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爱肥胖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身体易发胖怎么破 中医告诉你这么调

生活中,我们常说胖子没有春天;在本公子认为,胖子还没有未来!作为微胖界的“常驻大使”,每每想到如此,本公子也是无限哀伤,然后在心中默默发誓:吃完这顿,我一定好好减肥。很多人都说:上帝是公平的!但为什么有些人吃再多也不胖?而我只是喝了点水,体重还稳如泰山呢?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你脾虚胆虚,消化吸收不好!中医认为,身体易胖多半跟脾虚胆虚相关,要想瘦首先得调理脏腑。具体怎么调呢?且听本公子来分解!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 多半是脾虚胆虚

“明明我只是喝了杯水,而她吃了那么多的米饭还有那么多的肉,为啥俺是个悲哀的胖纸,而她却是个窈窕的妹纸?”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瞬间感觉累觉不爱了有木有啊?

其实呢,身体易发胖是有原因的,除了我们熟知的饮食过量、缺乏运动、遗传因素,体质的原因是发胖的根本。如果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并进行有效的调理、建立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微胖界、胖子界顺利毕业,成为瘦纸将不再是梦想!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多半跟脾虚(脾虚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胆虚等密切相关。

“脾气不好”容易发胖

所谓“脾气不好”,在中医中称为脾虚,一个人若脾虚,很容易导致脾运化水谷的能力失健,从而导致消化不好、体内废水无法外排导致肥胖。在中医中,脾胃被称为酒囊饭袋,仓廪之官,其掌管人体的受纳运化之功能,脾喜燥恶湿,若脾被痰湿所困必然会造成脾阳受损,运化水谷的能力就会减弱。《四圣心源》里说到:脾升而善磨,即水谷入胃,全依赖于脾阳来运化,脾有多好运化能力就有多强。

关于脾虚致肥胖,主要有两点论述:

第一, 脾主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曾说打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里所说的肉主要指肌肉,其营养主要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的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若脾气足,则肌肉丰满,形体健美,如脾虚,则肌肉松弛,形体臃肿。

本公子友情提醒:对于爱健身的朋友来说,上午巳时(9:00-11:00)是最佳锻炼时机,此时脾经最旺,最利于锻炼肌肉!

第二,脾虚会导致水谷运化不利,而水谷运化不利包括水液运化不利和五谷运化不利。前者长期如此必造成体内湿气重,使得体内的废水不能排出,从而出现水肿;后者必然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不能够被分解,从而积聚体内、滋于肉下,造成肥胖。

脾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近些年来,中医临床上脾虚之症越来越高发,这主要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吃喝生冷之食是造成脾虚的主要原因。故调节脾虚多从饮食出发,因脾喜阳,所以脾虚者应该多吃温性食物,像冷饮、冷菜、凉茶、生冷瓜果、辣椒、油炸类等该戒的就戒了吧,该少吃的也要少吃。此外,推荐一款食疗粥,红豆薏米粥,常吃当饭吃不仅养脾除湿,还美容养颜,让你瘦到没朋友!

你这个胆小鬼,居然还是个胖子

很受伤有木有,人家胆子已经够小了,为何还是个胖纸,中医认为胆虚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胆是六腑之一,所谓肝胆相照,胆与五脏之肝互为表里,与肝相连,有浓缩、储存、排泄胆汁的作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为中正之官,,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而脾胃的正常受纳运化、消化吸收同样依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胆气足,则胆汁分泌旺盛,脾胃升降有序,消化能力才强;反之,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相应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导致其受纳运化失健,从而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等症。

另一方面,胆虚会致肥胖还与胆汁相关,胆囊分泌的胆汁是分解脂肪的第一战将,当人体进食后,胆囊就会外排胆汁如十二指肠,帮助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和吸收。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脂肪便得不到充分分解,滋于皮下,就会形成肥胖。还有我们常说肝胆相照,其实胆汁即是由肝的精气所化,且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肝的疏泄功能。当机体胆汁分泌出现障碍时,亦可反致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届此肝胆皆失衡,肥胖同时亦会出现头面浮油长痘。

