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与落枕(胖子容易落枕吗)

沈主任说脊椎 0
文章目录:

为何好端端就落枕了呢?别担心,教您快速缓解的办法

相信不少人都曾试过,前一晚睡前都好好的,第二天一觉醒来,脖子像被上紧了螺丝一样,僵硬疼痛,一动都不能动。如果遇上有人跟您打招呼,不小心忘记了,猛一转头,那酸爽,简直可以直接痛出银河系!

为何好端端地就会落枕了呢?一觉醒来出现落枕该怎么办?

为什么会落枕?

造成落枕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有:

1、颈椎受凉

现在天气炎热,晚上睡觉时基本上整晚都待在空调房或者风扇下。其中,选择裸睡或者露肩睡的朋友,要注意做好脖子保暖,不要让脖子受凉。

2、长时间低头

长时间低头伏案,颈椎压力过大,加上平时缺乏锻炼,颈椎肌肉劳损严重。

3、睡姿不对

尤其是趴着睡的姿势,脸部必须偏向某一侧才能呼吸,极其引起颈椎关节错位。如果已经有脖子痛、腰痛的人,长时间趴着睡,只会让您的不适症状越来越严重。

前面几个原因,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还有1个原因,往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枕头不对。枕头不对,包括枕头高度、枕头材质、枕头用法等等,为自己选对枕头,是健康睡眠的关键。

出现落枕怎么办?

一觉醒来落枕了,在处理时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您转头到一定角度时出现牵拉痛,这种情况可以用对侧手在颈肩交界处找到痛点并按压,然后头部慢慢左右两侧转头、低头、仰头,每次可活动到自身接受的最大范围,重复20次。

如果您不转头也有明显疼痛,这说明炎症反应明显,此时需要冰敷和吃消炎药,而非做治疗和热敷。当然,如果您属于经常性落枕,那么建议您一定要及时找脊柱专科医生,做进一步专业的诊查

如何预防落枕?

“落枕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刚才已经讲过落枕的常见原因,像颈椎劳损、睡姿不当、枕头不对,都会容易导致落枕。

尤其很多朋友喜欢习惯性把枕头垫高睡觉,或者干脆不用枕头,当下感觉这样更舒适。但长期这样做,只会让我们的颈椎劳损越来越严重。

预防落枕,从正确使用枕头做起。要知道,枕头除了要枕头,其实更应该枕的是脖子,这一点我也是反复多次强调过。

枕头太高,您看看我们的头部被抬起,颈轴过屈,相当于低头睡觉,久而久之,容易导致颈椎曲度变直或者反弓

枕头如果过低或不用枕头,我们的脖子又过度仰伸,颈椎悬空,颈椎得不到承托,不但让您休息不好,还可能导致颈部与肩部僵硬酸痛

如何挑选合适的枕头?

帮自己挑选一个合适的枕头,首先要考虑体型,因为每个人的体型,高、矮、胖、瘦在使用枕头时高度都是不一样的。

其次,要考虑睡姿,仰睡的高度稍低,侧睡需要的高度要高些,如果您的枕头不分睡区,那仰睡合适的时候,翻身侧睡颈椎就会容易悬空;如果侧睡合适,那仰睡高度就会偏高。

再次,要考虑颈曲曲度。像脖子粗短型,仰睡的高度会偏矮些;脖子细长型的,仰睡高度会再高些。

为自己挑选一个合适的枕头,只有枕头的高度、尺寸、颈曲都符合我们的个性化要求,才能真正满足我们健康睡眠的要求 。

总结

综上所述,当您平时姿势不良或长时间在低温、温差较大的环境里,原有弹性的正常的肌肉就会变得僵硬,不能很好地应对外界的不良刺激,导致出现椎体错位或肌肉拉伤,从而引起疼痛不适,便很容易出现颈椎病或落枕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尽量避免颈部长时间固定保持同一个姿势,可以多做针对颈部的相关训练。

最后,就是格外留意我们的睡姿和枕头高度。无论是平躺还是侧睡,颈椎都不能悬空,保持脊柱与身体保持基本平行的状态。

#健康#@头条号@头条健康@头条健康情报局

切莫大意!“落枕”这个小症状,背后却藏着凶险致死的大病

每到休息日,一般人可能都会选择待在家里,吹吹空调,看看电视,睡睡觉。最近,刘女士在家休息时,却被右下巴一种从未有过的痛“痛”醒了。刘女士来到浙中医大二院检查,幸好医生火眼金睛,查出动脉血栓,颈动脉夹层,所幸及时救治,病情得到控制。

