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长寿人(胖瘦长寿)
世界最长寿者田中力子:118岁的她曾两度患癌,自言有三大秘诀
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之一,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活得足够久,就连皇帝也不例外。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在年老时迷信上了方士口中的长生不老之说,原因就是他们想要尽可能的多活几年,最好获得永生。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提升,人类的寿命也随之大幅度提升了。我们的身边也开始有了很多八十多岁、九十多岁的长寿老人。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不禁想问,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是谁呢?她有多少岁?她是如何生活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当前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田中力子,她的人生故事。
这里我们所说的全世界最长寿老人是如何认证的呢?
其实是由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认证的。
由于年迈的长寿老人们会相继离世,因此最长寿老人称号的所有者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日本的都千代女士曾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长寿老人,她活了117岁,于2018年去世。
在她去世之后,同为日本女性的田中力子成了尚在人世的全世界最长寿老人。田中力子出生于1903年1月2日,今年已经118岁了。
1903年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的一年。就让我来简单介绍几个发生在1903年的事件,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1903年离我们有多么遥远。
1903年中国还在清政府的统治之下,光绪皇帝还在位,慈禧太后仍然把持着朝政;离中华民国的正式建立还有9年之久;孙中山正在日本秘密地进行革命活动;法国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于这年去世;而居里夫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发明家莱特兄弟正在试飞飞机。
和田中力子同年出生的著名人物有共和国的陈赓将军、民国才女陆小曼、著名的文学家梁实秋等人,如今这些名人都已魂归天际,在当代人的心中已经是上个世纪的历史人物了。
如果他们都还在世的话,那么也已经118岁了。这样一想,就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田中力子的长寿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田中力子的生平吧。
田中力子本名太田力子,于1903年出生在日本福冈县。她有不少兄弟姐妹,在家中的九个孩子中排行第七。
长大后,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弟田中英男,跟了丈夫的姓氏,改叫田中力子。她的丈夫其实和她同年出生,但是早已去世了。
田中力子一生一共生育了4个孩子,两个男孩两个女孩。
大儿子名叫田中信田,1925年出生,活了80岁,现在已经去世了。
而田中力子送走的孩子不止这一个,她的大女儿田中悦子只活了一个多月就夭折了,二女儿田中和子也只活了一岁多就去世了。
她目前唯一在世的孩子是她的小儿子田中恒田,现在已经90多岁了,仍然健康地活着。田中恒田还拥有一家造纸公司,他的事业十分圆满,不过他现在早已退休,将公司交给他的孩子们了。
读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想知道,田中力子是如何活到这么大岁数的呢?她有什么长寿的秘诀吗?关于自己的长寿,田中力子认为是这三个习惯综合影响下促成的。
要多下围棋。田中力子最喜欢的活动就是下围棋,下围棋需要进行思考,可以让她的大脑保持清醒。
要知道,很多老人老了之后脑袋就糊涂了起来,所以必须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大脑,激发自己的脑细胞。
田中力子现在住在养老院里,她每天都和养老院的护工或者其他老人朋友们下围棋。
对于不方便进行体育运动的老年人来说,下棋可以说是很能打发时间的一项活动了。很推荐大家试一试!
吃进身体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很多人都无法深刻地理解这句话。
无数的疾病都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的,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等等。健康的饮食是长寿的基石。
田中力子表示,不仅要吃健康的东西,还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也就是尽量把每天三餐的时间固定下来。
最好不要今天六点吃饭,明天九点吃饭。这样会让你的身体失去规律的循环。
还有就是不能挑食,不能只吃自己爱吃的东西,要无论什么食物都吃。
如果只吃蔬菜,那么身体就会缺乏蛋白质,如果只吃肉,那么身体又会缺乏维生素,以此类推。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好好吃饭的重要性。
田中力子说,她之所以能长寿的秘诀就是她每天喝三瓶能量饮料,包括可乐、咖啡和类似于红牛的日本能量饮料。
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观点,因为医学常识告诉我们,摄入过多的糖分对身体没有好处,甚至可能得糖尿病。
但田中力子的确每天喝这么多的饮料,而且还活到了这么大的年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推测这可能和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或者基因有关,或许田中力子的身体就是能承受过多的糖分。总之还是建议大家不要轻易的模仿。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能使人长寿的方法呢?
