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性质(简述肥胖的定义)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女性发胖的原因,零食还算不上,最后一个多数人没忍住

在我们的生活中,发胖不仅是摄入的热量比较多,而导致的身体基础代谢较慢,那么也就会使身体容易出现一些发胖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女性朋友来说,随着年龄在不断的增长,或者是长时间都坐在办公室里来进行工作的话,就会导致腹部的脂肪非常的多,从而进行追截就会引起身体发胖的情况发生。加速女性发胖的因素,零食还算不上,最后一个很多人没忍住!

缺乏运动:有非常多的女性朋友身体非常的虚弱,可能造成喉咙也就不会运动,从而造成了恶性的循环,身体的脂肪和养分没有办法代谢出去也就会堆积在我们的体内,从而形成肥胖的一些情况再加上也非常多的人的工作性质,每天都会做着就会造成脂肪和水分堆积在体内没有办法及时的排出来,所以在生活中为了避免肥胖的情况就应该要在工作中尽量的多走动一下,饭后保持站立或者是慢走,坚持20分钟是能够很好的加速体内食物的一种消化的。

摄入糖分过多:糖分其实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身体上的一些需求,但是也是能够使人们的心情更加的愉快的,如果是身体的糖分比较多,不仅容易导致大量的糖分被吸收转化很容易,就会使体内的激素水平出现失衡的情况,从而影响到了身体的新陈代谢,也就会导致身材出现发胖的情况,发生在生活中应该要减少对于糖分的摄入,这样的话才能够保证身体更加的健康一些。

睡觉太晚:在生活中很少人会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情况,诱惑太多,白天上班晚上可能就会看电视,耍手机稍微不注意就会非常的晚了,结果每天都是这个样子,白天上班基本没有午休也就会发现身体越来越胖,最主要的就是因为睡眠不足,也就会影响身体内荷尔蒙的一个分裂,那么深,睡眠的时间也就会减少身体不能够更好的进行分泌。和分解脂肪,相对来说也就会慢慢的出现肥胖的情况。

特别是已经结婚的女性朋友,不是因为自己的一些娱乐,而导致自己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都是因为孩子在睡觉之后还要忙或家里的一些琐事或者是上班等等,这就会长时间的熬夜,所以说就会变得越来越胖,不能够保证睡眠的时间减肥就会很难成功了。

小编每天都会更新一些健康知识,大家要是有好的建议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如果你喜欢我这篇文章,欢迎大家点赞、分享,来把健康分享给更多的人,传递健康小知识,让我们生活中更多的人都受益!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肥胖,可引发多种病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燕红

测量血压、血糖、人体成分分析……5月11日上午,由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联合举办的世界肥胖日大型义诊活动——“减肥我做主,爱让我苗条”在医院一楼门诊大厅举行,近十位大夫细心地为参加义诊的患者进行检查和解答,该义诊活动吸引了近百人参加。

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病之一,因此每年的5月11日被确定为“世界防治肥胖日”。而在中国,肥胖者已超过9000万人。

“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也在逐年增加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田晨光说,“大部分肥胖人群不需要药物治疗,只有一小部分的患者需要用药物来控制体重。”

如何更好地控制体重,很多人容易走进误区。有人认为不吃肉和油腻的食物,就不会发胖,其实是不对的。“所有摄入到体内的食物都会转化成热量和脂肪,因此需要摄入食物的总量减少,均衡饮食。此外,每个人的遗传体质、工作性质不一样,因此不要和别人饮食习惯比较,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合理饮食”,田晨光主任说,“管住嘴、迈开腿才是减重的‘王道’。”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李彬

宣武科普|胆囊息肉切不切?

