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媒体与肥胖(媒体的弊端)

澎湃新闻 0
文章目录:

肥胖不等于懒惰和贪吃,百余机构共同呼吁:停止对肥胖污名化

肥胖就意味着懒惰、贪吃或是缺乏自制力吗?事实上,当前科学证据表明,体重调节并非完全受个人意志控制,生理、遗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

3月4日,顶级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一份共识声明呼吁停止对肥胖的污名化,号召医疗人员、学术单位、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媒体等对肥胖提出一种新的公开表述。

声明提到,当下流行观点认为肥胖是一种选择,可以通过少吃多运动来完全扭转,这使得超重或是肥胖人士通常被认为是懒惰和不自律的。他们在面临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作、教育和医疗环境中的一些歧视和误解,职业发展以及获得高质量医疗护理和教育的机会也受影响。

此外,外界对肥胖的歧视也会使他们的身心皆受伤害。其中,心理状况不佳会持续造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某些情况下还会发展成进食障碍等。

为此,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糖尿病系教授Francesco Rubin等36名专家组成了一个国际专家组,对体重污名的原因及影响的现有证据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联合发布了一份共识声明,建议消除对体重的偏见。100多个机构、单位、社团和期刊签署了这份声明,包括美国糖尿病学会、世界肥胖联盟和自然科研期刊等。

Francesco Rubin表示,“对肥胖的污名化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损害了相关人士的人权和社会权利,是对抗肥胖症流行的主要障碍。”他提到,这一声明的目的是召集专家学者和科学组织,一致谴责体重歧视,并揭露引起体重偏见的一些错误观念。

声明中提出了终止肥胖污名化的13条建议,包括承认肥胖是一种慢性病并予以治疗,提高临床环境中医务人员对污名的意识,增加对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的研究经费等,同时还呼吁媒体对肥胖进行公正、准确和非污蔑性的描述。公共卫生和政策层面,声明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肥胖相关政策的科学性,并建立强有力的公共政策,禁止基于体重的歧视和不平等。

对于一些常见误解,声明也予以解释。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肥胖主要是由于暴饮暴食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引起,但现在有更多证据表明,遗传、昼夜节律紊乱、心理压力以及药物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体重,“暴饮暴食、缺乏锻炼可能只是肥胖的症状,而不是其根本原因”。

同样,声明认为,“通过自觉少吃多运动,严重肥胖通常可逆”的观点也没有证据支撑。体重和脂肪量由许多生理机制调节,仅靠控制食物摄入和体育锻炼来减重并不可行。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对于严重肥胖症患者而言,少吃多动对其体重影响并不大。

社交媒体助推容貌焦虑、身材焦虑 暑期学生整容热背后 多元化的社会审美亟待加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乐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生成红雨发现,近期整形的客户中,学生群体猛增,就诊人员中约有七成是学生。他对此已经习惯,“每年中考、高考结束,都会有好多学生趁着暑期进行医美”。

中国青年报社此前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少量应届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81%的受访者接受过整容手术,没有做过整容手术的受访者中,30.74%表示有整容意向。

选择整形的95后、00后越来越多,整容低龄化趋势日渐显现,甚至不乏未成年人。

而各种减肥夏令营和健身房暑期也迎来了一拔儿学生党,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变瘦,其中有些人并不胖,他们只想变得更瘦。

95后大学生在健身房中锻炼

BMI指数(Body Mass Index),是国际上最常用来量度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工具,它利用身高和体重之间的比例去衡量一个人是否过瘦或过肥。在BMI指数良好的情况下,女性对于身材的满意度状况却不甚乐观。

个人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ZEPP数据显示,62%的女性拥有标准BMI指数,但只有24%的女性对于自身的身材状况持满意态度,36%的女性对自身身材不满意;而男性群体中BMI指数正常的占比为46%,但34%的男性对自身身材状况满意,远高于女性群体。可见女性对于身材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医学上的健康标准,转而投向更加严格的主流审美倾向。

社交媒体成为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的推手

微博上一个“你有过容貌焦虑吗”的词条,阅读3.1亿次,讨论5万余条,网友在话题下分享自己被容貌焦虑困扰的经历,不乏有人产生心理失衡、焦虑抑郁、整形上瘾等问题。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女大学生身材焦虑程度及原因分析”调查小组,以北京市某高校女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对女大学生的身材焦虑状况做了微调查。在收回的193份有效样本中,对自身身材不焦虑的人数为64人,占样本中女大学生总体的33%;轻度焦虑的有60人,占比31%,中度焦虑的为37人,占比19%,重度焦虑的为32人,占比17%,由此可见,女大学生的身材焦虑状况较为普遍。

女大学生身材焦虑情况调查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女大学生身材焦虑程度及原因分析”调查小组制图

调查发现,充斥着完美身材的社交媒介,构造出一个泛滥着女性苗条身材文化的信息环境,个体很容易产生自己就是肥胖的错觉。这一方面是因为媒介体系的商业化,社交媒体为了盈利植入广告,促进相关领域的商品消费;另一方面算法的推荐使得个人进入信息茧房,把个人置于全员皆瘦的网络环境之中。大量的身材暗示充斥,“好身材”就这样统领了女性的身材观念。