土库曼斯坦有一个小村庄,村里有很多一百多岁的老人,这些老人谈到自己为什么能长寿时,认为长寿的原因是他们平时都小声的说话。
是的,小声说话就是这个村庄长寿的秘诀。
噪音会影响人的神经,使人没法好好地休息,从而影响到人的寿命。
因此这个村庄甚至制定了公约,规定村民们不允许制造过大的噪音,不遵守者将会受到惩罚。人们给这个村子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低语长寿村”。
在英国西部有一个名叫赫里福德郡的小镇,里面住着一对长寿的夫妻——丈夫珀西105岁,妻子弗洛伦萨100岁,他们已经结婚80年了,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婚姻持续时间最长的夫妻,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老的夫妻。
当有人问到他们长寿和婚姻持久的秘诀时,他们答道:“是心情!”
没错,保持良好的心情就是两人长寿的诀窍。
因为这对夫妻都是性格强硬的人,因此在生活中常常有冲突,在他们刚结婚的时候,他们就向彼此约定,绝对不把吵架带到第二天。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当天解决,绝不把坏心情带过夜。因此,两人总是会积极地沟通,向对方诉说自己的心情,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
珀西表示,要经常对妻子说:“是的,宝贝。”或是“谢谢你。”“你说得对。” 等等话语来增进感情。弗洛伦萨也说,不管发生什么,两人在睡觉前总会互相拥抱,彼此亲吻,来结束这一天。
美国的网络医学杂志曾经刊登过这样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获得长寿的五个诀窍。
第一、每个星期吃五次坚果类食物,一次吃60克就行了。根据数据统计,有这项习惯的人会比不吃坚果的人多活三年左右。
第二、每天都要吃蔬菜。这里说的蔬菜并不是我们平常蒸煮过的蔬菜,而是完全没加工过的蔬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如果进行加工,抗氧化剂就会被消耗掉。
简单地说,就是要生吃蔬菜——比如生菜、胡萝卜、青椒等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比普通人多活两年左右。
第三、维持健康的BMI指数。BMI是身体质量指数的意思,通过BMI数据可以衡量出一个人是否肥胖和健康。
很多人认为胖不胖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其实不是这样。体重是和身高相关的,一个人如果身高150cm,体重160斤,那毫无疑问很胖,已经胖到了影响健康的程度;但一个人如果178cm,体重160斤,那他只是轻微超重而已。
胖瘦不是单纯靠眼睛看出来的,而是可以靠准确的数据来计算。
BMI指数的计算公式是BMI=体重(Kg) ÷ 身高的平方 (m)。
对于中国人来说,BMI指数在18.5到23.9之间是健康的,小于18.5即为偏瘦;大于等于24即为超重;如果大于等于30的话就是重度肥胖了,建议必须减肥。
第四、多交朋友。根据欧美国家的专业研究人员研究表示,拥有很多朋友的人寿命更长。所以从现在开始多交新的朋友,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有可能会让自己比别人多活七年。
第五、多培养兴趣。尤其对老年人来说,退休在家的日子可能很无聊,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多进行活动:比如跳舞、参加合唱团、做社工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愉悦我们的身心,让人不再想着烦恼的事情,心境变得开阔,自然能活得更长。
介绍完了长寿的秘诀,让我们把话题转移回到田中力子的身上。很多人可能以为,田中力子能活这么长,一定是因为她的身体特别好,没有生过什么大病。其实恰恰相反,田中力子得过两次癌症,还得过胆结石和白内障。
田中力子45岁的时候就得过胰腺癌。那一年是1948年,当时的医疗技术无法和现在相比,而胰腺癌又一直被认为是治愈率很低的癌症,因此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她肯定挺不过去。但奇迹发生了,田中力子在做完手术后就彻底康复了,胰腺癌再也没有复发。
76岁的时候,她又做了胆结石手术,仍然非常成功。90岁时,因为眼睛白内障,她也做了手术,恢复得也非常好。
然后就到了2006年,田中力子这一年已经103岁了。在这一年,她患上了大肠癌。一个103岁的老人,还要因为癌症做手术吗?如果是其他人,可能会犹豫,但田中力子没有,她积极地接收了手术,并且又活了这么多年。
从田中力子生病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第一、要勤做体检。体检可以帮我们检查出很多还在早期的疾病,相信如果田中力子的两次癌症检查出来的时候是在晚期的话,手术也无法救得了她的性命。但正因为她保持着经常体检的习惯,因此癌症都在早期被查出,预后效果也非常好,这极大地延长了她的寿命。
第二、面对疾病要有好的心态。很多人都有恐病的心理,一旦知道自己得了什么大病,就会焦虑得不得了,却不知心情越焦虑、身体越难康复。因此,不管生了什么病,都一定要保持坚强乐观的心态,不要轻易的被疾病动摇自己的心,一定要坚持,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疾病。
第三、无论年纪多大,都不要畏惧治疗。很多老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活到80、90多岁了,一旦得了癌症,那治不治也没什么意义了。就算治好了,又能多活几年呢?治疗还会带来疼痛,索性就放弃了。
可是不然,田中力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哪怕你103岁了,积极地治疗癌症,也还可能再活十几年。但一旦你放弃了,就不可能再活下去了。我们一定要保持热情地生活的态度,积极地活下去。
第四、没必要抗拒养老院。很多人认为如果老了之后住进养老院,那说明儿女很不孝顺,不愿意养自己。有些儿女也这么认为,觉得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的行为。
