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壮与肥胖(胖和壮是一个概念吗)
为何平时强壮的人会突然得大病,“病秧子”反而长寿?医生:这是有原因的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本文作者:姜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医师
你碰到过这种情况吗?
有些看似健康的人,身体非常强壮,平时也很少生病,即使感冒发烧也不愿意去医院,在家吃点感冒药就好了。可是一去医院检查肯定就是一些大病。
前阵子一位朋友的家属就是这样,最近很多年都没去过医院了。突然感觉病得很重,反复咳嗽,甚至出现了咯血,这才去医院检查,一路十三招,最后发现是肺癌。
这可把家人吓坏了,平时老爷子身体挺健康的,怎么突然就查出癌症了呢?
这您可别惊讶,这样的情况在医院时有发生,看上去身体很强壮的人,很可能会因为疾病突然确诊癌症;然而有些人看上去是“病秧子”,虽然可能得了慢性病,甚至是相对严重的脑梗死,却很少罹患大病。
这种结论是不是很矛盾?其实并不是,这都是有原因的。
健康时报资料图
衡量“身体好”的标准不一样
我们如何衡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呢?这种问题答案是很抽象的,不同人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
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身体好就是不生病,吃得好,睡得香,而且精神状态良好,这些都是身体好的表现。
一般在生活中只要身心健康,胃肠、消化道也没问题,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这一标准,如果还能定期进行体育锻炼,那么都属于健康的人。
可是他们的身体真的好吗?这就要辩证着看了。
虽然看上去很健康,从来不去医院,但实际上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免疫功能关系不太大。即使是很健康的人,也有可能免疫力很差。
因为看上去非常健康的指标都和免疫功能没多大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免疫力非常好。
另外,也有可能是他们主观上非常不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总感觉自己没病不用去医院,小病拖成大病,到医院的时候才发现已经非常严重了。
但是,“病秧子”可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身体看上去总是在生病,但是很有可能他们不会患癌,仅仅是一些慢性疾病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
1.定期检查
有些人肺功能很差,一到冬天就会咳嗽不止,看上去非常无力,可是这类人恰恰知道自己弱点所在,于是每到冬天感觉挺不住了,就去医院进行治疗,帮助自己恢复健康。
就拿肺部疾病来说,在医院医生往往会建议进行肺CT检查,而这种检查恰恰是筛查肺部肿瘤的最佳手段,无形之中进行了一次肺部体检。
虽然肺部疾病是肺癌的影响因素,但是在医院诊疗过程中定期复查,也能增加肺癌的筛出率。
2.懂得预防
同样是肺部疾病的患者,比如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这类患者每年冬天都会犯病,肺部的症状尤为明显。
对于他们来说,最讨厌的可能是冬天,但是他们也都知道一到冬天自己马上要犯病,于是赶紧做好保护。
避免受凉,小心感冒,注意保暖。这些其实都是预防肺部疾病的基本操作,同时由于这类人群肺部条件很差,所以吸烟的事情就不要想了,这也会减少他们发生肺癌的可能性。
而且,他们饮食上也很有讲究,一般辛辣的食物,刺激性大的食物,都不会纳入考虑范围,更多地投向摄取水果和蔬菜,这都是他们肺部疾病所影响的。
诸多方面,他们都在好好的预防,对于癌症的预防也是同样的道理。
为何身体强壮的人会突然得大病?
通过上面的论述,你可能已经明白了,虽然看上去是“病秧子”,但是在肿瘤的筛查和预防方面,他们可能做得比普通人还要好。
而真正看上去身体很健康的人并不一定会做到这些,反而觉得自己身体没什么毛病,该吃吃该喝喝,抽烟喝酒一样都不停。
但是对于这类人突然确诊,还是很让人揪心的,为什么癌症都是那么悄无声息呢?
并不是毫无原因的。如果出现癌症,很可能是生活的方式不对,有一些生活习惯是非常容易导致癌症发生的。
1.吸烟
还是离不开肺癌,吸烟可是导致肺癌的头号元凶,而且不只是肺癌,很多癌症都和吸烟相关。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太多了,最为熟知的就是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这些物质,都和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自己吸烟有害自己身体健康,吸烟之后产生的二手烟也会让家人承受发生癌症的风险。
在一些研究中显示,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发生癌症的可能性甚至会增高17倍之多,所以及时戒烟才是预防癌症的最好方法。
2.饮酒
有的人烟酒不离手,抽烟不喝酒总感觉缺点什么,但实际上酒精对人体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
都听说过,喜欢喝酒的人容易出现肝癌吧,这确实是有相关性的,当然饮酒导致的癌症何止这一种呢?食管癌,结直肠癌,甚至是鼻咽癌和口腔癌,这些癌症都和酒精息息相关。
烟酒都不是好东西,他们都是健康的敌人。
3.久坐
你平时出去运动吗?是不是一直在家里坐着或者躺着呢?
