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又(肥胖又爱睡的人是生病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孩子又胖了,怎么办?

12月23日,国新办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报告结果显示: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孩子胖可能导致很多的问题,体育成就不达标、提早发育的倾向、被同学嘲笑、导致自卑感.....

该怎么办?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旨在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的快速上升。

具体怎么做?

1、 认识肥胖

根据首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2017年版)显示,我国0~7岁肥胖儿童估测有476万,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达3496万,加起来近4000万。

肥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并达到危害健康的程度。肥胖分为遗传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大部分肥胖属于单纯性肥胖,即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

儿童如果超重或肥胖,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形态和功能,如造成心血管系统疾病、肺功能受到影响、免疫功能紊乱、生长发育提前等,还会对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现焦虑、幸福感和满足感降低、情绪不稳定、学习能力变差等。

目前常用的判断健康体重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它的计算方法是用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使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BMI判断标准。

自己的孩子肥胖吗?看这里!

根据身高和体重的测量数据,可计算出一名儿童的BMI,然后按性别划分的年龄BMI曲线图中找到它对应的位置,跟该年龄的标准做比较。假如您的孩子处于2-5岁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5岁以下儿童生长状况判定标准》(WS 423-2013),当儿童的BMI值位于曲线2以上则为超重,位于曲线3以上则为肥胖(见图1、图2)。假如您的孩子处于6-18岁儿童青少年阶段,参照《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WS/T 586-2018)(表1)来判定。

图1 2-5岁男孩身高体重评分图

图2 2-5岁女孩身高体重评分图

2、 预防超重肥胖

实现《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中的防控目标,家长们该怎么做?

(1)帮助儿童养成科学饮食行为。

家长及看护人是儿童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及看护人需要不断提高营养健康素养,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合理选择、搭配和烹调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化,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避免提供不健康食物,减少在外就餐。

家长还要培养和引导儿童规律就餐、幼儿自主进食行为,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和选择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2)培养儿童积极身体活动习惯。

每个家庭都要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家长应与孩子共同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运动日常化、生活化。

培养儿童青少年运动兴趣,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经常锻炼习惯,减少使用电子屏幕产品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3)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体重及生长发育。

家长要充分认识超重肥胖的危害,定期为孩子测量身高和体重,做好记录,并能根据相关标准评价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必要时及时咨询专业机构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3、超重肥胖了,家长怎么做?

(1)定期开展身高和体重监测,计算BMI,了解超重肥胖程度。

(2)饮食干预:既要维持体重的正常增加,又要控制体重增加过度。饮食原则是: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调整膳食结构,提高膳食整体质量和控制总能量

【具体做法】

*在现有能量摄入的基础上适量控制总能量摄入。

*严格控制食用油和脂肪的摄入。

*适量控制精白米面和肉类。

*保证蔬菜、水果和牛奶的充足摄入。

*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供应充足。

*限制高能量食物如油炸食品、糖、巧克力和奶油制品等。

*限制任何高糖饮料。

(3)行为干预:家长烹饪方式多样化、食物选择多样化,不用食物作为奖励;孩子进食时细嚼慢咽增加食物饱腹感,尽量减少在外就餐;鼓励孩子多学习营养健康相关知识。

(4)身体活动:把运动作为控制体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天累计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如长跑、游泳、打篮球等),3次抗阻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及引体向上等)。运动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时间至60分钟及以上,并且要坚持锻炼。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

(5)减少久坐时间,每坐一小时要进行身体活动。

(6)保证充足的睡眠,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参考文献:

[1]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马冠生.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的通知. http://www.nhc.gov.cn/jkj/s7916/202010/9357ae09af9f4ba8850dacac5093e250.shtml

[5]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来源: 全国卫生12320

泰国猩猩病态肥胖照片看哭网友,悲惨被囚经历令人心酸

据Caternews报道,近日一位名叫亚伦 · 格科斯基(Aaron Gekoski)的英国摄影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在泰国曼谷拍摄到的一只病态肥胖的猩猩照片。

在这组照片中,一只红毛大猩猩被迫远离了它本应自由生存的栖息地,它被关在一个巨大的铁笼中,不断的向周围的游客索要食物。

这只曾经的大自然精灵如今似乎只剩下了吃这一件事情,在疯狂的啃完一截玉米后,已经严重肥胖的它又伸出手向游客索要更多食物。

亚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只红毛大猩猩已经肥胖到了病态的程度,因为它缺乏必要的运动空间却每天不间断的被各种游客投喂食物,它瘫倒在地面上,丧失了曾经在森林中跃上树梢的活力。”

亚伦的照片发布网络后,很多网友都表达了对这只可怜的猩猩的同情,有人甚至表示她“因这些照片而落泪”。

在亚伦看来,摄影可以成为一种将动物的生存权利转化为具象化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他也将继续用这些直击人心的照片拷问那些伤害动物的人和组织。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肥胖又添新罪名:影响记忆力!做10件事还能挽救一下

大脑就像人体的“总指挥官”,有条不紊地安排身体的各项机能正常运作。

人们总是把脑子不够用、记忆力变差归咎于“上了年纪”。近日,西班牙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影响你记忆力的可能是你万万没想到的原因——肥胖。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告诉你影响记忆力的7种因素,并提醒你如何维持大脑健康,延缓记忆衰退。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华丽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理科主任 洪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 俞敏萱

胖人的记忆力可能更差

西班牙赫罗纳大学和庞培法布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上发表研究成果,发现肥胖会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一些芳香族氨基酸(AAA)的代谢,导致短期和工作记忆能力下降[1]。