其实不然,养老院里护工可以随时随地的照顾老人,一旦老人有生病的迹象,可以立刻送医治疗。但是现代人工作都很忙,哪怕和老人一起住,也不能随时随地都照顾着老人。所以,把老人送去养老院其实对老人是很有好处的。
当然,前提是选择的养老院要专业负责,儿女周末也应该常去看望,而不是随便选一个养老院把老人扔进去,再也不管了,这是我们要明确的。
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养老院也应该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要配备全面的医疗器械,随时帮老人检查;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养老院的环境和设施要优美齐全,提供的餐食要符合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文娱活动要多种多样,等等。
在法律法规方面,也应该出台具体的政策,来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我国成为一个更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国家。因为只有一个关注所有年龄段公民生活状态的国家,才是一个真正文明的国家。
什么,肥胖的人更长寿?这其中怕不是有什么误会……
众所周知,肥胖可以引起很多疾病。但近些年来,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在很多研究中:肥胖病人的死亡率要低于正常体重人群。
难道从此可以毫无负担地大吃大喝,简单快乐生活吗?这样的好事真的存在吗?
想得倒是挺美,那这些研究是怎么回事?
什么,研究发现肥胖者寿命更长?
事情要追溯到1999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达伦·施密(Darren S. Schmidt)及其同事在处理数据时意外发现,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的肾衰竭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后,寿命更长。他们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肥胖-生存悖论”。
图丨图虫创意
无独有偶,在此后近二十年间,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癌症等疾病的相关研究中也陆续出现了肥胖悖论。比如2006年发表在《柳叶刀》(Lancet)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中,超重者比正常体重者的死亡风险低18%。
这一发现颠覆了研究者们的三观,谁能想到苦苦纠缠了几十年的健康死敌,最后竟然是健康的保护者?这种滋味,必定是一言难尽。
难道真的是胖人有胖福?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说到肥胖,便不得不提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标准,也是研究肥胖与疾病、死亡关系最常用的指标。它的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根据中国的标准,BMI在18.5~23.9为正常体重。
BMI与健康标准 丨 作者供图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过去十几年间,研究者们与肥胖悖论展开了漫长的游击战,力求找出肥胖悖论的破绽,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
比如,部分研究者发现,肥胖患者和正常体重患者间经常有年龄差异。由于肥胖会引起很多健康问题,所以胖人通常发病较早,这使得肥胖患者通常比较年轻,因此存活率更高、活得更久。但在另一些研究中,即使控制了年龄这个变量,肥胖悖论仍然存在。可见,年龄差异可能是导致悖论的原因之一,却并不是全部真相。
另外,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肥胖的衡量指标有时候也会影响结果。用BMI衡量肥胖程度时,并不能体现出脂肪在身体上的分布情况。在心血管疾病中,危害最大的肥胖类型是向心性肥胖,也就是肚子大四肢细的那种胖。如果高BMI人群中向心性肥胖的比例低,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肥胖悖论。然而,这一原因不能解释其他疾病研究中出现的肥胖悖论。
在心血管疾病中,危害最大的肥胖类型是向心性肥胖丨 图虫创意
也有学者指出,肥胖可能不是长寿的因,而是长寿的果,这种因果倒置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比较瘦的病人可能是因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从曾经的胖子变成了瘦子,并且由于多病缠身而寿命受损。因此并不是胖子长寿了,而是没有被疾病拖累成瘦子的人长寿了。但是这个说法仍缺少证据支持。
2018年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指出,在心血管疾病中,死亡风险最低的是正常体重人群。这项研究的随访时间超过25年,长于既往研究。因此,随访期不足也可能引起肥胖悖论。在随访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区分正常体重人群和超重、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
胖人没有胖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会出现肥胖悖论,而出现肥胖悖论的研究中,它的含义也一定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越胖越好。多余的脂肪对身体是沉重的负担。
肥胖会增加很多疾病的风险,比如高血压、心脏病、肝胆系统疾病、痛风、癌症等,还会影响生育能力。既往大型研究也显示,随着BMI的上升,人群死亡率逐渐上升。甚至有证据显示,过去两个世纪内人类期望寿命的稳定增加可能会因肥胖患病率的升高而终止。
