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美女肥胖(唐朝胖女孩)
唐朝是否以胖为美?看下杨玉环的身高体重,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在网上一直有一种说法,叫做唐朝多美女,美女多肥胖,古今审美大差异,到头来美丑不一。早些年这种说法很流行,甚至一度让很多女孩奉为圭臬,认为自己的身材并不是不好,只是没有处在正确的时代而已。
然而,关于唐朝美女多肥胖以及传说中的杨玉环是个大胖子的说法,其实一直没有被历史学界所明确认可,毕竟古今差异很大,人们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只能靠着残缺的考古发现,而每次有了新的唐朝古墓的发掘,我们又会有不一样的认知。
那么问题来了,结合这些年来的考古发现,唐朝的女性真的如我们想的那样吗?杨玉环又是否是一个大胖子?真相可能让很多现代女孩失望。
其实,关于唐朝多胖美女的说法,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考古发现作为依据。在之前的考古大发现之中,大量的唐朝古墓被发掘,其中还包括了不少三品以上的高官古墓,而这些出土的内容之中,却出现了大量的胖美女的形象。
例如,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展览的《捣练图》,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簪花仕女图》,这些唐代的绘画作品都展现了一个清晰的特点,唐代女子的打扮颇为前卫,而且她们的形象也与苗条相去甚远,尽显富态。
除此以外,在出土的唐朝陶俑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肥胖陶俑作品,这些作品稍显慵懒的造型,丰肥的脸颊,宽大的长裙下丰满的身形以及嘴角微微显露出的满足的微笑,突显出其养尊处优、雍容华贵的气质。
甚至除了这些考古发现以外,目前保存完好的史料记载中,也有大量的相关记录,例如比较有名的几个唐朝女子记载,如武则天,据《旧唐书·外戚传》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
好像结合这些内容来看,唐朝的女性的确是以胖为美,而且我们心目中的唐朝美女也都似乎是一个大胖子。正是因为有这些内容,所以网上开始流行关于唐朝以胖为美的说法,并且也使得唐朝成为很多女孩子所向往的时代。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考古资料的影响,在之后关于唐朝号称最美丽的女子杨玉环的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中,开始大量的引用杨玉环丰满的形象,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于唐朝以胖为美的认知。
正如之前一部经典的电影《妖猫传》,里面的女主角杨玉环就完全脱离了苗条美女的形象,而且还似乎恰到好处的将胖进行了完美的定义。
当然了,除了这些正经的电视剧和电影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恶搞的作品,例如有一些作品就戏称杨玉环有200斤,所有的魅力都按吨位来计算。
那么问题来了,唐朝的审美真的有这么奇葩吗?号称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就真的不在乎身材吗?
其实历史不能这么看待,即使有文献和记录的支撑,因为想要对一件事情进行定义,就绝不能被零零散散的内容所干扰,而需要了解整个时代的大概面貌。但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如今的历史研究依旧只能通过零星的考古发现来逐渐补全全貌,所以这就使得历史经常会出现,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现象。
在整个历史学界都尚且如此,那么自然,关于杨玉环和唐朝以胖为美的这件事情上也不能一概而论之。
首先来看文献的记载。唐朝的官方史书中的确着重记载了,武则天和她的姐妹都是以宽额和丰腴为主,而大名鼎鼎的杨玉环,更是有相当多的资料记载,如《旧唐书·后妃传》曰:“太真资质丰艳。”《开元天宝遗事》曰:“贵妃素有肉。”等等。
从这些文献记录来看,唐朝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女子,都是具有胖的特点,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这些个表面上完美无缺的证据,却逐渐被改变。
首先是关于出土的文物,在最近的出土文物中,越来越多的非肥胖的陶俑被发现,而且还包括了不少展现女性苗条的绘画。例如西安文物保护研究所,在长安郊区就发现了一座夫妻合葬墓,墓主人是一位正五品官员,而他的陪葬物品中,所有的陶俑,女性往往都是以身材修长的侍女俑为主,其表现也是秀眉凤目,高髻平阔、高耸如冠,身着长裙,姿容娴静端庄。
不过这里得提一下时间,该墓主人是贞观14年去世,也就是说,至少在唐朝早期,并不以肥胖审美为主。
除此以外,学者在研究的时候还发现,80%以上的肥胖陶俑都集中出土于两个时期,一个是武则天时期,一个是唐开元天宝年间。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意味着,唐朝审美的习惯不一定是大势所趋,而是一种上有所好下必趋之的特定时期的特别产物。
其次,除了唐朝的审美在不同的时期不一样以外,最最重要的是,关于唐朝肥胖的标准的定义也是和我们想象中大有不同。
在我们的想象中,所谓的胖,必然是150斤以上,甚至严重的都是200斤开外。这样的身材不管长得有多美丽,那绝对和四大美女是没关系的。
但事实上,唐朝所谓的肥胖与我们的标准完全不一样,例如唐代最美丽的女人杨玉环,别看诸多资料记载她比较胖,但人家的真实身高绝对不超标。
正如之前的考古发现,学者们真实还原了杨玉环的相貌和身材比例,虽然她的样貌可能略有出入,可是其身高大概为160厘米,体重也是在110~120斤之间。
凭心而论,从这些真实的数据可以看出,杨玉环绝对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胖子,甚至更像是一个显得颇有富态的美女,最多突出一点丰腴美,可能多一点婀娜,多一点大气,最多再加上一点贵妃的贵气。
