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气阴 肥胖(气亏阴虚导致的虚胖怎么治)

中医崔维 0
文章目录:

肥胖、怕冷又怕热、面黄,都是脾胃虚弱,中医调理仅用3味药

常说脾虚,但很多人对这不以为然,往往觉得脾虚并不能实际感受到,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

脾主运化,与胃的关系也是紧密相关,脾虚,胃的消化功能自然也就弱。

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这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胃虚弱不宜小看。

脾胃不和的原因何在呢?

1、饮食不调

脾为百病之源也。中医认为:脾为中土,主斡旋心、肝、肺、肾四脏。

一旦你不管辣的、麻的、热的、冰的“怪”食物,都一股脑地塞进胃里,丢给脾来运化。

脾是十分柔弱的,那么,总有一天,脾胃会被伤害得遍体鳞伤,不堪重负,出现虚损的症状。不仅如此,长期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坏”情绪

有人会觉得很疑惑,饮食不当伤脾胃,这不难理解,与情绪有何关系呢?

首先,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形容一个人性格好,会说他“脾气好”,而不是说“肝气好”、“肺气好”呢?

这是因为从中医理论来讲,脾的气机是最温和,最柔和的,也可以说没有什么个性。

脾的角色就像一个和事佬一样,没有棱角,八面玲珑,调和着五脏六腑的矛盾。

因此,性格好,才会用“脾气好”来形容。

正因如此,一旦身体的气机发生变化,最温和的脾便会首先受到影响。

最直接的就是肝了,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肝克脾。

当你不开心,不放松,变得压抑,愤怒,忧虑之后,整个气机便开始凝滞,运行迟缓,甚至郁结在某个关键节点。

脾气也不再柔和,跟着肝气的变化或急躁,或凝滞。

脾胃虚弱会怎样?

1、导致肥胖

首先,脾虚导致运化能力下降,代谢困难,食物的能力过多地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脏负担,人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虚导致肌肉松软不再紧致,肺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自己肚子越来越多肉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2、成为“黄脸婆”

脾胃虚弱不仅仅会导致肥胖,也会让很多人“手无缚鸡之力”,这些人往往因为脾虚导致食物无法运化,出现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而这一类人不能负重,抵抗力差。

3、怕冷又怕热

中医中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脾虚会导致气阴双虚,出现冬季即使是生病也还是手脚发热,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每天精神不足,浑浑噩噩。

4、拉肚子、月经量多

拉肚子是脾胃虚弱最典型的症状,主要由于脾阳虚,造成食物无法运化,湿气入侵,大便溏稀。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统血,导致血液不能正常地运行,出现慢性出血,月经量过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虚症状。

调理脾胃虚弱的经典方

枳术汤

《金匮要略》里有一个名方,叫枳术汤,金代中医大家张元素,在枳术汤基础上研发了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主要是起“治痞、消食、强胃”的作用。

枳术丸:白术二两,枳实(麸炒)一两

制作方法:将两味药研为细末,用荷叶包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50丸(大约6g)。

如果觉得用量比较大,也可以煮枳术荷叶饭来吃。

枳实9克、白术15克、荷叶1张、米饭100克。

白术,是一个温燥的药,它为脾所喜,能够满足脾在病理状况下的需要,既能够补气健脾,改善脾气虚的一些病理状况,也能够有效地消除脾虚而伴有的湿浊内停,湿邪内阻的情况,它是既能够补虚,又能够祛邪的一味药。

提到枳实,我们就会想到朱丹溪说得“能冲墙倒壁,滑窍破痰之药也”。可见其力量威猛,能够消实痞,破坚积,除胸胁痰癖。最常用来治疗心下痞,也就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不能运化精微而导致痰湿停滞。

枳实消痞,可以作为打开痰湿下行的开关,能够消食痞破坚积,除胸腹痰癖。

荷叶虽平淡,但厉害的医生用到了点子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你看荷花、荷叶生于淤泥之中,却能长出干净的莲花来,出淤泥而不染,它就有升清的作用,也就是“升发脾气”。

