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宋朝肥胖皇帝(宋朝胖女人)

新京报 0
文章目录:

《清平乐》中皇帝子嗣不断夭折的根源在此丨娱乐涨知识

《清平乐》剧照,病入膏肓的二皇子。

宋朝皇室的平均寿命都不高,宋朝国祚320年,有18位皇帝,平均寿命不到50岁。

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两宋的医疗其实算是较为发达的,宋代医学在继承隋唐医学的基础上还先后专门设立了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御药院、尚药局等机构,时常选拔高水平的宫廷医官为皇帝提供医疗服务。之所以造成宋代皇室寿命较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因为遗传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从目前史料来看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都为肥胖体型,应是遗传基因所致。众所周知肥胖人群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和主要患者,其中真宗、仁宗、英宗、神宗都被证实了患有脑血管疾病。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当然,除去遗传外,宋朝皇室们患上心脑血管疾病还有一个原因是与他们平时的饮食习惯不健康有关。宋朝皇帝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都是酒肉司令,除去受到自五代十国武人之风的社会习气的影响外,自身对口腹之欲的追求也是主要因素,其中对羊肉最为喜爱。

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神宗时,开封御膳房每年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

与羊肉时常相伴的则是美酒,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对酒的喜爱则是出了名的“朕每日宴会,承欢致醉,经宿未尝不自悔也。”(司马光《涑水纪闻》)而之后的北宋皇帝们对酒的喜爱也未曾减少过。

这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成了他们的常发疾病,又将此遗传给了皇室子嗣,造成其普遍身体不好,夭折率、死亡率较高。

《清平乐》剧照。

二是当时错误的育儿方式造成宋代皇室子嗣的夭折率极高。

按照当时宋代宫廷制度,在皇子、皇女出生后,立即和生母分离,交给乳母喂养。史泠歌在《帝王的健康与政治——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乳母提供不了初乳,现代医学证明,母乳免疫物质更丰富,营养含量更高,能使婴儿更容易避免微生物侵袭和预防传染病等作用。另外,把婴儿和生母分离让二者联系中断,也容易造成子女身体素质差。

三是复杂的继承人斗争使得宋代皇室子嗣精神处于高压下。

宋代自建国初始后与历史上其他朝代一样,复杂的继承人斗争时常发生,而皇帝直属血脉夭折率过高又导致继承人的不确定性,导致整个宋代宫廷处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下。长期压抑下精神状况难以保障,从而影响到了皇室子嗣们的身体。

宋太宗赵光义逼死了侄儿赵德昭,将自己的长子赵元佐封为亲王后,《宋史列传第四宗室二》记载:“秦王廷美迁涪陵,元佐独申救之。廷美死,元佐遂发狂,至以小过操挺刃伤侍人”。后来发展到了在宫中纵火发泄的地步,太宗忍无可忍,将他“废为庶人,均州安置”。

另一个例子就是宋英宗,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晚,53岁的宋仁宗赵祯去世。四月初一日,赵曙即皇帝位。

四月初四日晚,宋英宗突然得病,“不知人,语言失序”。四月初八日,是宋仁宗入殓的日子。这一天宋英宗病情加剧,在这庄重肃穆的场合,居然“号呼狂走,不能成礼”

总而言之,身处宋代帝王家某种意义上并非幸事,除去要躲过错误的育儿方式长大,摆脱疾病对自己的缠绕,还要面对残酷的权力斗争。

□简木生(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陈荻雁

宋朝有个皇帝自认功绩堪比秦皇汉武,他做了一件什么惊天大事?

“大中祥符”是宋真宗的年号。在宋代,四个字的年号一共有三个。一个是宋太宗的“太平兴国”,一个是宋徽宗的“建中靖国”,还有一个就是宋真宗的“大中祥符”。太宗选“太平兴国”作为年号,表达的是他想实现海内一统和国富民强的双重愿望。这两个愿望虽然结果差强人意,但主观想法还是好的,比较靠谱的。宋徽宗的“建中靖国”是在他刚上台的时候选的一个年号,体现了他想调和当时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矛盾的意愿,这个年号用的时间非常短,很快他就放弃了调和的努力,转到别的道上去的。不过,不管怎么说,徽宗的年号意思还是比较明确的。却是真宗那“大中祥符”,实在有点诡异。它与真宗在位时期着魔般迷恋的一件事有关。这件事就是“封禅”。