因此结合以上的内容来看,唐朝以胖为美的观点有点武断,更不是很多现代女孩所向往的美好时代。总而言之,人类的审美观念从秦代到现代其实差距不大,唯一的区别是不同的穿衣搭配,如果某个时期出现很大的偏差,那也只是在合理范围之内的另类美的展现。现代女孩如果真的想要做唐朝大美女,还得控制自己的体重,多在自身基础之上展现更多的美。
唐代女子一直以胖为美?这可能是个美丽的误会……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19日电(记者 上官云)唐代女子什么样?就以往的一些影视剧来看,唐代女子形象不少是脸颊圆圆的、看上去似乎有些“胖”。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该院利用新科技新技术,对唐代贵族李道坚墓葬壁画完成了第一阶段修复。其中的仕女形象,也引发了种种关于唐代女子穿着打扮的议论,不少网友感叹,果然唐代女子都是“胖美人”。
资料图:唐李道坚墓壁画室内清理修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事实真是如此吗?唐代女子是否一直以胖为美?
唐代女性穿着特点:保守还是开放?
就穿着打扮而言,唐代女子的确别具一格,尤其胡服、胡妆流行的时候,只要愿意,可以瞬间变成唐代长安城里最酷的小妞。
唐代初期,女性日常服饰风尚大致是短衣长裙,继承了襦裙式样。“半臂”是一种短袖上衣,盛唐时,长袖外加短袖的打扮,一度成为最时髦的装束,女子们在襦袄外加一件半袖小衣,再披搭一件“披帛”。
据说,也有些女子将半袖小衣当内衣穿,外穿一件长袖外衣,半袖小衣将外衣的双肩撑起,起到垫肩的效果,和其他朝代以削肩为美不同,看上去气场十足。
曾有古代服饰研究者表示,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到武周、开元前后,衫子的领口才开得较低。此种装束一般也只在特定场合穿着,如在宫廷、闺房中。
“唐代服饰紧跟时代审美潮流而变。初唐流行窄瘦的小袖高腰长裙,清瘦修身;盛唐气势雄浑,女子服饰尺寸日益宽大,开始流行袒领,领口大且低,以女性的妩媚、豪爽,打破了传统服饰的封闭、隐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专栏作者吴鹏表示。
他提到,这一时期女子喜好男装、戎装的习俗,尤其凸显了对男女平等意识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历史事实。
资料图:此前,敦煌研究院在“三八妇女节”之际,以“大唐女神范儿”为主题披露了莫高窟中关于女性题材的经典壁画,揭秘唐朝女子“群像”,反映女性在唐代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图为莫高窟第130窟《盛唐的女供养人-段文杰临摹》。敦煌研究院供图
杨贵妃是否真是“胖美人”
穿衣打扮的种种时尚之外,唐代女子真的一直以胖为美吗?
在论证唐代女子是否以胖为美时,杨贵妃是一个被经常提起的例子。传说中,唐玄宗也很喜欢身体肥胖的杨贵妃。
《开元天宝遗事》里记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於口中,盖藉其凉津沃肺。”
不过,杨贵妃的体型用“丰腴”形容似乎更合适。史料中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丰艳”二字即说明杨贵妃体态丰腴,皮肤白皙细腻,且容貌出众。
而且杨贵妃擅长跳舞,舞姿优雅,这样的人如果“肥胖”,比较难以理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说,亲眼见过杨贵妃舞姿的李白曾描写“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感叹只有汉代身轻飘逸的赵飞燕才能与她相似。
审美的变化
此外,齐东方表示,考古发现并不支持将唐代女性定格为“袒胸露肌”、“以胖为美”这种笼统的结论。对唐代壁画、石刻图像等的排比和统计中可以看到,7世纪中叶以前,女性一般身材苗条,面部清秀。
到了8世纪中期,女性身材才称得上丰颐;9世纪考古发现的女性形象减少,也并非都是肥胖类型。唐代女性“肥胖”的形象所占比例不大,而且集中在8世纪中期,即便这时仍有身材修长类型的女性。
唐李道坚墓壁画室内清理修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的确,从一些出土文物来看,初唐女俑造型比较“苗条”,但到了盛唐,出土的女俑就开始“胖”了起来,而且,很多陶俑的形象都不太一致,发式及装饰都有变化。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曾提到,“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
有趣的是,还有记载称“乃诏力士,令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颀长洁白五人。将以赐太子”。唐诗中亦常见用“细腰”、“窈窕”来形容美女。
齐东方认为,整体观察唐代不同时期各类女性形象后,艳丽、端庄、干练、俊俏、华贵并充满朝气,才可概括为唐代的总体审美风尚,“说唐代女子以胖为美,以讹传讹而已。这只是一段时期、一定范围,一定的人才会‘以胖为美’。”
吴鹏则表示,唐代审美标准是开放多元的,以胖为美只是其中一种审美风尚,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误解,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以壮硕长白即身材丰满匀称、身形修长、皮肤白皙为美。(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唐代女子一直以胖为美?这可能是个美丽的误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
唐代女子什么样?就以往的一些影视剧来看,唐代女子形象不少是脸颊圆圆的、看上去似乎有些“胖”。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该院利用新科技新技术,对唐代贵族李道坚墓葬壁画完成了第一阶段修复。其中的仕女形象,也引发了种种关于唐代女子穿着打扮的议论,不少网友感叹,果然唐代女子都是“胖美人”。
事实真是如此吗?唐代女子是否一直以胖为美?
