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杨贵妃(杨贵妃是胖美人吗)
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赵飞燕究竟有多瘦?756年7月15日杨玉环自缢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赵飞燕究竟有多瘦?756年7月15日:马蒐驿之变:唐朝哗变士兵杀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杨贵妃自缢。
大家都听过环肥燕瘦。
对于赵飞燕的瘦,历史上有明确记载。
舞蹈家赵飞燕自创了掌上舞,也叫作掌中舞,也就是在舞伴手掌中跳舞。
今天我国有一种杂技,叫做“肩上芭蕾”,也就是女舞者站在男舞者的肩膀上跳舞。
大家看的赏心悦目,却不知道这对舞者或者说杂技演员都已经五十多岁,他们是夫妻。
正常来说,杂技演员到了这个年龄因为体力和身体柔韧性下降,是不能再表演了。
那么,为什么这对“高龄”演员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实在是这个“肩上芭蕾”的难度太大。
电视台曾经采访男舞者魏葆华,询问“肩上芭蕾”的练习难度如何?他苦笑着脱下衣服,大家顿时看到全身到处都是淤青。
即便是普通人认为承受力最好的肩膀和后背,也必须垫上多层胶合板才能保证魏葆华不会受伤,保证女舞者吴正丹能够站立。
即便如此,一旦吴正丹不小心踩到丈夫的锁骨,就可能导致骨折,踩到斜方肌、三角肌都可能导致肌肉严重受伤。
即便练了一辈子杂技、技术如火纯青,吴正丹为了保护丈夫,需要严格将体重控制在90斤以下。
吴正丹曾这么说:如何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表演状态?很难!我需要精准地把自己的体重控制在90斤以内。我只要稍微重那么一丁点,魏老师就举不动我,我们有可能完成不了那些高难的动作。尤其是肩上、头上那些技术动作,我的重量一压到那,如果胖了一点点,就像身上绑了一个沙袋一样,很重、很累,脚底下就迈不动步了,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吴正丹又感慨:体重涉及动作的安全性。因为年龄所限,我们的能力也会下降,所以要怎么把动作完成好,就要管住自己、控制自己、加强训练,才有可能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
说来说去,除了练习以外,吴正丹需要将体重控制在90斤以下。
而吴正丹可不是矮小的女人,她的身高有1米69,常年将体重保持在80多斤可不容易。
上面扯了这么多,萨沙要说什么?
如果吴正丹女士80多斤只能跳肩上芭蕾,那么赵飞燕姐姐要在掌上跳舞,体重恐怕只有六七十斤。
而赵飞燕能够成为顶级舞者,又成为皇后,身高不可能太低,保守估计也有1米6左右。
身高1米6的女人才六七十斤,显然体重严重不足。
很有名的网红冯提莫,她的公开体重是77斤。然而,冯提莫妹子身高只有1米5,一说还不到这个高度。
对比一下,足可见赵飞燕的瘦削程度。
所以环肥燕瘦的燕瘦,可是货真价实的瘦。
那么,杨玉环究竟有多胖呢?
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萨沙比较相信的是这一种:杨玉环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138斤。
根据今天的标准,年轻女性身高1米64,标准体重应该是56到57公斤,也就是超过112斤到114斤。
杨玉环体重高出标准26斤,肯定是比较胖了,但也不是非常肥胖。
那么问题来了,胖乎乎的杨玉环为什么还会被唐玄宗宠爱?
其实,古代中国人大多喜欢胖一点的女人,不喜欢很瘦弱的女人。
有个老电影叫作《牧马人》,牛犇饰演的好心牧民,替丛珊饰演的逃荒四川女孩找个婆家。
奇怪的是,在我们看来,丛珊饰演的这个女孩颇有些姿色,似乎不难找男人。
没想到,牛犇找了很多家都没有成功,最终只能介绍给朱时茂饰演的摘帽右派,后者在当年是社会最底层。
为啥?