“封禅”是什么?“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古人认为天下众山,泰山为最高(泰山兀立在中原大地上,周围没有其他更高的高山。因此政治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国家,认为泰山最高也是很好理解的),因此,具体地说,“封”就是天子到“离天最近”的泰山上筑坛祭天,“禅”则是到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

在中国古代君主制社会,封禅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是一桩最盛大最豪华的政治活动。封禅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只有在古代帝王建立了莫大功业致太平盛世,或者在上天降下祥瑞的时候才有资格进行。也就是说,封禅的目的是向海内夸耀自己千古一帝的文治武功,表明君权神授,天子的功业是天地赐予的结果,祭天祭地就是对天地表示感谢。如同今天咱们一个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后,办“谢师宴”、“谢亲宴”感谢父母老师一样。那是一件十分得意骄傲的事情!

在宋真宗之前,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这样几位皇帝才进行过封禅大典。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战乱,为千古一帝;汉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巩固大汉政权;唐太宗平定海内,贞观之治,开创三百年辉煌大唐;唐玄宗后期虽然腐败,但他也曾打造开元盛世,致国家昌盛,天下太平。

宋真宗有什么样的功业,他也敢搞这样的仪式,跻身一流皇帝行列?

这事其实是“澶渊之盟”造成的。澶渊之盟订立,辽国罢兵回去,天下太平了,但是真宗却一直不舒服。城下之盟,《春秋》所耻。他是帝国的第三任皇帝,前两任对北朝还在发动攻势,虽然他的父亲已经在打败仗了,但从来没有被人逼着订立过这样的条约!难道他就这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吗?将来百年之后,有何面目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

宋真宗食不甘味,夜不成寐,这一切都被宰相王钦若看在眼里。王钦若知道,当初为了搬倒寇准,他不得不把真宗的心血淋淋地拽到残酷的现实中来。寇准已经被拿下了,是时候用一块软布把他那颗破碎的小心脏包裹起来了。王钦若故意先激真宗道:“陛下想要有先皇一般的功业,可以立刻出兵,收复幽燕。只要收回幽燕,城下之盟就自动消失了!”

这真是废话,真宗要是有这个胆儿,当初还订啥城下之盟呢?不过他不会在臣子面前露怯,他叹口气说:“唉,两国交兵,必致生灵涂炭,朕不忍心啊!爱卿想点别的办法吧……”

王钦若说:“别的办法,那就只有封禅了。这样可以夸饰夷狄,也是一桩莫大的功业啊!”

封禅?真宗望着王钦若脖子上那个一跳一跳的紫色肉瘤,开不了腔。这事他也多少知道一点,一般是帝王建立了莫大的功业后才能干这事。除了上古三皇五帝外,也就只有秦皇汉武等很少的几个人做过。齐桓公称霸春秋时期,他想封禅,都还被管仲制止。自己有何德何功能和秦皇汉武等千古一帝相提并论?

王钦若仿佛真宗肚子里的蛔虫,真宗想些什么他全知道。他干笑两声说:“陛下,封禅也不是非要建莫大的功业啊,只要天降祥瑞也可以的。”

“上天能降祥瑞吗?”真宗心里更不踏实。

“要等也不一定能等到,”王钦若干脆赤裸裸地说道,“不过古人见到的所谓祥瑞,很多都是人工搞定的。就拿‘河图洛书’来说吧,那就是圣人设教人为搞出来的一张图纸啊!”

人工搞?真宗觉得有些不太靠谱。不过,“封禅”对他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如果真能够过一把封禅瘾,那罩在他头上的那团紫色阴霾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于是他跑去问秘阁直学士杜镐,“河图洛书”是怎么一回事?杜镐闹不清皇帝问他的意图,当皇帝是好学上进,于是答道:“陛下,‘河图洛书’之事,历史上未必有过,而周易八卦流传了下来。由此可见,这大约是圣人设教,以教化后人的吧……”

杜镐的回答居然和王钦若说的一模一样,真宗这下心里有底了。于是,一桩中国历史上荒唐的闹剧由此拉开了序幕。


但是,真宗知道,大臣们清醒的是大多数,他们肯定不会都支持他干这事。必须私下里把他们的工作做通了,才能到朝堂上去宣布。他让王钦若先去征求另一个宰相王旦的意见。王旦觉得这是有点荒唐,便支支吾吾,没有痛快地答应。

必须把王旦搁平,只要王旦支持,其它虾兵蟹将即便反对,声音也不会很大。照一般的情形,臣子要是反对皇帝的意见,强硬的皇帝会让臣子下课,把他撵开。但真宗是胆小而柔弱的,他又干出了一桩自古到今也是少有的稀奇事:皇帝贿赂臣子。

这一天,真宗请王旦喝酒。席间,真宗亲切地问道:“王爱卿,朕的这个御酒,味道怎么样?”

