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自画像(胖人的自画像)
“梵高:一半疯子,一半天才”:画到疯狂之时,挥刀割下耳朵
1888年2月,法国南部的田野里,阳光明媚,田野一望无际,一个男人疯了似的,流着眼泪向太阳奔跑。
他实在是被眼前的美景震撼到了,然后他写信告诉弟弟,他要在这里画画。
当地的农民,都觉得这个人特别奇怪,每天太阳还没升起,他具背着一大捆画布和颜料奔向田野,眼睛里绽放着炽热的光,他不戴帽子,也不和任何人说话,等到傍晚回来的时候,他的眼睛就变得空洞,头顶也被炽热的太阳晒得通红。
他头上本就不多的头发竖立着,腋下夹着还没有干透的画,看到他的人,都低声说:疯子!
这一年年底,他仿佛真的疯了,拿着一把剃须刀,揪着自己的右耳朵,毫不留情就是一刀,鲜血布满一脸,他却并不在意,他的朋友高更也是一个“暴力”的疯子,可是此时看到他的行为,还是被吓到了。
没错,这个人就是伟大的画家梵高。
一年以后,梵高在小镇外的一片麦田,用一把左轮手枪对着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告别了这个世界。
他活着时,他的画无人问津,卖也卖不出去,他死后多年,他的画突然之间变得价值连城,最贵的甚至超过1亿美金。
100多年前,梵高就已经完成了他的画,可是世人理解不了,100多年后,人们意识到了他曾经所表现的美,是那么的令人震撼,可是梵高早已去世。
我常想,为什么很多天才常难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
后来我看到一个说法,他们走在同时代的人的前面,与他们同时代的那些人,需要沿着他们的脚步,去看一看他们曾经看到过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他们。
1880年,27岁的梵高,再也压不住他灵魂中想要绘画的冲动,决定听从灵魂的召唤,做一个画家。
不久之前,作为传教士的梵高被罢免了牧师职位后,山穷水尽,没有工作,没有钱,甚至连最基本的健康也没有,家里还来信说,他这样的生活,是对一切高尚的社会传统的冒犯。
此时的梵高,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不知道人生何去何从。他埋头看书,想要从里面找到答案,他穷得靠父亲和弟弟接济,一顿饭要分成两顿来吃,天天维持在半饱状态。
他的弟弟提奥来看他,劝他回家找一份工作,对他说:“大哥,你非改换生活方式不可。”
为此,梵高愤怒得和弟弟吵了一架,弟弟离开后,他又写信说:
你来看我,我很高兴。
我暂时不想回家,想留在此地,至于目的何在,我现在也说不上来。
他接着说:
我想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更美好,难道你不觉得我一直在为此努力吗?追求比现在更好的生活,本是人之常情,但若是为了追求这种目标而改变自己,岂非贬低了自己吗?
一段时间后,梵高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他得画画。
于是,他省吃俭用,去买了一些铅笔和白纸,开始画画,可是他不懂绘画解剖知识,比例也不准,于是决定从临摹开始。
要临摹,那就得临摹大师的作品,比如米勒的《农田里的劳动》、《播种者》,除了临摹,他还出去写生,或者向其他的画家请教。
他告诉父亲,他将努力成为伟大的画家,这是他最后的选择,再也不会改变主意了。
一百年后,梵高的期望,成了现实。
1853年,在荷兰北部津德尔特的一个牧师家庭里,梵高出生了。
父亲是一个老实本分的牧师,但他也有现代的观念,比如他对孩子们说“你们应该把我当成朋友。”
母亲是一个“保守而传统”的女人,在她看来,“在穷困中死去,使家庭蒙了羞”,她教育孩子们,不要和穷人家的孩子交往,要和上流人家的孩子交往,她教孩子音乐和艺术,因为她觉得,优雅的孩子,就应该能用艺术装点生活。
母亲多产,梵高没过几年就有了5个弟弟妹妹,小小的牧师公馆里,整天充满孩子们的哭喊和吵闹,梵高却很安静,他从来不喜欢和弟弟妹妹一起玩闹,总是探出小脑袋看着窗外熙攘的人群,或者一个人安静地待在一边,要么就去田野里散步。
