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胃经(胃部肥胖如何减肥)

云医干货 0
文章目录:

治疗肥胖,2个很好用的穴位,1个中脘穴,1个丰隆穴

肥胖是全球范围关注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4年8月的报道中指出,超重与肥胖是全球第六大死亡风险。每年都有340万以上的成人因肥胖和超重而死亡,且44%的糖尿病负担、23%的缺血性心脏病负担以及7%-41%的某些癌症负担均是有超重和肥胖造成的。

成年人的单纯性肥胖病变与脾虚关系尤为密切,它的根本原因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可兼见心肺气虚及肝胆疏泄失调。

其外在原因以痰浊膏脂淤堵经络腧穴为主,兼有水湿、瘀血、气滞等。

所以要想减脂肪,并有效维持体重,健脾、化痰是根本。中脘穴和丰隆穴配合,可健脾胃、利肠腑、化痰浊、消浊脂,有效治疗肥胖之症。

第一个:中脘穴

出自《黄帝明堂经》,本穴内应胃中,靠近胃小弯,中脘是胃的募穴,何为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也就是说中脘穴是胃气最富有的地方。所以能治疗和胃相关的所有疾病。《难经》谓:“府会太仓,滑伯仁曰。”,太仓这里指中脘,按太仓为纳谷之器,在人身唯胃为然,故名中脘,中脘穴,属于奇经八脉之任脉,又是胃之募,腑中会穴,可通力肠府,降浊消脂。

它的位置

首先找到中脘穴的位置,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即是此穴(简便取穴法:心口窝与肚脐连线的终点)。

如何刺激它

  • 用拇指指腹按住中脘穴
  • 按摩时指腹用力深压
  • 有酸胀感即可,停止用力
  • 然后放松,再按压

频次:每次10分钟,每天5次,15天为一个疗程。

另外,家里如果有拔罐器的,也可以用一个中号罐拔在中脘穴,频次和上面一样。

第二个:丰隆穴

出自《灵枢-经脉》,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丰,即丰满;隆,即微微隆起,由于丰隆穴恰好在两条肌肉之间丰满而隆起,故名丰隆。玉龙歌中载:“丰隆治一切痰饮”。取丰隆穴,可分利水湿,消化痰浊,所以丰隆穴常用于治疗痰湿、肥胖等症。

它的位置

再来找到丰隆穴的位置,其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国横纹与外踝尖的连线的中点),腓骨外2寸处。即是此穴。刺激丰隆穴。

如何刺激它

  • 除了可以采用与中脘穴相同的按压法和按揉法外
  • 还可以采用艾灸法,点燃艾灸,对准穴位,距离皮肤表面约2到3厘米,以感到皮肤温和但无灼热痛感为度。
  • 每次艾灸10分钟左右,以穴位局部皮肤有红晕即可。

频次:每日睡前1次,每周3-5次。

结论

刺激中脘穴和丰隆穴,可以有效改善肥胖体质,想要减肥的朋友,可以按照上面方法多多刺激这两个穴位,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胖,大多是痰湿惹的货,按揉丰隆穴,运脾健胃又祛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课题将人体分为9种体质,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其中,痰湿质是现代社会很常见的一种体质,多由作息不规律、饮食油腻、工作学习压力大,导致脾胃虚弱,产生“痰湿”之邪,渐成痰湿体质。痰湿质的主要表现为腹部松软肥胖,皮肤出油,汗多,眼睛浮肿,容易困倦等。

《黄帝内经》将这类人群归为“肥贵人”。 痰湿体质人群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哮喘、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易感体质类型。所以,祛除痰湿是痰湿质人群保健的首要原则,也是预防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丰隆穴是祛痰的重要穴位,它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黄帝内经》中指出丰隆穴为胃经的络穴,沟通脾胃二经,既可健胃,又可运脾,故化痰是首选。所以,刺激丰隆穴对于防治这种类型的疾病有重要的作用。

在医院针刺治疗,专业的针灸医生除丰隆穴外,还会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其他配穴,针刺相应穴位得气后留针30分钟。如果,想自己在家操作的话,一般建议选择按压或艾灸的方式。

揉按丰隆穴的话,用拇指按压到穴位上,顺时针揉100-200下为一组,丰隆穴左右对称,人体有2穴,每天每穴可操作3-5组。如果是艾灸丰隆穴,可以使用单孔艾灸盒,每穴可艾灸5-10分钟,以穴位表面潮红为度。

本文旨在科普,请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杏花岛作者芦玥,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微信搜索公众号"杏花岛",遇见更有趣、更实用的中医。

足三里,如何理上、理中、理下?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它是调脾胃补气血的大穴,是扶正的强壮穴,也是延年益寿的长寿穴。常灸此穴,女人可气色红润,男人可身强体健,老人可延年益寿。

主治病症

【主治病症】胃肠虚弱、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瘿气、肠雷鸣、腹泻、便秘、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下垂、尿路感染、下肢不遂、高血压、肥胖、口臭等。

只有正确的取穴,才能保证更好地疗效,关于取穴的争议上期文章已经探讨,这里不在赘述。

足三里

穴位解剖

足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操作方法

三里,指的是理上、理中、理下。

胃在肚腹的上部,胃部的不适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穴的时候要同时向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用力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疼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穴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缺少循证医学证据,经验有效,可作为参考!)

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3〜5分钟为宜,亦可灸。

上工治未病

保健功能

1、补气血

五行之中,土为中轴。土足则气血旺,土虚则气血弱。补虚,当先补土。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足三里穴能加强气血的生化,而达到补益气血的效果。民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其理也在此。

2、抗衰老

脾为后天之本,脾能承载并化生万物,常按足三里可健脾益气,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及脏腑均得以滋养,故能延缓衰老。

3、养生保健

足三里还能牵引全身,是防病保健的第一大穴,具有强壮作用。

4、治辰时诸病

胃经对应于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故凡辰时所发作的病症,皆可取胃经本穴足三里。

每天早上7点到9点是胃经最活跃的时刻,这个时候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加速脂肪的消耗,具有疏风化湿,舒筋活络。晚上9点到11点又是脾经最旺的时候,这个时候按摩足三里可以帮助晚饭的消化,尽快转换为能量补充体内的器官,避免晚上积食,消化不良。

现代研究

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肠功能的影响 80例便秘患者,针刺后顺利排便;对腹泻患者有止泻作用。

针刺足三里,使白细胞的总数升高,红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均升高,嗜酸性白细胞减少、血沉加快;血内乳酸、丙酮酸含量升高,转氨酶活性增加。

哪些人慎用?

一般来说,年过三十之后阳明脉衰,此时方可灸足三里,能使胃肠功能不减,元气不衰。小儿稚阴稚阳,阳气本来不衰,若滥灸足三里,反易动火,致中焦积热而患病。小儿健康无病,正气健旺,千万不要滥灸足三里。但若小儿体弱多病,面色萎黄,易感冒,手足冰冷,纳差,能不能灸足三里呢?当然可以。

望闻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