当然,也可以简单一点,把枳实和白术的药末直接拌在米饭里煮,或是用煮熟的米饭再包上这些药材,做成枳术荷叶饭来食,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过度肥胖能引发胰腺癌?其实并非危言耸听,这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长期过度肥胖能够引发胰腺癌,这种事情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几年来,我国肥胖人群中,胰腺癌发病率呈大幅上升趋势,城市内肥胖人群的发病数量更为明显。胰腺癌发病,多以饮食结构不良有关。这类人群多数喜欢暴饮暴食,尤其爱吃肉类、脂肪类、油腻食物的食物,淀粉、糖类摄入量也比常人多,再加上长期不运动,胰腺分泌功能超负荷工作,脂肪的过度沉积促也使胰腺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成为胰腺癌。

中医理论中,精气是用来化解吃进肚子里的食物的,只要是饮食过量,精气就会大量损耗,消化过的食物不能及时排除,在身体内形成致病垃圾和脂肪。胰腺在中医理归属于脾,久胖必为脾虚,胰腺癌归结为“脾积”“痞块”“淬积”等。脾有问题,也就是胰腺有问题。所以治疗时主要以健脾为主。

接下来,我给他家我给大家讲一个我遇到的比较典型的病例。患者男,36岁,因工作原因生活不规律,没时间锻炼,经常吃外卖,身体过于肥胖,体重超过300斤。近几年又流行吃播,每天在直播间暴饮暴食来吸引观众眼球。近期就出现了严重的腹痛、腹泻、现在见到食物经常性的恶心呕吐、伴有黄疸症状,面色发黄精神萎靡。经医院诊断为胰腺癌,建议手术和化疗。患者没有勇气化疗,直接来询问中医治疗方案。我诊断此患者为气机不畅,脾湿郁困,湿热蕴结,肝脾郁结,气阴两虚。我方以:茯苓、陈皮,为患者健脾益气,排水利湿。甘草、半夏、龙葵等,用于脾脏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疼,也能止呕。黄芪、西洋参、灵芝,用于给患者益气固表,补气养阴。这个方剂服用了半月疗程左右,这位患者腹痛消失,腹泻有所减轻,呕吐症状基本得到缓解。黄疸症状也逐渐减轻,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

虽然患者胰腺癌的症状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但是癌症病灶依旧在体内。我2诊还是建议患者先去手术、化疗。因为通过中药调养,患者体质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能够承受得住手术、化疗的全部过程。然后我再用中药对他进行预后控制和恢复。这样中西医配合治疗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阻止病情发展。患者最终还是听取的我的建议。如今预后,这位患者继续在我这进行中药调养。

其实肥胖引发的癌症不止胰腺癌这种,还包括直肠癌、食道癌、肾癌、子宫癌、乳腺癌、卵巢癌、胆囊癌、前列腺癌、肝癌等。所以建议大家,适当的控制一下自身体重,不要暴饮暴食,少吃多餐,营养均衡,多参加运动锻炼。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抵抗各种癌症疾病。

中医药副院长万海同:气阴两虚致血瘀阻络是缺血性中风的核心病机

中风是健康的头号杀手,已超过恶性肿瘤,成为第一大死亡原因,缺血性中风约占所有中风的87%,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与复发率均高的特点。缺血性中风防治已成为社会与医学界研究关注的重要课题。

目前,关于缺血性中风中医病机、辨证分型与治法的认识不尽一致。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万海同在历代医家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明确提出:气阴两虚是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之本,是致瘀血、痰瘀、热瘀、风痰、风火、痰蒙、热闭等标实之源;“气阴两虚致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核心病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证型,确定了养阴益气活血方药加减的治疗方案。

气阴两虚是发病之本

历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已有大量论述,已认识到该病内虚致病特征。然而,医者多从气虚或阴虚等角度论治缺血性中风,忽视中医“气阴密切相关”理论,缺乏对“风、痰、火、虚、瘀相互关联”的深入探讨。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认为属“正气自虚”;清代医家王清任指出由气虚血瘀所致,叶天士提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制,重视精血衰耗的病理因素。但该理论未引起重视,且“气虚”与“阴虚”等理论仍是孤立论述。

万海同副院长以早期发现养阴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新治法为开端,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相关方药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系列研究,遵循中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以效证因”“以方测证”的观点,提出缺血性中风病机与证型多以“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立论。

