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人可以(肥胖的人可以吃甘蔗吗)

养生使者 0
文章目录:

提示:肥胖的人,瘦下来会有十几种好处,你可能知道的不全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在一夜之间瘦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听起来有些荒唐的想法,实际上折射出许多人对减肥的期待。我们都知道,减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过,当我们真的成功瘦下来后,确实会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当那些曾经肥胖的人成功瘦下来后,会收获哪些令人惊喜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局限于体重数字的下降,更涉及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

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外表的焕然一新。当多余的脂肪逐渐消失,人们会发现自己的面部轮廓变得更加分明,下巴线条更加流畅。这就像是为自己的脸庞进行了一次天然的"整形手术"。与此同时,身材也会变得更加匀称,曾经被脂肪掩盖的肌肉线条逐渐显现。这种变化不仅能提升个人魅力,更能增强自信心。

但外表的改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好处隐藏在身体内部。当体重下降时,心脏负担会显著减轻。想象一下,如果你每天都要背着一个沉重的背包行走,突然有一天卸下了这个包,你会感觉多么轻松自在。这就是心脏在你减肥成功后的感受。血压和心率都会趋于正常,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不仅如此,关节也会感恩戴德。过重的体重就像是关节上的一个无形的重担,日复一日地增加磨损。当这个重担被卸下,关节仿佛重获新生,膝盖、髋部和脚踝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这意味着你可以更加自如地奔跑、跳跃,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各个系统相互影响。当身体减轻负担后,新陈代谢也会随之加速。这就像是给汽车换上了更高效的发动机,不仅运行更顺畅,还能提高燃料利用率。代谢加速意味着你的身体能更有效地燃烧热量,维持健康体重变得更加容易。

睡眠质量的提升是另一个令人惊喜的好处。肥胖常常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有关,这会导致夜间反复醒来,影响睡眠质量。当体重下降,这个问题往往会得到显著改善。你会发现自己睡眠更加香甜,醒来时更加神清气爽。良好的睡眠不仅能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还能改善心情,增强免疫力。

说到免疫力,这也是减肥带来的另一大好处。脂肪组织不仅仅是能量的储存库,它还会分泌各种影响免疫系统的物质。当脂肪过多时,这些物质会导致慢性炎症,降低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减肥后,免疫系统功能会得到优化,使你更能抵御各种病菌的侵袭。

荷尔蒙水平的调节是减肥带来的一个鲜为人知但极其重要的好处。肥胖会扰乱体内多种激素的平衡,包括胰岛素、雌激素和睾酮。当体重回归正常,这些激素水平也会趋于平衡。对于女性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月经周期更加规律;对于男性,则可能带来性功能的改善。

减肥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试想一下,当你不再需要购买那些尺码特大的衣服,不再需要频繁就医,甚至可能减少某些药物的使用,这些都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经济savings。更不用说,健康的身体可能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和职业发展机会。

心理健康的改善是减肥后最令人欣喜的变化之一。当你看到镜子里焕然一新的自己,当你能轻松完成曾经力不从心的任务,当你收到他人的赞美,这些都会极大地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可能会减轻,社交恐惧感也会逐渐消失。你会发现自己更愿意参与社交活动,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减肥成功后,你的味蕾可能会经历一次"重生"。长期的高糖高脂饮食会麻痹我们的味蕾,使我们对更微妙的味道失去感知能力。当你开始选择更健康的食物,逐渐远离垃圾食品,你会惊讶地发现,水果的甜美,蔬菜的清香,都变得如此鲜明。这不仅是味觉的重塑,更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全新认知。

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减肥好处。研究表明,肥胖人群通常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和能源。当大规模人群实现健康体重,这将显著减少全球粮食需求和碳排放。虽然个人的影响可能微不足道,但从全球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对环境保护的一大贡献。

最后,让我们谈谈寿命。虽然长寿不是唯一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但它确实是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多项研究表明,保持健康体重可以显著延长预期寿命。这不仅仅是多活几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额外的时光将以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状态度过。

减肥带来的好处是全方位的,涵盖了身体、心理、社交和经济等多个层面。它不仅能改善当前的生活质量,还能为未来的健康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每一个成功减肥的人,都像是重获新生,拥有了重新定义自己人生的机会。

我们必须记住,健康的减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它不应该是一场短期的"战役",而应该是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积极的心态,每个人都有潜力实现健康体重,享受减肥带来的诸多惊喜。

让我们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结束这篇文章:想象你的身体是一座美丽的花园。肥胖就像杂草,遮蔽了花园的美景。当你通过科学的方法除去这些杂草,花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焕发新的生机。鲜花绽放,果实累累,蝴蝶翩翩起舞。这就是减肥为你的人生带来的蜕变,一个全新的、更美好的你正在等待绽放。