其实总在家里待着,对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运动量很少,非常容易出现肥胖,而肥胖就和很多癌症相关,脂肪的代谢会减少机体的免疫活动。
另外适当的运动,无论是对兴奋功能,还是对脂肪代谢都有不可忽视的好处,而且运动的时候也会让人更加开心快乐,这种心理上的改变也会使免疫力更高。
很多人对运动嗤之以鼻,总感觉运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不是。即使是做家务也是一种运动,即使是出去散步也是一种运动,没有必要进行特别剧烈的活动。
总结:为什么身体强壮的人会突然患癌呢?其实原因不外乎两方面,要么就是对自己不重视,要么就是硬撑着觉得身体能撑过去,所以很多患者只有到了病情严重、症状非常危急的时候,才会去医院进行检查。
而真正看上去“病秧子”的人,既懂得如何预防癌症也知道去医院定期检查,帮助自己做好体检。
来源: 健康时报
肥胖不等于强壮
文/王钦
“虎背熊腰满月脸,脑袋墩在两膀间,四肢粗短肚皮大,没走几步就气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经成为了好多人必须面对的现实了。多年前,由于生活物资比较单一,故而“瘦弱”的人多一些。人们也就有了“身大力不亏,一定要增肥”的概念。
我刚参加工作时,体检表上显示,身高175cm,体重56kg,属于“瘦人”,太原话讲:“瘦码疙斤”的。衬衣束在腰间撑不起来,后面会有好几个折,觉得有些肥袍大袖、晃里晃荡、不伦不类。也羡慕那些“胖人”能将衣服撑起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增肥,体重一度飙升到91.5kg,体重有了,问题也就来了。且不说体型变了,饭量大了,衣服反而难买了,“袖子”和“肚子”之间很难顾全。前几年,膝关节疼痛,就连上下车都费劲,更别说上五楼了。真是扶着栏杆,“登楼如登山”。
原本我还是比较注重形象的,随着体重的增加,就形成了“一胖毁所有”。比较起来,可谓之:
想当年,也曾经油头粉面,少年风流;
视如今,只落得大腹便便,老气横秋。
扯得有些远了,回到“肥胖”与“强壮”的问题上。
现如今生活条件变好了,美食诱惑太多了,生活太过于便利了,很多人都喜欢用吃货来标榜自己,不仅吃得多,还不喜欢运动,渐渐的就变得“身”宽体胖了。
肥胖并不等同于强壮,胖与壮有区别的。资料显示:1、脂肪量不同。胖多指身上脂肪多,也即体脂率高,外观虽然臃肿,但是体重不一定够重的;壮其实是肌肉多而脂肪少的情况,但有些人胖也会被形容成壮。2、肌肉率不同。长得壮的人肌肉率高而体脂率率低,长得胖的人肌肉率低。长得壮的人,即使体重重也不会显得胖。
形成肥胖的诸多原因:1、《黄帝内经》认为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外寒,另一个就是内火。就像冬天来了,河水流速会减慢,甚至结冰。当人受寒,寒气侵入身体,血液就会流通缓慢,会沉积下来,形成淤滞,这就是寒凝血滞。血流缓慢就会造成淤血的堆积,这是一个外因。而内因就是内火,肝气的郁结,气滞则血淤,这也是造成淤血的一个主要原因。2、遗传因素:大多认定为“多因子遗传”,父母的体质遗传给子女时,并不是由一个遗传因子,而是由多数的遗传因子来决定子女的体质,所以称为多因子遗传,例如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就属於这类遗传。3、社会环境的因素:很多人都有着“能吃就是福”的观念,现今社会,食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美食常在引诱你,再加上“大吃一顿”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娱乐,这当然成为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很多男同胞,由于没有太多的身材焦虑,喜欢吃油炸食品、抽烟喝酒、缺少运动,逐渐长出啤酒肚,变得原来越胖。人身上的赘肉不是一种优质的脂肪,它绝不会在身体需要的时候变成一种储备调动出来,它只是身体的负担,需要及时给它清走才行。体内的垃圾代谢不出去,沉积在血管壁就是高血脂,沉积在肝脏就是脂肪肝,而沉积在皮肤表面就是赘肉。好多人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肥胖问题,还以为自己是单纯的强壮,更有男人味。虽然这种想法可以安慰自己,但却安慰不了你的身体。肥胖状态下,人体的内分泌容易失调,导致相关激素分泌减少,包括男性雄性激素。而雄性激素的减少,会让你关键时刻掉链子。
朋友们,肥胖是以身体健康和男性尊严为代价的,如果你不能承受这种代价,那还是好好调整自己,减去身上多余的肥肉,变成一个真正强壮的爷们吧。别成为老人们常说的:“胖男三件宝,冬暖、夏凉、………”;亦或是“一二三,………”。
不做“小胖墩”,儿童肥胖如何防治?中疾控解答
你家宝宝是不是“小胖墩”?宝宝胖嘟嘟的是很可爱,可是胖胖的真的健康吗?有些家长一定会说:“我家宝宝是壮,才不是胖呢!”
