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肥胖近视(马上胖的眼睛近视)
遏制青少年近视肥胖 如何用好“体育疗法”
体育法修订草案二审稿4月1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草案二审稿中明确“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并针对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反兴奋剂等问题作出规定。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应当组织、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不良健康状况。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从家庭到学校,更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的视力不良及体质下降等问题,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这就导致学生体质下降、肥胖率增加、视力下降等问题越发凸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8年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同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称,全国近视眼人群中,中小学生预估超过1亿人。学生的身体素质“一代不如一代”,与教育功利化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国家重视学生体质,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育不再在学校教育中“靠边站”,而是纳入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之中,使得青少年体质也由此有所回升。如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就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2019年,教育部发布相关意见,要求“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
虽然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方面也仍有不足。此次体育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关注青少年近视、肥胖,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应当组织、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草案二审稿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各方的责任,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提出通过有效开展体育干预,重视“体育疗法”,以此遏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草案二审稿增加的这一规定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有很积极的作用。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遏制学生近视率高启现象,需要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层层压实压紧工作责任,让责任逐级拧紧,形成各方联动、各方合力,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遏制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增强青少年体质,要解决青少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学校体育教育需要补齐短板,开齐开足体育课,满足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各项要求。另外,体育教育还要重视家长的作用,特别是疫情期间,要督促孩子居家锻炼,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重视学生体质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需要各方都能行动起来,而不能把责任推给一方。通过多措并举,形成各方合力,才能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解决困扰我国青少年多年的体质问题。(戴先任)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报告:中国学生肥胖、近视、睡眠不足问题突出
中新社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25日对外发布。这份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学生肥胖、近视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监测以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为对象,分年度开展德育、语文、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六个学科监测工作。
颇受关注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监测发现,学生肥胖比例较高。四年级男生肥胖比例为8.5%、女生为5.1%,八年级男生为8.5%、女生为6.2%。
学生视力不良问题也很突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
学生睡眠时间总体不足让人担忧。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2017年)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30.7%,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为9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16.6%。
此外,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数学、语文单科平均每天作业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6%、40.4%,在60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4.7%、21.5%;八年级学生数学、语文单科平均每天作业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0.2%、45.5%,在60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9.2%、15.1%。
四年级学生参加数学和语文校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43.8%、37.4%,八年级学生参加数学和语文校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23.4%、17.1%。三成以上学生感到很有学习压力。
该项工作抽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73个县(市、区)的572314名学生参加监测,同时,对19346名中小学校长、147610名学科教师及班主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完)
遏制青少年近视肥胖 如何用好“体育疗法”
体育法修订草案二审稿4月1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草案二审稿中明确“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并针对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反兴奋剂等问题作出规定。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应当组织、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不良健康状况。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从家庭到学校,更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的视力不良及体质下降等问题,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这就导致学生体质下降、肥胖率增加、视力下降等问题越发凸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8年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同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称,全国近视眼人群中,中小学生预估超过1亿人。学生的身体素质“一代不如一代”,与教育功利化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国家重视学生体质,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育不再在学校教育中“靠边站”,而是纳入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之中,使得青少年体质也由此有所回升。如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就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2019年,教育部发布相关意见,要求“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
虽然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方面也仍有不足。此次体育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关注青少年近视、肥胖,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应当组织、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草案二审稿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各方的责任,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提出通过有效开展体育干预,重视“体育疗法”,以此遏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草案二审稿增加的这一规定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有很积极的作用。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遏制学生近视率高启现象,需要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层层压实压紧工作责任,让责任逐级拧紧,形成各方联动、各方合力,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遏制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增强青少年体质,要解决青少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学校体育教育需要补齐短板,开齐开足体育课,满足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各项要求。另外,体育教育还要重视家长的作用,特别是疫情期间,要督促孩子居家锻炼,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重视学生体质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需要各方都能行动起来,而不能把责任推给一方。通过多措并举,形成各方合力,才能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解决困扰我国青少年多年的体质问题。(戴先任)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