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肥胖(疫情长胖了)
疫情居家体重飙升 如何科学减重减脂专家为您支招
受访专家: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 徐东升
由于疫情影响,很多人宅在家,足不出户,吃喝增加,不愿动弹,天气乍暖还寒,户外锻炼少,更加容易囤积脂肪。那么如何在疫情期间科学减重,专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饮食
长胖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如果您是超重或肥胖状态,需要维持能量摄入和消耗的负平衡,疫情期间,首先三餐分配要合理,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在饮食的过程中要细嚼慢咽、避免睡前进食、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这样相对平时,也能减少不少的热量。如果肾功没有异常,正常人每日2000-2500毫升的饮水也对减重减脂、维持新陈代谢有较好的帮助!
2、锻炼
疫情期间,居家时间多,适度锻炼也能打造很好的身材!首选在家里多做做家务,既能减肥,也能够让你享受生活的乐趣,更能让你的家里变得更加整洁干净。例如仔细拖地,手洗衣物、擦拭桌椅。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操,小哑铃,弹力绳等运动,坚持半小时左右,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肪燃烧,还可以刺激肠道的蠕动,改善便秘的情况。
3、睡眠
疫情中居家隔离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会对睡眠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熬夜看电视剧、打游戏,刷视频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正常的睡眠规律,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也会导致代谢异常。要避免手机的过度使用,早睡早起,不熬夜,适当午休对自身睡眠及保持健康体重有重要意义。
4、心情
疫情期间的紧张、焦虑、恐慌,难免会有的,但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良的情绪,也会导致暴饮暴食的现象产生,导致体重的飙升。不良的情绪需要疏导,例如倾诉、转移注意力。适度关注疫情,健康饮食,规律锻炼,合理分配生活时间,也能有个健康心情和体重。
专家简介
徐东升,副主任医师,硕士导师,外科学博士,博士后,哈尔滨市肥胖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肥胖症与代谢病多学科诊疗中心负责人,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减重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肥胖与代谢外科联盟委员(IFSO)。擅长:腹腔镜下减重代谢手术、腹腔镜下胃肠道、肝胆疾病、胃食管反流、疝手术。
哈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 段瑛琳
来源: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
疫情期间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发胖:压力问题是主因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4月8日发表题为《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发胖:为何新冠肺炎普遍引发肥胖》的文章称,疫情情况下发胖的主要原因是压力问题。全文摘编如下:
新冠病毒和魔鬼一样,有各种面孔和名字。它不但带来死亡和重症,还有其他不幸。席卷全球的“肥胖大流行”可能不是所有不幸中最危险的,但肯定是最广泛的。各种研究表明:疫情期间,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增重。23%的俄罗斯人体重增加,人均增长6.1公斤,这个数字非常可观。同时也有13%的俄罗斯人意外减重。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42%的美国人发胖,人均增重13.2公斤。同时也有18%的人表示体重急剧下降。因此,如果你也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际吃胖了身子,那么你肯定并不孤单。
有些人不想减重却日渐消瘦,而另一些人像吹气球一样发福,原因何在?
美国宾厄姆顿大学教授、神经生物学家莉娜·贝格达奇寻找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她感兴趣的领域是研究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压力和精神障碍(如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疫情情况下发胖的主要原因是压力问题。人在面对压力时作出“战斗或逃跑反应”,这是在进化过程中习得的面对危险的本能。
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人体内血清素、多巴胺和褪黑素水平会降低。
血清素掌控情绪、食欲和消化功能。血清素水平低的人会感到焦虑。
多巴胺也被称作幸福荷尔蒙(实际上它的作用是预先体会到行为结果带来的满足感),它能够有目的性地调节行为动机。如果体内缺少多巴胺,人就没有足够动力去迫使自己活动。
褪黑素是一种睡眠激素。如果体内褪黑素不足,会破坏身体所习惯的睡眠和清醒状态。你将无法入睡,哪怕夜色已深。
在这种情况下,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可能最先受到影响。即使在岁月静好时,维持健康生活也要耗费许多精神力量,而如今机体被调动起来抵抗死亡威胁,你肯定无法逼迫自己生吃胡萝卜并狂踩健身车。
当身体急需多巴胺、血清素和其他令人愉悦的激素时,健身车又算什么呢?体内有一个声音发出命令:打开冰箱,用美味但不太健康的食物解决问题。
因此,如果你想保持最佳体重,首先要对压力宣战。尝试冥想,多做运动,多听音乐,多欢笑,别再拼命干活。
来源:参考消息网
肥胖|疫情给了大家变胖的机会,有人牢牢抓住了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武汉小伙子林舟(化名)从小就爱美食不爱运动,身高1.78米的他,体重曾经在200斤左右。疫情期间,因为多吃少动,6月,他的体重飙升至556斤,身体负荷不了,躺下来难受,呼不出气,曾打120求助。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上门为林舟做了核酸检测和住院前检查。医生表示,肥胖导致了林舟急性心衰,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入院后,林舟接受了彩超、睡眠监测等各项检查和对症治疗。一个多星期后,林舟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转入普通病房。
疫情期间,饱受体重增加困扰的人实在不少。今年4月,本报对3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73.7%的受访者体重增加了。受访者认为增重的三大原因是运动量少、作息混乱和多餐多食。
【专家建议】:
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超声心动图室主任汪芳:
肥胖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进而影响人的预期寿命或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可能引发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已证实肥胖症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呢?