这个孩子的奇怪还不止于此,他椭圆形的脸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雀斑,下嘴唇永远一副向外撅起的样子,一旦有陌生人,他就总是耷拉着脑袋,还紧张得时不时用力甩两下。
他孤僻得就像一座岛屿,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脾气又坏到极点,弟弟妹妹都有些怕这个奇怪的大哥,他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他一整天不说一句话,好像是地球长歪了害他摔倒的一样。
有一次,外婆来他家时,梵高正在大发脾气,而且没完没了,外婆忍无可忍,给了他一巴掌,打得梵高三天不开口。
在所有弟弟妹妹里面,唯一能和梵高亲近的,只有弟弟提奥。
他和提奥睡在同一个卧室里,一起玩耍,梵高教提奥打弹弓,教他堆沙塔,冬天,他们滑雪,玩雪橇,在炉火边下棋,夏天,他们玩“跳沟壕”,为了让提奥开心,梵高自己创造了很多小游戏。
在提奥眼里,哥哥“简直不是普通人”“我对他的崇拜难以想象。”
长大后,提奥也成了梵高的唯一支持者和资助者。
8岁的时候,梵高完成了他的第一幅画,他高兴地给母亲看,母亲一看,画得确实不赖,夸奖了梵高,可是听到母亲的赞赏,梵高默默地把画撕了。
还有一次,梵高用黏土捏了一个小人像,惟妙惟肖,全家拍手叫好,可梵高转身就把它摔在地上,重新碎成一对泥土。
后来他说:“只要艺术灵感没有积淀流淌起来,一切作品都是荒唐可笑的。”
梵高让家人很难理解,大家都只知道他是一个怪孩子,可是有一个人理解了他,那个人就是大自然。
而脾气暴躁的梵高,一走进大自然,就变得温顺起来。
他可以一连几小时地观察一朵花怎样绽放,也可以长时间地观察昆虫怎样生产,他还会悄悄地看鸟儿怎样筑巢。
他坐在沙堤上,几小时几小时地看水虫爬过,仿佛他看见的不是昆虫徐行,而是宇宙的神奇。
他总是有各种办法捕捉水中的昆虫,然后给捕捉到的昆虫,取一些只有他自己才能记住的名字。
当麻雀从从教堂飞过,他就跟着麻雀,穿过玉米地,穿过麦田,在鸟儿栖息的地方,眼巴巴地盯着鸟巢看上老半天。
对于鸟的生活习惯,他了如指掌,知道各种鸟的名字,以及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方式生活。
梵高去旷野里,不论什么天气,即使有时候狂风暴雨,他还是长时间地呆在旷野里。在下着暴雨的晚上,他一个人消失在林子里,父母担心他掉进猎人的陷阱里,可是一段时间后,他湿漉漉地回来了。
这样一个奇怪的孩子,注定了和常人不太一样。
梵高读书,也不按常理出牌,他常常和同学打架,经常违抗老师的话,还经常不守校规,老师经常向梵高的父母告状,但父母对梵高也无可奈何,只能一遍遍地说着抱歉的话。
小学没上完,梵高就退学了,因为他实在太奇怪了。
父母试图把梵高留在身边,纠正他身上那些不好的习惯,他们特意请来家庭教师,专门教育梵高,让梵高学习诗歌,学习画画,还有给他上宗教课。
后来,梵高被送去寄宿学校。
这以后,梵高在学校里,依然是个奇怪的男孩,自由奇怪地生长。
绘画的老师鼓励他“描画物体给人的印象而非物体本身”。
“比如画一面墙”老师说,“一个画家如果绘出每一块石头上涂上的每一抹石灰,那么他就大大背离了艺术精神:他至多是个砌砖匠。”
1868年,梵高从学校毕业了,他回到家里,拒绝为未来打算,在家乡的田野里,在卧室里消磨光阴,可是,在家人看来,梵高这样的生活,“简直就是丢脸”,他们希望梵高去工作,而不是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光阴。
一年后,实在没有办法的梵高,做了一名画商。梵高很快就适应了工作,他能把店里的所有油画、复制品、木版画和铜版画记得清清楚楚,“业绩”也非常好。
店经理写信给梵高的父亲说:梵高工作起来劲头十足,将来一定能在这方面获得很高的成就。
工作之余,梵高就去美术馆欣赏历代名家的作品,或者留在家里读书,对美的感受,他越来越敏感。
工作的时候,梵高将那些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推荐给客户,可是那些客户,对真正的美不屑一顾,反而对那些“装饰画”趋之若鹜。
