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人缺少(肥胖缺少什么营养成分)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可能是营养不良

近日,经媒体报道,杭州有女子172cm100斤确诊营养不良型肥胖。 在大家的印象中肥胖就是“大腹便便”、营养过剩所导致,实际上肥胖是因为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导致体内营养不平衡产生的。 营养不良是指身体摄入的营养不足或者比例失衡,任何人没有摄取足够营养就是营养不良,包括食量和体型较大的肥胖和超重人群。大家对热量和营养的概念有所混淆,认为吃得多、吃的zhan胖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一个误区。胃里觉得吃的很饱了,但只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满足了身体的需求,甚至过剩,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摄入量还远远不够,体内是一种缺乏状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也显示我国民众膳食结构不合理,钙、铁、硒、维生素A、维生素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仅2016年国内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就高达3亿。

1.肥胖人员过于喜好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高油高脂食物,深加工的大米、白面和冰激凌蛋糕等食物,再加上煎、烤、炸、炒等油腻菜品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但是此类食物远不如全谷物粮食、薯类和优质蛋白质富含丰富的营养,同时缺乏蔬菜、水果和优质肉类提供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长期的高油高脂饮食是造成营养不良性肥胖的重要原因。

2.不良生活习惯:例如三餐不定时,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晚上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消耗肥胖人士体内本来就不多的营养素,缺乏营养素,影响人体正常的基础代谢,也是造成肥胖的因素。

3.缺乏体育锻炼,现在很多人生活工作中长期久坐久站,缺乏锻炼,热量消耗少导致肥胖。

4.肥胖人士相对“体积”较大,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较正常人多,但很多研究发现,在肥胖人群中普遍存在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的情况。有研究表明,低钙与肥胖有关,低钙会减少脂肪分解,使更多的脂肪储存;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与肥胖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D可以抑制前脂肪分化过程,影响脂肪形成,可以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

(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

来源: 新闻晨报

医院迎来减肥热,临床营养科专家自述:许多肥胖患者缺乏安全感,渴望被关注

电影《热辣滚烫》登陆春节档后,作为导演和主演的贾玲站在了舆论场的中心。“一年减肥100斤”成为电影宣发的口号之一,“减肥”“瘦身”则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最近,湖南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体重管理门诊的患者比以往多了些。除了春节后门诊恢复正常排班的缘故,也有人是因为受到贾玲新电影的鼓励。“贾玲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不过,在减重之外,蔡华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渴望被关注”“缺乏安全感”的人。蔡华是湖南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临床营养师、技师长,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她的门诊里,她用柔和的语音语调,温柔地对待每一位前来问诊的患者,只为守护患者心中“那个小小的自我”。以下是她的自述:

电影上映后减肥热来袭

春节后,我们临床营养科来了不少患者。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一,我看了20多位门诊,对于春节才上班算是人数比较多的。

我会问患者,你看《热辣滚烫》了吗?有什么感触?有一个患者说:“看了,我要求不高,一个月减30斤就可以。”我说人家一年减100斤,你一个月就想减30斤,这要求是不是有点高?

《热辣滚烫》不是一部讲减肥的电影。但它能够给大家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这20多位门诊患者里,有想减肥的小女孩,有想“变漂亮”的中年女性,有身体一切正常但执拗地认为自己缺少维生素的30岁女性,也有想挽回爱情的22岁的东北小伙子。小伙和湖南妹子恋爱,分手后复合,女朋友跟他说“你太胖了,需要减肥”,于是他立马就来了门诊——为了追回自己的初恋。

总的来看,来我们门诊的大部分是女性,什么年龄段的都有。30岁至40岁的女性生活比较稳定,注意力转向自我,开始有意识地管理身材和健康。不过也有些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苦于孩子和伴侣的“指责”:“妈妈,你来接我的时候能不能打扮得漂亮些?”“你怎么胖成这个样子?”四、五十岁的女性有些快到更年期了,她们会焦虑“我吃的很少,为什么还会长胖?”其实是受激素影响,和基础代谢率下降有关。

男性基本上身体有疾病才会过来。脂肪肝、高血脂、心脏病、中风等等……通过饮食去控制身体的各种指标。还有就是家长会带孩子来看发育问题,例如身高等等。

来减重的患者渴望安全感和被关注

2月20日,到了我平时快要下班的时间,有个曾经来过我门诊的患者走了进来。我对她印象非常深,第一次来时她的诉求是减重。但我看了她5分钟,我就说减重不是她目前最迫切的事情——当时她情绪焦躁,一边说着减肥,一边表达着烦闷的情绪。

我说,你的烦能跟我分享吗?

她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比如“我哪里还有爱,我自己都已经干枯了……”我安静地听着,等她诉说完毕后,开导她不要被情绪控制,而要学会控制情绪。和她沟通的过程中,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甚至姿态——虽然她来到临床营养科门诊,但接受的其实是心理咨询。

20号再来时,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不仅一改以前的焦躁,还戒掉了防备心理,也特别讲礼貌,生怕占用了我的休息时间。我们又聊了40多分钟,聊得很愉快,她出门时还是笑着走的。那时候我知道,她希望、而且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实际上,很多来到我们门诊的患者不仅有体重问题、有减重方面的需求,他们的内心其实非常缺乏安全感,很渴望被关注、被重视。我还记得一位30岁出头的女性患者,她始终认为自己缺乏某种维生素。哪怕检查结果出来,显示她并不缺乏营养物质,她依然宣称自己需要减肥。