脖子疼痛以为是“落枕”

到医院检查竟发现颈动脉血栓

刘女士今年41岁,与丈夫都是河南人。夫妻俩在杭州打拼了20多年,现在儿子也已经长大独立,在一家软件公司上班,一家人生活虽不算富裕,但充实快乐。

但这样温馨的生活,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8月30日这天,刘女士休息不上班。早上8点吃完早饭后又躺下想小憩一下,没成想迷迷糊糊一直到了10点左右,刘女士被右下巴处一种从未有过的痛“痛”醒了。房间里虽然开着空调,但她发现自己竟然浑身冒汗,稍微转转头或说话就很痛。她很奇怪,难道是“落枕”了吗?

到了中午,疼痛依然没有缓解,难以忍受的她打电话给丈夫,商量好下午一起去附近的浙中医大二院看病。想着时间还早,刘女士还忍着痛先吃了一碗面。

下午,刘女士来到浙中医大二院外科门诊,接诊的是普外科杨惠文主任医师。杨惠文医生回忆道:“患者来的时候精神就不太好,一直说自己右下巴到脖子这块疼,看她嘴唇有点发白,头上还一直冒汗。触诊发现右颌下、右侧甲状腺区都有压痛,我最先考虑的是亚急性甲状腺炎,为进一步确认,为她开了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时,超声科李锋之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这位患者的情况有些异样。细心的李锋之主任发现,刘女士的颈总动脉明显增粗,里面竟有血栓形成!

颈总动脉内压力很高,血栓一旦随血循环进入颅内动脉,患者就随时可能出现脑栓塞、卒中等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情况紧急,杨惠文医生得知检查结果后,紧急电联血管外科副主任楼新江。

楼新江医生判断,形成这种血栓可能有两种可能原因,一是大动脉炎,二是动脉夹层。考虑到刘女士病情比较凶险,随即被紧急收入血管外科病房。

同时为了明确刘女士的病情,立刻联系安排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为无名动脉和右侧颈总动脉夹层。医生连夜为刘女士进行扩血管、增加颅内灌流、镇痛、控制血压等治疗,并密切进行监测,防止血压波动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待病情稳定一至两周后,进行无名动脉的介入治疗。

颈动脉夹层,是指颈部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流入其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继而引起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样改变。颈动脉夹层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45岁以下的人群中颈动脉夹层所致年卒中约占8%~25%。

突发颈动脉夹层

血压控制不佳或是诱因

渐渐的,刘女士脖子的疼痛慢慢缓解了。可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刘女士既惊恐又担忧,她自己也很纳闷:“我平时身体一直不错,血糖、血脂也不高,并且也不胖,连感冒都很少,怎么一下子就突然得了这么凶险的病?”

经过详细的询问,刘女士告诉医生,21年前她怀了宝宝,在产检的时候发现有高血压。“当时吃了两个月降压药,感觉血压恢复正常,身体也没有什么症状。从那之后,就再没有继续吃药、复查了。”

楼新江医生分析,“自发性的动脉夹层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大动脉炎、主动脉溃疡等。刘女士的发病可能还是跟她的高血压和疲劳有关。刘女士可能一直患有高血压,但是由于多年来没有做过相关检查,她自己也不知道。加上最近换了工作,压力增加之后,身体也比较疲劳。

他提醒,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做好血压的自我监测,平时尽量不要抽烟、饮食要清淡、生活要有规律、要有适当的运动,并且定期来医院检查,避免引发高血压带来的并发症,尤其是引发动脉夹层,那是非常危险的。

(记者 柴燕宏)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脖子出现这5种变化,可能是疾病信号

脖子是躯干最细的部位,却藏有诸多器官,包括甲状腺、咽喉、颈段气管、食管、淋巴结、神经等。

医生提醒,当脖子出现一些变化,很可能是这些器官组织发出的预警信号。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金晖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刘天润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高登峰

颜色改变,要查代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刘天润表示,“除日晒等原因外,脖颈皮肤的颜色应与其他部位一致,不会有明显色差。如果出现颜色改变,可能提示内分泌或代谢异常。”