唐代女性穿着特点:保守还是开放?
就穿着打扮而言,唐代女子的确别具一格,尤其胡服、胡妆流行的时候,只要愿意,可以瞬间变成唐代长安城里最酷的小妞。
唐代初期,女性日常服饰风尚大致是短衣长裙,继承了襦裙式样。“半臂”是一种短袖上衣,盛唐时,长袖外加短袖的打扮,一度成为最时髦的装束,女子们在襦袄外加一件半袖小衣,再披搭一件“披帛”。
据说,也有些女子将半袖小衣当内衣穿,外穿一件长袖外衣,半袖小衣将外衣的双肩撑起,起到垫肩的效果,和其他朝代以削肩为美不同,看上去气场十足。
曾有古代服饰研究者表示,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到武周、开元前后,衫子的领口才开得较低。此种装束一般也只在特定场合穿着,如在宫廷、闺房中。
“唐代服饰紧跟时代审美潮流而变。初唐流行窄瘦的小袖高腰长裙,清瘦修身;盛唐气势雄浑,女子服饰尺寸日益宽大,开始流行袒领,领口大且低,以女性的妩媚、豪爽,打破了传统服饰的封闭、隐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专栏作者吴鹏表示。
他提到,这一时期女子喜好男装、戎装的习俗,尤其凸显了对男女平等意识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历史事实。
杨贵妃是否真是“胖美人”
穿衣打扮的种种时尚之外,唐代女子真的一直以胖为美吗?
在论证唐代女子是否以胖为美时,杨贵妃是一个被经常提起的例子。传说中,唐玄宗也很喜欢身体肥胖的杨贵妃。
《开元天宝遗事》里记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於口中,盖藉其凉津沃肺。”
不过,杨贵妃的体型用“丰腴”形容似乎更合适。史料中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丰艳”二字即说明杨贵妃体态丰腴,皮肤白皙细腻,且容貌出众。
而且杨贵妃擅长跳舞,舞姿优雅,这样的人如果“肥胖”,比较难以理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说,亲眼见过杨贵妃舞姿的李白曾描写“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感叹只有汉代身轻飘逸的赵飞燕才能与她相似。
审美的变化
此外,齐东方表示,考古发现并不支持将唐代女性定格为“袒胸露肌”、“以胖为美”这种笼统的结论。对唐代壁画、石刻图像等的排比和统计中可以看到,7世纪中叶以前,女性一般身材苗条,面部清秀。
到了8世纪中期,女性身材才称得上丰颐;9世纪考古发现的女性形象减少,也并非都是肥胖类型。唐代女性“肥胖”的形象所占比例不大,而且集中在8世纪中期,即便这时仍有身材修长类型的女性。
的确,从一些出土文物来看,初唐女俑造型比较“苗条”,但到了盛唐,出土的女俑就开始“胖”了起来,而且,很多陶俑的形象都不太一致,发式及装饰都有变化。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曾提到,“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
有趣的是,还有记载称“乃诏力士,令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颀长洁白五人。将以赐太子”。唐诗中亦常见用“细腰”、“窈窕”来形容美女。
齐东方认为,整体观察唐代不同时期各类女性形象后,艳丽、端庄、干练、俊俏、华贵并充满朝气,才可概括为唐代的总体审美风尚,“说唐代女子以胖为美,以讹传讹而已。这只是一段时期、一定范围,一定的人才会‘以胖为美’。”
吴鹏则表示,唐代审美标准是开放多元的,以胖为美只是其中一种审美风尚,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误解,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以壮硕长白即身材丰满匀称、身形修长、皮肤白皙为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