如今,短视频平台以及各种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充斥着标准化的身体形象。“白瘦幼”、V字脸、大眼睛、高鼻梁、漫画腿、A4腰……

这样的审美价值体系不断为不符“标准”的年轻群体施加压力,使年轻群体持续对自己的身体自我检视。而社交媒体中大量用户参与到对于他人外貌的评价和审视之中,在现实生活中,符合“完美”审美的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得到追捧,获得更多的点赞、评论、转发,甚至获得“一夜成名”的机会;在外貌上处于劣势的女性,则可能遭到鄙夷和漠视。

北京某高校男生小许表示,女生的外貌很容易受到外界关注与评价,对于那些外貌没那么出众的女生来说,压力也很大,“尤其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随意地对别人的外貌进行评价,对帅哥美女关注很多,对相貌一般的人甚至不太好看的人就不那么友好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在接受采访时也谈道,他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经常观看短视频的青少年,会更加关注并在意自己的容貌。

00后女孩派派(化名)就深受社交媒体的影响,“他们推崇的是‘白瘦幼’‘BM风’(短上衣搭配紧身半身裙或短裤),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觉得自己一点也不符合这个标准,认为自己是不好看的”。小彭(化名)也直言,社交媒体上有关审美的视频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自己的审美观,“现在就觉得高颅顶会更好看,三庭五眼的标准脸会更好看,瓜子脸或者略带婴儿肥线条流畅的脸会比国字脸更好看。”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社交的身体:客体化媒体信息接触与年轻用户的自我客体化”调查小组发现,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标准化”的美丽身体,用户很难完全脱离社交媒体平台氛围的影响和个性化推荐的牢笼,从而极易陷入社交媒体平台营造的“容貌焦虑”之中。这种“容貌焦虑”最明显也最隐秘的表现,即女性在拍照时“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使用美颜相机——很少有年轻女性在拍照时不使用美颜,否则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郑盼盼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客体化的女性,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持续监视自己的身体,并与社会理想体型对比产生差距,便形成了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最终会导致进食障碍、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年轻人青睐“颜值消费”

短视频平台以及各种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充斥着标准化的身体形象。身体符号在商业资本打造下纳入流水线化的复制与生产,造就一夜成名的美丽“神话”,不断吸引年轻人投入巨大的精力和金钱进行自我修饰、自我改造。为了追求与网红、偶像同样的美好身体,购买“明星同款”,化妆品、护肤品、时装等都成为通往“标准美”的阶梯。

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618”电商大促中,95后消费者占“618”总消费人群的近20%,“颜值消费”成为其消费的一个关键词。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也显示,18-25岁的医美用户占比为8.9%。

来自武汉的95后女孩蓉蓉(化名)做过双眼皮手术,她坦言此举只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我觉得不是时代对我们更挑剔了,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更挑剔了,一切都是源于自己。”

在蓉蓉看来,整形后她感受最大的变化,是整个人更自信了,“我觉得是心理上有了一定暗示”。

复旦大学大二女生杨洋(化名)认为,年轻人整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只是不要太极端,在一定限度之内就好,“外形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获得外部认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她本身并不排斥医美,一定程度上的微调都在她的接受范围内,但是改动五官的大整、大改她依然难以接受。

对于95后、00后的“整形风”,田丰表示,从根本上看,年轻人对容貌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开始注重身体管理、注重外在的一种表现。“年轻人希望通过最快捷的整容、化妆等方式,得到社会主流认同”。他举例说,现在很多家长带孩子做口腔正畸,但在70后、80后的成长过程中,很少会有家长去关注孩子牙齿是否美观。

杨洋(化名)强调,整形一定是个人的主动选择,出于自身非常强烈的愿望,而不是被别人的想法强加到身上,“如果只是因为别人的看法,比如男(女)朋友对其长相不满意,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并不是自己主动追求变美,就是非常不可取的”。

南开大学社会学大二女生文静(化名)认为,对于整容上瘾或是想通过整容换一张脸的行为,是一种病态的表现,“我觉得根源还是内心的不自信,或其他心理因素在作祟”。尽管自己长相并没有多么出众,但是文静觉得自己现在的样子就挺好,也没有想过要去整容,“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最美的。与其通过整容让我自己变得更美,不如多去读点书、多去健身、多去跑跑步,让自己获得自信,从内而外散发美”。

塑造更加多元的审美方式

尽管95后、00后人群中,不乏像文静这样,对审美有自己独立思考与判断的学生,但许多青少年被流行文化牵着走,审美单一的现象,也足以引起重视。田丰表示,目前需要引导的,不单单是整容这一件事,而是要聚焦在社会的审美方式上,“我们需要给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塑造一个更加多元的审美方式,而不是把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尖下巴、高鼻梁作为统一审美方式”。

田丰指出,这并不是中国传统主流的美,“青少年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他们社会化习得的对美的认知是非常单一的,这块是需要加强的”。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女大学生身材焦虑程度及原因分析”调查小组发现,“瘦即是美”的观念深深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对身体不满是受访者普遍而深刻的体验,女大学生面对身材上的压力,自我认知上的客体化,行为层面上的过度减肥和饮食失调等。

