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喝酒吃盐(吃盐喝的酒)
治疗高血压 需因人而异
自我监测血压 非药物治疗 合理地口服药物=高血压科学管理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根据2016年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经达到3亿人。然而目前在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成千上万,患者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治疗?9月26日,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贵阳市骨科医院内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凌值守“专家坐诊 健康热线”,就高血压的防治与患者、市民进行交流。刘凌表示,患者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则需要接受终身治疗。但是每个人情况有异,因此,治疗的方式、血压的监测、药物的服用也是因人而异的。
刘凌医生表示,成年人静息状态下不同日3次监测血压,若血压高于140/90mmHg,则视为高血压病。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与高血糖、高血脂一同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是需要健康管家进行慢病管理的主要病种之一。高血压的管理,是降低卒中发病率、伤残率及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高血压已经不再是“老年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高血压。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控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3.5%,25-34岁年轻男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20.4%,呈现出高发病率及年轻化趋势。因此,我国将35岁定为“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界定点。
刘凌医生呼吁,对于35岁以上的人群来说,即便是健康的正常市民,每年至少也要测量1次血压,做一次血管内皮功能(FMD)的测定。“人与动脉同寿”,让我们行动起来,做自己的健康守护者。
刘凌医生表示,知晓自己的血压,作为高血压病患更应该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血压水平。相对于过去单纯用药物进行治疗,如今高血压的治疗已经成为一个综合化的管理,包含了监测、饮食、运动、药物、随访等方方面面,患者切不可低估非药物治疗,其重要性绝对不亚于药物治疗。专家课堂
监测 采用电子测量计 记住以下几点
1.选择合格的电子监测产品:建议选择已通过国际自动化血压监测装置验证协议验证的检测仪。
2.目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均来自上臂血压,测量前30分钟不得吸烟及摄入咖啡因,排空膀胱,休息5分钟后,一般采取坐位,将手臂放在心脏水平,使用配合上臂适合宽度的全自动测量仪进行检测。
3.自测血压的方法及标准:每日早上8:00、下午4:00 、晚上8:00各测量2-3次读数,每次间隔1分钟。初诊或治疗早期应在就诊前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良好时,建议每周测量一次,并进行记录,就诊时,供接诊医生参考。
4.介于老年人在诊室测出的血压和在家里测出的血压数值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建议可选择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用药 服药时间不可一概而论
对于许多高血压患者来说,清晨空腹服用降压药是一种普遍情况,然而刘凌主任就遇到过一位患者,偏偏不能清晨用药。
患者是一位81岁老伯,与其他患者不同,老人每天都是午后开始血压逐渐升高,晚上血压最高可达180/100mmHg,就诊前老人选择清晨服用降压药,导致血压偏低,甚至达到90/60 mmHg,结果每天早上老人因为血压过低感到头昏。由于老人害怕跌倒一直卧床,儿女们还以为老人是在睡“回笼觉”。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老人清晨未服药以前血压水平为120/80 mmHg,下午4:00血压水平开始由140/90 mmHg 逐渐升高,晚上8:00达180/100mmHg。弄清楚老人的血压规律后,医生将老人的服药时间调整为下午4:00。监测一周后,复查24小时动态血压,老人的血压水平基本维持在120-110 /90-80 mmHg。现在老伯早上再也不睡“回笼觉”了。
刘凌表示,之所以要分享这个故事,就是提醒高血压患者,在治疗上不可人云亦云,每个人情况不同,用药当然也就不同,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用。
保养 饮食需减盐 运动要分类
高盐饮食是国际上公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患者,每天减少50mmol的钠盐摄入,可以降低收缩压4mmHg、舒张压2.5mmHg;而对于血压正常者来说,可以减低收缩压2.0mmHg、舒张压1.0mmHg。可见低钠饮食对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均是有益的。
我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量6g(约一啤酒瓶盖,去掉软胶垫)。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市民每天的食盐量是10.5-12g。因此刘凌医生表示,秋冬季节到了,大量的火锅、腊肉中都含有很多的盐分,建议清淡饮食,预防卒中的发生。
在此提醒,市场上除了普通食盐,还有低钠盐。低钠盐是以碘盐为原料,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有心脏疾患的病人,不能选用,钾高易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脏病。除非医生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推荐,否则市民最好不要轻易买来吃。
在运动方面,要根据患者血压水平而定,刘凌主任的建议是:I期高血压:每天活动60分钟,方式可选择快走、打球、游泳、慢跑。II期高血压,首先需药物控制血压平稳维持在140/90mmHg以下,可选择慢走、打太极,时间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III期高血压:血压控制理想的情况下,根据自己体力量力而行,以自我按摩、慢走方式进行。
读者提问 专家解答
服降压药后
血压偏低能否停药
读者:父亲今年68岁,两年前因面瘫住院,查出高血压,之后一直服用降压药。但是近段时间来,血压越来越低,在100/60mmHg左右,所以父亲就选择了停药,但是现在停药已经10天,血压最高也只有120/60mmHg。请问怎么办?