为此,梵高会和客户争吵,他试图让别人看见真正的美,可是显然,在现实面前,他失败了。
1973年,梵高被安排到伦敦工作,他租了一个房子,自己种花。
他给弟弟写信说:
对于绘画,你若想要有丰富的知识,非得下一番苦工不可。你应该尽可能地去美术馆参观鉴赏,你要经常散步,要爱好自然,这是进一步理解艺术的方法。真正热爱自然的人,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
这时候,梵高20岁,已经在画行工作了几年,每月可以挣到5英镑,他见过了真正的美,也见过滥竽充数的美,他身边尽管人来人往,但内心的孤独坚不可摧。
到伦敦后,梵高爱上了一个姑娘,因为这个姑娘,他仔细打量镜子中的自己,发现竟然“长得有点丑”。
这是他第一次爱上一个姑娘,他拿着给姑娘的画,深情地姑娘表白:
我全心全意地爱你,唯有你做我的妻子,我才会有幸福。
可是,姑娘给他的回答是,不可能。
原本他决定,为了姑娘,要好好赚钱,做一个正常的人,一年之中他两次加薪,他愿意向别人推荐那些庸俗却受欢迎的画,不管它是不是真的美、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有价值。
现在,失去了爱情,梵高对赚钱都不感兴趣了,他发现,他身边的那些人,只是匆匆忙忙地干着无聊的活儿,那些人完全不懂得鉴别艺术上的好坏,却单独练就了那种挑选造作、平庸、廉价画作的本领。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做这样的事情,让他痛苦。
他再次回到田野,漫无目的地走,随心所欲地画画,只有大自然,能容纳人的全部悲伤失落和孤独。
有一天,一个身体肥胖的富太太去买画,梵高花了大半个下午,试图卖给他几张伦勃朗、柯罗、马西斯·马里斯的画作复制品,可是这位胖太太认为梵高给她介绍的画没有一点水平,反而很满意那些实际上很糟糕的画。
梵高说:你闭着眼睛随便拿一张,都不会比这些更糟糕。
胖太太暴跳如雷,气得身体肿大了一圈。
经理批评梵高,梵高说:我们怎能出售毫无价值的东西来牟取高利?
梵高回到住处,翻开勒南的作品,读到:
一个能舍弃欲望的人,方才能做到志洁行廉。人活着,不仅要做一个诚实的、幸福的人,还要做出一些崇高的事情,不要被庸俗的生活羁绊。
于是,他决定离开。
不卖画,是不想亵渎真正的美,可人活着,总还得做点什么的。
梵高做了书店的职员,既不努力也不失职。
他也做了牧师,成为一个诚挚的传道者。
他去矿区传道,和矿工们的一起去捡煤炭,回来烧着煤,他手上和脸上都黑乎乎的,然后开始传道。
可是当他深入到矿井700米深处,里面令人窒息,还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瓦斯越来越浓,随时都可能爆炸,可是矿工们坚决不停工,因为停工就没有工钱,让石头砸死和让瓦斯烧死在矿里,与饿死没什么两样。
他们越来越深入,梵高受不了了,他上了地面,觉得自己做了一场噩梦。
回到家里,他洗了澡,吃上面包,喝上牛奶,这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就是骗子,他向别人宣扬贫困的好处,自己却过着安逸的生活。
他觉得,自己应该和这些人一样,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那样才有资格传道,于是,他换了一个破房子,和最苦的人一样生活。
饥饿、寒冷,不断地侵袭着他,他意识到,自己帮不了他们,上帝也帮不了他们。
当梵高为生活四处奔波却总是失望的时候,一群穷困潦倒的画家,在巴黎拍卖他们的作品,这些画家有莫奈,有雷阿诺,可是这场拍卖迎来的不是欢呼,而是谩骂。
每一件作品展示出来的时候,台下都是一片嘘声,他们百般嘲弄。
莫奈的风景画卖50法郎,他们嘲笑说,一个画框都不止这个价格,拍卖会上不断有人喊“当我们是傻子吗?”场面暴乱,最后主办方只能报警,以防止这群疯狂的人上台打人。
1880年,梵高宣布,他要把画画当成一生的事业。
他一边从名家的画作里学习,一边从大自然里学习,对画的理解越来越深,对大自然的美也越来越敏感。
他对弟弟说:
从今以后,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站在大自然面前,只是茫然地凝视了。
