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肥胖率(2019肥胖率)
我国青少年近20%超重肥胖,别让你家娃变成“小胖墩”,这些你需要知道
今天(13日)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透露
目前我国青少年近20%超重肥胖
营养专家提醒
青少年肥胖健康隐患多
别让你家娃成了小胖墩
朱慧卿 作 新华社发
我国青少年近20%超重肥胖
六部门已发布防控方案
7月13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介绍,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农村超过了城市。
近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此,去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其中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儿童青少年开放,支持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儿童青少年开放;对高糖、高脂、高盐食品加强食品标签管理,不鼓励针对儿童的营销及食品包装中使用吸引儿童的图片、描述和外形设计。
“小胖墩”健康隐患多
10岁小男孩患上脂肪肝
程硕 作 新华社发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养得白白胖胖虎头虎脑的才健康,甚至认为“孩子正在长身体,胖一点底子好”,其实,青少年肥胖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之前曾有媒体报道,外地一名10岁小男孩患上了脂肪肝,当时身高145厘米的他体重有54.7公斤,后来在医生指导下减重11斤,才恢复健康。
徐骏 作 新华社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曾青山介绍,肥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五类隐患:
1.影响身高
2.影响体型和心理健康
3.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4.影响心肺功能
5.增加慢病风险
曾青山提醒,当孩子出现以下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体重过重有肥胖引起的指标异常,代谢疾病等问题,并伴有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体重增长异常,如果每年增长超过4公斤,一般正常青少年2岁至青春期前每年增加2公斤。
翟桂溪 作 新华社发
怎么避免让孩子变“小胖墩”?
1.按需吃饭,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营养过剩或不均衡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的最主要的因素。提倡科学饮食,少在外就餐,家庭烹饪少油少盐;少吃垃圾食品;多吃果蔬,少吃肥肉;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多吃粗粮,少吃精粮。
2.加强体育锻炼,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不少青少年的肥胖主要是因为缺乏运动,适当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能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家长在课余时间应多陪同孩子参与室外活动,比如跑步、爬山、骑自行车等,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2021年3月10日,江苏省睢宁县骑路小学的学生们在练习“交互绳中360度转体跳”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3.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也与儿童的肥胖密切相关,学龄儿童应给予充足的睡眠保障。小学生每天需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9小时。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出品 整合:长江日报记者符樱 资料来源:新华社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民日报客户端 中国疾控动态微信公众号 全国少工委微信公众号 中国好营养微信公众号 广州日报等)
【编辑:朱晨颖】
国人发胖速度令人担忧:过去40年肥胖数量增加4倍
来源: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中心主任医师 王存川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 袁振芳
本报记者 张健
近年来,不仅挺着“啤酒肚”的成人越来越多,“小胖墩”也多了起来,仿佛悄然之间国人普遍胖了许多。前不久,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的专题文章指出,过去40年,中国人的超重和肥胖率迅速增加,肥胖的成年人数量增加了4倍多,超重的人数增加了1倍多,肥胖已成为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一半成人超重或肥胖
肥胖是指可能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蓄积,常用体重指数(BMI,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来评估。世界卫生组织将成人超重定义为BMI在25~29.9千克/平方米,30千克/平方米以上则为肥胖。然而,多项医学证据表明,中国人的体脂比例可能更高,在同样高的BMI水平下,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率高于白人。因此,中国将成人超重定义为BMI在24千克/平方米以上,28千克/平方米以上则为肥胖。研究估计,2015~2019年我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为6.8%,肥胖率3.6%;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11.1%,肥胖率7.9%;成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16.4%。这是中国首次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总患病率超过50%,即每两个成人中就有一人超重或肥胖。
