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网络和肥胖(网络肥胖头像)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身材焦虑催热中国“减肥经济”专家:警惕交“智商税”

图为电商平台上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 电商平台截图

图为电商平台上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 电商平台截图

中新网济南5月11日电 题:身材焦虑催热中国“减肥经济” 专家:警惕交“智商税”

作者 赵晓

“五月不减肥,六月没人追,七月徒伤悲……”一条网络段子,戳中多少年轻人的“痛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肥胖人口持续增加,在以瘦为美的主流审美下,不少男女青年陷入“身材焦虑”,进而催热“减肥经济”。专家建议,肥胖人群减肥不仅为美,更要为健康,科学减重,警惕交“智商税”。

“5·11”因谐音“我要瘦”,被定为“中国肥胖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总和超过50%。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肥胖人口超9000万,已经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资料图:“中国第一胖”王浩楠在运动减重,目前他已减肥成功,成为一名健身教练。 受访者供图

5月正值春夏交替,很多爱美人士将减肥提上日程。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燃脂素、排油丸、纤体瘦身饮等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代餐奶昔、代餐粉等瘦身食品也颇受欢迎。网络主播通过运动直播吸粉,并在线推荐健身器材和减肥产品,掀起瘦身热。

“我从小就很胖,食量也大,一年前体重超过500斤。”“90后”小伙张行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减重,他尝试过各种方法,吃减肥药、喝减肥茶,但都没有明显效果,直到2019年10月做了袖状胃切除手术,经过后期的饮食方案调整和健身运动,现在体重减到165斤。

回想过去的减肥经历,张行波感慨花了不少冤枉钱,尝试过市面上不同的减肥产品,后来仔细研究才明白,不少减肥药中含有利尿剂,利用脱水造成减肥假象,实际根本没掉肉。“减肥首先要有恒心和自制力,术后我的体重逐渐下降,既是因为饮食得到控制,也是迈开腿锻炼的结果。我现在每天坚持在跑步机上跑2个小时。”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学术带头人刘少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杨飞 摄

今年55岁的于爽(化名)曾连续20多年饱受肥胖之苦,甚至因过于肥胖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针灸、推拿、吃减肥药……什么招都试过,有时能减四、五斤,但很快反弹,越减越胖。”于爽告诉记者,她属于遗传性肥胖,体重曾超过200斤,7个月前做了减重手术,现在已经“掉肉”50多斤,目标体重是减到130斤。

“我想劝诫那些被肥胖折磨的年轻人,要及早就医,对症治疗,不要盲目吃减肥药,用五花八门、没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于爽说,遵照医嘱减重,能少走很多弯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学术带头人刘少壮在受访时详细分析了当下广为流行的吃代餐、吃减肥药、做抽脂手术等多种瘦身法,这些方法看似有用,却让消费者赔钱还伤身。如一些减肥药相当于泻药,让人排泄、脱水,根本减不掉多余的脂肪;主打低热量、健康的代餐,尽管配方符合饮食调整大原则,但营养不全面,长期食用反而容易助长减重人群“躺瘦”的想法。

刘少壮说,当前,减肥市场鱼龙混杂,亟需政府部门加强监管、规范秩序,提醒“胖友们”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宣传,花冤枉钱交“智商税”,要提高辨别力。他说,减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健康,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少静态生活。“减肥有度,不能搞极端,体重过低,人也容易生病。保持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才能让生病概率更低、预期寿命更高。”(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内江版“无间道”!刑警卧底,端掉一诈骗集团!网络“美女”,竟是肥胖油腻男

“奋斗,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我们都是追梦人”“携手并肩、共创未来”“上班六则”……隆昌市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域的墙上,挂满了这样的标语口号。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看似“文化深厚”、“激励”机制完善的公司,竟然是从事电信诈骗的犯罪集团。

挡获现场

今年8月,隆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群众举报,在隆昌市金鹅街道都英广场,有一个自称为“四川八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男子疑似正在从事电信诈骗活动。

接报后,隆昌警方派出民警化装侦查,来到该公司应聘工作人员,发现该公司均是20多岁的年轻人。据该公司负责人讲述,公司主要代理一网络游戏充值业务,前景好、客户广。只要让客户充值越多、个人提成也就越高,完成单笔业绩任务、当日业绩任务或当月业绩任务,公司还会进行轮盘抽奖活动,奖励的金额立马兑现。