请注意,健壮与胖是有明显区别的。健壮的孩子充满活力,运动能力强,动作敏捷、协调,反应快。而肥胖的孩子一般缺乏活力,运动能力差,动作迟缓,肢体协调性差,缺乏自信。
那么该如何界定儿童肥胖?儿童肥胖有哪些危害?儿童肥胖又该如何防治呢?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
1.体质指数(BMI)法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BMI是不一样的:1岁时BMI值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到6岁~7岁脂肪重聚期开始出现反弹,此后逐渐升高至接近成年人的水平。2-5岁儿童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BMI筛查界值,6岁及以上儿童参考中国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界值点。
2. 身长的体重评价法
年龄 1),大于2个标准差为肥胖(Z评分> 2)。
3.腰围评价法
腰围是一个简单的评估腹部囤积脂肪的指标。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的腰围界值可参考中国卫生行业标准“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611-2018),儿童腰围≥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腰围的P90作为高腰围的筛查界值,提示儿童可能存在向心性肥胖。
儿童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1、影响长高
骨龄的变化与雌激素密切相关,肥胖可能存在雌激素分泌过多的风险,从而导致骨龄加速,最终可能影响成年身高。
2、青春期提早发育
目前儿童早熟的发病率很高,尤其女孩子发育提前年龄更明显,这与肥胖关系密切。
3、增加患病风险
中重度肥胖可让孩子出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传统观念中的“成年慢性病”。 4、出现心理问题
肥胖引起心理问题的儿童很常见。肥胖的孩子表现穿衣不自信,有自卑感,不喜欢人际交往及户外运动,害怕被人取笑,过于担忧自己形象。同时还会出现行为异常、性格缺陷、交往困难等问题,都会随着肥胖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而加重。
儿童肥胖应如何防治?
肥胖一旦形成,干预治疗极其困难。儿童肥胖干预重在早期预防,在婴幼儿时期培养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在幼儿园和学校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从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着手。
1. 从生命早期开始预防
建议妈妈从怀孕开始就注意合理膳食和科学营养搭配,防止孕期营养过剩。母乳的营养成分比例更为合理,母乳喂养行为本身也可调控婴儿母乳的摄入量,从而达到能量平衡,有利于控制远期肥胖的发生。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控制的目的不是节食,而是通过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的饮食方式使体重下降。家庭膳食推荐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和全谷物。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儿童还应尽量避免摄入含糖饮料和过多零食和点心。
3. 增强体育锻炼
制定合理可持续的运动方案,培养孩子爱运动的生活习惯。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静坐行为和睡眠指南中推荐:
(1)6岁以下儿童每天进行至少 180分钟的身体活动,鼓励多做户外活动(如户外的散步、玩耍、跑、跳等,全天分布,多则更好),每次静态行为时间(如操作手机、电脑、平板,看书报、电视,画画,玩玩具,演奏器乐等)或受限时间(例如在手推童车/婴儿车、高脚椅上,缚在看护者的背上)不超过1小时。
(2)6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自行车、跑步、打球、跳绳、游泳、跳舞等,能使儿童身上发热、呼吸急促的活动),每周至少3天安排增强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健康的活动,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
4. 重视儿童体格生长监测
儿童常规健康检查一般在婴儿期至少4次(分别在3、6、8、12月龄),1-2岁儿童至少每半年1次,3岁及以上儿童至少每年1次。家长可根据儿童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适当增加健康检查频次。建议家长学会BMI计算方法,能使用生长监测图(表)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趋势,尤其对体重增长过快和超重肥胖的儿童,可采取家庭监测和机构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1~3个月监测1次体重和身长(高)
来源: 中国疾控动态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