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心膜肥胖(心膜扩大是什么病)

南方都市报 0
文章目录:

心脏瓣膜病变竟催生出个超级大肚腩,心衰也能引起腹部膨胀

近日,李叔挺着一个“大肚子”,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就诊。四肢纤瘦、肚子却像“十月怀胎”的样子,而导致他如此大腹便便的,不是暴饮暴食、啤酒肚,而是心脏瓣膜病变迁延所致。

寝食难安,大肚子“怪病”真困扰

走路的时候,李叔要用两手环抱着肚子,每走一步都显得很吃力。李叔好不容易躺在病床上,让医生为他查体。“腹围94.5cm。”医生一量,惊呆了。

李叔的爱人红着眼眶说:“都不知道他生了什么怪病呀,肚子越来越大,在家吃不下饭,睡觉只能靠着棉被和枕头,坐着睡,真的特别难受!”

入院治疗时,李叔的腰围。

从李叔口中了解到,他六年前就开始有活动后气促的症状,因为休息后可以缓解,就一直没有重视,直到半年前气促明显加重,只能缓慢步行2-3层楼梯,慢慢出现肚子胀、腿肿,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都没有治好,于是经朋友介绍来到我们医院求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李叔最终被确诊为“二尖瓣脱垂并极重度返流”。

心力衰竭引起腹胀,专家成功换“瓣”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钟志敏解释:“李叔的‘大肚子’是由于心脏瓣膜病引起的。这个病会造成血液返流,使得心脏负荷越来越重,反复引起心力衰竭,导致腹胀等症状。”

二尖瓣脱垂是一种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的原因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二尖瓣脱垂后导致血液从左心室倒流回左心房,引起心功能衰竭,常见症状有胸闷、气促、腹胀、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

李叔的二尖瓣脱垂伴有腱索断裂,造成的返流量是极大的,由于长时间没有系统治疗,心脏负荷越来越重,反复引起心力衰竭,症状就越来越严重了,他的“大肚子”也是这个心脏瓣膜病引起的。

经过钟志敏团队近1个月的精心治疗,李叔的大肚子消失了,他睡觉可以平躺了,说明心脏功能好转了许多。

系统治疗和手术后的腰围大大缩小

“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置换心脏瓣膜,心衰症状就会反复出现。”钟志敏担心地说。

于是,钟志敏团队又为李叔施行了“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手术很成功,李叔术后恢复也十分顺利。

他不禁感慨道:“没想到,手术前住院住了那么久,手术后不到一周时间就恢复了。感谢省二医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重获新生!”

钟志敏提醒广大市民: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叶影

通讯员 黄怡辛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孩,生下1斤1两重宝宝,皮肤薄得像一层纸

26周出生只有成人巴掌大,可能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这个宝宝命真大!

才26周就早早降临人间,出生时仅540克,重量和一瓶矿泉水差不多,只有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连血管都清晰可见。

小宝宝连闯几道生死关,在出生后的第88天,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体重达到2205克,顺利出院,刷新了广医三院成功救治早产儿最低体重纪录,可能也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

出生第二天,宝宝只有成年人巴掌大。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胎宝宝26周出生仅540克//

月月(化名)的妈妈是一位有十年病史的高血压妈妈,怀孕于她而言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尽管孕期一直小心翼翼,但状况还是发生了。

5月19日,月月妈妈因头晕到广医三院产检,医生发现她尿蛋白升高,随时有可能进展为子痫发生抽搐。

由于她血压控制不理想且合并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出于对母婴安全的考虑,广医三院多学科会诊后出决定为她提前剖宫产。

于是,2019年5月24日,才26周的月月提前降临人世。

出生时,她体重540克,也就一斤多一点儿,个儿只有成人巴掌大,胳膊大小与成人手指相当,脚丫子还没有成人拇指长,全身皮肤“吹弹可破”,血管隐约可见,属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宝宝出生时的脚印,比成年人的拇指还短

//住进“宝马”箱接受特别救护//

月月出生时呼吸微弱、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等候在旁的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马上展开一系列复苏抢救工作,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教授亲自指挥抢救:保鲜膜包裹保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静脉置管……

随后,这个孱弱幼小的生命,被迅速转运到广医三院NICU病房里,“住进”一个特殊的保温箱——“宝马箱”(一款高档婴儿培育保温箱,由于价格高达50万,与一辆宝马汽车价格相当,所以被医护人员称为“宝马箱”)里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88天精心守护,宝宝化险为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月月连闯几道生死关——

第一道生死关:呼吸关

26周便生下来,月月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进入新生儿科后,月月立即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在气管插管下予以呼吸机治疗,但这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式,容易导致肺部感染。

为此,医护人员精心做好肺部疾病的治疗和呼吸机管路维护,仅在她出生9天就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出生37天就顺利脱离了氧疗实现自主呼吸,拔管和撤机速度与救治效果可谓“神速”。