研究人员招募116名中年受试者(65名肥胖,51没有肥胖),利用言语学习测验认知能力,并与受试者的肠道微生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还对受试者的言语和工作记忆中涉及的不同大脑区域体积进行了评估。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肠道菌群与认知能力和特定脑区体积具有相关性。除了微生物组成外,一些与芳香族氨基酸(AAA)代谢相关的菌群产生的化合物,例如核黄素、叶酸、维生素B12等也与记忆相关。

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血浆和粪便中的AAA(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及其分解代谢物,与记忆能力存在关联。而肥胖会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对AAA等的代谢进而影响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导致记忆功能受到损伤

研究人员将22名受试者(包括11名肥胖且低记忆能力和11名非肥胖和高记忆能力)的肠道微生物移植到小鼠中,测试小鼠的记忆能力,发现移植肥胖者菌群的受体小鼠,短期记忆功能发生下降。

该研究明确了一些与记忆相关的微生物菌群和代谢物,发现肥胖会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和氨基酸代谢,进而影响记忆功能

7个因素悄悄影响记忆力

除了肥胖、年龄增长等原因外,还有很多危险因素也会损害人们的记忆力。

1

慢性疾病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报告显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15%的人认知能力有所下降。

  • 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病变,影响大脑供血及血流速度。
  • 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等疾病会阻碍大脑血液流通,阻断养分和氧气进入大脑,增加记忆力减退和老痴的风险。
  • 糖尿病、肥胖等也可能引发血管堵塞,降低大脑血氧含量,损伤记忆力。

2

不良生活习惯

久坐不动、缺乏锻炼、抽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习惯,都会对大脑的记忆储存区域造成损伤,使记忆力衰退。

3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可带来记忆力下降、头晕、乏力等问题,长期如此会加速老痴发生。

4

听力下降

听力是一种通过外界的声音刺激,使大脑细胞保持活跃状态的方式,会直接影响认知功能。听力下降越快,记忆力就越糟糕。

听力下降还与脑组织退行性病变存在一定联系,而后者正是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的元凶。

5

情绪/精神类疾病

紧张、焦虑的情绪或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会使患者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严重衰退,甚至有认知障碍加重的情况。

6

脑部损伤

大脑中出现淀粉样蛋白斑块,会破坏脑部记忆和运动神经元,影响人们的正常认知功能。一些严重的外部撞击或脑外伤也会造成记忆力衰退。

7

家族遗传史

某些患者的家庭成员中患同样疾病或出现相同症状的几率要高于一般人群。

除此之外,丧偶、独居、经济困难、生活颠沛流离等社会因素可能是诱因。

10个细节拯救记忆力

虽然记忆力减退是不可逆的生理现象,但可以通过干预或改变以下方面,维持大脑健康,延缓记忆力衰退。

多参加社会活动

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能让眼、耳持续接受外界的刺激,使大脑皮层经常保持活跃的状态,还有助于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合理规划

过多的压力会导致大脑神经调节混乱,释放皮质醇和压力激素,导致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有序的时间和空间规划都能有效减轻压力,保证大脑健康。

吃对食物

深海鱼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是大脑自我修复所需的营养元素之一;蛋黄中的胆碱成分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绿叶菜富含抗氧化物质,有助延缓大脑衰老。

建议每天吃鱼等水产品40~75克,鸡蛋40~50克,蔬菜300~500克,其中绿叶菜占一半。

控制血糖

《放射学》刊登研究表明,糖尿病不仅损伤血管,还会造成大脑细胞退化、脑容量减少,引发认知障碍症等思维和记忆问题。

40~60岁为糖尿病高发期,平时最好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4毫摩/升以下。

谨慎用药

很多药物作用于神经递质会影响注意力,例如感冒药、安眠药和抗抑郁药物。但这些药物的影响力一般为发挥药效的几个小时内,并未发现长久服用导致大脑损伤的案例。

如果需要长期用药,建议在吃药前先了解药物的副作用,遵循医嘱,谨慎用药。

坚持锻炼

平常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锻炼,比如,每周至少3次30分钟的锻炼,10分钟慢跑,10分钟快走,再10分钟慢跑;睡前做些瑜伽动作放松身心。

多喝水

英国研究发现,口渴时人的反应会变慢,喝水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口渴时,大脑处理口渴感信息占用大脑部分资源,补水后,这部分大脑资源就释放了。

适时休息

长时间运作会使大脑疲劳、反应迟钝,影响下一项工作的执行能力。建议上班族工作时尽量挤出一小段时间休息;每两周外出游玩一次,放下工作,给身心放个假。

培养爱好

临床研究证明,与兴趣广泛的人相比,缺少爱好的人抑郁程度更明显。年轻人可以慢跑、打球、远足等;老年人要找些相对轻松的爱好,比如养花、下棋或读书。

倾诉交流

交流会使大脑语言中枢兴奋,血液循环增快,有利于大脑健康;交流障碍易导致忧郁和焦虑。

情绪难以自我调试时,不妨找朋友倾诉,释放不良情绪。

当出现持续性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症状时,应尽快到医院进行脑部病理检查,对危险因素进行筛查。

此外,还应保证三餐定时定量,充足睡眠,不熬夜,不抽烟少喝酒,好的生活习惯对保持大脑健康很重要。▲

参考资料:

[1] Obesity Impairs Short-Term and Working Memory through Gut Microbial Metabolism of Aromatic Amino Acids.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