“我的减重门诊患者越来越多,能够明显感受到国人越来越胖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袁振芳表示,近几十年来,无论是按照中国标准还是国际标准,我国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都在迅速增加。中国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4年,国人超重患病率增加了四成,肥胖患病率几乎翻了一番。7月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从2004年到2018年,中国肥胖人数约增长了3倍。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中国的儿童肥胖人数居全球第一,成人肥胖率仅次于美国。按照中国标准,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各年龄组的平均BMI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追踪20年的数据显示,7~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平均BMI从1985年的17千克/平方米升至2014年的19千克/平方米。全国营养调查追踪30年的数据显示,成年人的平均BMI从1982年的20.9千克/平方米增加到2010~2012年的23.6千克/平方米。此外,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男孩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都高于女孩。虽然从2010年开始,中国成年人平均BMI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例如农村地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男性的平均BMI、超重和肥胖率均高于女性。
三大因素加剧肥胖流行
“我国肥胖增长速度令人担忧!”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中心主任医师王存川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肥胖被公认为一种慢性、复发性、渐进性疾病。一方面,肥胖会引起50多种疾病,包括十几种癌症;另一方面,肥胖已成为缩短人群平均寿命的主要“杀手”之一,正在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国肥胖人数正逐年递增。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非传染性疾病相关死亡人数中,超重和肥胖者占11.1%,比1990年的5.7%显著增加,超重和肥胖已成为中国人死亡和残疾的第六大主要危险因素。两位专家表示,肥胖患者数量迅速增长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成因复杂,具体有以下几点:
系统动力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社会文化等在内的系统性力量推动肥胖患者的增长。王存川表示,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消除了绝对贫困,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健康地吃。再加上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的诱惑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肥胖的流行。
环境因素。包括城市化、超加工食品和甜饮料的流行、外卖的火爆等,使得变胖越来越容易。“乡村肥胖率逐年攀升,与甜饮料在乡村无处不在的营销有很大关系。”王存川表示,甜饮料已成为乡村逢年过节的必备礼品之一,人们深受影响。
个人因素。首先,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从1982年到2012年,人均总能量摄入量有所下降,但脂肪供给的能量百分比从18.4%增加到31.5%;从以粗粮和蔬菜为主的植物性饮食,逐渐过渡到西式饮食,增加了动物性食品、精制谷物以及高加工、高糖、高脂肪食品的消费。其次,国人体力活动减少、久坐时间增加。一项研究显示,从2004年到2011年,男性休闲体育活动的能量消耗下降了36%,女性下降了44%;男性久坐时间增加了14%,女性增加了12%。再次,有肥胖基因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发胖,出现肥胖及相关疾病的风险也更高。最后,不良社会心理状况加剧。“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袁振芳表示,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可能伴随着越来越高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认知和行为障碍等问题增加,也会助长肥胖的流行。
遏制肥胖刻不容缓
“人体就像一辆载重卡车,不同厂家、型号的核载不同。体重超标的危害就像卡车超载一样,超重越多,损害越严重,使用期限也就越短。例如,当核载5吨的卡车超载3~5吨时,看似仍然能正常行驶,实际上已经损害极大;如果超载10吨,卡车可能随时面临报废的风险。”王存川表示,肥胖可防可控,但如果不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肥胖将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按照现有趋势,再过十几年,中国很可能重蹈欧美国家的覆辙,即很多二三十岁的壮年男性会因肥胖不能走路、工作,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的流行刻不容缓。
两位专家建议,预防和控制肥胖必须从政策、社会、医疗和个人等方面综合着手:
1.制定并实施相关国家标准和指南,以支持人群和临床层面的肥胖筛查、诊断、预防和治疗,可将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纳入医保覆盖范围。
2.积极改善致肥环境。例如,监管食品加工系统,提供更加健康的食物、饮料和外卖。可以考虑对餐饮业和食品工业实施强制性营养标签制度;限制高能量密度、高饱和脂肪、高反式脂肪酸、高糖、高盐的预包装食品的生产、销售和广告宣传;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社区公园,改善健身环境,促使人们运动起来。
3.个人方面要做好体重分期管理,科学预防和控制肥胖,可参考以下体重分期管理模式。
0期:超重,不伴有相关疾病或其前期(如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前期、高血脂、脂肪肝)。超重就是健康警戒线,需要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例如改掉大吃大喝、总吃宵夜、吃得太油太咸等习惯,同时增加运动量。
1期:超重,伴有相关疾病前期;或肥胖,没有或伴有相关疾病前期。这一阶段需要专业医生介入,开具运动处方、制订饮食计划等,患者需要严格执行生活方式干预。
2期:超重或肥胖,伴有相关轻中度疾病。这一阶段除了要治疗疾病,严格执行生活方式干预,还需要科学减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减肥药物,或进行小型减肥手术。
3期:肥胖,伴有相关重度疾病。这一阶段会严重威胁健康或寿命,如果在严格执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减肥药物治疗的基础上,3~6个月体重仍未改善,可能需要减肥手术。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谁更容易发胖,美国肥胖率43.8%,印度9.8%,中国多少
最近这几年,胖子是越来越多了。看看全球的数据吧,情况还真不乐观。肥胖不仅是体态的问题,还是心血管病、糖尿病的温床。中国、美国、印度哪家的肥胖率更高?谁又是肥胖的重灾区?
