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肥胖(甜蜜的很)
咖啡也拥有了甜蜜风味?警惕肥胖风险
咖啡已悄然成为打工人不可或缺的“续命水”。然而,如何健康地享用咖啡,却是一门学问。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咖啡饮品,我们应保持警惕,避免过量摄入糖分和脂肪带来的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风险。
今天,新华营养师为您带来一份咖啡指南,让我们一起解锁健康享用咖啡的秘籍。
黄油拿铁、乳酪拿铁、葡萄美式、星冰乐......伴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大,不同风味的咖啡饮料层出不穷,咖啡不再是几年前的“小苦水”,也拥有了不同的甜蜜风味。但是,这些咖啡饮品由于添加了黄油、奶油、糖浆等,大大增加了脂肪或糖的含量,使其成为了高能量饮品,过量摄入可能诱发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建议选择咖啡时尽量选择能量低的黑咖啡,或仅添加牛奶或植物基奶类的拿铁等,品味咖啡香醇的同时不增加健康负担。
适量饮用咖啡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一些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咖啡还可能带来一些健康获益,例如降低患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加强脑代谢和降低痴呆风险以及减少肝损伤等。
“适量”是指多少呢?
一般来说,咖啡因的摄入在每日400mg以下为适量,如果换算成平日里咖啡店买到的咖啡,一般为2-3杯中杯咖啡。一些功能性饮料、巧克力及其他可可制品、可乐和茶饮料等也含有咖啡因,因此也需要计入总咖啡因摄入量。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有些人可能对咖啡因较为敏感,而另外一些人能够耐受更高的咖啡因摄入量,可根据自身情况来调整。
常有孕妈妈有这样的疑问:我可以喝咖啡吗,会不会影响我的宝宝?
孕妇可以适量饮用咖啡,但需要注意控制摄入量。咖啡中的咖啡因和咖啡碱能提神醒脑、缓解疲劳,对孕期反应引起的困倦、乏力等情况有缓解作用。然而,过多饮用咖啡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一般建议孕妇每天饮用的咖啡因量不要超过200毫克,即每天不超过1杯的量,或者选用低因咖啡。
对另一类特殊人群——儿童来说,其神经系统、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咖啡因的敏感度高于成年人,咖啡因的代谢速度低于成年人,因此摄入咖啡因可能导致一些不适症状,如头晕、心跳加速、烦躁、焦虑、肌肉震颤、呼吸急促、失眠等。
一般不建议12岁以下的儿童喝咖啡,13-18周岁青少年建议每日咖啡因的摄入低于2.5mg/kg。
此外,由于咖啡因的摄入可能会对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刺激,因此对于患有焦虑症、高血压、失眠、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人群,应避免咖啡因或严格限制咖啡因的摄入。
作者: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 许凯婕
审核: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 王岭玉、阮慧娟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37岁男子每天必喝“甜蜜饮料”胖至240斤,医生给他开了这样的“处方”
最近半年来,年纪轻轻的周先生走起路来气喘吁吁,活动后更加明显,家住四楼的他,每次上楼后都要休息很久才能缓过劲。于是,他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做了一次全身体检。
体检报告显示,37岁的他血压远超正常值,达到了165/100毫米汞柱,同时还存在高脂血症、脂肪肝、血糖轻微升高等问题。
健康管理中心主检医师告诉他,这一切都是“肥胖”惹的祸。
原来,身高179厘米的周先生,体重已经达到了120公斤。
据他自己讲述,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上班一坐就是一天,每天下午必点一到两杯奶茶或碳酸饮料;平素口味重,吃得也多,还有吃宵夜的习惯,烧烤、啤酒,来者不拒。不到半年的时间,他的体重也从最初的80公斤涨到了120公斤,足足增长了40公斤!
医师告诉周先生,肥胖不仅仅只是外貌上的变化,更是一种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指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肥胖可以通过体重指数(BMI)、腰围测量、腰臀比、体脂比等方式来诊断。
BMI可用来间接评估人体的脂肪成分,计算公式是体重÷身高² 。BMI在18.5-24.0千克/平方米2之间属于正常,BMI≥28千克/平方米2属于肥胖,BMI在24-28千克/平方米2之间属于超重。而周先生的BMI值已经达到了37.6千克/平方米2。
通过腰围测量法,可以了解肥胖的类型,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腹型肥胖。周先生的腰围已经达到了110厘米,属于腹型肥胖。
营养科主任章臻翊解释,肥胖和遗传、饮食、生活方式、心理等多种因素相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
肥胖不只是体型问题,更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加重心脏负担、损害肺功能,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广泛改变,重度肥胖者尤为明显。
“原来肥胖还有这么多的危害呀,看来我还是要下定决心减肥了!”听了医生的解释,周先生不禁感慨。
章臻翊介绍,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要保证食物多样化,减少在外就餐,睡前2~3个小时内不要进食。日常生活中要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减少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奶油、鱼子、鱿鱼等。要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每天摄入食盐量小于5克,油25~30克,糖不超过25克;每天食用新鲜蔬菜不少于300克,水果200~350克(数据来源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章臻翊建议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要关注自己的体重。成年后至60岁总的体重增长最好控制在5 公斤以内,超过10 公斤则有相关疾病增加的风险。
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重,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班族应尽量安排日常活动和锻炼,减少久坐时间。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2021)》指出,中国人群中BMI≥28千克/平方米2且经过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或BMI≥24 千克/平方米2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负重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肥胖相关并发症之一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基础上推荐应用药物减重治疗。或者,建议到正规医院营养科门诊进一步就诊,以避免造成更严重的疾病。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通讯员胡忠东 李慧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甜蜜烦恼”从何而来?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
【“甜蜜烦恼”从何而来?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数据显示,全世界每6秒钟就有一个人因糖尿病死亡,我国每14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在中国,II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而肥胖是II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管住嘴、迈开腿,你做到了吗?(中新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