很简单,电影中说的很清楚,这些家庭嫌弃丛珊太瘦了,身上没有肉。
其实,这种观念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在小说《红楼梦》中,很少有人会欣赏林黛玉的瘦弱美,反而会认为是一种病态。
相反,大家比较喜欢丰硕的薛宝钗,连贾宝玉也有一定的爱慕之情,喜欢宝钗的丰满肌肤。
书上这么说: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她,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得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
古代中国大多朝代,贵族和民间大多喜欢丰硕微胖的女人。
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和陶俑中,除了少数专业的舞女以外,贵族妇女乃至宫女,大多体态健硕。
如南阳汉画馆中的侍女,体态已经不只是微胖,而是肥胖了。
河南新密打虎亭二号汉墓主人是弘农郡太守张德夫人,壁画有一幅是宴客图。其中不仅仅张德夫人体态丰满,来赴宴的官员女眷也大多胖乎乎的。
总之,汉代女人可不是以瘦为美。
到了,魏晋南北朝就有一定变化,虽然民间仍然喜欢胖一些的女人,贵族老爷们却开始病态的减肥生涯。
比如晋代大富豪石崇将沉香碾成粉撒在床上,让家中姬妾在其上行走。若床上没有痕迹则赐珍珠,若有痕迹则令其减肥,故时人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琲真珠。”
不仅仅贵族妇女要瘦弱,男人也不能肥胖,要千方百计减肥。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就是在变胖后绝食减肥,结果突然暴毙。
需要说明的是,士大夫和贵族阶层崇尚瘦弱,仅仅局限于南朝汉人地盘。
在北朝胡人统治地区,仍然只喜欢胖女人。
当时北方战乱,胡人士兵四处劫掠妇女。这些胡人往往会选择体态丰满的女人,认为她们身体健康,有旺盛的生育能力和劳动力。像林黛玉那样瘦弱的女孩会被认为体弱或者多病,胡人士兵直接一刀砍死并不掠走。
隋唐时代,宫廷中有大量鲜卑贵族,自然保留了一些胡人的审美观。到了唐朝中后期,贵族妇女完全是以胖为美。
大家注意,这里的胖是偏高,而不是肥胖,还没有到喜欢当年贾玲的地步。
同时,可不是你胖了就有人喜欢,还要女人胖又有些姿色。
至于胖美女有很多苦恼,比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就说杨玉环因为偏胖“素有肉体,至夏苦热”,“使恃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
翻译一下就是,杨玉环比较胖,夏天就会感到很热,也容易出汗,拼命扇扇子也没用。
杨玉环虽胖,却有着完美的五官和皮肤,尤其肤色非常白皙。
白居易《长恨歌》称赞杨玉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所谓凝脂就是凝冻了的油脂,光滑且白润,就像白玉一样,形容杨玉环有着绝好的皮肤。
到了宋代以后,礼教盛行,妇女的肥胖往往同隐含的淫荡联系起来。小说中的淫妇只要是少妇而不是闺女,几乎都是丰满型。
随着缠足的盛行,妇女的活动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身体越来越差,想要肥胖自然困难。
于是,宋代贵族阶层开始崇尚弱不禁风的瘦弱女性。
辛弃疾诗:“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
随后元明清大体如此,不过只局限于上流社会。这几个朝代的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仍然喜欢胖一些的女孩子。
为啥?
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吃肉是很少的!
小说《儒林外史》有些情节很有意思,记载了无数的大小酒宴。
所谓的名士们平时标榜高风亮节,对吃饭却很有兴趣,基本有酒宴就会参加。
为啥?即便是明清时代,老百姓吃肉仍然不容易。
底层平民根本吃不上什么肉,只能常年素食。
范进中了秀才,在乡下可是大事,他的岳父胡屠夫也只是带着一副猪大肠和一瓶酒来庆贺。
席间,胡屠夫还说,范家三口包括他的女儿,这几十年来都是吃小菜饭,猪油都没碰过几次。
什么叫做小菜饭?就是米饭加上一些简单的蔬菜,放在今天就是减肥餐。
为啥?买不起肉。
书中刚开始,周进被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聘请为私塾先生。周进是城里人,山东人又重视教育,尊重老师,因此乡下孩子家长们办了很风光的接风宴。
能够有钱聘请私塾老师的乡下家庭,至少也是富农或者小地主,经济条件是不错的。
于是,这个接风宴就是乡下档次最高级别的酒宴了,大家看看是什么:随即每桌摆上八九个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看那周先生时,一箸也不曾下。
这段写的很生动。
所谓乡下顶级酒宴,正经的肉类不过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这三个菜。众所周知,猪头肉是比较差的肉类,同鲤鱼一样被古人认为是“发物”,吃了对身体不好,所以肉价低廉。
唯一上了台面的菜,恐怕就是公鸡了,其他那些猪内脏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肉菜。
即便是这种宴席,众人也是如饿狼扑食一样猛吃。
他们虽然是比较殷实的务农家庭,平时家里很少吃肉,才会有如此表现。
普通乡民如此,那么有些身份的人呢?