指认作案工具

此外,该负责人还承诺,只要加入公司努力工作、与同事团结协作,升职加薪、月入过万不再是梦。

一系列讲解后,为吸引民警入职,该负责人还安排了一名资深员工对民警展开教育培训,传授工作技能。

该“师傅”带着民警学习“企业文化”,并展示工作流程和经验模式,民警却发现该人明明是个肥胖油腻男子,但是其微信头像却是青春靓丽少女照片,该人不断向一男性网友发送撒娇信息“你还知道找我啊”“你每次都这样”等语言,对方却发着“逗你玩了”“不要生气了”等肉麻话语。

“师傅”告诉民警吸引客户的秘诀,就是在社交平台创建一个女性账号,添加男性网友为好友,通过发挥“小姐姐”魅力,向男网友暧昧互动、嘘寒问暖,引导其下载指定网络游戏,并邀请对方陪自己的游戏女性角色一起玩,通过刷怪闯关打装备,进一步培养感情。

网络上的“美女”实为男性

随后,当时机成熟,就引导对方在游戏中举办“结婚”仪式、购买武器装备,让受害人心甘情愿为其花钱充值。如果遇到对方要求语音通话,公司里有专门的女员工协作配合和对方聊天互动、培养感情,通过有序组织、明确分工、互相配合,套牢受害者。

经前期侦查,隆昌警方判定这家网络科技公司确实存在诈骗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民警卧底期间,还了解到,该电信诈骗犯罪集团于2020年下半年开始“运营”后,诈骗金额已达上百万元,受害群众遍布全国各地。

8月11日,隆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组织警力对该电诈集团展开集中收网,现场查获犯罪嫌疑人11人,收缴作案手机20余部,作案电脑20余台。对韩某某、叶某、郭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文稿:陈 科、曾利军

来源: 最内江

网络催生“代吃代喝代扔垃圾”,连肥胖都能呼叫转移

最近,闲鱼上出现了一些帮人代喝茶颜悦色的长沙人。

红网时刻记者 刘璇 实习生 邬丽 长沙报道

自长沙成为新晋网红城市后,有网友喊话:千万别把茶颜悦色喝贵了!于是,喝一杯茶颜悦色奶茶,成为很多没来过长沙的小伙伴心之向往的事情,一桩生意也在此时悄然而生。最近有人发现,闲鱼上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帮人代喝茶颜悦色的长沙人。

这帮开发了全新服务方式的“长沙人”美其名曰:“为了尽自己所能造福广大外地朋友。”他们为外地的朋友们到茶颜悦色门店喝一杯奶茶,然后声情并茂地传递这种快乐。

这并不是长沙人的一次自嗨,翻看一下闲鱼,有不少人真的做成了生意。甚至还有买家发来感谢反馈:“只需要10块钱,网线维系的交易就能呵护远在千里之外的胃的寂寞。”

有专家表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社会逐渐发展成一种媒介中介化的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利用媒介去进行一些体验,“代吃代喝”就是一种人类依赖媒介而进行的体验式消费。

用图文唤醒对方的味觉和唾液腺分泌

“你好,我要一杯幽兰拿铁。”

“纯纯的茶香,脆脆的坚果,入口即化的奶油,炎炎夏季,喝一口,冰冰凉凉直沁人心脾……”7月3日下午4点,在闲鱼上接到订单的网友“袖间飞雪”恰好在坡子街附近,于是就近买了一杯茶颜悦色的招牌产品,生产出了以上文字。

光有文字还不行,每一张发给对方的图片,都要各种角度拍摄,并且精心加好了滤镜,再配上一段优雅的“喝后感”,“袖间飞雪”试图用图文的力量唤醒对方的味觉和唾液腺分泌,造成其满嘴奶香的幻觉。

“袖间飞雪”是一名在长沙读书的大学生,平时喜欢喝茶颜悦色,想着好玩,就在闲鱼上发了一条“茶颜悦色代喝”。没想到挂出来不到半个月,他就喝了超过8杯了,甚至还调侃自己“最近胖了”。他表示:“代喝时和买家像朋友一样聊天,奶茶喝到了,朋友也交了,满满的双倍快乐。”