一些令人在意的数字:
1)重度肥胖人群(BMI≥40)的死亡率是BMI正常人群的两倍。
2)80%以上的糖尿病是肥胖造成的。
3)超重人群易患13种癌症。其中,在肥胖的男性中,BMI每增加5,食管癌发生风险增高52%。在肥胖的女性中,BMI每增加5,子宫内膜癌风险增高59%,胆囊癌增高59%,食管癌51%。
4)在有性功能障碍的肥胖男性中,1/3的人可以通过减肥改善症状。
5)如果没有肥胖,人群中膝骨关节炎的比例在美国会下降50%,在中国会下降8%。
总之,肥胖悖论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仍有待一个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去诠释,而目前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它的出现,一定不是因为肥胖使人健康。
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还是维持正常体重吧,那才是真正健康的。
参考文献
1.Romerocorral A , Montori V M , Somers V K , et al. Association of bodyweight with total mortality and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hort studies.[J].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06, 108(9536):666-678.
2.Flegal K M , Kit B K , Orpana H , et al. Association of All-Cause Mortality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Using Standard Body Mass Index Catego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09.
3.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Whitlock G, Lewington S,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900 000 adults: collaborative analyses of 57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09; 373:1083.
4.Olshansky SJ, Passaro DJ, Hershow RC, et al. A potential decline in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1st century. N Engl J Med 2005; 352:1138.
5.Brewer CJ, Balen A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obesity on conception and implantation. Reproduction 2010; 140:347.
6.Renehan AG, Tyson M, Egger M,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incidence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Lancet 2008; 371:569.
7.Esposito K, Giugliano F, Di Palo C, et al. Effect of lifestyle changes on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obese 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4; 291:2978.
8.Muthuri SG, Hui M, Doherty M, Zhang W. What if we prevent obesity? Risk reduction in knee osteoarthritis estimated through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11; 63:982.
9.Khan, S.S., et al., 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With Lifetim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JAMA Cardiol, 2018.
10.Hales CM, Fryar CD, Carroll MD, et al. Trends in Obesity and Severe Obesity Prevalence in US Youth and Adults by Sex and Age, 2007-2008 to 2015-2016. JAMA 2018; 319:1723.
11.Schmidt D S , Salahudeen A K . Obesity-survival paradox-still a controversy?[J]. Semin Dial, 2010, 20(6):486-492.
作者:AugustP
编辑:黎小球
一个AI
醒醒吧,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如果肥胖可以让你延长几年寿命,你愿意么?欢迎给出你的答案!
调查2.7万国人,研究发现:过了80岁,轻度肥胖的人或许更长寿
#众说康养·团圆季#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肥胖确实会给老年人带来许多健康隐患,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瘦”都是好事,莫名其妙的消瘦有可能是疾病的预警!