美国的肥胖问题,可真是积重难返。
从五十年代起,美国的快餐文化迅速崛起,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遍地开花,街角巷尾随处可见它们的大红黄标志。
战后经济腾飞,生活节奏加快,可谁曾想到,这种快节奏的消费潮流,竟成了肥胖率飙升的一大推手。
快餐文化的特点就是“快”和“便宜”,实惠又方便,一家人出门吃个汉堡、炸鸡之类的高热量食物,成了习以为常的事儿。
一顿快餐吃下来,嘴里是痛快了,可吃多了,这身体可就得承受点儿后果了。
其实美国的肥胖问题,不单单是快餐饮食的锅,还跟社会不平等脱不了关系。
穷人住的地方蔬菜水果常常是稀罕物,快餐店倒是遍地都是,形成了所谓的“食品荒漠”。
对这些家庭来说,找到便宜、方便的快餐已算不易,哪里顾得上找那些价格高的健康食品呢。
《纽约时报》还报道过,食品荒漠里的居民,尽管想吃得健康,但一看到高昂的价格,也只能望而却步。
生活环境的差异,逐渐让美国社会的健康问题也出现了贫富差距。
低收入群体的肥胖率比富人区高出一大截,久而久之,这些地区的肥胖问题也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当然了,美国政府不是毫无作为。
面对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他们也尝试出台了一些政策。
比如2015年,伯克利、费城等城市推出“糖税”,也就是给含糖饮料加税,鼓励大家少喝高糖饮料。
甚至纽约的市长布隆伯格还干脆提议禁售超大杯含糖饮料,试图釜底抽薪。
不过这些政策推行起来可不轻松。
饮料公司自然大力反对,很多人还认为这是在剥夺他们的“自由选择”。
很多人还是该买甜饮料的照样买,糖税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为了进一步疏而导之,政府不光靠糖税来捆住大家的嘴,还希望通过健康教育来“纠正”饮食习惯。
于是许多学校和社区开始大力推广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的理念。
连当时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都亲自上阵,发起“让我们动起来”运动,鼓励孩子们少吃高热量零食,多运动。
肥胖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让美国的医疗体系不堪重负。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层出不穷,每年光是肥胖带来的医疗支出就超过了1470亿美元。
研究还显示,肥胖人群的医疗开支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了42%。
沉重的医疗成本,迫使美国在健康政策上必须有所作为。
可健康政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条路还很长。
《柳叶刀》2023年底的报告指出,美国男性的肥胖率已达到41.6%,而女性更高,达到了43.8%。
印度的肥胖问题,还真有点让人意外。
毕竟一说起印度,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些清淡、少油的素食,顿顿离不开蔬菜、扁豆和香料调味。
不过随着经济腾飞、城市化加速,再加上西方饮食文化的渗透,印度的饮食习惯也在悄悄改头换面。
这一改,肥胖问题也就来了。
以往印度人日常吃的就是简单的米饭、蔬菜、豆子和酸奶,简简单单,却挺健康。
可现在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之类的快餐一个接一个涌入市场,那些炸鸡、汉堡、披萨,成了不少家庭的常客。
尤其在大城市,快餐店随处可见,甚至乡镇也不例外。
年轻人把快餐当成了“时尚”,似乎不吃洋快餐就落伍了。
而且不只是快餐文化,快速城市化也加重了肥胖问题。
城市里的上班族,个个忙得脚不沾地,哪里顾得上花时间做家常饭?