宝宝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第二道生死关:颅内出血

闯过呼吸关,月月还面临着颅内出血的威胁。

“超早产儿极其容易出现脑出血,严重的脑出血会导致脑瘫,这也是很多早产儿被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在月月出生后,新生儿科便启动了一系列的护脑计划,包括镇痛镇静、集束化护理、减少刺激和减少血氧波动等。

当月月出生第三天发生轻微颅内出血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心都悬了起来。幸亏干预及时,月月的颅内出血没有进一步加重,避开了早产儿脑瘫的风险。

第三道生死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的救治中有一个老大难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进展快、死亡率高、手术机率高的严重并发症,对幼儿以后的人生有严重影响,如营养不良、腹泻、无法进食等。

所以,积极的营养策略对于月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最新欧洲的早产儿营养管理理念,崔其亮教授和吴繁主任医师为月月制定了详细的营养治疗方案,从她出生当天就开始接受肠内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发育,并辅以静脉营养,保证足量的热卡的同时,还要保证液体补充得不偏不倚。

为了让月月能尽快喝到“黄金液”——妈妈的奶水,从第五天开始,医护人员便从1ml开始逐日增加月月的奶量。到她出生17天时不再需要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实现了母乳喂养。

在88天的救治中,尽管月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但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一一化险为夷。8月20日,月月体重达到2205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生胎龄这么小、体重这么低的早产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在这么短的时间救治成功,可以说是奇迹。”广医三院新生儿科黄小霞医生感叹道。

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月月闯过一道道生死关,化险为夷。

9月9日上午,月月回到广医三院做儿保,妈妈说她挺能吃的,一天吃八次,一次能吃60-65ml的奶。出生时身高只有30厘米长、540克重的她如今已长到47.5厘米,体重3080克,头围34.7cm,纠正胎龄42周 2,发育得越来越好。

宝宝回广医三院做儿保

//有救治系统工程护航早产儿存活率逐步提高//

实际上,在相关文献中,这类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成功哺育的报道亦很少。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说,广医三院每年救治危重症新生儿接近2000例,其中早产儿占60%-70%,为提高救治成功率,该院构建了早产儿救治系统工程,包括产前的管理、出生时的复苏、NICU的积极救治和出院后的随访管理等多方面。

“我们不仅把早产的宝宝救活,还要让他们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据广医三院主任医师吴繁介绍,我国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越来越多。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研究显示,接受救治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在逐年增多,由2008年的不足120例增加至2017年的600余例,整体存活率也由2008年的42.9%上升至2017年64.5%。这说明早期的积极干预和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具有积极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翁淑贤、黄宏斌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石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肥胖可致心肌病,增猝死风险!JACC子刊研究

JACC子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肥胖本身可能会导致肥胖型心肌病,进而会导致心原性猝死。肥胖型心肌病导致的心原性猝死最常见于40岁左右的肥胖男性。

本研究通过对4492例心原性猝死者的尸检发现,与正常体重(BMI 18.5~24.9 kg/m2 )的人相比,肥胖(>30 kg/m>30 kg/m2 )者心脏肥大的发生率高出55倍。

肥胖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重量高于肥胖对照组和正常体重对照组。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肥胖对照组的心脏重量也稍有增加

即使将没有冠脉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或瓣膜病等心脏疾病的肥胖者的心脏重量超过550克(男性)或450克(女性)定义为肥胖型心肌病。

研究发现,肥胖型心肌病的特征是右心室肥大和对称性左心室肥大,没有肌细胞紊乱,只有少数表现为纤维化。

研究将年龄和性别匹配了肥胖对照组(n=106)和正常体重对照组(n=106),两组的心脏形态正常,男性重量<550 g,女性重量<450 g。

研究人员从4492例心原性猝死病例中诊断了53例肥胖型心肌病。在正常体重的患者中,有14例出现不明原因的心脏肥大。

肥胖型心肌病患者的平均死亡年龄为42岁,大多数为男性(64%),男性比女性年轻(40岁vs. 45岁)。

肥胖型心肌病患者的平均心脏重量为598 g。

与匹配的对照组相比,肥胖型心肌病患者的右心室和左心室壁厚度增加。与正常体重对照组相比,肥胖型心肌病患者的右心室心外膜脂肪增加。

7例(13%)肥胖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左心室纤维化。

研究者指出,肥胖型心肌病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心脏脂肪沉积、脂肪变性和脂肪性心脏通常用来描述肥胖心脏。

肥胖者的心外膜脂肪增加可能导致心肌病的发展。但只有一小部分猝死患者有心肌纤维化,肥大的心肌细胞本身可能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不是纤维化。

研究者还指出,目前,尚不能确定导致这种情况的唯一因素是肥胖,尚需进一步研究肥胖者是否有潜在的遗传倾向,并对死者家属进行研究以确定他们是否面临心脏肥大的风险。

同期述评指出,如此大样本的尸检数据提出肥胖本身会导致心脏异常,从而导致猝死。但只有13%的肥胖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心肌纤维化,这表明心肌纤维化不是心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来源:Obesity Cardiomyopathy in Sudden Cardiac Death:A Distinct Entity? A Comparative Study. JACC Adv. 2023 Jul, 2 (5) 100414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