大自然是很难捉摸的,然而,我非使劲儿捉住不可。现在,我已经逐渐进入这种状态了。
然后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发现家里多了一个女人,那是失去了丈夫的表姐凯·沃斯,此时的表姐,浑身上下都充满悲伤和痛苦。
梵高每天出去写生,都会带上凯·沃斯和她的儿子,凯·沃斯在身边,他就觉得幸福。
一天,梵高将自己几张新画作给表姐看,然后向她表白。可是表姐被他的话吓到了,一边跑一边喊:“我永远也不会爱你,我会一个人过一生。”
凯·沃斯回去了,梵高就给她写信,可是所有的信都被退回来,梵高就冲到凯·沃斯家里,可是得到的是嘲讽。
激动的梵高,将手放在燃烧着的蜡烛上,皮肤被烧得焦黑,他苦苦哀求,可是没有人理会他这个“疯子”。
后来,他又遇见了一个比他大几岁的洗衣女,并且和这个女人以夫妻的名义生活了一段时间。
离开这个女人时,梵高将这里画的所有油画和素描都留给弟弟,还说:
我料想今后作画的时间,还有六至十年,长命或者早逝,对我都不是了不起的事。
之后,他还遇见了一个女孩,也比他大,这个女孩爱着他,他也想和这个女孩结婚,可是在别人看来,梵高是一个“疯子”,也是一个“浪荡子”,和他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
女孩家里不允许他们相见,这个女孩因情自杀,虽然救活了,可是小镇上的人,对梵高更加反感,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
感情一塌糊涂,人生乱七八糟。
这就是当时的梵高。
可是在画作上,他渐入佳境,艺术的灵感终于喷发流淌。
《草帽和烟斗的静物画》、《砂锅与木屐的静物画》,一幅又一幅地产出。
两年之间,他画了两百多幅画,但是没有一幅是他满意的。
这时候的画,色系昏暗,弟弟提奥说,他这些画,色彩太黯淡了,没有流行的鲜亮的印象派的画风。
创作完《吃马铃薯的人》之后,梵高去了巴黎。
1886年,梵高进了巴黎的一所私立美术学校。
和小时候一样,他穿着打扮怪异无比,面容长期憔悴,模样穷困潦倒,他还固执己见,连老师都头疼不已。
在艺术之都巴黎,梵高经常参观画廊和展览,他见到了高更、乔治·修拉和保罗·希涅克的作品,然后他看着自己的画,觉得一无是处。
理解梵高想法的弟弟说:
你的作品很不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属于你自己的。
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只善于描绘的手,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调亮你的调色板。
为了安慰梵高,提奥带着梵高去了一个酒馆,在那个酒馆里,提奥将高更介绍给梵高。
梵高参观了高更的画室,他看到了一堆他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作品,高更骄傲地告诉梵高,只有乔治·修拉的画作可以和自己相提并论,可是乔治·修拉的画没有一个画商愿意展出。
此后,梵高画上的颜色,渐渐变得鲜亮起来。
《巴黎风光》
《蒙马特高地的布吕特芬磨坊》
《花瓶与罂粟、牛眼菊和芍药》
《花瓶与唐菖蒲和翠菊》
在巴黎一年,梵高彻底实现了自己绘画的变革。
他的画,色彩越来越鲜亮。
可是,他对巴黎,也有些失望。
“巴黎真是个古怪的城市。在这里,人要拼尽全力才能生存,不累到半死就什么也干不了。
于是,在巴黎待了不到两年的梵高,于1888年2月19日,搭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去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勒。
《雪景》
在阿尔勒,梵高的传世名作一件又一件地产生。
最出名的《向日葵》,就是在这里画成的。
《玻璃杯里的扁桃花枝和书》
《开花的桃树》
百花齐放的阿尔勒,原野美不胜收,梵高像疯了一样地想把这些美丽画下来,“我会因为自己没有把它们画下来而责备自己”,“在蓝天下,向日葵盛开的橙色、黄色和红色花朵,穿上了令人惊艳的盛装,在透明的空气里,它们看上去比在北方时更幸福、更可爱。”