医学上有对于肥胖相关的判定方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肥胖程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肥胖程度在±10%之间为正常,10%-20%之间为超重,20%-30%之间为轻度肥胖,30%-50%之间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大于100%为病态肥胖。
现代治疗肥胖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运动、行为和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和社会支持、药物和手术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预非常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贵在坚持;戒烟限酒,受益无穷;保持乐观,心理平衡。
合理的饮食结构需要控制总热量、饮食均衡、合理搭配。“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要分解和代谢,之后产生热量供人体消耗。消耗热量的方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维持生命基本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体力活动和其他消耗。当供给的热量多于消耗时,剩余的热量就会储存起来,机体更倾向于把这部分热量变成多余脂肪。进食过多的食物,消耗偏少;饮食正常,但是体内消耗不足都可能导致出现多余脂肪。肥胖人比正常体重的人‘合成代谢’更亢进,意味着吃同样的食物,前者更容易合成脂肪保留下来。”汪芳说。
汪芳强调,控制摄入热量不意味着节食,也不可采用不吃主食这种极端的减肥方式。她表示吃饭要本着:早餐吃好、午餐按时吃、晚餐尽量清淡的原则。有些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尽量放缓吃饭速度,细嚼慢咽;少吃零食;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或手机。
具体到数值上,汪芳建议女性每天摄入1200千卡热量,男性1800千卡,这样不会有热量剩余。1200千卡热量的参考食谱为:早餐,馒头半个、牛奶250毫升;午餐,米饭75克、瘦肉50克、蔬菜250克、植物油1勺;晚餐,米饭75克、鱼75克、蔬菜250克、植物油1勺。1800千卡的参考食谱为:早餐,馒头半个、鸡蛋1个、牛奶250毫升;午餐,馒头1个、瘦肉100克、蔬菜250克、植物油1勺;晚餐,馒头1个、豆腐100克、蔬菜250克、植物油1勺;睡前,牛奶250毫升、咸饼干3-5块。
“值得一提的是,肥胖除了跟饮食有直接关系,与遗传也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对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来说,父母体重均正常,他们后代肥胖发生率不超过10%;而父母都肥胖,后代肥胖发生率超过70%。因此,为了我们后代的健康,还没有当父母的朋友们也要管理好自己的体重。”汪芳说。
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有科学的运动。汪芳表示,运动光“动了”是不够的,运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可重复的多个大肌群参与的,旨在促进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平衡性和柔韧性的身体活动,并非没有卧床或静坐就等于进行了运动,日常活动不能代替运动。
“运动的能量消耗是安静的几倍及几十倍。1小时静坐消耗80千卡,1小时走路消耗180千卡-200千卡,1小时跑步消耗500千卡-700千卡。”汪芳表示,运动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一般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和游泳等。运动要适当,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适度。如果有条件,每天都要运动30分钟,至少要保证每周运动3次。
汪芳建议运动要有恒、有序、有度地进行。汪芳介绍,可以通过“心率估算法”判断运动的强度。一般来说,人在安静时的心率会维持在(60-100)次/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心率范围公式为:最大心率*(60%-70%),其中最大心率=220-年龄。比如一个45岁的男性,最大心率是220-45=175,中等强度范围就是175*(60%-70%)=(105-122)次/分钟。如果该男性运动后心率在上述区间,那么他做的就是中等强度运动,超过即为高强度,反之就是低强度。
汪芳特别强调,运动要讲科学,切忌随意锻炼,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等,循序渐进地进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