我对她说,你不需要减肥。你更需要谈个恋爱。

通过和她的交流,我发现她潜意识里受原生家庭影响极大:由于父母经常争吵甚至打架,婚姻在她的心里一直蒙着阴影。对婚姻、对成为父母这件事,她本能地抵抗,甚至连带着抗拒爱情。我的学生都说她长得很漂亮,她反问“真的吗?”其实她特别缺乏安全感,缺乏爱。我鼓励她去恋爱,也是鼓励她享受爱的过程。哪怕最后分手了,也没有关系。

在病房内外去爱每一个人

在我的门诊,不会因为快到下班时间了而忽略哪一位患者。我会让他们觉得每一个患者都很重要,我会告诉他们,不用急。“你在这里,该看(诊)的我都会看,到了下班时间也会给你看完。”

△蔡华正在为患者看诊

来征求营养方面意见的患者,其实是很敏感的。有时肥胖只是表象,就像我们常说的“有一种减肥叫做‘他(她)认为自己要减肥’”。他们会用肥胖来掩盖内心那个“小小的自我”,掩盖渴望被在乎、被重视的心理。

偶尔几次,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颇有抱怨的病人。比如20日有一位病人跑上跑下两趟拿单据,虽然是她自己出了些差错,但她向我抱怨“你怎么让我跑这么久呢”。我笑着说,你看我让你跑了好几趟,你都没什么脾气,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呀?对方马上说“没事了没事了”。因为她感知到,自己的辛苦被旁人注意到了,她的情绪也会这样被消化掉。再比如有小朋友正在控制体重,父母向我告状“孩子又偷吃了!”我对孩子说“说宝贝,过年是该吃点,你要不吃点、不长点肉,怎么对得起那些死去的鸡鸭?”孩子本来在对父母翻白眼,一下就变得很开朗了。

控制体重,其实是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的一件事。在减重之外,其实我们更重视的是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安放自己心灵的场所。安全感、被关注、被需要,是几乎所有人都渴望的东西。和患者聊这些,临床营养科病房好像同时也成了一间心理咨询室。我想《热辣滚烫》或许也想表达同一种意愿:在减肥之外,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爱自己,寻觅自我的价值。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胖而不壮”更易摧残健康,需警惕老年群体的肌少症性肥胖

从字面上看,胖和壮有着相近的意思,但胖而不壮,则属于典型的“肌少症性肥胖”,其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危害堪称巨大。“老年人群本身就会出现肌肉量下降的问题,此时叠加肥胖,肌肉量占比就更少。自此,老年人会在运动量减少-肥胖-肌肉量更少的恶性循环中不断反复,进而严重影响内分泌代谢和心脑血管系统,直至危及生命。”

12月27-28日,广东省医学会第五次肥胖代谢外科学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大会主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存川教授告诉南都记者,在全球范围内的60岁以上人群中,每一百人就有11人罹患肌少症性肥胖,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递增至23%。“老年群体的肌少症性肥胖问题,值得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警惕。”

79岁老太太BMI接近40

胖而不壮严重危及老年健康

今年79岁的李奶奶就是一名非常典型的肌少症性肥胖患者,其腰臀围远远超过了身高不说,BMI指数更是接近了40的危险数值。然而,在其庞大的体重中,肌肉含量却远低于30%的正常最低肌肉量阈值。胖,又缺乏肌肉,使得李奶奶不愿意运动,而缺乏运动消耗又反过来加剧了其肥胖程度。内分泌代谢病和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不断威胁着老人的健康。直到老人走进了暨大附一院减重外科接受了王存川教授的减重手术,这一恶性循环才开始打破,并慢慢地向着健康的趋向发展。

王存川教授告诉南都记者,“肌少症性肥胖”,也就是肌少症和肥胖并存,脂肪量升高、骨骼肌质量降低及骨骼肌功能低下并存。由于老人身体脂肪含量和内脏脂肪面积增加、骨骼肌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下降,因此老人很容易出现肌少症性肥胖。一项分析显示,全球老人中肌少症性肥胖患病率为11%,75岁及以上的老人患肌少症性肥胖的比例高达23%。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逐渐步入中等老龄化的我国,老龄人群的肌少症性肥胖问题同样值得警惕。与单独发生的肥胖或单纯发生的肌少症相比,肌少症性肥胖引起代谢疾病和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且同时增加了失能和全因死亡风险。”衰老、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和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度,以及一些内分泌因素等,均容易引起肌少症性肥胖。

王存川教授表示,一般而言,减重手术更倾向于在18岁-65岁区间的重度肥胖患者中开展,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开展手术的减重效果也更加明显。但对于特别严重的肌少症性肥胖老年群体而言,如果在通过其他方式干预无效,而肥胖和肌肉减少又严重危及生命健康时,手术减重也是一个重要选择。“虽然减重效果下降了,但毕竟是在一步步地实现减重。此时再结合科学的饮食、营养、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手段,这一类老年患者的健康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重药物仍在不断进步

但断药后反弹问题值得关注

随着我国超重、肥胖患者数量的增加,如何科学、经济、有效地控制体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在前不久,我国批准上市了一款以针对特定靶点产生抑制食欲和减少胃肠蠕动为目标的减肥药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国际的不少知名生物医药企业还在陆续开发双靶点、三靶点减肥药物,并在取得了不俗的临床数据后有望陆续上市应用。

内科药物的发展和进步,一度被认为是改变减重领域游戏规则的重要手段。但现实中,肥胖的复杂性决定了内科药物还不能真正实现“治愈”肥胖,而只能是“管理”肥胖。

王存川教授表示,内科药物治疗在肥胖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比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停药后体重反弹是常见问题,此外,药物副作用也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他进一步阐释说,肥胖的药物治疗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个体差异导致药物反应不一,需要个性化治疗方案;其次,长期使用的依赖性和体重反弹问题依然存在;最后,药物副作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陈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