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没食欲(胖人长期不吃饭不感觉饿)
胖人“假性饥饿”想吃东西,教你6招来克服!
很多肥胖人士经常会“假肚饿”想吃东西,明知不能吃却觉得饿得慌!今天生活妙招网小编就来教你6招来克服,不但能管住嘴减轻体重,还能改善肠胃不适和消化系统健康。
第1招:坚持吃早餐
很多人不吃早餐,觉得早上时间有限,吃东西太麻烦。其实在早中晚三餐中,最适合大量摄取营养的就是早餐,因为早餐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让人一整天充满活力。营养师建议,早餐可以摄取一些具有饱足感、蛋白质高的食物,例如番薯、糙米、香蕉、苹果、牛奶、番茄等,这些食物有助肠胃消化。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胖,少吃一口能减肥而忽略了早餐的重要性。
第2招:至少要花20分钟来慢慢吃饭
慢慢吃饭既可享受食物的美味,也能提升饱足感,比起大口吃完一顿饭,慢慢吃饭能降低饭后所产生假性饥饿,有助于减重。
第3招:感觉肚子饿的时候先喝水
为了克服假性饥饿,推荐一个好办法,就是喝水。多喝水对人体有益,不但能解除因口渴所引起的饥饿感,而且也可以确定到底是真饿,还是假饿。
第4招:感觉饥饿时吃无糖口香糖
有些人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贪吃,或是分辨不出真假饥饿时,而多吃很多食物,无形之中造成体重上升。感觉饥饿时,可以先吃一块无糖口香糖,一次15分钟,由此可判断是否真的饿了。
第5招:莫久坐,多活动
很多上班族久坐在办公椅上,会因为无聊,想吃东西解闷,这可是减肥的大忌。尽管白天大家都是在办公室工作,但只要有时间就起来走走,晚上在家读书,无聊时可以起来洗澡,可以减少突然冒出来的饥饿感。
第6招:找出压力来源,减少进食机会
有时候压力大,就会想吃东西来释放压力。如果最近有压力,一定要找出压力来源,尽快解决,减少暴饮暴食的机会。
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降低食欲的一种方法,不要再熬夜啦!
肥胖会导致人们控制食欲的能力下降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影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肥胖增加癌症发生的危险性,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而且给生活带来不便。此外还有关节软组织损伤、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心理障碍、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胆结石、水肿、痛风等。据统计,2016年全球5-19岁青少年肥胖人数已达3.4亿,成年人肥胖人数更是高达6.5亿。
越胖的人越难停止饮食
说起肥胖的成因,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那就是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而且很多肥胖的人吃的反而更多,这就导致他们会越来越胖。近日,有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肥胖可以影响小鼠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使抑制进食的神经功能失去了作用。具体表现就是,越是胖的人,越难停止吃东西。
研究人员在小鼠大脑内找到一种神经元,这种神经元会随着小鼠吃饱而变得兴奋,也就是说小鼠食欲越低,该神经元兴奋度越高。找到这种神经元后,研究人员对比了“肥胖”小鼠和普通小鼠的区别。
结果显示,在吃了同样的食物后,肥胖小鼠体内的特定神经元兴奋程度大大不如普通小鼠,所以他们仍然会进食大量食物。也就是说饮食引发的肥胖破坏了大脑抑制食欲的能力,导致越吃越胖,越胖越吃。
减肥失败的其他原因
灯光照明:研究发现,晚上的照明光即使再微弱也会导致人的体重不断增加。就算饮食均衡和积极锻炼也无法避免。而这项研究的发现其实得益于研究人员用三组幼鼠做的8周实验。
缺觉:每天睡眠在4小时以下的人,比睡眠正常的人肥胖可能性要增加73%。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人,体内促进食欲因子的水平也要高。
亲友:肥胖也会“传染”。如果一个人的朋友是胖子,那他患肥胖的可能性会增加57%。原因在于,如果自己的朋友或亲戚肥胖,会改变一个人对合理体重的接受标准,影响他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空调:调节热量机制受阻。空调让我们总是待在恒温的环境里,所以我们不用调节自己体内的热量。但如果气温很低,我们的身体就会自动消耗脂肪,以保持温暖;如果天气很热,我们的食欲就会降低。使用空调的人,热量调节机制受阻,更容易肥胖。
感冒: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引起感冒和喉咙发炎的病毒可以导致肥胖,该病毒可以使体内的脂肪细胞迅速增加。
基因:英国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调节体内脂肪量的基因变异体。拥有这种基因变异体的人,要比没有这种基因变异体的人平均重1.2公斤。
激素:科学家研究指出,人体中存在一种瘦素,也称抗肥胖因子,是降低饥饿感的主要激素,它控制了我们对于食物的喜好。缺乏瘦素的人喜欢所有的食物,而且吃得很多,因此最后成为超级大胖子。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