他对弟弟说:“人人都认为我画得太快,”“千万别相信他们。如果不是情感,不是人们对大自然的那份崇敬感觉,还有什么能吸引我们?有时,情感来得那样强烈,以至于你情不自禁就在工作,笔触就像一个句子或一封书信那样连续和连贯。”
拿起画笔,他就变成一个狂人。
梵高画画的“暴力”,让其他同伴目瞪口呆,“一幅好画要靠引诱而得,可梵高却强奸它。”
他画得很快,可是画还是卖不出去,那些画,在一些人的眼里,还是疯子的玩意。
10在阿尔勒,梵高还租了一个房子,他把外面的墙全部刷成鲜亮的黄色,所有百叶窗都是绿色的。
看起来很奇怪的造型。
他骄傲地向高更发出邀请:“我正在拾掇一间画室,将来可以给朋友们一起用,画家朋友过来工作也行,住在这里也行。”
高更曾寄给梵高一张自画像,上面附有一幅贝尔纳的侧面像。
(《自画像》,别名《悲惨世界》作者:高更)
梵高看后,大受震动,也画了一张自画像,题为《“致朋友保罗”的自画像》
《“致朋友保罗”的自画像》
《黄房子》
1888年10月23日,高更终于来到阿尔勒与梵高相聚,这两位大师,终于胜利会师。
从此,他们终于可以一起四处游荡,可以一起逛妓院,可以一起画画了。
《青楼场景》
《夜间咖啡馆》
《蒙马儒附近的落日》
这两位大师,开始了他们的“华山论剑”,你来我往,其他人可能理解不了梵高的想法和构思,但是高更可以。
可是梵高和高更,都是暴躁而野蛮的,他们住在一起,对于绘画,他们想法并不一样,所以他们经常都为此吵架,谁也不肯让步一点。
不谈绘画,他们相处融洽,一谈绘画,两个人就都为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梵高一激动起来,就好像一团火在燃烧,他的暴躁,连高更都害怕了。
梵高越是暴躁,就越是抑制不住绘画的冲动,他有时候一天画三幅画。
十二月,梵高终于崩溃了,他用剃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包扎着耳朵并抽着烟斗的自画像》
此后,梵高不断崩溃,又不断画画,《鸢尾花》、《星夜》、《黄色麦田里的收割者》。
《鸢尾花》
《星夜》
《黄色麦田里的收割者》
1890年5月,梵高来到了瓦兹河畔欧韦接受保罗·加歇医生的治疗。
在这里,他又创作了《瓦兹河畔欧韦的阶梯》,以及《保罗·加歇医生》,就是这幅《保罗·加歇医生》,100年后,卖出了8000多万美金的天价。
《瓦兹河畔欧韦的阶梯》
《保罗·加歇医生》
1990年7月27日,梵高在一座城堡后面的田地里用左轮手枪朝自己的胸口开枪,但没有立即死亡,7月28日,梵高因伤口感染而告别人世。
他用生命在创作,但是直到他死,这个世界都没有认可他。
这也是许多艺术家的命运。
对于梵高的死,或许可以用他很喜欢的那句关于德拉克洛瓦的悼词来进行总结:
“他就这样死了——几乎是在微笑中离开了世界,一个高贵的画家,内心充满了狂风暴雨,头脑里却阳光明媚。”
11将近27岁决定以画画为终生事业,梵高画了多少画?
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不到10年的时间,这些作品就像是上帝借由梵高这个躯体,挥洒而成。
他用一种虔诚的狂热在创作,
他画的阳光,是热烈而滚烫的;他画麦田,麦子正朝着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他画普罗旺斯葡萄园,是欢天喜地的,是浪漫又多情的;他画的星空,色彩比白天还要丰富。
可是梵高一生的作品,他生前只卖出去了一幅,据说还是他弟弟提奥为了鼓励他而雇人买下的。
作家冯骥才说:“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他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
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也说:
“我越是头脑正常,我就越觉得自己愚蠢,不顾一切的作画让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却一无所获。”
可是,他真的一无所获吗?