参考文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202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人民卫生出版社.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来Get减肥的正确方式📝

最近,“减肥爆改的杀伤力”上了网络热搜,看到网友晒出减肥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照片,你是不是在默默流泪:为什么别人减重那么容易,我喝凉水都胖呢?我一定是“易胖体质”!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01

“易胖体质”确实存在

肥胖是全球第二大可预防性死因,它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的肥胖人群,肥胖正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

除了不当的生活方式会引起肥胖,“易胖基因”作祟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已有研究确定与肥胖相关的750余个基因,如肥胖相关基因(FTO)、黑皮质素4受体(MC4R)等。这些基因的某些点位一旦发生变异,会让人经常感觉饥饿,不容易吃饱,并且更有欲望摄入高脂肪、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从而导致代谢紊乱,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等出现异常。

其实不只人有“易胖体质”,一些动物也有。例如,拉布拉多犬大多食量大、肥胖率高,这其实是因为它们可能携带有一种变异的POMC基因,导致其大脑无法接收足够的“吃饱”信号,这使得它们的食欲非常旺盛。

02

基因差异不是“摆烂”的借口

尽管“易胖体质”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摆烂”、偷懒的借口。

特定基因差异可能会诱导不健康的个人饮食偏好,但并不代表肥胖基因变异者一定会变研究显示,肥胖的遗传易感性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减弱,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可使常见肥胖的遗传易感性降低40%。此外,饮食习惯与基因相互作用也可以调节肥胖的易感性。所以,记住六字秘诀:管住嘴,迈开腿

03

管住嘴,迈开腿

应该这样做

  • 少吃油炸食物:多吃油炸食物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
  • 不喝含糖饮料:饮料中的糖极易被人体吸收,造成营养过剩。
  • 不要过分控制主食摄入量: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减缓。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应为200~300克,并要注意粗细搭配。
  • 不要只吃单一食材:饮食单一会导致营养素缺乏,也会影响减重效果。
  • 不要断食成瘾:轻断食可加快瘦身速度,也有可能导致暴饮暴食。
  • 减少盐摄入: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储存过量的水分。
  • 饭前喝水:饭前喝一杯水,可以帮助抑制食欲,但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建议饭前喝水。
  • 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对健康危害大,还会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 晚餐宜清淡:晚餐要选择营养丰富且能量较低的食物,不要吃得太晚。
  • 少吃加工食品:减重期间建议多吃不含淀粉的蔬菜、未加工的全谷物、瘦肉蛋白和健康脂肪。
  • 不要选择单一运动项目:减重期间的运动项目要定期调整,否则减重效果会“打折扣”,建议结合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练习。力量训练能刺激肌肉生长,提高燃脂塑形效率。
  • 不要相信快速减重:快速减重通常减去的是身体里的水分,减重速度以每月2~4千克为宜。
  • 不要久坐:每伏案1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可进行伸展运动或做健身操。
  • 运动时长要充足:运动持续时间越长,身体消耗脂肪供能的比例越高。
  •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改变并刺激食欲。

(来源:健康北京)

责任编辑:李金娟

用BMI定义肥胖过时了?《柳叶刀》子刊发布报告提出肥胖新标准

《柳叶刀》子刊发布报告提出肥胖新标准

用BMI定义肥胖过时了?

◎本报记者 代小佩

你胖吗?一份最新报告或许会改变你现在的答案。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重大报告。该报告由全球75个医疗组织支持,参与撰写的56位国际专家向全球呼吁:摆脱仅依赖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方法,重新定义何时将肥胖视为一种疾病。

该报告突破固有认知,提出判断肥胖是否为疾病不能只依赖传统的BMI计算,还需在测量体脂、腰围等指标的基础上,评估个体的客观疾病体征与症状。“这是一种新颖且精细的肥胖诊断方法,也是报告的最大亮点。”上述报告撰写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安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传统定义不清

“临床肥胖”概念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肥胖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长;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近年来,“肥胖”“减肥”等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生酮饮食和地中海饮食成为流行的减肥方式,明星减重的新闻引发热议,肥胖症新药物的研发备受关注……与肥胖相关的各类话题总是能吸引公众的目光。

潘安说,公众的讨论很热烈,但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且基础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定义肥胖。

当前,BMI是定义肥胖的核心指标,甚至是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唯一指标。BMI的计算方式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BMI达到24且低于28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为肥胖。

“仅靠BMI诊断肥胖可能存在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告诉记者,有些人虽然体脂很高,但可能无法通过BMI判断,导致其肥胖问题被忽视;还有些人的器官功能没有受损,且身体功能正常,但BMI高,反而容易被误诊为患病。

