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宵导致肥胖(吃夜宵长胖的是不是不吃会瘦回来)
为什么吃宵夜导致体重增加和糖尿病
进食时间、睡眠和肥胖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但人们对其作用机制却了解甚少。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会扰乱昼夜节律,改变脂肪组织。
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首次证明,能量释放可能是生物钟控制能量平衡的分子机制。根据这一认识,科学家发现,在地球自转的光环境中,白天是最适合将能量作为热量散发出去的时间段。从节食到睡眠不足,以及需要长期营养辅助患者的进食方式,该发现具有广泛的意义。相关论文10月21日发表于《科学》。
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教授、通讯作者Joseph T. Bass表示,当动物吃西式自助餐——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时,生物钟就会被打乱。
“生物钟对人们的进食时间很敏感,而这种敏感性会被高脂肪饮食打乱。我们仍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我们知道,当动物变得肥胖时,它们在本该睡觉的时候吃得更多。这项研究说明了为什么这很重要。”Bass说。
在这项研究中,夜间活动的小鼠在不活动(光照)期间或活动(黑暗)期间都被喂食高脂肪食物。在1周内,与在黑暗中喂养的小鼠相比,在白天喂养的小鼠体重增加更多。该团队将温度设定为30摄氏度,在这个温度下,小鼠消耗的能量最少,从而减轻了温度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能量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小鼠在特定时间进食会消耗更多能量。”该研究第一作者、Bass实验室博士后Chelsea Hepler说,“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可以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吃相同数量的食物,在活动时间吃东西比在应该睡觉时间吃东西更健康。”
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加,研究小组开始对脂肪组织的新陈代谢展开研究,以确定在内分泌器官中是否也会出现同样效果。结果确实如此。并且他们发现,具有基因增强的生热能力(或通过脂肪细胞释放热量)的小鼠可以防止体重增加,改善健康状况。
Bass说,这一发现可以为慢性病的治疗提供信息,特别是在患者使用胃饲管的情况下。患者通常在夜间睡眠时进食,此时他们释放的能量最少。这些患者的糖尿病的发病率和肥胖率往往很高,Bass认为这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他还想知道这项研究如何影响II型糖尿病的治疗。例如,在注射胰岛素时,是否应该考虑进餐时间?
Hepler还发现了无效的肌酸循环。肌酸(一种有助于维持能量的分子)在脂肪组织内储存和释放化学能,这意味着肌酸代谢可能是热量释放的机制。Hepler将继续研究肌酸代谢,“我们需要弄清楚昼夜节律时钟是如何控制肌酸代谢的,这样才能搞清如何促进肌酸代谢。生物钟对脂肪组织层面的代谢健康有很大影响,但我们还不知道影响有多大”。 (李木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oi.org/10.1126/science.abl8007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吃宵夜使人肥胖”得到佐证,最新研究:晚吃饭会增加肥胖风险
↑图据IC photo
肥胖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它会导致包括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在内的很多慢性疾病。虽然人们似乎都知道“要想健康饮食就不能吃宵夜”,但很少有研究全面调查晚吃饭是如何影响体重调节的三个主要因素——热量消耗、食欲以及脂肪组织的分子结构,从而导致肥胖的。近日,一项发表在《细胞代谢》上的美国最新研究,发现人们的吃饭时间会显著影响这三个体重调节因素。
“我们想通过研究来解释‘晚吃饭会增加肥胖风险’的机制。”资深作者舍尔(Frank A. J. L. Scheer)博士说,“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晚食与肥胖风险增加有关,我们想进一步了解其原因。”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首先设问:‘当其他条件都保持一致时,吃饭时间(的早晚)是否重要?’结果表明,晚4个小时吃饭对饥饿程度的影响有很大不同,包括热量消耗和脂肪储存的方式。”
