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与肥胖(肥胖血管脂肪怎么解决)
肥胖毁掉的不止是形象,同时也是心血管的“健康杀手”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相信大家都知道肥胖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大多数人眼中肥胖可能只是影响外貌,其实他们忽视了肥胖对于身体的危害,那么肥胖除了影响形象以外,还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危害呢?
一直以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相关,肥胖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比体型正常或偏瘦的人群更高,而且肥胖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脏泵血能力减弱,甚至引发心衰的可能,那么,肥胖究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呢?
肥胖导致血脂异常
肥胖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肥胖者容易患高脂血症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进食脂肪多,二是体内脂肪储存多,三是高胰岛素血症可增高血脂,四是血脂的清除有问题。
肥胖增加脑血管病变
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尿病,而有高血压、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的肥胖者,大脑更容易出问题。首先,这种人容易发生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他们的大脑血管又硬又脆,容易在高血压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危险的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其次,肥胖者血液中的组织纤溶激活抑制因子也比普通人高,这种因子使血栓一旦生成,就难以溶解,所以肥胖者容易发生脑血栓,也就是脑梗死。
肥胖增加患高血压的概率
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在40—50岁的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一个中度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体重正常者的5倍多,是轻度肥胖者的2倍多。
肥胖增加心脏负荷
有人发现,肥胖者心绞痛和猝死的发生率提高了4倍。这说明肥胖肯定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造成心脏损害。正常人体的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停地收缩和舒张,维持着血液的循环流动。肥胖者由于血液中储存了过多的脂肪,所以血液总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很多,心脏就会相应地增加收缩的力量。当心脏不堪重负时,它就无法再有效地泵血,就造成血液积聚在心血管系统的状态,重者甚至出现明显的心功能衰竭。
综上所述,肥胖不仅仅毁掉的是形象,对心脏、血管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因此,积极减肥不仅仅挽救的是形象,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
那么,如何才能健康而有效减肥呢?
一句话:减肥一定要“迈开腿、管住嘴”,每餐不应该吃的过饱,以8分饱最为适合,尤其是晚餐,切忌晚餐吃的太多,饮食上应该以瘦肉、蛋白质和富含纤维的食物为主,这样能够增加胃肠消化系统的蠕动,利于健康。
肥胖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还会引发脂肪肝等,因此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应该重视自己的体重问题,及早采取措施进行体重管理,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胖得越久,血管越差
明知肥胖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危害,很多人的“减肥大业”依然不见起色,而且胖起来一发不可收拾。近日,英国拉夫堡大学在《公共科学文库医学期刊》上发表新研究发现,肥胖年头越长,患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越高。
研究团队从1946年的国家健康与发展调查、1958年的国家儿童发展研究和1970年的英国队列研究中选取20746名受试者,年龄在10~40岁之间,49.1%为男性。研究人员搜集受试者体重指数和心血管代谢疾病危险因素(包括血压、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通过分析,研究团队可从中得出受试者肥胖的发病年龄、肥胖持续时间(0~30年)和严重程度。结果发现,肥胖持续时间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因素相关,这些风险因素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此外,研究人员发现,肥胖持续时间越长,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因素数值就越差。与常年没有肥胖的人群相比,肥胖状态低于5年的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会上升5%;肥胖状态持续20~30年的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会上升20%。
研究人员表示,减肥要趁早,但也不能通过简单盲目的节食达到减肥目的,否则适得其反,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可以选择少食多餐代替暴饮暴食,并“精致”地吃好每一餐。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