专家刘凌:该患者为确诊高血压病人,长期服用降压药,近期因头昏监测血压偏低停药,在交谈中,家属讲述患者既往有血糖异常及吸烟史,鉴于患者目前的状况,建议患者可考虑前往医院进行冠脉CT检查,了解冠脉血管有无病变;同时还需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监测,进一步了解血压动态情况,重新评估是否仍需要口服药物治疗。
压力大
会不会导致高血压
读者:我男友在设计院上班,平常工作很忙,压力也大,但是男友并没有喝酒、抽烟、吃烧烤的习惯,平日饮食也还算是健康清淡。为什么还是会患上高血压?
专家刘凌:引发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肥胖、抽烟喝酒、吃盐重以外,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也是其中之一。过去人们一直说高血压是一种老年病,但是近几年来,各种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青年患上高血压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年轻人高血压发病除了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外,与环境因素也有很大关系: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导致睡眠不足。鉴于你朋友的这种情况,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
常服降压药
是否会导致肾衰竭
读者:我患高血压已有20多年,一直坚持吃降压药,也很关心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但是最近,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说服用降压药到最后会导致肾衰竭,这是不是真的?
专家刘凌:关于高血压的治疗,目前仍建议一旦诊断,终生治疗。这不仅包括药物治疗,也包括非药物治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平稳情绪等等。我们将其称之为高血压分层次的精细化综合管理。
从药物方面来说,许多患者都有“是药三分毒”的想法,的确,药物肯定存在一定副作用,但是临床医生均会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进行方案的制订,你可以通过定期随访,来预防药物的副作用。
另外,要提醒患者及广大市民的是,由于每个人患病情况不同,所以用药不要随便听信他人所言,而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医生也会根据患者不同时期、不同的身体状况为患者调整用药,保护其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
继发性高血压
如何治疗
读者:我患有肾病多年,也患有高血压。请问像我这种情况,该如何治疗高血压?
专家刘凌: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在继发性高血压中,高血压只是一种症状,其根本的病因在于原发性的疾病,因此对原发性疾病进行诊治是关键,同时也要注意降压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与前面所谈的原发性高血压一致。现场花絮
20年高血压患者
得到专家细心问诊
68岁的潘老先生患有高血压20年。9月26日,他来到了本期的“专家坐诊 健康热线”的现场,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自己的病情,也从而解开了心中疑惑。
因为患病,多年来,潘先生查阅过大量高血压的资料。记者看到,在活动当天,当刘凌主任在讲解高血压时,潘先生还是拿出纸笔,详细记录着专家所说的点滴。
潘先生说,目前他的血压控制较好,但是每天清晨血压还是会偏高,达到168/86mmHg。此外,他的左心房出现增大情况。为了让专家更加了解他的情况,潘先生还将自己的血压记录本和所用药物全部带到了现场。
在查阅过潘先生的病史资料后,刘凌主任说,潘先生的心脏彩超提示其左心房增大,结合潘先生有20年的血压升高史,高血压心脏损害需考虑。从潘先生自己记录的血压情况可以发现,每天清晨潘先生都会出现血压增高的情况。鉴于潘先生的年龄及血压规律,刘凌主任给予了更换降压药物的方案:选用半衰期超过24小时的氨氯地平,如此每日一次服药能够控制24小时血压,同时也可避免漏服药物带来的血压波动,减少靶器官的损害。“谢谢主任、谢谢主任”,活动结束后,潘先生不断对刘医生致谢,他说这一次的交流让他更新了很多知识,学会了自我保健的方法。(记者 田坚 李慧超)
吃得越咸,胖得越快!这是真的吗?
提到减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控油和控糖,但是很少有人会考虑控盐对体重的影响。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吃盐多同样会导致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高油或高糖。这种说法正确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盐的摄入量与控制体重那些事儿。
一、吃盐多真的会
导致肥胖吗?
是的。
研究发现,盐的摄入量与BMI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较高的盐摄入量会增加肥胖的发病风险。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采取相关措施减少盐的摄入量对预防肥胖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除了要控制烹调油和添加糖的摄入,还要养成清淡的口味,减少食物中盐的摄入量。
二、我们是否真的
吃了太多盐?