研究团队选择了16名体质指数(BMI)在超重或肥胖范围内的患者。受试者们都完成了两项实验方案:一是早吃饭,二是晚4个小时吃饭。在开始每个实验室方案前的两到三周,受试者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在进入实验室前的最后三天,他们在家里严格遵守相同的饮食安排。实验期间,受试者定期记录他们的饥饿感和食欲,全天频繁地提供少量血液样本,并监测他们的体温和热量消耗情况。为了测试吃饭时间如何影响参与脂肪生成的分子路径,以及身体如何储存脂肪,研究人员在早吃饭和晚吃饭方案的实验中收集了部分受试者的脂肪组织进行活检,以比较两种吃饭时间在基因表达模式上的异同。
结果显示,晚吃饭对饥饿和调节食欲的瘦素和胃泌素有显著影响,这些激素会刺激我们的食欲。具体而言,与早吃饭相比,晚吃饭会导致24小时内发出饱腹信号的激素水平下降,热量消耗更慢,并且脂肪组织分子也呈现增加脂肪生成和减少脂肪分解的倾向,进而促进脂肪生长。这些发现传达出晚吃饭和肥胖风险增加之间存在联系的聚合生理和分子机制。
“这些发现不仅与之前大量研究一致,再度验证晚吃饭会增加肥胖的可能性,而且对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有了新的认识。”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武约维奇(Vujovic)说道。
红星新闻记者 王雅林 实习生 段语琪
编辑 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警惕!夜宵或成健康大敌 导致糖尿病等发病风险增加
据《生命时报》 很多人都爱吃夜宵,然而两项最新研究显示,夜间进食会导致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心脏病、乳腺癌等发病风险增加,值得“夜宵一族”警惕。
夜宵的健康隐患
吃夜宵能放松压力,促进人际交往,背后却隐藏极大的健康风险。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营养学会理事长张丁指出,如果三餐不好好吃,晚上却暴饮暴食,容易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1.诱发消化道疾病 张丁说,夜宵常吃烤串、烤鱼、海鲜,加上过度饮酒、暴饮暴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甚至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日本医学家粟田英男发现,胃黏膜上皮细胞2至3天就要更新一次,这一过程是在夜间进行,太晚进餐会影响胃黏膜修复。
2.与某些癌症相关 研究发现,晚上10点至12点、凌晨零点至2点、2点至4点进食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分别增加80%、120%、90%。夜间进食(每周至少一次在晚上10点后吃东西)长达20年或以上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128%。科学家分析,深夜进食可能影响胰岛素、褪黑激素、皮质醇激素的分泌,从而产生与乳腺癌高度相关的代谢问题。张丁说,烧烤类夜宵可能含有苯并芘类致癌物质,偶尔吃一两次不至于产生太大危害,但经常吃就会增加患癌风险。
3.影响代谢功能 北京电力医院营养科主任崔军说,晚上机体新陈代谢下降,热量消耗减少,吃夜宵容易导致肥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最新研究显示,与晚上7点前吃晚餐相比,晚上11点吃夜宵会让身体存储更多脂肪,导致空腹血糖、胰岛素、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上升,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
夜宵的黄金吃法
张丁指出,如果晚上饿了,适度补充能量即可,如果非要吃夜宵,需要把握好三大原则:1.睡前2至3小时不吃夜宵 张丁指出,胃肠对糖类的消化吸收高峰大约在饭后2小时左右,如果摄入脂肪,那这个时间还需要延后,因此夜宵与睡眠应相隔至少2至3小时,晚上9点后最好不要吃夜宵。
2.品种多样清淡量小 尽量不要吃高脂肪以及刺激性较强、容易产气的食物,比如烤肉、麻辣小龙虾、土豆、洋葱等;少吃西瓜等水分大、糖分高的水果;也不要吃得太咸,否则会导致水分潴留在体内,影响睡眠质量。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要深夜饮酒。
3.选择健康食物 以填饱肚子为目标的加班族和夜班族可以选择全麦面包、燕麦片、香蕉、杏仁、牛奶、蜂蜜等。
有些人可以适当吃夜宵,有些人则最好远离夜宵。崔军为不同人群推荐了一份深夜食谱。1.可以适当吃夜宵的人: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睡前可以补充高蛋白食物,比如牛奶、鸡蛋;瘦子可以适度补充碳水化合物,同时要经常进行肌肉锻炼;经常健身的人可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脱脂酸奶。2.最好忍一忍的人:体脂比例较高、体重指数超标的人,进入中老年后健康风险更大,最好不要吃夜宵;“小胖墩”长大后很容易肥胖,家长一定要控制他们的饮食;基础代谢低的易胖体质者通常“喝凉水都长肉”,睡前3小时最好别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