例降低,势必导致鱼的种群数量减少,这是值得人类警惕的现象。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水体污染可能导致雄鱼“变胖”?华东师大团队提出新概念:代谢雌性化
图说:环境污染物诱导雄鱼雌性化 采访对象供图
你是否想过,石油排放、塑料和药物残留、工农业排放……人类社会活动带来的各种有机污染物,不仅破坏了水生动物的家园,更会导致其中的雄性产生“雌性化”现象,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它们长胖了!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华东师大生命科学院水生动物营养与环境健康实验室(LANEH)发现,雄鱼“雌性化”的同时也伴随着代谢状态的改变。日前,课题组孙胜香博士等撰写的相关论文全面阐述了以上的学术成果,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水体中相当一部分环境污染物被证实具有环境雌激素效应,并造成港口、工业排污口等污染严重地区的水生雄性动物出现雌性化趋势。这尤其表现为精巢萎缩乃至出现精巢向卵巢转化的现象——性腺雌性化,从而对水生动物的生态种群造成严重影响。”课题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生科院教授杜震宇教授介绍,鱼类的性别转换一直是广受关注的有趣生物学问题,其与鱼类的激素调控密切相关。在科学研究中,鱼类学家也已经证实:通过人为调控鱼类激素含量,可以调控不同性别鱼类的性腺分化或转化,从而实现对鱼类性别的人为控制。那么,在污染物、激素和雄性生物雌性化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杜震宇教授课题组研究了世界水体中常见的两种环境污染物雌二醇(E2)和双酚A(BPA)对雄鱼雌性化的影响。雌二醇是雌激素的主要成分,环境中的雌二醇主要来自于人类和畜禽动物的用药排放和排泄;而环境中的双酚A则主要来自塑料制造等工业污染。研究组在实验室中模拟了真实的自然和城市水体环境,污染物比例也完全“仿真”。由于雌二醇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中东部的索尔特河和密歇根州的休伦河中的最高检测浓度可达313ng/L;而双酚A在荷兰的河流水域中的检测浓度最高可达到21μg/L,在日本的城市污水中甚至可达370μg/L,因此,实验采用的雌二醇浓度为200ng/L,双酚A浓度为100μg/L,以模拟真实的自然和城市水体环境。
研究首先发现,雄性和雌性成鱼具有不同的脂肪代谢模式,雌鱼倾向于积累脂肪,而雄鱼则有更强的脂肪分解倾向。雌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营养物质,用以卵巢发育、鱼卵形成以及此过程所需的能量。因此,在雌鱼性腺发育之前,其体内脂肪含量,尤其是肝脏脂肪含量都会有阶段性的升高,并相应升高脂肪载体——卵黄蛋白原(VTG)的表达,以将营养物质从肝脏转运进入卵巢供卵巢发育和卵合成使用。此外,在环境雌激素(比如双酚A)暴露下,雄鱼在性腺雌性化之前(或早期)可以将脂肪代谢模式转变为雌鱼的脂肪代谢模式。这就使得在污染水体中的雄鱼可以在体内,尤其在肝脏中积累大量脂肪,从而和雌鱼一样为后续性腺的雌性化转换做好营养与能量供应的准备,促进雄鱼的雌性化过程。“雌激素受体(ER)-AMPK/mTOR-脂分解/合成”这一信号——代谢调节体系在雌激素所诱导的雄鱼脂代谢模式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导致的直观现象就是,雄鱼“长胖”了。课题组由此提出一个新的学术概念:“代谢雌性化(Metabolic Feminization)”,以描述雄鱼(或许其他雄性动物)在性别转换过程中其代谢模式先于或同步于性腺转化发生雌性化转变的生理过程。课题组同样提醒,在自然界,环境污染造成雄性动物比例降低,势必导致鱼的种群数量减少,这是值得人类警惕的现象。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鱼有多巴胺吗?多巴胺对鱼类有哪些影响?详解多巴胺对鱼的作用
很多人都听说过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能够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负责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体中含有多巴胺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很多的钓鱼人都想知道,鱼的身体中含有多巴胺吗?如果有,多巴胺对鱼类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来讲下多巴胺对鱼类的作用。
详解多巴胺对鱼的作用
一、多巴胺是什么?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能够影响情欲和感觉,传递兴奋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多巴胺具有β受体激动作用,也有一定的α受体激动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加快心率作用较轻微,对周围血管有轻度收缩作用,升高动脉压,对内脏血管则使之扩张,增加血流量,对心率则无显著影响,主要作用就是促兴奋。
详解多巴胺对鱼的作用
二、鱼类有多巴胺吗?鱼类是有多巴胺的,只不过含量与人类有较大差别。不同的鱼类,身体中的多巴胺含量也是不同的,虽然都是神经递质,但是作用也有细微的差别。多巴胺主要依靠鱼类自身分泌,也可以注射,但口服是无效的。
详解多巴胺对鱼的作用
三、多巴胺对鱼类的作用。多巴盐对鱼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作为β受体激动剂,能够提高鱼类大脑的兴奋度;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息;促进鱼类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鱼类的季节性听觉,促进鱼类交配和繁殖。
详解多巴胺对鱼的作用
四、多巴胺和多巴盐的区别。很多的钓鱼人都误以为多巴盐就是多巴胺,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给搞混,实际上,这两种物质没有任何关系。多巴盐是一种鱼类饥饿素,可以刺激鱼的味蕾,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中枢神经,令鱼产生强烈饥饿感,进而强迫产生摄食动作,对大多数淡水鱼类都有促食效果。
详解多巴胺对鱼的作用
五、有什么方法能够让鱼儿变得兴奋起来。想要通过外界物质的刺激让鱼变得兴奋,可以在鱼饵中添加微量的鱼阿法,鱼阿法是一种鱼类激动剂,鱼的身体与之接触之后,可以瞬间刺激鱼的中枢神经,令鱼产生较强的兴奋感,活力大幅增强,产生摄食冲动,咬钩力度有很大提升,且不爱吐钩,出现吃死口的几率大大提高,对绝大多数淡水鱼类均有效。钓鱼时,多巴盐可以和鱼阿法搭配使用,用法用量参考下图配方,出自鱼类实验室,效果显著且稳定。
高级钓鱼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