是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0克。然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过高,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几乎达到推荐量的两倍,北方一些地区居民的烹调盐摄入量甚至能达到16-18克/天,更是超过了3倍推荐量。这仅是来自烹调时加入的盐,还不包括人们从其他食物中摄入的盐。
相比于烹调盐的摄入量,我国成年人烹调油摄入量也达到43.2克,超出推荐量每日25-30克的40%以上;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添加糖的摄入量为9.1克,低于推荐的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5克的标准,整体来说并不高。
三、吃盐过多
有什么危害?
大量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增加高血压、脑卒中(中风)、糖尿病、骨质疏松、胃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速皮肤衰老。研究显示,在食物中添加盐的量越多,全因过早死亡的风险越高,预期寿命越短。
我国居民对“减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减盐”,更多在点饮品时会主动要求少糖或无糖,但在点餐时,很少要求商家少放盐和油。因此,我们呼吁公众应高度重视减盐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高盐饮食对健康的危害。
四、如何科学控盐,
减少食盐摄入?
1
做菜时少放5%-10%的盐
减少5%-10%的烹调用盐通常不会对菜品口味产生明显影响,且有助于人群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少盐的饮食习惯。
2
学会使用控盐工具
使用限盐勺,选择低钠盐、减盐酱油等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群控制盐的摄入;但肾脏疾病患者应征询医生意见,不宜盲目选择低钠盐。
3
巧选天然食材和调料增味提鲜
用葱、姜、蒜、辣椒、花椒、咖喱等增味,用柠檬和醋等酸味物质提升咸味感觉。需要注意的是,鸡精、味精、酱油、蚝油、酱料等调料含有较高的钠,用它们提鲜时应适量,并减少盐的使用量。
4
警惕食物中的“隐形盐”
注意减少“隐形盐”摄入,例如,面条、面包、饼干等食品中也含有盐,应注意盐的总体摄入量。
“盐是百味之首”,盐是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钠元素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矿物质,过量摄入才对健康有危害。
2019年,我国启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倡导“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其中,将减盐列在首位,也是基于居民疾病负担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大家从“减盐”开始,学会科学“三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转自:全国卫生12320
来源: 健康吉林12320
吃得越咸,胖得越快!这是真的吗?
提到减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控油和控糖,但是很少有人会考虑控盐对体重的影响。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吃盐多同样会导致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高油或高糖。这种说法正确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盐的摄入量与控制体重那些事儿。
一、吃盐多真的会
导致肥胖吗?
是的。
研究发现,盐的摄入量与BMI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较高的盐摄入量会增加肥胖的发病风险。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采取相关措施减少盐的摄入量对预防肥胖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除了要控制烹调油和添加糖的摄入,还要养成清淡的口味,减少食物中盐的摄入量。
二、我们是否真的
吃了太多盐?
是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0克。然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过高,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几乎达到推荐量的两倍,北方一些地区居民的烹调盐摄入量甚至能达到16-18克/天,更是超过了3倍推荐量。这仅是来自烹调时加入的盐,还不包括人们从其他食物中摄入的盐。
相比于烹调盐的摄入量,我国成年人烹调油摄入量也达到43.2克,超出推荐量每日25-30克的40%以上;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添加糖的摄入量为9.1克,低于推荐的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5克的标准,整体来说并不高。
三、吃盐过多
有什么危害?
大量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增加高血压、脑卒中(中风)、糖尿病、骨质疏松、胃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速皮肤衰老。研究显示,在食物中添加盐的量越多,全因过早死亡的风险越高,预期寿命越短。
我国居民对“减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减盐”,更多在点饮品时会主动要求少糖或无糖,但在点餐时,很少要求商家少放盐和油。因此,我们呼吁公众应高度重视减盐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高盐饮食对健康的危害。
四、如何科学控盐,
减少食盐摄入?
1 做菜时少放5%-10%的盐
减少5%-10%的烹调用盐通常不会对菜品口味产生明显影响,且有助于人群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少盐的饮食习惯。
2 学会使用控盐工具
使用限盐勺,选择低钠盐、减盐酱油等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群控制盐的摄入;但肾脏疾病患者应征询医生意见,不宜盲目选择低钠盐。
3 巧选天然食材和调料增味提鲜
用葱、姜、蒜、辣椒、花椒、咖喱等增味,用柠檬和醋等酸味物质提升咸味感觉。需要注意的是,鸡精、味精、酱油、蚝油、酱料等调料含有较高的钠,用它们提鲜时应适量,并减少盐的使用量。
4 警惕食物中的“隐形盐”
注意减少“隐形盐”摄入,例如,面条、面包、饼干等食品中也含有盐,应注意盐的总体摄入量。
“盐是百味之首”,盐是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钠元素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矿物质,过量摄入才对健康有危害。
2019年,我国启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倡导“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其中,将减盐列在首位,也是基于居民疾病负担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大家从“减盐”开始,学会科学“三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 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