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脾虚肥胖痛(脾虚肥胖的表现和症状)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肥胖是会呼吸的痛,中医让您不再“痛”!

说起肥胖,不知道是多少人心中的痛。女孩子因为肥胖,对着商场里那些琳琅满目的漂亮衣服望而却步;而男孩子因为肥胖,不敢跟自己心仪已久的女生表白。由此可见肥胖是多少事情的“元凶”啊!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体重才算是肥胖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肥胖呢?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消瘦有可能患病,我能吃能喝,身材魁梧,体重只升不降,这下该没问题了吧?其实这更是一个误区。随着各路媒体的宣传,身体健康检查意识的增强,许多老年人已慢慢体会到过度肥胖的身体为健康所带来的危害。先不说肥胖为日常活动增添了多少负担,每次上楼都气喘吁吁,更不用说手提重物,那肯定要在楼道里歇息几个来回;再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脑梗死等接踵而来,无形当中一个好好的人瞬间变得千疮百孔,怎能说这种肥胖不是身体的一个巨大的负担呢?

1. 怎样才算胖

提到肥胖,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怎样才算胖,它的标准是如何界定的呢?目前医学上通用的是以体重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其计算公式为: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例如:70kg÷(1.75×1.75)=22.86。根据中国人的体质,BMI正常为 18.5~23.9,大于等于24者为超重,24~27.9者为偏胖,大于等于28者为肥胖。

肥胖的体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苹果型,一种为梨形。苹果型身材的人腰腹部肥胖明显,状似苹果——细胳膊细腿大肚子,又称腹型肥胖、向心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梨型身材的人臀部及大腿脂肪过多,就是说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及大腿部,上半身不胖下半身胖,状似梨形。由于腹部脂肪比其他部位的脂肪新陈代谢更活跃,因此更易进入血液系统,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再有,苹果型肥胖患者的脂肪包绕在心脏、肝脏、胰脏等重要器官周围,所以患冠心病、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危险性要比梨型肥胖者大得多。有人发现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的3.7倍,而苹果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机会则是不胖者的10.3倍。当然,与非肥胖者相比,梨形肥胖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危险,仅仅是比苹果型肥胖略小而已,总之腹部脂肪要尽量减少。那么,是不是肌肉中的脂肪增多则无关紧要了呢?答案是:否。梨型肥胖者肌肉中的脂肪也比不胖者多得多,肌肉中脂肪越多,胰岛素抵抗就越重,危害也越大。所以说三者相比是梨型肥胖比苹果型肥胖好,不胖又比梨型肥胖好。

2. 为什么会这么胖

①首先应当说与家族史有一定的关系。有人认为:既然基因决定了一切,那我就破罐子破摔,爱咋地咋地。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其实,后天的改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的改变都会对体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始终相信人定胜天的道理。②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如:进食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各种奶糖等);摄入动物性食品或油炸类食品过多;进食速度太快或饥饿后大量进食;睡前进食,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较高。都会使摄入的食物较易转化为脂肪。③嗜酒。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代谢障碍,导致大量脂肪沉积。④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运动量较少,长期伏案工作,加之精神压力增大,出现暴饮暴食,或久坐看电脑,看电视,身体功能处于一种低代谢状态,出现消化功能减退,能量堆积转化为脂肪,故产生肥胖。

3. 中医看肥胖——多是脾虚痰湿惹的祸

中医学认为,肥胖发生的原因多是“湿痰”作祟。厚厚油油的脂肪层都是痰湿,这些痰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走于肠间形成腹泻,或者储于肺中形成咳嗽咳痰,甚至上阻脑窍而成脑卒中等。所以,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肥胖也是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的。《灵枢 • 阴阳二十五人》 说:“土形之人……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多肉……” 正是对肥胖人的写照。而一提到痰湿,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则为脾。脾不能运化水湿,形成痰湿。 痰湿的产生有内外二因,内因与脾之健运有关:素体脾虚,无法运化水湿,水湿积聚为痰,存于肌肤内就是肥胖;而从外界摄入油炸、甜食等助湿生痰的食物,久而久之体内痰湿壅盛同样可以出现肥胖体型。而素体因素正和家族遗传因素相应,外因正和饮食习惯相应。这样看来,中医学和西医学对于肥胖的认识早已经达成了一致。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每逢佳节胖三斤,快速减肥一身轻

脾虚会长眼袋?看看中医怎么破!

本文选自《养好脾胃不会老》(卢秉久,于睿,王辉编著)一书,来源于养生正道(微信号yszhengdao)。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编校发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医治“脂肪肝”1例,体型肥胖,胸胁胀满刺痛,身体困重,嗜睡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脂肪肝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病,成为全球的第一大肝脏疾病。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介于12.5-35.4%之间,起病年龄不断趋向年轻化。

在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以及长期过量饮酒的患者中,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50%以上。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气滞,血瘀以及痰湿”有关,治疗通常以行气、通瘀、燥湿化痰为主。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1例

朱某,女,44岁,体型肥胖,常感胸胁胀满、刺痛,身体困顿乏累,腰酸背痛,食欲欠佳,嗜睡,大便不爽,舌体胖大,苔滑腻,脉濡滑。

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136U/L;谷草转氨酶96U/L,B超提示为脂肪肝。

中医诊断:脾虚失运,痰湿内阻

治疗原则:健脾行气,燥湿化痰

处方:黄芪,茵陈,泽泻,生白术,生山楂,决明子,三七粉,制大黄,补骨脂,苦丁茶,神曲,虎杖,垂盆草,柴胡,炒麦芽,白芍,百合,党参(剂量因人而异),水煎服。

二诊:两胁胀满感消失,身体困重感明显改善,精神状态好转,检查肝功,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按语:朱某,体胖,平时运动少,导致阳气生发不利,痰湿阻止,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胸胁部位胀满刺痛。全方可有效疏通肝气,带动一身气机,气行则湿化,瘀滞自除。

注意:上面涉及组方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要辨证施治才行。

如果有任何健康问题,需要辨证,可以咨询我,祝健康每一天。

#超能健康团##清风计划##头条健康##脂肪肝#

肥胖的孩子也是脾虚?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雄的体重明显超标,被诊断为“肥胖”。医生在指导饮食、建议锻炼的同时,开具了一张中药处方。妈妈看着处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提出了心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健脾胃的药啊,孩子已经很胖了,为什么还需要健脾胃呢?健脾后不是更能吃了吗?医生解释道,肥胖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95%~97%肥胖患儿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出生体重过大或小于胎龄等。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痰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古人云“肥人形盛气衰”,“肥人气虚有痰”,均提示肥胖症的体质特点在于“虚”,是由于脾肾脏腑虚弱,津液失常,痰湿、膏脂内停,停于皮下则出现肥胖。由于脾虚导致肥胖的患儿常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自觉肢体困重,嗜睡多汗,乏力少动,腹满,挑食、偏食,尿少,便溏,或者大便黏腻粘马桶,舌淡胖。这部分孩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饭量不大,但体重却居高不下,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所以,脾虚除了传统意义上可导致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外,还能导致水湿停聚,体态肥胖的“虚胖”。这类患儿导致脾虚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给孩子进食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古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虚所导致的肥胖除饮食调整、运动疗法、行为矫正外,中、重度肥胖儿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中焦脾胃,化湿祛痰为原则,达到减食而不厌食,减肥而不腹泻,减体重而不减力的目的。相比较药物治疗,更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等。肥胖治疗的关键重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高热卡食物摄入量,持之以恒。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陈自佳 主任医师吴力群)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