书中有个马二先生,是正儿八经的选家,类似于今天考研导师,专门编一些考试辅导教材。
马二先生的收入不低,算是中产阶级,他也很喜欢吃肉。
书中这么写:说着,蘧家仆人捧出饭来。果是家常肴馔,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的稀烂的猪肉。马二先生食量颇高,举起箸来向蘧公孙道“你我知己相逢,不做客套。这鱼且不必动,倒是肉好。”当下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里面听见,又添出一碗来;连汤都吃完了。
为啥?
以马二先生的收入,是不能随便吃肉的,只有去蘧蘧公孙这种大官僚后代家庭做客,才能这么猛吃:说着,坊里捧出马二先生的饭来,一碗熝青菜,两个小菜碟。马二先生道“这没菜的饭,不好留先生用,奈何?”蘧公孙道“这个何妨?但我晓得长兄先生也是吃不惯素饭的,我这里带的有银子。”忙取出一块来,叫店主人家的二汉买了一碗熟肉来。
萨沙写了这么多,到底要说什么?
很简单,女人想要胖一些,不但要吃足够多的粮食,更要多吃肉。
大家就想一想,毛泽东时代社会上有几个胖子?尤其未成年人中有几个胖小子?学校里面一个班上也看不到一个。
而今天,中国未成年人中,女孩肥胖率为7.7%,也就是差不多十个里面就有一个小胖妞。
男孩的肥胖率更是达到15.2%,六个里面就有一个了。
为啥?
说到底,还是今天吃得好,孩子吃肉多。
在古代中国,普通老百姓只能勉强糊口,填饱肚子尚且不容易,哪里谈得上吃肉。
换句话说,贫家女孩就算想方设法要胖一些,也是没有可能的。
像范进家里这样天天吃米饭和青菜,每天吃一整锅也别想变胖。
如果女孩或者妇女体态偏胖,唯一解释是这个家庭非富即贵,家里比较殷实,才能让女眷变胖。
换句话说,胖女孩、胖女人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大家看看清代末期皇宫中女眷照片,会发现颇有一些胖子。
比如清末四大太妃之一中,只有瑾妃留下了照片。她是珍妃的姐姐,活到了1924年。
瑾妃中年时期非常肥胖,同贾玲差不多,晚年身体不好才变瘦了一些。
我们再看看满清旗人贵族和重臣女眷留下的照片,大多也是比较丰满的,很少有瘦削类型。
比如顺郡王妃、那桐令夫人、那亲王妃、毓朗夫人、庆亲王世嗣妃等等都是偏胖的。
这些人养尊处优,饮食很好,才能变胖。
以瑾妃为例,每天的饮食标准很高。
据档案记载,宣统二年九月份,溥仪、隆裕太后及四位妃子六口人,按分例“共吃猪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此外另有额外添加的菜肴,包括:3万1844斤肉、814斤猪油、4786只鸡鸭……共计用银1万4794两。
也就是说,1910年9月份,紫禁城里的六位“主子”,吃掉了差不多5万斤肉。
我们看看慈禧太后的标准,据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一书披露,慈禧的“每日分例”如下:
每日用盘肉五十斤(即猪肘子)、猪一口、羊一只、鸡鸭二只。新细米二升、黄老米(即紫米)五合、江米三升、粳米面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干枣十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清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秋季,要备茄子二十个、黄瓜二十条。
这一“分例”自然也只是一个最低供应标准,慈禧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时给自己加料。以果品一项为例,按照“分例”,慈禧每天的供应标准是“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干枣十两”,但实际供应情况,往往是该标准的十倍、百倍。据档案记载,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至三月二十八日,长春宫的太监共给慈禧传用了如下果品:
平均下来,慈禧每天的果品供应是:25个苹果、3.7斤片枣、2.5斤山里红,1斤桃仁、红黑枣各1.7两,栗子3.3两,核桃13.3个。这么多果品,慈禧自然是吃不完的,剩下的或赐给身边的宫女太监,或直接就浪费掉了。
说来说去,女人能够胖,就是家庭拥有较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侮辱审美?”200斤女孩扮杨贵妃有人赞有人喷,当事人发声
近日,在陕西西安的十二时辰唐文化街区,一名200斤女孩因为扮演杨贵妃而走红网络。精致的妆容和恰到好处的头饰,引得不少游客纷纷驻足拍照,与此同时,也有网友抨击她,认为其扮演杨贵妃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太低估唐朝人的审美观了,200斤的怎么可能会有人看得上?”