长沙卖家“袖间飞雪”已帮人代喝8杯奶茶。

25岁的谢洋,一毕业就在长沙开起了民宿,平时也出售一些演唱会和娱乐节目的门票,积累了大量的外地年轻客群资源。7月3日下午,他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代喝服务,7月4日便成功接到了单,“就是上客户的微信号啊,发发朋友圈,定定位”,谢洋,他做成的这单主要是帮助客户在朋友圈打卡。

记者也在网上体验了一番“代喝”,点了杯“子时雪芒”后,卖家不一会儿就去到了门店。“奶油还是那个味,把奶油吃完后下面是芒果冰沙,芒果味很浓,没有那种冰渣,很绵很好喝,喜欢芒果的力推哦。”一段真实的口感分享,一张精心拍摄的照片马上呈现在眼前。

有网友感慨,互联网的交织连接,让快乐从此可以复制,连肥胖都能呼叫转移。

然而,也有部分买家会提出特殊的要求。卖家小邓表示,自己遇到一个买家出于好奇想跟她视频,观看她喝奶茶的直播。但其实,小邓早已标注过“不视频、不直播”。虽有点不情愿,但由于买家已下订单付款,小邓还是满足了对方的要求。对于这种超出事先写好的服务范围的“代喝”,小邓的内心有些许尴尬。

根据买家要求进行“私人定制”

代喝的只有茶颜悦色吗?记者在闲鱼上搜索“代吃代喝”,一秒钟弹出了许多种商品,“代喝奶茶”“代吃雪糕”“代吃薯条”……售价从0.01到几十元不等。

有卖家在闲鱼上挂出了“代撸猫”的商品。

此外,记者还发现,一些二手买卖APP、购物APP等网络平台的“代吃代喝”服务越来越多,他们会根据买家的要求进行“私人定制”,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将代吃代喝体验反馈给买家,甚至还衍生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其他服务,例如“代跑步”“代观影”“代逛街”“代撸猫”等。

上海卖家出售“帮人代扔垃圾”服务。

最近,上海实行了“垃圾分类”,就有人迅速抓住这一商机,推出了“代分类垃圾”服务,甚至还提供“包周”“包月”等各种服务类型。“你还在为垃圾分类苦恼吗?你还想每天接受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吗?如果你不想,那就来找我吧,单次两块,包月50。”

有卖家表示准备把代分类垃圾当做一个创业项目去做,并直言“我觉得以后代分类垃圾这个新行业,会像小黄车一样广铺全市。”

最近,饿了么也推出了一项新业务——代扔垃圾,在APP首页的“跑腿”中可以使用,一单12块,跑腿范围不超过3公里。不过,该项业务需要用户先将垃圾分类好,再由小哥扔到指定垃圾桶。

“代分类垃圾”行为长期进行将丧失其本意

为什么这种看似奇葩的交易会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 记者发现,真实“代吃”者多为学生,乐趣在于社交。

“有的人找代吃并不是因为自己不能吃,而是看别人吃得香自己就高兴。当然也有的人就是为了拿到素材发朋友圈或者做小视频,也有的人就是为了聊会儿天。”一位长沙的卖家表示,她已经服务过10余名顾客,很少有人找“代吃”就是为了知道某新品到底是什么味儿。在她看来其实大多数顾客最享受的是在和她讨论如何吃、吃到什么程度、如何拍小视频这个环节上,享受的是沟通的乐趣和最后的成品,而并不是吃本身。

对此,湘潭大学应用社会学兼职教授方向新表示,这种“代吃代喝”的现象,一方面可能与人的“显摆”心理相关,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得到朋友的点赞,选择“代吃代喝”服务来定位发条朋友圈。但现代人的生活应该是个性化的,如果为了微信打卡而选择“代吃代喝”,反而越活越复杂,这不是一种真正的现代人所为。另一方面可能与人的“功利型”心理相关,比如说这次我帮你代,说不定下次就是你帮我,人情都是互相往来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理解。但是,“代”永远是“代”,有些情感性的东西是代不了的。富有情感性的东西如果长期代,就失去了人际交往的意义。这种现象可能会长期存在,但不会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