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机制图(肥胖机制是什么)

图片中国 0
文章目录:

鉴定一种肠道致胖菌!华大联合瑞金医院揭示其导致肥胖机制

2024-07-22 13:31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肠道是营养吸收和获取外界能量的主要场所,更是宿主和肠道菌群共生互作的舞台。一旦平衡被打破,过度营养吸收将引发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既往研究多聚焦于有益菌的减少,鉴定了多个改善宿主代谢的新一代益生菌;然而,针对肥胖富集菌的研究目前仍十分缺乏,特定肥胖富集菌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人类肥胖发生仍不清楚。此外,遗传也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菌群和遗传对肥胖发生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亦是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首次从大规模中国肥胖人群队列中筛选出潜在致胖菌——巨单胞菌,并揭示了其通过降解肠道肌醇、促进脂质吸收、导致肥胖发生的机制。通过对1005例肥胖-正常对照人群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测序以及其中814例个体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团队鉴定了巨单胞菌与肥胖呈高度相关性,揭示了巨单胞菌与宿主遗传风险对肥胖发生存在叠加效应,并进一步阐明了巨单胞菌导致肥胖的机制。

截图自Cell Host & Microbe官网

研究团队首先对631例肥胖人群以及374例正常对照人群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在肥胖人群中显著富集。继而将1005例样本聚类为三种肠型,即以Bacteroides、Prevotella、Megamonas为核心菌属的B、P、M肠型。其中M肠型个体相较于其它肠型,展现出有更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肥胖比例。Megamonas属的三个物种也均与BMI、体重、腰围呈显著正相关,且该结果在以色列人群队列中得到了验证,从而确立了巨单胞菌与肥胖表型的显著关联。

巨单胞菌(M肠型,M物种)与肥胖强正相关

遗传和肠道菌群是导致肥胖发生的两大关键因素。为深入探究巨单胞菌在不同肥胖遗传风险背景人群中的影响,研究团队对其中814名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量化遗传对肥胖的影响。研究发现,低遗传风险人群中,肠道菌群对BMI的解释度显著高于高遗传风险人群(8.9% vs 0.8%),并且肥胖与正常对照组的肠道菌群差异更为明显。这表明,在低遗传风险人群中,肠道微生物紊乱程度更大,对肥胖发生的影响也更大。最后,研究团队发现巨单胞菌对肥胖的影响呈现出与宿主遗传叠加的效应。

研究团队随后利用无特殊致病菌(SPF)小鼠、无菌小鼠、小肠类器官等多种模型充分论证了Megamonas rupellensis这一巨单胞菌代表物种的致肥胖作用及机制。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发现,M. rupellensis对正常饮食喂养的SPF小鼠体重无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高脂饮食喂养SPF小鼠的体重增长及脂肪堆积。与此一致,在高脂喂养的无菌小鼠模型,M. rupellensis定植可显著提高小鼠体重增长百分比,并证实了其可明显促进肠道脂肪酸转运和脂质吸收。

机制上,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人群宏基因组数据的微生物代谢通路,在诸多肥胖富集通路中,进一步在体内外验证了M. rupellensis的肌醇降解能力。之后,研究团队论证了肌醇可抑制脂肪酸转运效率,这提示M. rupellensis的致胖效应可能是通过降解肌醇来介导的。研究团队进一步将肌醇降解通路首个关键限速酶iolG异源表达于大肠杆菌中,发现该改造后的工程大肠杆菌能显著降解小鼠肠道肌醇并促进肠道脂质吸收,从而论证了肠道微生物通过肌醇降解促进肠道脂质吸收与肥胖。

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华大基因杨芳明博士表示:“该研究通过开展大规模中国肥胖人群肠道宏基因组与宿主基因组研究,揭示了肠道巨单胞菌与肥胖发生的强关联,并证明了巨单胞菌诱发肥胖的机制,可为肥胖的诊疗提供全新的靶标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瑞欣研究员、王计秋研究员、王卫庆教授和宁光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吴超博士研究生、洪洁教授、林惠彬博士研究生以及华大基因杨芳明博士、钟焕姿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931312824002300

肥胖症解读-你对肥胖了解多少?

今天学习了《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跟大家分享指南的内容,一起学习和了解“肥胖”两个字,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 肥胖症的概念

肥胖症是指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二、肥胖的特征
  • 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
  • 体脂分布的失调
  • 局部脂肪沉积
三、 肥胖症的分类

1、 按发病机制及病因分类

  • 单纯性(又称原发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又可分为体质性肥胖症(幼年起病性肥胖症)和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性肥胖症)。
  • 继发性: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

(分类如下图)

按发病机制及病因分类肥胖症

2、按脂肪积聚部位分类

  • 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脂肪主要蓄积于腹部为特征,内脏脂肪增加,腰部增粗,呈现“梨形”肥胖。
  • 周围型肥胖(皮下脂肪型肥胖):周围型肥胖以脂肪积聚于腹部、臀部等处为特征,呈现“苹果形”肥胖。
四、 肥胖症的诊断

1、 按体重指数(BMI)诊断肥胖: BMI(kg/m2) = 体重/身高2(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体重指数(BMI)诊断肥胖

2、以腰围来诊断中心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

腰围来诊断中心型肥胖

现在的你有没有对肥胖症有更深的认识呢?我是对肥胖的自己更加了解了,多学习多进步。更多相关内容,请听下回分解。

内容来自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年2月第19卷第2期

6个你想不到的发胖原因

一般人都会认为,肥胖是因为饮食不注重、或者是运动量太少所致。但最新研究指出,肥胖不光由“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等因素引发,同时也受情绪和状态影响。《生命时报》综合美国“雅虎健康网”的报道,总结出几种你绝对想不到的发胖原因。对照自查吧↓

孤独

很多人心情不好时,往往会用大吃大喝来麻醉自己,而孤独感被证明与体重增加之间联系更紧密。 发表于《激素与行为》杂志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感觉孤独者在进食后,体内会分泌更多的俗称“饥饿激素”的脑肠肽,从而会饿得更快,吃得更多,最终更易发胖。

已婚

一项涉及600多个研究的总结发现,婚后夫妻双方共享饮食、外出聚餐、双人分量都会导致吃得更多,而且双方也不再像婚前那样,为了追求取悦对方努力运动保持身材。

限食

《饮食失调》杂志一项研究指出,如果被强行限制不许做某事,会激发人的逆反心理,引起反弹。

以饮食为例,不许多吃,反而会让人渴望吃得更多,从而获得心理安慰,这是大脑的奖赏机制所决定的。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节食失败的原因所在。如果你在节食或被限食,一周内至少可以大吃一顿,以释放对饮食的渴望。

焦虑

当人焦虑时,身体如有重压,会逼人多吃来放松。研究显示,焦虑状态是与体重增加显著相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有2/3饮食失调的人同时也有轻重不等的焦虑问题。

压力

人体一旦感觉有压力,就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这种激素会把脂肪细胞里的脂肪酸“挤压”进血液供能以应对压力,同时另一种激素皮质醇会把血液里未用完的脂肪酸存储在腹部。

无聊

一个人无所事事时,会丧失理智选择食物的能力,《健康心理学》杂志一项新研究显示,无聊会让人的进食变得情绪化,在选择食物上做出错误决策,比正常状态下吃进更多诱发肥胖的“垃圾食品”。很多人被问及为什么要吃零食,答案就是“因为无聊”。

《前沿心理学》杂志上一项研究显示,当人感觉不满、不安和没有目标时,就会觉得无聊,也会因此做更多不利健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