女孩名叫王宇,今年28岁。因为生病吃药让体重不受控制地长到了200斤,直到接触了汉服,让她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地愉悦”。
王宇告诉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受到认可她很开心,但她还是希望能够传达一种健康的生活和珍惜传统文化的理念。“我也有在锻炼减肥,希望大家想起我是因为我传播的文化和理念,而不是因为胖。”王宇说。
王宇的微博名叫“杨贵肥本妃”,里面有许多她扮演唐代女子的写真和照片。用她自己的话说之所以叫“杨贵肥”一个是对历史的尊重,还有一个是因为娱乐。4月30日,西安十二时辰唐文化街区开街迎客,王宇就开始以“杨贵妃”的形象展现在游客面前。
每天上午,王宇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化妆、打扮,让自己精致出场。王宇日常的工作就是做一些“风雅之事”,向游客展示唐代人的精致生活,包括点心、煎茶和唐果子的表演。王宇每天都需要顶着巨大的头饰八九个小时,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下班回家。
在扮演杨贵妃之前,王宇是一名设计从业者。19年接触到汉服以后,让她一下子就喜爱上了,也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地愉悦”。为了学习唐代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礼仪,她每天都对着视频和书籍学习很久。对于王宇的装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喜欢”,认为其“很好看”并且“十分可爱”。
当然,也有网友对在网上对王宇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扮演杨贵妃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认为其根本不像是杨贵妃。有网友说:“也太低估唐朝人的审美观了,200斤的怎么可能会有人看得上?”
关于网友的质疑,王宇有着一个良好的心态。她告诉潇湘晨报记者,有人夸她就有人骂她,但自己还是要自信。因为早年生病吃药的原因,才有了200斤的体重。但她深知健康对人的重要性,也有在坚持锻炼,虽然收效甚微。“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拥有个健康的身体。”王宇说。
“我希望以后人家想到我的时候,能够想起我是个传播传统文化和健康理念的一人,而不是因为是一名肥胖的杨贵妃。”王宇说,她会继续学习,把更多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前来十二时辰游玩的游客们。
潇湘晨报记者 郑旭
来源: 潇湘晨报
冷知识|唐朝的杨贵妃究竟有多胖?真实情况可能比你还轻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苏东坡的这首《孙莘求墨妙亭诗》知名度并不高,不过他创造性地将汉代的赵飞燕与唐代的杨玉环比作书法,并由此新生了一则成语“环肥燕瘦”,将两位史籍里的美女,贴上了固定的形象标签。
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基本符合封建时代以清瘦矍铄为主流的审美观。
至于杨玉环,虽然没有明确的体重记载,但仅凭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那句“温泉水滑洗凝脂”,就能看出,这位独宠后宫十余载的美人,至少算不上骨感。
杨玉环本是唐玄宗的十八子李瑁的宠妃,后来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自此,世人以杨贵妃代称。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
这位以丰腴闻名的美人,若是真的如后人揣测的那般肥胖,又怎会让唐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呢?,若是被误传,她的真实体重又该是多少呢?
