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和饥饿(肥胖饥饿感很强)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胖人“假性饥饿”想吃东西,教你6招来克服!

很多肥胖人士经常会“假肚饿”想吃东西,明知不能吃却觉得饿得慌!今天生活妙招网小编就来教你6招来克服,不但能管住嘴减轻体重,还能改善肠胃不适和消化系统健康。

第1招:坚持吃早餐

很多人不吃早餐,觉得早上时间有限,吃东西太麻烦。其实在早中晚三餐中,最适合大量摄取营养的就是早餐,因为早餐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让人一整天充满活力。营养师建议,早餐可以摄取一些具有饱足感、蛋白质高的食物,例如番薯、糙米、香蕉、苹果、牛奶、番茄等,这些食物有助肠胃消化。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胖,少吃一口能减肥而忽略了早餐的重要性。

第2招:至少要花20分钟来慢慢吃饭

慢慢吃饭既可享受食物的美味,也能提升饱足感,比起大口吃完一顿饭,慢慢吃饭能降低饭后所产生假性饥饿,有助于减重。

第3招:感觉肚子饿的时候先喝水

为了克服假性饥饿,推荐一个好办法,就是喝水。多喝水对人体有益,不但能解除因口渴所引起的饥饿感,而且也可以确定到底是真饿,还是假饿。

第4招:感觉饥饿时吃无糖口香糖

有些人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贪吃,或是分辨不出真假饥饿时,而多吃很多食物,无形之中造成体重上升。感觉饥饿时,可以先吃一块无糖口香糖,一次15分钟,由此可判断是否真的饿了。

第5招:莫久坐,多活动

很多上班族久坐在办公椅上,会因为无聊,想吃东西解闷,这可是减肥的大忌。尽管白天大家都是在办公室工作,但只要有时间就起来走走,晚上在家读书,无聊时可以起来洗澡,可以减少突然冒出来的饥饿感。

第6招:找出压力来源,减少进食机会

有时候压力大,就会想吃东西来释放压力。如果最近有压力,一定要找出压力来源,尽快解决,减少暴饮暴食的机会。

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降低食欲的一种方法,不要再熬夜啦!

肥胖、饥饿和气候变化,“三宗罪”的共同原因

肥胖、食物匮乏和气候变化这三种威胁困扰着全体人类,必须从全球范围着手解决。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于1月28日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认为,对于跨国食品巨头应该采取等同于烟草行业的严格监管。

这篇文章源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和非政府组织世界肥胖联合会(World Obesity Federation)进行的一项有关饮食与环境问题的合作研究,研究的初步成果已于1月17日刊登在同一期刊上,在这篇后续中,专家们指出:肥胖、饥饿和气候变化“这三宗罪相辅相成,有着共同的原因:巨大的商业利益、政界的装聋作哑和社会民众缺乏行动自觉”,因此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应该把三者放到一起来考虑。

“三种现象相辅相成”

17日的第一篇报告中主要主张在全世界范围内减少对红肉和糖的消费量,并将水果、蔬菜和坚果的消费量提高一倍。在28日的新报告中,来自14个国家的43位专家的研究表明:“在过去20年中,肥胖、营养不良和气候变化一直被分开来考量,因而造成了政策的应对速度极端缓慢。”但这三种现象其实是相互作用的:“食物结构问题不仅造成了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大流行,还产生了25-30%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专家们在这部分中特别强调了“家畜”养殖业。

除饮食之外,文章还指出:“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系统促使人们养成了久坐的生活方式”,除了使人运动量严重不足外,“还会产生14-25%的温室气体排放。”

报告认为,最基本的食品生产系统建立在“以追逐利润为核心的跨国食品饮料企业”基础上,农业政策、运输方式和城市化进程就成了同一链条上的不同环节,这根铁链将勒住人类和地球命运的咽喉。

“气候变化”的恶化效果

专家们在文章中预测:“营养不良和肥胖现象无疑会伴随气候变化的加剧而进一步恶化。”持续干旱等极端天气现象不仅会在一些人群中造成食物匮乏,还会提高蔬果类的价格,从而增加工业食品的消费量。该报告的作者之一,伦敦城市大学粮食政策中心主任科里纳·霍克斯(Corinna Hawkes)教授倡议世界各国“正视这些现象间的联系”,反映在国家决策层面,即有必要结合公共卫生政策(健康饮食建议、推动全民体育运动等)和财政税收政策(投资可持续性生产方式、通过税收减少红肉消费、促进非机动交通出行方式)来进行综合考量。

对标烟草管控?