王旦能说怎么样,自然是好得不得了。真宗说:“爱卿要喜欢,宴后朕送你一坛,回家去慢慢喝。”

皇帝赐酒,那自然是莫大荣耀。王旦满脸激动捧回家,打开一看,却并不是酒,而是满满一坛上好的珍珠!王旦愣了数秒,他一下就明白了,这是皇帝在讨好他呢,让他在封禅的事情上别再开腔了!

王旦在历史上还算是一个正直的宰相,但一坛珍珠,却就此把他的嘴给堵住了!

在王旦那儿获得了成功,让真宗信心倍增。他又请陈尧叟、丁谓、杜镐等人喝酒。进席的时候,他让大家不拘礼仪,打乱了随便坐。席间,他还给每人发了个大红布包,里面装的都是大颗大颗的珍珠。宴罢,他又赏赐了他们不少的金银。那些人自然都明白了,后来丁谓成为真宗封禅闹剧中最起劲的一个,恐怕这些金银珠宝起了一定作用吧。

一切准备停当后,一天早朝的时候,真宗煞有介事给众大臣讲起来:“诸位爱卿,去年冬月的时候,朕半夜做了一个梦,有个紫衣大神告诉朕,只要在正殿做道场一个月,上天就会降下‘大中祥符’天书三卷。当时朕没给众爱卿说,悄悄做了。今日时间已满,不知是否真有祥瑞……”

真宗话未说完,皇城司就一连迭声闯进来,说发现承天门上挂着一个黄色布包,不知是何物。

还用说,自然是“天书”。君臣一行赶过去,取下“天书”一看,果然是“大中祥符”三卷,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天降祥瑞了!真宗君臣一行欣喜若狂。真宗立刻把当年改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大赦天下,对大小官员加官进爵。放五天大假,五天之内,公费随便吃喝玩乐。一时之间举国欢腾,天下争说祥瑞。

“天书”上字虽然不多,确实颇有讲究的。“付于恒”,意思就是赵恒的皇位是上天授予的。有学者认为,“天书”上之所以这么写,表明了真宗一直对皇位的稳固性忧心忡忡。因为那时候废太子赵元佐已经不怎么疯了,而且支持元佐的大有人在。这话也有些道理,不过,赵元佐原本就害怕当这个皇帝,“夺位”的愧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才疯的,说他对弟弟的皇位还有想法,是不确的。真宗担心皇位不稳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担心是他这个皇帝的功业与先祖不能对等,才借上天来强调一下。而且接着就是“世七百”,一下子把赵宋王朝统治时间延长到两个半大唐。有这份巨大的功业,百年后他大可以堂堂正正去见他的先祖了。

有了祥瑞,但也不能这样就跑到泰山去封禅呀。因为封禅本意就是对当今皇帝文治武功的夸奖。皇帝脸皮再厚,也不可能迫不及待就夸自己呀!

当然,办这件事并不难。皇帝有喜好,天下还没有迎合么?何况有那么会办事的王钦若、王旦这两位宰相。

几个月后,山东兖州吕良等一千多人联名写信要求真宗封禅泰山。真宗乐得满脸红光,不过他不可能这样就答应了,必须要表示谦虚:“朕功德有限,封禅是大事,历代君主都不敢轻易做。你们忠心可嘉,以后再说吧……”

皇帝虽然没答应,但得到了他表扬,而且皇帝还留下了话尾巴——以后再说。于是,没过多久,山东兖州及周围诸州的进士八百多人又联名给皇帝写信要求封禅。进士代表国家的高知精英,而且是新锐的高知精英,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们的意见自然不容小视。但真宗还是“小视”了,他有很好的“谦士”风度。

第三次,王旦率领朝廷文武大臣、诸军将校、各路地方官以及和尚道士和海外方士两万四千余人上帖,强烈要求皇帝封禅。这一次的意见是全方位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上自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都有人参与。王旦五次上书,告诉真宗,这是来自全国人民的山呼海啸的巨大吼声,如果皇帝再拒绝,对人民大众就不好交代了。

真宗已经逼不得已了,他长叹一声,勉强答应可以试一试。不过,他又愁眉苦脸地问三司使丁谓:“封禅是要花钱的,此次行程会不会超出财政预算?”丁谓笑着说:“不会,财政好得很,绰绰有余!”真宗做出舒了一口气的样子说:“虽说财政还好,但也不能铺张浪费,不可扰民,一定要办成一次节俭的封禅仪式……”

经过几个月的折腾,花费了巨额的资金,封泰山的仪式终于结束了。史书上说:“帝自东封还,群臣献贺功德,举国若狂。”“狂”什么呢?官员们在封禅中被加官进爵,报告有“祥瑞”出现的人可以平步青云,连犯人也可以因此获得减刑,“死而复生”,大家能不高兴么?