01以肥为美公元618年,唐国公李渊定都长安,建国号为唐。这个有胡人血统的王朝,在根源上的审美就与中原汉人有明显的差异。
李渊的祖父李虎曾因参与政变有功,官至太尉,被赐予鲜卑族大姓“大野氏”,死后还被追封为唐国公。
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一生显赫,他的长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后,另一个女儿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而且李渊的妻子窦氏,也是鲜卑贵族出身。
由于要适应逐草而居的生活,游牧民族的女性需要剽悍的体魄,故而以健硕为美。
此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所创积累的的民间财富,也为盛唐女子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毕竟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无肉不欢的时代,谁也别嫌弃对方没减肥。
此前北方的汉人饮食以面食为主,口味也较为清淡。
而随着李唐王朝的建立,民间逐渐兴起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风气,虽然牛羊这类高规格的肉食仅限于上层社会,但平民百姓用百鸡鸭鱼充作荤菜食材,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譬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首句就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说明当时的食物中至少有鸡肉和小米饭。
在江南地域,民间对鱼肉也情有独钟,唐诗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吃鱼的情形。
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写:“侍女金盘脍鲤鱼”;白居易在《盐商妇》中写“红脍黄橙香稻饭”;就连世人心中以生活清苦而知名的诗圣杜甫,还是兴致勃勃的吃起了生鱼片“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
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生活印记处处都在暗示,在那个盛行吃货的年代,想要保持纤细的身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基于这样的背景,体态丰满的杨贵妃能得到唐玄宗的独宠,也就不足为奇了。
02 盛唐舞者需要指出的是,以肥为美的“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身白花花的肥肉,在唐朝人的审美观里,美人都是体态健壮面容艳丽的。
那些幻想着穿越回唐朝,胡吃海塞后以一身臃肿的赘肉入宫的现代女性,还是算了吧。
唐玄宗的艺术修养很高,杨贵妃能让年过半百的他心旌神摇,说明她本人绝不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花瓶。
至少她独创的《霓裳羽衣舞》,就令唐玄宗沉迷不已。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可以称作唐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的情景剧,耗费巨资描绘了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
如果由满身肥肉的杨贵妃饰演仙女,闭上眼都能想象那画风有多辣眼,更何况是唐玄宗这样的品位不俗的文艺老炮呢?
自幼练舞的杨贵妃,全身应该多为匀称的肌肉,诗圣杜甫曾经远距离目睹过她的风采,并写诗称赞:“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这可比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的描述更真实。
毕竟白居易出生时,杨贵妃已经去世了二十多年,经过安史之乱的洗劫,见过杨贵妃的人也难有幸存者,《长恨歌》所勾勒的杨贵妃形象,大多源自前辈人的道听途说。
写完《长恨歌》不久,白居易仍意犹未尽,于是怂恿朋友陈鸿写了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关于杨贵妃的身形,陈鸿是这样描述的:“纤秾中度,胖瘦适中,丰而不满,艳而不妖……”
通过这几句,至少能说明,杨贵妃是体态适中的肉感美人。
《开元天宝遗事》曾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63岁那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阴凉处的纱帐中避暑,几个宫女倚着栏杆看池里两只鸳鸯戏水。
唐玄宗见状,一把将杨贵妃抱过来向宫女们炫耀道:“你们羡慕水里的鸳鸯,可它们哪里比得上朕和贵妃这对被底鸳鸯呢?”
这里先略过唐玄宗的秀恩爱,单说63岁的老头,不费力地抱起正值青年的杨贵妃,就能证明杨贵妃不可能是个肥硕的胖子。
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也曾写过一部《柳氏旧闻》,其中有这样一则:正宠爱着杨贵妃的唐玄宗给太子选妃,明确提出标准:必须是“细长洁白”的女性,意指非高挑肤白者不选。
能提出这样标准的唐玄宗,又怎会忍受自己的枕边人是个满身赘肉的胖子呢?
现代有考古学家,根据寥寥数语的文字记载以及唐代选妃的规则,推算出杨贵妃的身高大约1.65米,体重65公斤左右,用演艺界的流行语来形容,算得是“微胖界的女神。”
这样一个体重不算太过分的杨贵妃,怎么一步步发福,成了后人眼中的肥美人呢?
这需要从正史对她的态度说起。
出于避尊者讳的思想,《旧唐书》对唐玄宗的昏聩误国避而不谈,却将杨贵妃定格为祸国殃民的祸水红颜,再经过杜甫的《丽人行》、《哀江头》的渲染,几乎就奠定了后世文人抨击杨贵妃的基调。
诋毁一个女人最快捷的方式,当然是攻击她的容貌和身材。
自此一直到宋朝,文人们便开始变着花样的贬损杨贵妃的形象。
成书于五代时期的《开元天宝遗事》,是最早写杨贵妃肥胖的文献,说她一堆肥肉,到了酷暑时节,几个侍女在一旁扇扇子,杨贵妃还出汗不已。
到了明清时期,经过各类演义小说的传播,杨贵妃肥胖的形象已经完全被定型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贵妃的体态,不是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文人。对其抱有同情的态度,杨贵妃就是杨柳细腰的柔弱美人;若是对其口诛笔伐,她只能是肥硕惑主的贵妃。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马嵬坡前的一抔泥土,不仅埋葬了杨贵妃的绝代风华,也埋葬了封建时代的巅峰盛世。
那个包容万象的大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我方团队特邀作者沧海月明生
参考资料:《旧唐书》、《长恨歌传》、《开元天宝遗事》、《柳氏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