该报告的作者们认为,跨国食品企业(文中简称为Big Food食物巨头)应该接受类似烟草企业的框架监管。他们建议“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CCLA)为蓝本制定一份《食品系统框架公约》”。前者是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一份国际公约,旨在减少全世界范围内的烟草消费,并抵制该行业的游说鼓吹以限制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该报告称:“在2016-2017年度,美国糖饮料行业曾斥资5千万美元,组织游说陈情阻挠政府减少碳酸饮料消费的措施。”

另一位联署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专家威廉·迪茨(William H. Dietz)教授强调:“食物和烟草有明显的不同,因为它们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然而那些有害健康的食物是不在其列的”,而垃圾食品行业和烟草行业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其生产企业从中牟利的行为”。迪茨教授补充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约有19亿成年人超重,其中有6.5亿肥胖人群,而肥胖是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全球还有4.62亿成年人体重过轻。

本文编译自法国《新观察家》杂志1月28日的文章。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透露 全球饥饿人口8.2亿,超重和肥胖人口8.3亿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马文森(Vincent Martin)11月2日在“2019(第六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闭门多边圆桌会上发表演讲,阐释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他说,最新证据表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其中的一个目标——关于零饥饿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而且形势还颇为严峻。《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四年来,全球有关可持续农业、粮食安全和营养的大多数发展目标尚未步入正确的轨道。

《2019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全球营养不良率经过几十年的稳定下降后,在2015年再次出现反弹。并且在随后的三年内,始终保持在接近11%的水平。当今世界上仍有8.2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

同样令人震惊的是,我们还有6.7亿成年人和1.2亿青少年属于肥胖人口,以及4000多万五岁的超重儿童。这些数字加起来,一共是8.3亿人。换句话说,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饥饿人口的数量。

马文森说,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以及微量元素缺乏,共同构成了全球营养的三重负担。在全球化、城市化和收入增长的多重驱动下,饮食已经超越吸烟,成为全球人口因慢性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致死的头号威胁。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实现粮食安全、消除饥饿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 中国也依然面临来自营养三重负担的挑战。

马文森强调,实现零饥饿,不仅仅是解决营养不足的问题,更关乎营养水平的改善。毫无疑问,营养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维度之一。但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营养在农业发展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是我们更加关注营养的时候了。

从营养的角度而言,实现农村和农业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我们从传统的生产供应侧驱动的发展模式,向消费需求端引领的理念转变。换句话说,我们要从“生产什么吃什么”转向“需要吃什么,想吃什么而生产什么”。

解决营养问题需要采用食物系统的思维,在食物链条的所有阶段采取行动,从生产、加工、零售到消费,都应该兼顾。使农业和食物系统更好地为营养服务,在投入、生产、收获后处理、加工、零售和消费全产业链中,都要切入有关营养的举措,从而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和营养的食物。

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需要各部门协同,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马文森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干预。

首先,我们需要将明确的营养发展目标和指标纳入政策设计,并且跟踪监测进展,及时规避和减轻潜在风险。中国正在筹备《2021-2035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政策干预的良好时机。

第二,因地制宜,设计适合当地发展水平的活动,针对营养不良的具体类型和成因制定行动计划,也是关键。以贫困地区为例,中国在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贫困、粮食安全和营养是不同的概念。营养的改善不会随着减贫的成功自然而至。我们需要制定具体措施,改善人们,特别是最弱势群体的营养状况,巩固减贫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多部门协同。食物是营养的来源。农业是改善营养的切入点,但不是全部。与食品加工和餐饮业、卫生、科技、教育、儿童发展、妇女赋权等部门开展密切合作,也是保障营养改善的必经之路。

第四,促进生产多样化。目前的农业和食物系统在增加粮食生产,特别是主粮生产方面已相当成功。与水果、蔬菜、豆类等营养食物相比,现在主食要便宜得多。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饮食多样性的减少。目前,水稻、玉米和小麦这三种作物占据了人们超过50%的能量摄入。传统的作物也正在迅速从饮食中消失,造成生物多样性日益丧失。我们需要加强生产多样化,从而为膳食多样化提供基础。

最后,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倡导将促进营养和教育培训结合起来。营养的改善取决于行为的改变。行为的改变需要以基于科学和实践的营养知识和教育为基础。这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马文森总结说,在全球范围内,《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2016-2025营养行动十年》,为各国实现农业和食物系统的营养转型,为所有人提供营养的、负担得起的、安全的和可持续的食物,提供了重要契机。在中国,健康中国2030倡议、供给侧改革、农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也为中国全面改善营养,解决营养不良的三重挑战,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作为中国在食物安全和营养发展方面的密切合作伙伴之一,粮农组织愿意,一如既往,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增进合作,不断促进中国营养导向型农业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经济年鉴社 王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