气阴两虚致血瘀阻络是核心病机

万海同副院长根据临床与基础研究,提出脾肾虚弱,气阴两虚是缺血性中风病理的本质,是致瘀血、痰瘀、痰湿、热瘀、风痰、风火、痰蒙、热闭等标实之本;瘀血阻络是疾病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虚不致瘀”“气阴两虚致血瘀阻(脑)络”是缺血性中风核心病机。

缺血性中风主要是在平素脾肾虚弱、气阴亏虚,心、肝、肾三脏功能失调基础上,加之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横窜经脉,上冲于脑,蒙蔽心窍而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尤其是恢复期、后遗症期表现出突出的气阴两虚,瘀血阻(脑)络病机变化。

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生理上,精、气、血、津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阴液不足可致脉道涸涩,血行涩滞,“无水舟停”而易产生血瘀;气虚无力行血易致血瘀,阴虚与气虚互为因果而致病。

气阴两虚是缺血性中风的致瘀之本

人至中老年,脾胃渐弱,肾中精气渐虚,气血渐衰;或素体气血虚弱、气阴亏虚;或体型肥胖,气虚于中;或思虑过度;或久病体虚;或饮食不节等,皆可致正气衰弱,气阴两虚,气虚不运,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瘀血阻络是缺血性中风发病之标

瘀血阻络或瘀血痹阻是疾病发展的致病因素和必然结果。缺血性中风的核心病机是气阴两虚致血瘀。病机演变是系人至中老年,气血渐衰,肾中精气亏虚,阴液不足,脏腑功能衰竭,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行,瘀血或兼挟风、痰(浊)、郁(滞)、热(火)等病机要素阻滞脉络、脑窍而发病。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是基本证型

万海同研究分析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与恢复期证型的变化,并以养阴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干预,结果表明,急性期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兼风痰、兼风火上扰、兼痰湿蒙神、兼痰热腑实、兼痰热内闭等诸证,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或P<0.05);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比例明显增多,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兼证的构成比明显降低(P<0.01或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与恢复期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及其兼证构成比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是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基本证型。遵循“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以效证因”的中医思维方式,提出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着气阴两虚致血瘀的病理变化,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证型,且常兼风痰、风火上扰、痰热腑实、痰湿蒙神、痰热内闭诸证。制定了缺血性中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养阴益气活血是基本治法

益气活血或活血化瘀等方药(如补阳还五汤)确有一定抗脑缺血性损伤、抗栓等作用,但该类治法易致伤阴、脑出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不良作用;因此提出补阳还五汤类益气活血方药“补气活血有余,养阴之力不足”的观点;补气不养阴,则气的推动功能失于阴液滋润,正如无水行舟。因此,重视养阴药的应用可有效避免以气虚血瘀论治缺血性中风“补气活血有余,养阴之力不足”。若滋阴活血则易致滋腻,也不利于血行,故针对缺血性中风宜养阴益气并用。此外,针对该病“无瘀不致病”的特点,须配用活血通络之法。有学者提出应重视养阴益气活血方药的使用,但有关其理论、辨治方案等尚需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针对缺血性中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的核心病机变化,治疗宜选用养阴、益气、活血基本方药随证加减治疗,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养阴益气活血方组成:生地黄、石斛、黄芪、葛根、水蛭、川芎等。随证加减:兼风痰,加半夏、天南星等或真方白丸子加减以祛风化痰;兼风火上扰,加天麻、羚羊角、钩藤等以平肝潜阳;兼痰热腑实,加大黄、瓜蒌、虎杖等以通腑、化痰;兼痰湿蒙神,急配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豁痰;兼痰热内闭,急配安宫牛黄丸或清开灵注射液等以清热化痰、开窍;兼热毒,加黄芩、黄连等以解毒;兼肾虚,加巴戟天、川断等以补肾;兼湿,加茯苓、猪苓、泽泻等以利湿;瘀阻重者,加桃仁,蜈蚣等。研究表明养阴益气活血方随证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显著的疗效。

对缺血性中风病机的研究有助提高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辨治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丰富和发展了缺血性中风治则治法,为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病机、新治法、新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