胆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在临床上,很多人会切除胆囊,认为胆并非人体生存之根本,其实不然,这绝对是对自己生命的折减,因为五脏六腑这十二官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胆腑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谋断。不仅如此,其还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体表形象(如发质、肥胖)等密切相关。关于养胆腑,本公子给出三点建议,第一,子时入眠,因为子时胆经当令,胆经最旺,此时入睡有助于养胆经,可使晨起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第二,杜绝宵夜,因为吃宵夜会阻碍胆汁的分泌,不仅容易长胖,还不利于养胆;第三,敲打胆经,通过敲打胆经上的重点穴位,可舒筋活血,防止少白头的产生。

结语:市面上的减肥方法有很多,无论是健康的少食多运动,还是不健康的节食吃减肥药,都拍死了很多减肥者。前者难以坚持,后者于身体不利,所以从机体体质进行调理才是根本,只有将身体的内环境塑造成为易瘦体质才能真正享“瘦”。

爱喝可乐雪碧这些甜饮料的肥胖人士,你们有口福了

#夏天这么吃#

尽管我们的大脑天生嗜甜,但每个人现在都已经了解,摄入过多的糖,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特别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含糖食品和软饮料,为现代肥胖贡献了非常大的助力。

而代糖对嗜甜的朋友来说,是一个救星。

概述:

  • 如果你日常生活中并不嗜甜,只是偶尔吃糖,那么无需用代糖代替蔗糖。
  • 代糖可以减少热量摄入,但只对嗜甜饮料者,起的效果会更明显;
  • 经过检验,合法使用的代糖,是安全的;

所以代糖对于嗜甜,特别是爱喝甜饮料的人群来控制体重,以及满足糖尿病患者对甜食的需求,有着积极意义。

代糖对嗜甜者的必要性

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摄入游离糖(日常我们使用较多的是蔗糖、蜂蜜)不超过50g,最好不超过25g,换而言之,如果你不嗜甜,每日摄入的糖在这个值以下,那么作为一名健康的成年人,特别还有运动锻炼习惯,那么基本上无需担心糖的危害。

比如你像老杨一样,没有吃零食,像果脯、肉脯、蛋糕、软饮料等等这些含糖量非常可观的零食的习惯,最多就是做菜时用糖调味,那么没什么必要,去用代糖来代替日常偶尔摄入的蔗糖。

图:甜口菜代表:锅包又

但如果你有大量摄入糖份的习惯,那么最好是替换成代糖,光是一瓶600ml可乐,含糖量就已经有60多g,已经大大超过50g这个建议值,那么换成零度可乐,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零度可乐

多说一句,老杨在七年前最胖的时候也嗜甜,但后面通过规律运动与合理饮食,慢慢给纠正回来了,糖这个东西可以戒,要有信心。

代糖安全吗?

我们日常见到的代糖,分为两类,一种是天然代糖,一般从植物中提取,名字往往会带提取的植物或者果实名字。

常见的天然代糖比如木糖醇,它不会升高血糖,但有热量,热量是蔗糖的60%,2.4kcal/g,所以它适合糖尿病人,但不适合减肥人群。

老杨就碰到过这样的读者提问,说我已经用木糖醇代替了所有的蔗糖了,怎么还是没瘦下来,主要原因就是误以为木糖醇没有热量。

注1:并不是所有的天然代糖都含热量,如甜菊糖,罗汉果糖就是0热量;

图:甜叶菊和甜菊糖

另一种是人工合成的代糖,比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等等。

对于这类代糖,很多人是有怀疑的,比如阿斯巴甜,

——就像他们怀疑手机辐射致癌一样。

但是,尽管FDA已多次重申它的安全性,但仍然不断有研究试图证实它不够安全——还好,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成功。

而事实上,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代糖的安全性,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进行检验。【引】

