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疾病编码(肥胖定义为疾病)
肥胖是一种慢性病!美国学者提议建立肥胖ICD编码
美国学者在《肥胖》杂志发表文章,建议亟待建立一个更科学准确、医学上可行的新的肥胖疾病分类系统。
研究者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系统基于美国临床内分泌学家协会(AACE)提出的肥胖型慢性病(Adiposity-Based Chronic Disease,ABCD)的诊断,这个诊断术语反映了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影响。
该ICD编码系统包括四个领域:A码反映病理生理学,B码表示BMI分级,C码表示可通过减肥治疗的特定生物力学和心血管并发症,D码表示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补充代码确定了使护理复杂化和与个性化治疗计划相关的加重因素。
目前,肥胖的诊断仅基于BMI,而BMI没有显示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ICD代码中写着“因热量摄入过多而肥胖”。
研究者指出,这在医学上没有意义,也不能反映肥胖的发病机制,并且没有把肥胖视为一种慢性病。肥胖不能简单认为是患者吃得太多,不够活跃。
研究者认为,现在是肥胖进入精确医学时代的时候了,新建立的四域ICD编码能让肥胖型疾病的个性化诊断更加精确。
来源:W. Timothy Garvey, et al. Proposal for a Scientifically Correct and Medically Actionable Disea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CD) for Obesity. Obesity, First published: 24 February 202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世界肥胖日:肥胖=肥胖症?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还需结合这3点
每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肥胖防控,你我共行动。”
据国务院在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将近一半的成年人和1/5的孩子出现超重或肥胖,其引发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
过于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明确指出----肥胖是一种疾病,随后在其编写的国际疾病分类中也正式给与肥胖一个独立的疾病编码。
肥胖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外貌,还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发现,肥胖会诱发多种疾病发展,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肪、肝硬化等疾病。
更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过于肥胖,就会增加多囊卵巢综合症疾病的风险,导致不孕、月经紊乱、小腹坠痛等。
此外,代谢综合征(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骨关节炎等,都跟肥胖有关。
另外,肥胖还跟肿瘤、尿失禁等有着并联的关系。
肥胖≠肥胖症!
肥胖这个词语在日常中是一种口头禅表述,而肥胖症是医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
据BMI指数标准来评判,如果一个人的BMI指数大于23时,称为超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肥胖;当BMI大于27.5时,就称为肥胖症。
体重,并不是判断肥胖的依据
日常中多数人的意识都是超重就是肥胖,从医学角度来说,肥胖主要是脂肪堆积过多,就会导致肥胖,仅靠体重来判断是否肥胖,不符合情理。
肥胖是因为体内脂肪过多或者分布异常导致的一些疾病,但肥胖常见的一种症状就是增加体重,脂肪堆积是造成肥胖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体重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要想判断是否肥胖,医学上可以通过哪几个因素来判断?
1、体脂比
计算方法:1.2*BMI 0.23*年龄-5.4-10.8*成人体脂率,男的15%~18%,女的25%~28%。当女性体脂肪率大于30%,男性的体脂率大于25%,均属于肥胖。
2、重量
重量只是作为一个标准重量的参考价值。
计算方法:重量=(高度-100*0.9)。普通人的体重都是根据这个公式计算得出,如果超过标准体重10%,就属于超重,超过30%,就属于肥胖。
肥胖程度根据重量值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BMI
肥不肥胖主要由身高和体重来决定,体重并不是判断是否肥胖的标准。
BMI指数会使得数据更全面,进而检测出来是否肥胖更精准。计算公式:BMI=(身高体重)/2,得出体重指数在23的时候属于超重,大于25的属于肥胖。
肥胖症,该如何治疗?