可是,世人从他的狂热之中,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们也许不能理解梵高作为艺术家的狂热,但是我们需要明白,梵高一生,曾炽热地活过,用力地爱过,狂热地画过。
文|不有趣灵魂
古今中外17位艺术大师们的自画像,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自画像对艺术家来说,是生命的救赎,也是痛苦的出口,是艺术家无心透露的心灵独白。古今中外,不少艺术家都留传下自己的自画像,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1
梵高
梵高在艺术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通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梵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
梵高画像数量太多,给大家来个合集
2
高更
在后印象主义画家中,高更的绘画以其原始性与象征性的倾向,以及所谓“综合主义”的画风,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他这一幅自画像以自己的名作《黄色基督》为背景,身着深蓝色的衬衣,微微侧过脸,显得冷静而克制。
高更赠梵高的自画像
高更对自己的这幅画像十分自负,送给梵高时附有一封长信。高更在信中给这幅画起了一个名字《被抛弃的人》:“就像雨果的《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一样具有高尚的气质和善良的内心,脸上血管淌着热血,眼睛周围是融铁炉的色调,表现画家的内心炙热。眼睛和鼻子的画法像波斯地毯的图案,导向抽象的和象征的艺术。
用小孩的色彩画成柔和的供少女房间中装饰的壁纸背景,这个冉阿让意志坚定,十分可爱,却遭受社会的迫害,被置身法律之外,难道他不也体现了当代印象派画家的形象吗?我画了他,并把他画成我的模样。我送给你的不仅是我的画像,而且是作为不幸的社会牺牲品的我们所有人的画像。”
梵高回赠高更的自画像
梵高选了一幅刚画好的自画像,用他自己的话说:“画在浅绿色背景上的灰色画像几乎没有色彩。” 梵高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可以把我送给高更的自画像与高更自画像比较一下。我在写给他的回信中说,如果允许我赞扬我的个性的话,那么我就当仁不让了,我努力在自画像里不仅画我自己,而且还画了所有印象派画家,我把自己画成一个和尚,永生佛的忠实崇拜者。当我把自己的构思与高更构思相比,我发现同样严肃,但较少绝望。”
3
达芬奇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启蒙大师之一,他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其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无法一睹他的真容。作为世界艺术瑰宝,“莱昂纳多·达芬奇自画像”于2009年在意大利南部小镇被意外发现,并被鉴定为达芬奇自画像真迹。
4
伦勃朗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
5
马蒂斯
这是马蒂斯1906年的作品。那时,他37岁,被勐烈抨击同时也声名鹊起。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上色块斑驳,眼睛斜睨,透露着一股狂傲不羁的表情。
6
蒙克
蒙克的自闭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童年经历相关。他5岁时母亲死于肺结核,而父亲是个宗教狂,他最亲近的妹妹在15岁时也死去了。他的大量自画像正是对这种无力感的不断确认。甚至在蒙克最着名的画作《呐喊》中,那个痉挛扭曲的站在桥上号哭的形象也正是他自己。
蒙克 《呐喊》
蒙克的大多数自画像生前从未展出过。画像中的蒙克年轻、皮肤光滑、高高的颧骨,但是神情忧郁、孤独。很少有艺术家能够像蒙克般无情地剖析自己,探索灵魂深处的肮脏、阴暗。
他通过自画像来审视自己的艺术家角色、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局外人地位,并在画中袒露自己关于存在的焦虑以及自己对生死、爱情、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和性的态度,故其作品风格有“心灵的现实主义”之称。
7
毕加索
毕加索的最后一幅自画像
毕加索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在他去世前9个月完成的。在这幅蜡笔画中,他创造了一个令人畏惧的形象:一双似乎因惶恐而睁大的眼睛,紧闭的双唇,憔悴的脸庞衬着鲜明凸出的颧骨。这是毕加索对其内心的刻画,那是一个凝视着死亡深渊并带着悔恨思考自己生活的男人的形象。
毕加索自画像 1907年
毕加索自画像 1938年
8
莫奈
莫奈与自画像《手持调色盘的自画像》
莫奈一生中只画过两幅自画像,一件自画像收藏于日本东京Bridgestone艺术博物馆,而另外一件则是《手持调色盘的自画像》。在《手持调色盘的自画像》的画面里,艺术家右手拿着画板,左手拿着画笔,身着考究的姜黄色夹克……莫奈饶有兴致的把自己画成了一个时髦的绅士。
