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于心情(肥胖心情会怎么样)
不做“小胖墩”系列之六 | 情绪不好也会引起肥胖吗?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也是一种营养失衡,是身体长期处于营养不均衡状态而形成的,不仅会阻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生理功能,还可能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健康问题。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科学防控肥胖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国家疾控局组织制作了关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2个系列科普内容——不做“小胖墩”系列。
“心情不好,喝杯奶茶”“压力好大,不想出门”“学习好累,熬个夜补偿一下”……哎,怎么一不小心,就长胖了?
这是因为,压力过大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产生一系列代谢问题,从而导致肥胖。同时,压力带来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可能导致暴饮暴食、嗜甜等“情绪性进食”行为,使身体摄入过多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间接引发肥胖。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自我价值形成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更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做好健康管理,就很可能会变成“小胖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做到:
1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养成三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不把食物当“奖励”,减少进食与情绪的关联。避免“情绪性进食”,不依赖食物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进食不宜过快,宜细嚼慢咽,专注食物本身带来的感受,提升满足感。
2 学会应对压力
客观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告诉自己 “我能行”。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掌握科学的放松技巧,可以通过运动、晒太阳、听音乐、冥想等方法疏解负面情绪,平时注意充足睡眠,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减少压力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3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在遇到情绪问题或出现心慌、疼痛等躯体症状时,可以积极向同伴、父母、老师以及专业人士寻求支持和帮助。父母和老师应及时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情绪,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如发现孩子出现自我伤害等情况,应当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来源:国家疾控局)
不做“小胖墩”系列之情绪不好也会引起肥胖吗?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也是一种营养失衡,是身体长期处于营养不均衡状态而形成的,不仅会阻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生理功能,还可能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健康问题。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科学防控肥胖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国家疾控局组织制作了关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2个系列科普内容——不做“小胖墩”系列。
“心情不好,喝杯奶茶”“压力好大,不想出门”“学习好累,熬个夜补偿一下”……哎,怎么一不小心,就长胖了?
这是因为,压力过大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产生一系列代谢问题,从而导致肥胖。同时,压力带来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可能导致暴饮暴食、嗜甜等“情绪性进食”行为,使身体摄入过多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间接引发肥胖。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自我价值形成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更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做好健康管理,就很可能会变成“小胖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做到:
1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养成三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不把食物当“奖励”,减少进食与情绪的关联。避免“情绪性进食”,不依赖食物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进食不宜过快,宜细嚼慢咽,专注食物本身带来的感受,提升满足感。
2 学会应对压力
客观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告诉自己 “我能行”。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掌握科学的放松技巧,可以通过运动、晒太阳、听音乐、冥想等方法疏解负面情绪,平时注意充足睡眠,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减少压力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3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在遇到情绪问题或出现心慌、疼痛等躯体症状时,可以积极向同伴、父母、老师以及专业人士寻求支持和帮助。父母和老师应及时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情绪,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如发现孩子出现自我伤害等情况,应当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传说中的压力型肥胖,你有吗?想减肥,改善情绪是第一步!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李彬
很多焦虑、抑郁情绪患者更容易超重或肥胖问题,通俗称“压力型肥胖”。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而压力型肥胖患者控制好情绪更有利控制体重,且可以防止复胖。
16岁高中男生李明(化名),最近两年学业压力大,进入高中后人际关系也变得紧张,逐渐出现了睡眠问题。平日他经常熬夜,躲在被窝里玩手机,会控制不住点外卖吃夜宵,首选的往往都是高糖、油炸食品。他总觉得吃完后才能感觉到“满足和满足”,暴饮暴食不仅可以缓解自己当时的焦虑、抑郁情绪,到了白天烦躁不安、闷闷不乐的时候,奶茶、高糖咖啡还可以唤醒自己。
但这些“开心”的情绪持续时间并不久。没一会儿,又会情绪烦躁、低沉,他需要再次通过高糖、高热量饮食缓解自己的情绪,逐渐形成“不开心——吃——不开心——吃”的恶性循环。自然地,他身材也从翩翩有度,变得不敢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最后休学在家,不愿意出门。
来到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中医综合服务中心刘义主任中医师的门诊就诊时,李明已经休学两个多月,厌学情绪非常明显。
医院供图
刘义分析,情绪与体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李明的父母没有肥胖病史,而且两年前情绪、睡眠正常时,不存在体重问题,之前在综合型医院也做了肾上腺功能、甲状腺功能、胰岛素水平等检查,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精神科药物等,可以排除继发性肥胖。最近两年压力较大,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所有焦虑、抑郁情绪是导致体重增加的关键,也称为“情绪饥饿型肥胖”。
随后,刘义医生为李明开出了治疗方案。在西药和物理治疗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综合服务中心两个特色治疗,一方面是通过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矫正患者体重不可恢复的负面认知,再通过饮食、运动、睡眠行为矫正,逐渐科学、规范地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通过每两周复诊,李明的体重、情绪逐渐改善,建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医生通过中药调理体重问题,患者肝郁脾虚,肝郁表现为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容易生气,脾虚表现为肥胖臃肿,神疲乏力,暴饮暴食后不能消化,大便偏溏,予中药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治疗后,情绪、体重均有明显改善。
通过系列的治疗,李明目前已回学校读书。
刘义表示,压力型肥胖,即“情绪饥饿型肥胖”,需要中西医结合整合治疗,但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是关键,该类患者通过药物、心理、行为治疗,焦虑、抑郁情绪控制后,饮食成瘾行为也可以得到好控制,经过科学、正规治疗,多数患者重新认知自己情绪问题,学会了一些缓解情绪的方法,如呼吸吐纳、正念冥想等。另外,在体重管理方面,医院中医综合服务中心近期推出的特色治疗即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与中医药治疗(中药、针灸等),也可以为需要科学、正规减重的患者提供专业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