纪立农还表示,如果不存在因肥胖引起的身体功能异常或器官功能受损,肥胖就不能被视为疾病。

在我国,肥胖尚未被纳入疾病范畴,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当前对肥胖的定义并不符合疾病的定义标准,这也导致将肥胖治疗纳入医疗体系甚至医保体系,都无从谈起。

“对肥胖概念界定不清将带来多方面问题。从公众层面来讲,可能导致个体对肥胖认知不准,出现肥胖污名化现象等;从医疗系统层面来讲,将影响对肥胖的科学分类和针对性治疗;从社会层面来讲,可能会影响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潘安说。

那么,要重新定义肥胖吗?潘安说:“肥胖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且与BMI深度绑定。重新定义肥胖将挑战固有认知,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作。所以,我们发明了一个新概念,它就是‘临床肥胖’。”

全新标准出炉

为患者提供更精细的诊断

为了明确“临床肥胖”的概念和诊断标准,2023年,全球56名专家组成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确定肥胖在何种情况下可被视为临床疾病。

这些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医疗领域的专家一致认为,对“临床肥胖”的诊断,除了要看体脂率,还要评估一些医学指标。

哪些指标与“临床肥胖”有关呢?委员会专家针对备选指标逐一讨论、反复研究,然后投票表决。最终,投票率超过90%的指标被纳入“临床肥胖”的诊断标准。

经过审核,委员会为成年人制定了“临床肥胖”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定13项特定诊断标准。其中包括:由肥胖对肺部的影响引起的呼吸困难;肥胖导致的心力衰竭;由于体脂过多影响关节,从而导致膝关节或髋关节疼痛,以及关节僵硬和活动范围受限;儿童和青少年因骨骼和关节的某些改变而导致运动受限;其他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等。

“临床肥胖”也有了明确定义——因体脂过多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潘安说。

此外,委员会还提出了“亚临床肥胖”,相当于“临床肥胖”的前期状态。潘安介绍,“亚临床肥胖”是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一种肥胖状态。“亚临床肥胖”的个体虽然没有持续性疾病,但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可能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

“临床肥胖”概念的提出具有多方面意义。“首先是疑似‘临床肥胖’的个体会得到更加精确的诊断,进而获得个体化治疗方案,防止器官和机体功能进一步受损。其次是有助于推动‘临床肥胖’纳入疾病类型,有利于患者得到专业治疗和更多的社会支持,比如医疗保险和公益资助,从而减轻患者长期治疗的经济负担。‘临床肥胖’是慢性病,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一样需要终身治疗。最后,提出此标准有利于推动完善相关临床诊疗路径,重塑医疗体系。”纪立农说。

委员会专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路易丝·鲍尔说,基于科学诊断的细化治疗方法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预防、管理和治疗策略,有助于减少过度诊断和不必要的治疗。

建立科学认知

破除对肥胖的污名化

有趣的是,如果用“临床肥胖”的标准重新审视肥胖,全球肥胖人群将减少。潘安告诉记者,据美国一机构测算,如果以“临床肥胖”的标准为诊断依据,美国需要临床管理的肥胖人群或将减少约30%。

“新的诊断指标将帮助医生精准识别出因肥胖引发疾病的患者,让医疗资源有的放矢。”纪立农说。

此外,委员会的报告还讨论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对体重和肥胖污名化的现象。“公众并不会嘲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患者,还会表达同情并给予社会支持。而对于肥胖,有些人不认为是一种疾病,甚至从个人审美角度恶意评判。”潘安说。

纪立农强调,病耻感与社会认知有关。“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肥胖的偏见。而这份报告详细讨论了临床肥胖的成因,包括基因、生理性因素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等,能够帮助公众全面地理解肥胖,理性看待体重过高者。”

美国肥胖行动联盟成员、患者倡导者乔·纳德格洛夫斯基说:“研究表明,人们对肥胖常见的谈论方式加剧了体重污名化现象,使肥胖预防、管理和治疗更加困难。报告提出的新方法有助于消除误解并减少污名化。我们还呼吁加强对医疗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培训,以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被体重或肥胖困扰的人群,潘安建议大家:“不要沉迷于体重数字,建议去正规医疗机构接受‘临床肥胖’评估。”

纪立农强调,如果存在“临床肥胖”,应及时就医;如果处于“亚临床肥胖”状态,要尽快调整生活方式,防止其发展为“临床肥胖”状态。

“我们也将不断完善报告,寻找适用于不同国家、不同人群范围的本土化证据。”潘安说。未来,专家将继续推动“临床肥胖”的诊断标准成为临床指南和行业标准。“我们将努力推动‘临床肥胖’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和医保,使更多人获益。”潘安说,很多人已加入这项工作,这份报告或许是临门一脚。(科技日报)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