莫奈的另一幅自画像
9
雷诺阿
作为法国印象派先驱的雷诺阿,被誉为世界上最具人文气息的画家之一。雷诺阿一生平淡无奇,他一直都不富裕,甚至是贫困,病痛也时常折磨他,但他的作品却总是甜美温暖,他的自画像也不例外。
10
达利
达利是的西班牙着名艺术家,因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看完他的自画像,只想说,能有这种想象力的大概也就只有达利了吧。
11
博特罗
费尔南多·博特罗,世界艺术大师、哥伦比亚雕塑家和画家,他将“肥胖”作为艺术的突破口,他的作品中无论男女,都肥硕无比、丰臀厚体,线条圆润、色彩艳丽,看上去风趣滑稽、充满童趣,就连自己的自画像特难逃丰满体硕的命运。
12
徐悲鸿
这幅自画像是徐悲鸿早年留学西方学画时留下的。可以看出画家此时能年纪尚轻,脸上还透着稚气和天真,让人很难与之后那个一生风流,为抗战奔走全国的大师联系起来。
徐悲鸿自画像(炭精笔、纸本1925年)
13
齐白石
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张大千以画草虫花卉见长,他画的山水独具一格,人物也颇有自家特色,用笔简练,纵笔挥写,寥寥几笔,人物的神态便唿之欲出。白石翁把自己定型为白眉白须,不图形似而求神似,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境界,这也是一种“我写我心”。
14
张大千
张大千出身于书香门第,书法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而且50年代游历世界,享誉中外。他集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张大千最富于创造性的是人物画,而且他的人物画中,自画像这种题材非常特殊,不单单是数量多,有很多自画像是寓意深刻的绘画佳作。
15
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国着名女画家、雕塑家。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潘玉良1940年作于法国的一幅自画像(上图),被公认为其自画像中最美的一幅。
我们了解了潘玉良的真实相貌,再来看她的自画像,就有更深层次地认识了,潘玉良在这幅画中的中式古典盘发和极具古典气质的中式绣花黑旗袍,极好地衬托出她内心的温柔婉约,画中潘玉良迷离的眼神又仿佛透出一丝忧伤。
自画像
红旗袍的自画像
潘玉良一幅露点的自画像 2005年香港佳士拍卖,创964万元记录
16
丰子恺
丰子恺承袭中国画的精髓,且受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印象极深,擅长以形写神。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这一幅自画像中,画家寥寥几笔,把自己的胡子画成了垂柳,饶有趣味。
丰子恺 1949年作
17
黄永玉
一张辨识度极高的大方脸,两个逗趣儿的招风耳,眯缝着眼,缺了门牙还笑开了花。两手往上举,穿着个白背心,露出圆滚滚的肚皮,两腿齐往前伸,地上放着一个大烟斗。旁边一书:九十啦!这便是老顽童黄永玉的90岁自画像,手舞足蹈的高兴劲儿简直就是个三岁小孩子!
— THE END —
优秀作文 :《家有胖猫》《我的“自画像”》《那片树叶》
家有胖猫
四年级三班 崔腾月
在我们家里有一只猫,它叫“花卷”。
“花卷”体形肥胖,有一身灰白相间的毛发,两只耳朵像两个小三角形。一张三角形的嘴巴,看上去很小,其实是一张深渊巨口,一口一条鱼吃得满嘴都是鱼肉渣,吃完后用它的舌头给自己擦嘴,还会满足地“喵喵”叫。它还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任何食物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它十分胆小。有一次,一群小蚂蚁正在搬死苍蝇。“花卷”刚从旁边路过,看见这群小蚂蚁,便仔细地观察起来。“花卷”还好奇地用它的小爪子轻轻地碰了碰。结果,蚂蚁到受惊吓,跑到了它的身上。“花卷”吓得“喵喵”叫,还不停地扑打身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虽说它胆小,但它还是十分贪玩的。有一次,它捉住了一只老鼠。“花卷”先压住它的尾巴,又把它放了,然后抓回来使劲地往地下摔。就这样循环几次后,老鼠早就被玩得精疲力竭了。
“花卷”还是一个恶作剧专家。有一天晚上,它趁我不注意时爬上了衣柜顶。我没发觉。就这样到了半夜时,我听见了凄惨的叫声,令我毛骨悚然。我起床一看,发现一双绿色的眼睛正盯着我,把我吓退了几步。结果,我把灯打开一看。原来是“花卷”在搞怪。
“花卷”吃东西才是最有趣的。它喜欢吃小鱼干和水果冻干,还有果肉酱。有一次,我把果肉酱挤在它的餐盘里,“花卷”跑过来吃。只见,它把脑袋一大半埋进餐盘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完后,它见我看着它,觉得有点儿不对劲,把盘子推给我,还“喵喵喵”地叫了几声,好像在说;“主人,你是不是也想吃啊!剩下的都给你了。”这让我哭笑不得。还有一次,我正在沙发上悠闲地吃水果冻干,“花卷”见了,一个健步朝我“飞”来,抢走了我的食物。“呜呜,花卷你太贪吃了吧!”