今年75岁的黄阿姨一年前开始出现腹痛,一开始只是隐隐作痛,饭后尤其明显,黄阿姨觉得可以忍受便没有重视。谁想持续了半年后她的体重开始下降,每天排便次数也增加到3、4次,短短半年的时间黄阿姨竟瘦了15斤。
在一次剧烈的腹痛后,憔悴的黄阿姨在家人搀扶下到医院检查,这一检查,发现很多地方都有问题,肺部有钙化灶,气管有痰液栓,肝右叶有囊肿,左边的肾有结石,肾上腺有占位,胃部有息肉,大便潜血也是阳性的,说明有出血的情况。
医生暂时以“慢性胃炎”将她收进了医院进行治疗,做了无痛胃镜息肉电凝电切手术,术后黄阿姨的腹痛症状大大缓解,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调整饮食后体重也开始出现增长。
一、忽然变瘦,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黄阿姨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许多老年患者都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老了瘦一点好”,但他强调,老年人短时间内消瘦,一定要引起重视,问诊检查,这个信号有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
1、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幽门狭窄、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都有可能影响营养物摄入而导致消瘦。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消瘦的同时,会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易饥饿等症状。
3、甲亢:
高代谢使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心慌、眼突、手抖、易饥饿等症状。
4、肿瘤:
乳腺癌、肺癌、肝癌、肠癌、胃癌患者都有可能出现消瘦症状,肿瘤的迅速生长会消耗身体大量能量,而且肿瘤也会影响食欲,导致营养摄入受到影响。
那么上了年纪之后,如何监测自己的体重呢?什么样的体重才是健康的呢?
BMI体质指数可以帮到你,它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胖瘦程度和是否健康的标准,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为18.5~23.9,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平时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监测自己的体重。
在既往的认知中,老年人瘦一些会更健康,然而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发表于《美国医师学会会刊》的研究成果却与此相悖。他们在1998年到2018年十年间随访了我国2.7万名80岁及以上老人的体重数据发现:BMI低于18.5的低体重老人死亡和丧失日常自理能力的风险增加约30%,而超重和轻度肥胖者(BMI:24.0~31.9)相应风险却降低了20%左右。
“肥胖悖论”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上了年纪胖一点反而更好?
2015年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显示,老年人低体重(BMI≤18.5)的发生率是17.6%,是45-59岁群体的2倍。实际上,体重下降意味着脂肪和肌肉的同步减少,会增加患肌肉减少综合征(肌少症)的风险。肌肉对于老年人维持身体机能而言尤为重要,肌少症会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如易跌倒、自理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寿命缩短等。
除了体重外,体型也是反映身体健康的信号。在科学家眼中,这些体型特征更有可能长寿:
1、脖子不粗
颈围可以反应上半身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脖子粗大,体内的优质胆固醇会出现不足,导致体内更多胆固醇无法转运至肝脏代谢,埋下心脑血管疾病隐患。健康的颈围指标为:男38cm,女35cm。
2、没有“大肚腩”
我国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为:男≥90cm,女≥85cm,BMI正常的人群中,也有14%的人出现腹型肥胖。有“大肚腩”的人脂肪多沉积在腹部皮下,和肝脏、肠胃、胰腺等器官内部和周边,容易导致血糖异常、激素分泌紊乱、动脉硬化、尿酸升高等,最终引发糖尿病、脂肪肝、脑梗、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3、大腿较粗
上海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青教授指出,粗壮大腿更有利于心血管代谢,一方面储存在腿部的脂肪能够分泌活性物质调节血压和血管机能,维持代谢平衡;另一方面,拥有更多的腿部骨骼肌,能够促进能力代谢平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总而言之,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自己的体重并进行管理,出现异常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膳食多样化,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也要多参与休闲活动和体能运动,积极融入社会,保持身心健康。#谣零零计划##2022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不可轻视的消瘦与乏力》.老年医学科.2022-02-07
[2]《警惕!没减肥却突然消瘦,可能有这些疾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21-07-02
[3]《千金难买老来瘦?微胖可能更健康》.光明网. 2022-04-26
[4]《脖子粗、肚子大的人基本和长寿无缘!但简单一招,就能轻松化解》.上观新闻.2021-04-11
[5]《上海医院新研究显示,“大粗腿”比“小细腿”或更益于心血管健康》.文汇网.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