根据调查,女大学生身材焦虑的情况是社会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要缓解女大学生的身材焦虑,首先需从教育入手,父母长辈需要克制自己的身材偏见,极力为孩子塑造一个正确的身材观念。其次是社会风气,社会应该形成一种正确、包容的身材观念,无论胖瘦高矮都应该给予尊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男性对女性应该给予充足的尊重。最后,大众传媒应该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塑造完美女性的形象会让现实中的女性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这种虚假的形象建构会让当代女大学生对自己表示怀疑,从而加深焦虑程度。大众传媒应该发挥其引导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的正向功能,不助长畸形的审美观念。

作为公立医院的整形医生,成红雨对学生整形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忠告,“从每个人自身的角度考虑,整形并不是必选项”。他认为,对于有些患者,比如因烧伤、先天因素等造成的瑕疵,整形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只是想改善一部分外观,就需要自己衡量,毕竟手术就会有风险。

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中国医美市场面临多种乱象,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的机构仅占行业的12%,而医美非法从业者10万以上,合法医师仅占行业的28%。

(文中调查内容参照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女大学生身材焦虑程度及原因分析” 调查小组、“社交的身体:客体化媒体信息接 触与年轻用户的自我客体化”调查小组。指导老师:崔蕴芳,刘梦圆 郑沁雨 罗玲珑 束嘉雯 张驰 徐俪铭 杨雅婷 杨舟遥 冯子珣 孙欣然 乔心雨 方蓝燕 宗诗涵 张越洋 尉赵阳 尹玉双 吕永洁 杨鉴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网

全民健身聚焦肥胖防控 青少年肥胖屡成舆论关注焦点

来源:工人日报

全民健身聚焦肥胖防控

本报记者 李元浩

近日,陕西西安一名12岁男孩超重30斤且患上脂肪肝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这名男孩平时喜欢吃肉类、甜食和油炸食品,体重比同年龄段儿童标准体重超标15公斤,医生建议马上进行干预治疗,否则将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青少年甚至是幼儿肥胖问题,近年来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的最新数据显示,肥胖问题已广泛存在于我国各个年龄段人群——成人群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超重或肥胖,这是我国全国性调查报告中肥胖比例首次超过50%;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0.4%的6岁以下儿童也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

在国家卫健委此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孔灵芝表示,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做好肥胖防控刻不容缓”。

“三人行,必有一胖”

8月30日正值工作日,但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减肥健身工作室时,这里依然有不少来参加“减肥课程”的学员。据在运动减肥领域从业超过10年的减肥教练韩军臣介绍,“随着近年来肥胖人群的倍数增长,国内减肥市场需求旺盛。减肥训练在全国形成了爆发式的增长,目前国内成规模的减肥训练营大概在300家左右。”

有商业评论分析,减肥产业将成为国内大健康市场的下一个发展热点。减肥之所以逐渐成为一项产业,与近年来国内不断增长的肥胖人群密切相关。

从《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已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是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占据了全球23亿超重或肥胖人口的25%以上。

我国肥胖人口数量惊人,固然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有关系,但如此高比例的肥胖人群,依然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质评价与运动机能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文健介绍,统计数据里的“肥胖”与我们日常认知里的“肥胖”,从科学内涵上看也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定义,判断一个人的体型是否正常,需要用身体质量系数(BMI)去衡量。”

具体而言,BMI的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BMI等于或大于 25时为超重,等于或大于 30时为肥胖。

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成年人BMI指数就一直在稳步增长。2004年至2018年,我国男性的肥胖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女性。

体育干预有效破解减肥难

针对我国肥胖人口的不断增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膳食结构变化,运动量极度匮乏,以及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影响等,是超重肥胖率持续上扬的主要原因。“肥胖管理目标已从传统的单纯减重,逐步拓展到整体健康状况的调理改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要想破解困扰很多人群的肥胖难题,“管住嘴迈开腿”依然是相关专家的普遍共识。

“饮食习惯的调整是改变肥胖现状的核心部分,此外就是通过体力活动的干预来增加热量消耗。而体力活动的最好方式就是健身锻炼。”体育总局“体质评价与运动机能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文健表示。

在8月初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中,对如何解决健康问题尤其是肥胖问题进行了规划。《计划》明确提出要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对群体性肥胖等问题进行体育干预。

据悉,目前中国已将实施肥胖等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聚焦当前国民面临的主要营养和慢性病问题。

防控肥胖要从娃娃抓起

在全社会对于肥胖问题日益重视的大背景下,未成年人的超重肥胖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焦点之一。正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防控肥胖也要从娃娃抓起。”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表示:“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目前农村地区的超标比例已超过城市。”

据介绍,国家卫健委已定期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实时掌握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变化,重点强调要做好超重肥胖预防工作。其中,开展充足体育运动是重要举措之一。此外,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也联合制定下发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明确提出,要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实施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重点治理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

例如北京此前出台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与全民健身行动等工作有机结合、整体推进,要求学校保证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幼儿园幼儿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