我们以阿斯巴甜举例,它在代谢过程里会产生少量甲醇,有研究发现,雌性大鼠如果终生摄入一定剂量的阿斯巴甜,患上癌症的几率更大。【引】

但是,谈毒性的关键在于剂量。

如果把动物实验摄取的剂量,按比例换算成人体的,那么一个成年人甚至孩子,在日常摄入的阿斯巴甜数量,都要远远低于动物实验中,被严格设置的数值,所以按目前普遍的研究成果,成年人不必担心摄入阿斯巴甜的安全问题。【引】

图:百事推出过主打无阿斯巴甜的轻怡可乐

举例来说,一个体重70kg的成年人,每天最多摄入2800mg的阿斯巴甜,都根本无需担心影响健康,而一瓶1.5L的健怡可乐,含950mg的阿斯巴甜,也就是说,就算你一天喝3大瓶1.5L健怡可乐,也无需担心安全问题。【引】

而大多数人是压根不可能每天4.5L可乐这么喝的。

主要原因在于,代糖的甜度一般都是蔗糖的几百倍,所以只需要很少的用量,就能达到可以入口的甜度,另外一方面,因为使用单一代糖,甜味会偏单薄,或者带有一些其他味道,所以现在食品中一般往往会同时混合使用几种代糖,那么单一代糖的用量,就更进一步降低了。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日常摄入代糖,是安全的。

代糖能帮助减肥吗

如果你在日常饮食里摄入了大量的糖,那么使用几乎不含热量的甜味剂来代替糖,那么会降低热量摄入,也会降低血糖波动水平,毫无疑问,这对降低体重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尽管一些代糖的反对者会说,甜味剂会增进人的食欲,吃多了自然就长胖,但问题在于,如果对一个嗜甜者来说,甜味剂会增进食欲,难道蔗糖就不会了吗?相比甜味剂,蔗糖还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这岂不是更刺激产生饥饿感?

目前的证据都支持,人工甜味剂对于控制体重,是有积极意义的。【引】

图:使用甜菊糖的可口可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代糖用于代替软饮料中的糖时,对控制体重的意义更大,因为软饮料中的主要热量来源于糖,而固体食物例如饼蛋糕、饼干,它们的高热量并不仅仅来自于添加的蔗糖,还可能来自碳水化合物、脂肪,所以用代糖来代替蔗糖,减少的热量就比较有限,那么效果相对就会差一些,假如你认为,这些蛋糕饼干里面用的都是代糖,多吃点没关系,那么就会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代糖对于日常嗜好软饮料的肥胖人群来说,效果最好。

参考资料:

本文中的部分内容观点,以及标注了【引】的引用数据和资料,参考了:

《健身营养全书》 [德]克里斯蒂安 冯 勒费儿霍尔茨 著

今日例汤:

特别提示:食品商、化妆品商常见的一个智商税套路,是鼓吹产品来自“天然”、“植物”,把它们和无毒,安全,健康划等号,

图:纯天然绿色植物:箭毒木,又名“见血封喉”,了解一下?

还有很多人以为,化工产品,甚至是带化学名词,都是有害的,不安全的。

啊,今天不小心喝下去不少一氧化二氢,老杨现在感觉好难受,是不是快挂了?

让人上瘾的糖,会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致癌、肥胖、糖尿病

小金爱喝饮料,特别是含糖饮料,口味甜甜的,他最喜欢。平时口渴了不爱喝水,就用饮料代替,家人都劝他控制一下,可他就是不听。

去年年底,小金发现自己双腿膝盖处疼得不得了,一到医院检查,医生竟然说是痛风症状,可是小金才19岁!按理说,不是老年人才会痛风吗?医生解释道:“小金平时嗜喝饮料,饮料里面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分进入人体后,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从而可会引起机体内血尿酸水平的升高。

糖,隐藏在身边的“合法毒药”

人离不开糖,糖主要存在于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日常吃的主食中,都含有糖分。而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三大能量来源。

比如人在过度饥饿的时候,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此时吃一个糖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所以,糖对人体,就好比汽油对汽车。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天然的未经过深加工的食物,还是各种加工过后的食品以及零食,其中都有糖分的存在。尤其在食品加工制作上,加入糖是为了增加甜味、产生焦化反应进而提升食物的口感。