文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郑亚民编 / 赵亚楠

【搜狐健康】体检时,很多人被检查出“胆囊息肉”,据说需要做手术甚至切除胆囊,还有人说不切有癌变风险。究竟胆囊息肉是什么病?到底是留还是切呢?我们来详细介绍下。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在不同地方也被叫做“胆囊息肉样病变”、“胆息肉”等不同的名字。

胆囊息肉并不是指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它是胆囊壁上生长的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来的象“息肉”一样的病变。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山洞洞壁长出来的钟乳石。

胆囊息肉分成两种,一种性质是“好的”,叫非肿瘤性息肉,比如胆固醇结晶、组织发炎后隆起、胆囊囊壁受到刺激后增生等情况下形成的息肉,都是调皮的“好孩子”,他们很少发展成恶性肿瘤而危及生命。

另外一种息肉性质是“坏的”肿瘤性息肉,比如早期胆囊癌、腺瘤等。这些恶性肿瘤或能发展成恶性肿瘤的“坏分子”,最终会严重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需要及时治疗。

为什么会长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在国际上的发病率在3%—6%之间,国内的报道在4.5%—8.7%之间。在常规体检B超检查时,这是一个非常常见多发的疾病。由于胆囊息肉包括很多种具体的疾病,所以原因比较复杂,而且各不相同。

哪些人容易得胆囊息肉呢?男性发病率比例是女性的5倍,主要分布在30—60岁之间,最多见于40—50岁。如果你有高脂血症,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体型肥胖、有脂肪肝、低密度脂蛋白密度也升高,那你得胆固醇性息肉的风险大大增加。

其他需要注意的人群包括乙肝患者、糖尿病患者和有胆囊结石的病人。还有吸烟喝酒、生活饮食不规律的人也需要注意胆囊息肉的发生。

胆囊息肉要治疗吗?

胆囊息肉很少有明显临床症状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少部分人有不典型的上腹痛、腹胀等症状,往往在体检发现胆囊息肉后才把这些症状联系起来。

胆囊息肉需要治疗的主要原因是针对那些“坏”的息肉。这些早期癌变或潜在癌变的“坏分子”,如果“放任自流”,最终会发展成胆囊癌。

一方面胆囊癌变的过程非常隐秘,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很难及时发现。常常等出现体重下降、上腹胀满疼痛、眼睛发黄等情况的时候,息肉已经发现到胆囊癌晚期,无法手术切除了。

另一方面,胆囊癌的治疗效果差,对化疗和放疗都不敏感,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有机会根治性的治疗方法。一旦失去手术机会,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预后发展非常不好。

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吗?

胆囊息肉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病变的胆囊。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当前治疗的“金标准”,效果和安全性都值得肯定,特别是“日间胆囊切除术”的开展,使得患者能够得到“快速康复”的体验。

患者超声随访中,胆囊息肉恶变率大约0.6%左右。关键的问题是把那些具有恶变风险的“危险的坏分子”找出来,进行手术切除。一般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是决定是否性胆囊切除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随体积增大恶变风险明显增加。

目前广泛采用的手术适应症标准是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因为这类息肉恶变可能性增加数倍。对于小于10毫米的病变是否需要手术,还要考虑到影响恶变的其他风险因素,比如年龄大于50岁、体积逐年生长、形态为宽基底或无蒂的息肉。

所以发现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患者需要到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或肿瘤外科就诊,得到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

对于细小多发的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可以尝试口服“胆酸”类药物,通过溶解胆固醇的机制进行治疗。这也建议大家咨询专业医师,进行适应症的判断,并制定治疗计划和跟踪复查治疗效果。

胆囊息肉如果不手术,怎样安排复查?

B型超声检查是发现、确诊胆囊息肉的主要医疗手段,也是随访复查的主要方法。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病变,需要进一步的增强CT或增强核磁检查。比如患者胆囊息肉体积非常大有侵犯肝脏的表现,或胆囊结石患者发现新生的胆囊息肉,这些要考虑到恶性肿瘤的可能。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造影检查,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确的胆囊息肉的大小、血流情况以及基底形态,为确定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提供更好的依据。

对于胆囊息肉大于10毫米的患者,一般有采取胆囊切除的手术治疗。对于5毫米到10毫米之间的胆囊息肉,如果不手术治疗,需要定期复查,监控息肉生长情况。开始需要每6个月检查一次B超,1年以后每年复查一次B超就可以。如果发现胆囊息肉的增长每年直径超过2毫米,建议手术治疗。对于小于5毫米的胆囊息肉,特别是多发息肉,一般恶变机会很小,每年的B超检查就足够了。

可见胆囊息肉并不可怕,大家不要过分紧张。咨询专业医生,对于高危息肉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按照医生制定的计划定期B超检查,也可以很好的掌握胆囊息肉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