这就是我们家里的小胖猫“花卷”。它是我们家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它是我最忠诚的伙伴。
指导老师:尹晓琴
就读学校: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我的“自画像”
四年级二班 何雨润
有一个爱笑,能说会道的男孩,他就是我——何雨润。
我有一张瓜子脸,浓密的剑眉下面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如同镶嵌着两颗黑葡萄,炯炯有神,脸红的像一个熟透的苹果一样。高挺的鼻子下面有一张能说会道嘴巴,美中不足的是笑起来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
我是一个爱讲话的孩子,像一只欢快的小鸟。每天都不知从哪里来的那么多话题,和同学讲起话来总能滔滔不绝,就像一门机关枪似的,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什么话题都有:有历史,有人物,有动漫……最让爸爸妈妈头疼的是有时太投入了,还能自导自演。一次,我在看《葫芦兄弟》时,看到四娃口吐火焰,便情不自禁地来了一句:“我说四娃,你这火是不是从红孩儿那儿抄袭过来的呀!”于是,我开始“走火入魔”对动画片中的各种画面进行吐槽:“六娃呀六娃,你隐形我能忍,但你飞到天上干啥?”“七娃,我很好奇你的葫芦里装酒了吗?”就这样,我对动画片里的葫芦娃们品头论足。人们叫我“话唠”。
我还是个黑白棋手,虽然段位不高,但也知道金鸡独立,黄莺扑蝶,摇橹结等围棋技巧,就像鸟儿知道天空,蝴蝶知道鲜花一样。
有一次在赛场上,我遇到一位对手。到中盘时,对方明显棋高一筹,运用长与连扳,不断扩大势力,我只能被动地见招拆招,眼看一条大龙就要被杀得片甲不留。我急得汗流浃背,执棋的手也开始颤抖。这时,我深吸一口气,调整好心态,仔细观察整个棋盘,静静地思考着。突然,我眼前一亮,发现对手貌似强大的棋中有一处漏洞。于是,我咽了咽口水,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再三确认后坚决地打入对方的阵地,巧妙运用先后顺序,成功救活一个角。还利用打劫的手段,里应外合,猛攻对手的中央,打得他节节败退,局势瞬间扭转。最后,我以3目的优势反败为胜。
这就是我,你们喜欢和我交朋友吗?
指导老师:张伺娟
就读学校: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那片树叶
四年级六班 钱敏晗
家门前有一棵好大好大的树,它那粗实的腰呀,大概需要四个小伙伴手拉手才能将它围一圈。
秋风扫过,一片树叶飘到我脚边。
我心头一喜,捡起来,一看:整片树叶都是深黄色的,感觉是那么薄,仿佛一摸它就会破,可又那么有韧劲。我拿在手里,翻看了几下,那纵横交错的黄色的脉络,和那黑色的斑点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向我讲述着它的故事……
那年春天,鸟儿用它的歌声唤醒春姑娘,花儿用它美丽的身躯打扮春天。大树枝头冒出的小芽嫩生生的,绿柔柔的,让人看着好不兴奋,就像看着一个刚出生的娃娃,充满活力。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欣赏着那一片嫩绿,激动兴奋。
瞧!那小嫩芽们高昂着头,舒展着身姿,迎接着大家的赞扬和期许。
夏天来了,伴随着那猛烈的狂风,雨点像无情的子弹般袭来。树叶在枝头跳起了激情的迪斯科,那么疯狂那么痴迷,真怕它们突然撑不住,就地倒下。
看着看着,我不禁为它们担心起来,担心它们会坚持不住,忍不住想用手把它们托住,心中默默为它们加油:好家伙,你们要坚持住呀,暴风骤雨会停的,阳光会有的,彩虹也会如约而至!
不久,秋天到了。透过树缝的点点金光洒在树叶身上,但它们还是感到丝丝凉意。
“一场秋雨一场寒”,它们渐渐披上了一件件金黄的外衣。它们心里明白,也知道自己就快要离开大树妈妈了。有些树叶落下了晶莹的泪珠,恋恋不舍啊,喃喃自语:“大树妈妈,我舍不得你呀……”
这时,一阵微风拂过,树叶们战战兢兢地松开双手,是留恋,是不忍,强忍住眼眶里的热水:“大树妈妈,我们明年再见,等我们落进泥土里,再与你拥抱吧……”
倏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我凝视着这片树叶,眼角也温温的,有些余热。我轻轻用衣角将它拂净,慢慢将它放在树根旁,让它重回妈妈的怀抱……
我想,明年你一定还会在枝头绽放!
就读学校:常熟市昆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