但是过分的摄入糖,尤其是工业制造的精制糖,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是致命的。

吃糖过度,会严重影响肝脏的健康。果糖在人体内,会导致肝细胞过速储存脂肪,如果长期喝含糖高的饮料或吃各种甜食,将会诱发非酒精脂肪肝。统计显示,有将近五分之一的英国人患有此疾病。50岁以后,更是高发人群。

吃糖过多易导致糖尿病,这是公认的事实。不过,这并不是说糖直接导致了糖尿病,而是因为糖分摄入过多,患者体内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中和糖原,所以引起血糖增高。

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每天只要吃进肚子里由糖分转化来的热量超过了150千卡,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出1.1%。

糖分对人体最外显的危害便是使人肥胖。因为糖只提供能量,并没有其他的营养素。如果糖的摄入量超过身体使用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引起超重或肥胖。

摄糖过多还会加速皮肤老化。大量的糖分短时间内进入血液,会引发胰岛素生长因子水平上升,从而使得表皮过度角化、皮脂分泌增加堵塞毛孔,导致痤疮长出。

另外,糖对胶原蛋白还有糖化作用,糖化会让胶原蛋白劣化,从而导致皮肤弹性降低,肤色变黄,如果你有注意糖尿病人群,就会发现他们看起来会显老,皮肤也比较暗沉。

最后,吃糖,就等于是在给癌细胞输送能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丛明华医生表示,癌细胞的最大特性就是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较快,如果一些已经患癌的人在过多摄入糖,无疑就是在火上浇油。而健康的人群,如果过度吃糖,导致血糖始终处在高位运行状态,容易诱发肝癌和乳腺癌。

日本的名和能治医师在《怎样防治癌症》一书中也提到了“糖”与癌症的关系。他认为,癌细胞不像其他细胞那样靠氧呼吸,而是依靠糖酵解作用进行生长繁殖。

这些肿瘤细胞分解糖的能力非常强盛,约为血液的20倍。如果使血液流过肿瘤,约有57%的血糖被肿瘤消耗掉。由此可见,癌细胞是很“喜欢”糖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过度摄入糖,指的是人工合成加工后的精制糖,比如红糖、白糖、各种食品中的糖类。我们日常吃的水果蔬菜食物中的糖分,由于结构和性状不同,进入人体后,吸收和代谢也跟精制糖有很大区别,因此,日常生活中正常吃饭的摄入糖分,对人体没有威胁。

存不存在“无糖食物?

在目前的食品加工领域,各种成份的糖类添加都存在。但是,过量的食用糖分,会导致上述各种疾病,所以目前在食品制作领域,不含有单糖和双糖成份的甜味剂,正逐步取代含糖的食品添加剂。这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

根据我国的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固体或者液体食品,每100克或100毫克的含糖量不超过0.5克。所以,很多食品中宣传不含糖,事实上只是含糖量不高。

何况,任何食物中基本都含有糖分,而加工类食品的原料,也都是谷物、肉类、水果菜蔬等这些物质。所以,没有绝对不含糖分的食品,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没有另外添加糖分,是衡量一种食品糖分含量高低的关键。

如何计算、控制每天的摄糖量?

精制糖摄入过多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全人类的身体健康。

英国的营养学家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应该不超过总热量的5%。我国去年也制定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其中规定要开展“减糖”行动,尤其针对青少年糖分摄入量高的问题,规定要求中小学校以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同时,食堂必须要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的供应。

对成年人而言,除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摄入含糖分的饮料和食物之外,在正常的饮食中,也要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比如不主动喝糖饮料,少喝乳酸菌饮料;喝咖啡、豆浆时,少加或不加糖。与其喝纯果汁,不如直接吃水果。如果非要喝,控制在1杯(一次性杯子的量)以内。

总之,成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左右,一定不要超过50克。#清风计划##健康科普排位赛##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无糖食品就是个陷阱 绝对的无糖食品是不存在的》.健康时报网.2020年6月12日

[2]《你关注自己每天的摄糖量吗》.中国青年报.2019年5月16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