由于肥胖症可以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肥胖症,要针对性治疗,因为个人体质不同,导致的情况不一,所以治疗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而对于超重者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减肥,但效果不理想。
一个人肥胖程度越高,饥饿感就会越高,让他们对饮食的控制欲就会下降,在运动中需要承受的体力也会随时增加,这类患者如果要减肥,要进行相关手术。
值得一提,饮食运动疗法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若没有饮食运动疗法来作为前提,单纯依靠药物减肥,一般无法达到减肥目的,或许即便体重下降后也容易出现反弹。
因此,充分合理的饮食、运动以及行为治疗,才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同时也是药物治疗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J]. 营养学报, 2004, 26(1):1-4.
【2】傅祖植.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内分泌代谢疾病(5)[J]. 新医学, 2003, 34(9):580-582.
肥胖主题毕设走红之外的疑问:肥胖有原罪吗
作者:张田勘
即将从中央美术学院家居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的徐某昕设计了一个与自己肥胖有关的主题展鉴,名为“摸摸我的肚子。”在展鉴中,她蜷缩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间展厅的角落里,把自己埋在布艺沙发的褶皱之间,那五团布垫,肉粉色,像堆积的云朵,也像她的肚子。
肥胖歧视似乎是一种存在已久的社会现象,徐某昕自嘲式的展鉴,意图是与肥胖和解,也是希望人们理解肥胖。在徐某昕看来,肥胖不是原罪,这个观点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肥胖和瘦弱一样,是个体和身体多元化的客观体现。
只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还是拿肥胖来嘲讽和开玩笑,甚至有人把肥胖看作一种生理和心理的疾病。他们认为,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说明其意志力太弱,也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肥胖者,认为他们或许有潜在的性格问题。
显然,这是把肥胖简单化了。研究表明,全球肥胖和超重者约占三分之一,即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者有7亿人,BMI在25-30之间的超重者有15亿人。肥胖和超重的成因多种多样,饮食不当和缺少锻炼只是其中的一些原因,还有一些原因是肥胖者本人难以抗御的,例如先天遗传因素。
肥胖具有遗传性,刚刚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美国纽约医学院、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再次证明,一些人的肥胖并非因为他们爱吃不爱动造成的,而是基因导致的。对墨西哥、美国和英国随机645000名志愿者的健康数据并对其基因组的蛋白质编码区外显子组进行测序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导致人肥胖的基因GPR75,这个基因如果功能正常,则让人肥胖,如果发生突变,则不会肥胖。这一基因发生突变的人,比没有该基因突变的人肥胖风险降低了一半以上。
这个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通过对比身体质量指数(BMI)较高和较低的志愿者的遗传数据,研究人员确定了16个与BMI相关的基因,它们都与肥胖有关。在深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大约每3000名志愿者中就有1人携带了突变的GPR75基因,因此,他们比普通志愿者体重要轻5.3千克,而且肥胖的几率降低了54%。这个发现,为研发治疗肥胖的药物指明了方向。
美国耶鲁大学预防研究中心主任卡茨,在2014年4月17日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肥胖不是一种病”的文章,也可以看作从科学上为肥胖正名。卡茨认为,把肥胖定义为一种病会“误导”成千上万的人,让他们以为他们的身心不那么健康。那么,如果肥胖和超重并不影响健康,也较少导致身体功能的受损,是否可以不因身材而遭受嘲笑呢?这要从肥胖产生的源头来看待问题。如果肥胖并非因为自身原因,而纯粹因为遗传原因造成,那应当把这样身体状况当作生命多样性的一种状态予以认可。
然而,人们看到徐某昕的肥胖,抑或说是看到其他的肥胖者,并不区分原因,也不会想要了解他们肥胖的原因,正如很多人并不了解肥胖后面的遗传因素一样。今天,如果尊重科学,而且认识到有些人的肥胖并非本人的原因,只是生来如此,以及即便是肥胖但并不影响什么,那么,在工作和学习等场景中,社会就应当对这些肥胖者报之宽容,接纳他们。这或许是社会对待肥胖的应有之道。因此,徐某昕设计的展览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张田勘)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