真宗更“狂”了,他在繁复的庞大的封禅仪式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在“接天气”中他领略到了皇权的庄严威武,感受到那不曾有的辉煌文治盖世武功的金粉真的就镀到了他身上。

他不明白,这甚至连镀金也算不上,不过就是一群溜须拍马的人(包括他自己),从四面八方对他一阵猛拍。他本来没那么胖,没那么魁伟,在一阵接一阵的连捧带拍中,他变得肥胖起来,高大起来。他的皮肤因为被反复拍打,发出了一种青紫的光芒。他不觉得他的这种光芒是因为被击打受伤得病的缘故,他反而被这种光芒所迷惑,得意非凡。

他因肥胖传位给新皇帝,两人却于同一天,悲壮殉国

无事翻《金史》,看到金哀宗完颜宗绪的本纪,最后一段中,编《金史》的元人,竟然感叹“国君死社稷,哀宗无愧焉”。

说起来,君王死社稷几字,咱还以为,乃是明朝崇祯皇帝的专属用词呢。原来,四百一十一年前,就有金朝皇帝,当得起此词了。

说起来,金哀宗,与崇祯皇帝,还真的有得对比。

人们常说,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完颜宗绪呢?按他自己说法,“我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恨矣。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独此为介介耳”——为何他自认为,没做过什么大恶,所以可以死无恨?原因只怕在,哎,这都是命啊。命来如山倒,时势难逆转,我也想励精图治,我也与民休息,想来,没有多少民众,骂我吧?——确实,他狼狈出奔蔡州之时,父老罗拜于道。作为惶惶不可终日者,老百姓们的所为,让他觉得死而无憾——后人,不会骂我了。

然则,此无恨,同时又是恨。古来多少亡国之君,皆为荒淫暴乱,我却要与他们同列,我真是心有不甘啊。

只是,认命吧。改变不了啦。都是命啊都是命。

完颜宗绪肯定想到了一百零七年前,自己的祖先,灭了北宋之时的事。他们的靖康耻,却是我们的靖康胜。可,如今来灭我的,却竟然有赵宋与蒙元联军。赵氏尚可南渡而王,我们呢?我大金,会有迷个可能吗!“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絷,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闭之空谷。朕必不至于此。卿等观之,朕志决矣”。

他志为何?独死而已。当然,若能突围,自也不会顽固求死。只是,已试过啦,没办法啊,到处是宋兵元兵,逃不出啊。

他不愿做亡国之君,学了宋徽宗,把皇位,传给了宗室东面元帅完颜承麟。承麟不愿受,或许觉得,事尚有可为。若真如此,他的眼光,还真没有完颜宗绪精准,但他的气节,跟宗绪,还是有一博的。

金哀宗说,“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你以为我想传位给你吗?你以为我不想突围出去,再兴金室吗?可我胖啊,骑着马,不方便,肯定是跑不掉。你呢?身手矫健,说不定能逃出去,再兴有大金,完全有可能啊!”

后人读及此处,或许要哑然失笑,还有这样搞笑的传位理由?可承麟呢?他还能说什么?作为一直保护宗绪的臣子,皇上有求于己,能推辞吗?

于是,承麟于包围之中,即皇帝位。百官——或许,也就身边几个官员吧,按平日大礼,表示祝贺,然后,一同赴难——城破之后,完颜宗绪自缢于幽兰轩,完颜承麟带着可怜的一点亲兵,左部右突,死于乱军之中。

四十五年之后,联蒙灭金的宋室,被元人逼至厓山一隅,两位小皇帝或惊吓而死,或被大臣带着投海而死,十万军民争相蹈海。金、宋、夏的三国演义,归于蒙元一统。

金宋之亡,均可称悲壮。不过宋朝小皇帝,因年纪尚幼,对此基本无感,而宗绪、承麟,则更觉悲壮了。

微信公众号 屏山石

扣扣公众号 历史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