为了省时间,大家只能选择这些高热量的食物,一餐接一餐地吃,身体也就慢慢发福了。
糖分、油脂天天往里摄,体重想不增加都难。
再加上印度的空气质量问题,无形中也给肥胖加了把火。
像德里这样的城市,雾霾天是常态,户外运动的条件可想而知。
孩子们无法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里进行户外活动,成年人出门都得带着防护口罩,天天窝在室内,锻炼身体都成了难事。
印度政府当然也意识到了肥胖问题的严重性,近年开始着手应对。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瑜伽的推广了。
印度总理莫迪亲自上阵推广瑜伽,不仅是因为个人爱好,而是希望用这一古老的健身方式让印度人重拾健康。
政府在学校和社区里积极开设瑜伽课程,给大家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希望这项古老的运动能为现代健康问题解围。
光靠瑜伽还不够,为了让大众改变饮食习惯,印度政府也在健康饮食方面大做文章。
提倡少糖、少盐、少油的健康生活方式,并把这些理念写入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毕竟吃惯了快餐、喝惯了甜饮的人,要想彻底改掉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即便对传统饮食有些许留恋,但面对现代食品的诱惑,想要彻底放弃,实在不容易。
《柳叶刀》的报告显示,印度男性的肥胖率已达5.4%,而女性更是达到9.8%。
看似挺好的,但考虑到印度的人口基数,实际的肥胖人数已相当惊人。
说到咱们国家的肥胖问题,放在以前,谁能想到会有今天的体重危机?
过去咱们的饮食清淡讲究,多是米面蔬菜加少量肉类。
随着生活水平步步高升,人们的餐桌也越发丰富,那些曾经难得吃到的肉类和甜品成了常见之选。
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西式快餐一涌而入,麦当劳、肯德基可算是遍地开花,成了年轻人眼里的新潮选择。
如今这种吃炸鸡、喝奶茶的快餐文化早已深入人心,特别在大城市里,人们的饮食习惯悄然生变,外卖、速食取代了传统的家常菜。
口味也在悄悄重口了,从火锅到烧烤再到麻辣香锅,油多盐多,味道越重越让人欲罢不能。
尤其是火锅配奶茶,烧烤加啤酒,成了不少人周末必备。
这些年随着网络视频的兴起,“吃播”文化开始流行,不少网红大胃王直播吃辣火锅、奶茶、甜品等,不知不觉地带动了高热量食品的热潮。
“奶茶自由”“火锅自由”这些词一出,年轻人哪还忍得住?
不过奶茶、火锅虽好,但它们的高糖分、高热量,真是一杯在手,热量上头。
在这种饮食环境下,咱们国家的肥胖率自然一路攀升。
政府这边对健康很是重视。
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提倡“减盐、减糖、减油”,推广“每天锻炼一小时”。
这几年不少学校和社区都在开展健康教育,甚至修建了不少健身步道和运动设施,目的就是想让大家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央视也多次宣传健康饮食,主张少糖少盐少油。
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确实提升了不少,甚至“养生”还成了新潮流,不少年轻人也早早加入了“保温杯泡枸杞”的行列。
健身房、运动场上也是人头攒动,大家一边追求口福,一边努力甩掉多余的脂肪。
尽管如此,快节奏的“外卖文化”在城市中依然根深蒂固,大家对高热量饮食的依赖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
据《柳叶刀》发布的数据,中国男性的肥胖率已经达到了8.9%,女性也达到了7.8%。
别看这数据还没到西方那样的程度,但对比过去,确实是个不小的增长。
信息来源:.柳叶刀.《1990年至2022年全球体重不足和肥胖趋势:对3663项人口代表性研究的汇总分析,涉及2.22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