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科咨询(肥胖医生在线咨询)
过度肥胖怎么办?华山医院“肥胖多学科联合门诊”来帮你!
近年来,随着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迅速攀升,肥胖问题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开设肥胖症多学科联合治疗(MDT)门诊,帮助患者科学、有效、持久地管理体重,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小新(化名)因重度肥胖(189Kg,BMI>50kg/㎡)困扰不堪。在华山医院肥胖症多学科联合治疗(MDT)门诊,内分泌科、减重外科、消化科、运动医学科等专家开展了“多对一”诊疗服务。
经详细检查发现,小新不仅存在重度肥胖症,还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脂肪肝及肝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蛋白尿、骨关节炎、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并发症及并症。
多学科专家讨论后,MDT团队给出了个体化的肥胖症综合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等。一月后,患者随访复诊,不仅轻松减重数十斤,反酸、乏力、嗜睡都消失了,也没有出现便秘、腹泻等不舒服,相关指标及体征显著改善。但专家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肝脏脂肪含量很高,且肝脏纤维化指数已提示肝硬化风险较高。
考虑到患者希望继续使用药物治疗、暂缓减重手术的意愿,专家讨论后决定继续使用GLP-1RA类药物,调整保肝药物方案,加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药物,循序渐进地优化运动处方。必要时,再进行减重手术。预约好一个月后的随访及告知具体随访内容。
小新表示,肥胖MDT门诊“一站式”解决了我的肥胖问题,我有信心在各位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如释“重”负、享“瘦”人生。
据悉,肥胖症多学科联合治疗(MDT)门诊集结内分泌科、肥胖疝外科、消化科、运动医学科等优势学科资源,围绕肥胖症及其并发症开展优质、高效、精准、连续的“一站式”诊疗服务,助力科学体重管理。
门诊时间:每周五上午8:30
地点:华山医院总院,门诊7楼30号诊室
记者:郁婷苈
编辑:梁慧
资料:华山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每逢佳节“胖三斤”,肥胖专病中心门诊咨询患者增多
春节假期刚结束,不少“长胖一族”开始计划减肥了。记者从武汉市中心医院了解到,节后到肥胖专病中心门诊就诊咨询的患者明显增多。专家提醒,减肥千万不能盲目,也不要急于求成,肥胖首先应明确病因,尤其是病理性肥胖不容忽视。
小伙假期胡吃海喝胖上加胖
身体多项指标出现异常
22岁的小陈身高1.8米,体重却高达300斤。过年期间各种聚会应酬不断,他又胖了七八斤。母亲担心儿子太胖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便带他到武汉市中心医院肥胖专病中心就诊。
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医生发现小陈不光体重超标,还合并糖代谢、脂代谢及尿酸等代谢异常,必须进行减重治疗。针对小陈的情况,该院肥胖专病中心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个体化的减重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并定期随访监测体重。
该院内分泌科、肥胖专病中心张旭艳主任医师介绍,由于假期里吃得好、动得少,导致不少人体重上涨。春节过后前来肥胖专病中心门诊就诊咨询的患者明显增多,大部分患者属于单纯性肥胖,但也有少数可能是病理性肥胖,不容忽视。
25岁女孩越减越肥
一查竟是甲减作怪
25岁的肖雨(化名)最近半年莫名胖了30斤,去健身房锻炼,甚至节食减肥,却一直瘦不下来,反而越来越胖,整个人也变得乏力懒动。今年春节假期后,她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肥胖专病中心寻求帮助。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贾婷详细询问了解到肖雨平时有乏力、畏寒、嗜睡等症状,经过内分泌激素检测,结果显示她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偏低,这才知道体重增加竟是甲减惹的祸。
张旭艳主任医师介绍,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人体长胖,主要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导致机体的基础代谢明显下降,此时人体处于低代谢的状态,容易引起水肿,导致体重增加,甲减的患者症状表现为倦怠乏力、畏寒怕冷、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
减肥应避开这些误区
科学的减肥速度为1周减1—2斤
肥胖不仅影响外观,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
减重不能盲目,也不能急于求成,应避开以下误区:一是完全不吃主食,二是水果当正餐减肥,三是盲目服用减肥药物。
专家提醒,节后要清淡饮食,在控制量的基础上,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杂粮,饮食均衡。同时加强运动锻炼,科学的减肥速度是1周减1—2斤。减肥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记者 王恺凝 通讯员 刘姗姗)
来源: 武汉晚报
认识一位新朋友——“胖科”
科普教育是启迪智慧、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关键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馆作为向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展示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意义重大。
11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馆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发布“科技馆智能体”。“科技馆智能体”应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公众带来更加生动、高效的科普体验。强化数字化赋能,极大提升科技馆体系的服务能力,为科普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宇宙中最大的星星有多大?”
“天和核心舱可以带我去月球吗?”
这些关于科学的提问,是每一个小小少年对于未知的好奇,但有些问题家长也无法解答。现在,每个好奇的孩子都有了一位新的“科学小伙伴”——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百度开发的“科技馆智能体——胖科”。它不仅可以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为观众提供咨询、导览服务,还能随时为身处各地的青少年解答科学问题。
11月12日,在百度世界2024现场,中国科学技术馆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发布“科技馆智能体”。双方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科普教育注入新活力,赋能智慧科技场馆建设,为更多热爱科技的观众提供科普知识。
现场配图:“科技馆智能体”发布
把科技馆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学校
科普教育是启迪智慧、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关键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正在提速。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首次提请修订,筑牢大国科普基石。
科技馆是提供公共科普服务,展示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意义重大。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阶段,科技场馆为其打开了探索奇妙世界的大门,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中国科学技术馆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每年有约500万人次观众在这里感受科技的魅力,是全国服务观众最多的场馆之一。
“科技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校”,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科技类博物馆有形的围墙,让更多孩子接触科学,充满好奇的提问不应该只在中国科学技术馆里响起。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它打破了信息与资源的壁垒,使得知识、服务能够更加公平地分布于社会的各个层面。科技馆需要不断创新科普工作形式,智能体在科普场景的应用便是中国科学技术馆给出的答案之一。
现场配图:“科技馆智能体”发布
智能体化身为无处不在的科学小伙伴
11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与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共同发布“科技馆智能体”,丰富科普教育服务方式,助力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科技馆智能体”将中国科学技术馆丰富的科普知识数据和大模型技术优势相结合,不仅能为科技馆内的观众提供基础信息、导览等服务,还能随时为身处各地的青少年解答科学问题。
郭哲馆长表示,智能体在科普场景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科普单向输出的形式,使得科普互动更加生动有趣,更跨越了地域限制,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主动求知者,轻松便捷地触达高质量的科普资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王海峰表示,在科普领域,大模型进一步打破了信息壁垒,为科学知识的普及提供技术支撑,助力科教兴国。“科技馆智能体”丰富了科教形式,吸引孩子们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让知识及科普服务触手可及。
据介绍,“科技馆智能体”已部署在中国科技馆官网、中国科学技术馆公众号、文小言App、百度搜索、小度等多个平台,为青少年随时随地解决科普问题。
现场配图:“科技馆智能体”发布
现在,“科技馆智能体”已经能向来到中国科学技术馆的观众提供服务,未来还将扩展到更多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满足场馆多样的需要,让不同地区的青少年享受到同样高质量的科普教育资源,促进科普教育普惠。无论何处,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通过“科技馆智能体”,孩子心中的每一份好奇都能被解答。
用AI在孩子心中播下科普的种子,让AI回答每一份好奇。中国科学技术馆利用大模型智能体技术,在科普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未来,中国科学技术馆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内的更多先进科技在科普教育、博物展览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