发黑,查血糖

如果脖颈后部的皮肤变厚、粗糙,并呈现暗灰、深褐色,同时腋窝、膝盖也发黑,感觉洗不干净,可能是“黑棘皮病”的表现。

黑棘皮病好发于超重、肥胖人群,通常与代谢紊乱、高脂血症、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肾病、肿瘤性病变、皮肤病等也可有这种表现。

红斑,查免疫

患上红斑狼疮、皮肌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时,脖颈皮肤也会有变化,比如出现淡紫、红色的水肿性红斑、皮疹,常伴随发热、红肿、关节疼痛等。

僵硬疼痛,小心感染

健康的脖颈十分灵活,若活动出现明显疼痛或限制,也是一个预警信号,问题可大可小。

肌肉受损会僵硬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可造成脖颈肌肉持续紧张、僵硬,甚至出现拉伤。突然用力扭转、外伤也可造成肌肉被强烈牵拉,引发疼痛。

颈椎退化更受限

颈椎僵硬、疼痛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常在脖颈后伸时减轻、前屈时加重,伴随仰头、低头、转头范围缩小,以及上肢放射性疼麻感。

伴随发热查感染

脑膜炎、腮腺炎等头部感染性疾病,也可引发颈部僵硬或疼痛,常有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

短时“斜颈”是落枕

如果出现头颈部偏向一侧,下巴指向对侧,是斜颈的表现,多为先天性疾病,需及时治疗。

睡觉姿势不佳、枕头不合适会让人落枕,也会限制颈部在某一侧的活动,但头部姿势相对正常,可在几天内缓解。

脑出血、颅内感染等神经系统问题,则可引发痉挛性斜颈,且为长期持续性,甚至会逐渐加重。

刘天润建议,出现脖颈僵硬疼痛时,可先调整姿势,进行适度的拉伸、转动等,看能否缓解。

如果疼痛僵硬无法减轻,甚至加重,且伴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颈部肿大,提防肿瘤

脖颈有甲状腺、咽喉、食管等器官组织,它们发生病变或可出现体积增大,从而占据颈部空间,导致脖颈肿大。

甲状腺有肿块

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节、肿瘤、甲状腺炎等可引发甲状腺肿大,脖颈处会有“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淋巴结在发炎

脖颈处有密集的浅表淋巴结,多位于耳后、颌下。当临近器官、组织发炎时,如牙龈炎、扁桃体炎,附近的淋巴结会发挥免疫作用,出现肿大,急性期伴随疼痛、吞咽困难等。

但需提醒的是,有痛感的淋巴结肿大相对安全,摸上去界限清晰、质地较软、可推动;如果淋巴结无痛,且质地粗糙、界限不清,一直在增大,或是肿瘤淋巴结转移、淋巴瘤或血液系统疾病的表现。

自查甲状腺状态,可用手指触摸喉结区域,观察是否有异常肿块,感受吞咽时是否有不适、疼痛或异物感;

自查淋巴结时,可用手指指腹轻轻按压、触摸耳后和颌下,感受有无压痛,如果发现异常,建议及时就医。

血管肿胀,留意心脏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登峰介绍,“正常人在站立或坐位时,颈静脉、颈动脉无法通过肉眼看到,如果发现异常扩张或搏动,常预示心血管问题。”

静脉怒张要查心

颈静脉血管在平卧时稍见充盈,但充盈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

如果在30°~45°半卧位时都可看到明显凸起的颈静脉,即为颈静脉怒张,说明静脉系统压力高,造成血液无法充分回流,淤积在脖颈,常预示右心衰竭、心包积液等心血管疾病。

动脉搏动问题多

正常人颈动脉的搏动只在剧烈活动后可见,且很微弱,若安静状态下出现明显搏动,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患者。

检查颈部血管的状态,可在平卧状态下触摸颈部区域,感受是否有异常扩张或强烈搏动感,但颈部动脉、静脉位置相近,患者可能无法自己判断。

建议出现上述问题时及时就医,由医生鉴别,进行超声、心电图或血常规等相关检查。

脖子变粗,血脂异常

正常情况下,健康成年男性的颈围不超过38厘米,成年女性不超过35厘米。颈围变大,意味着颈部脂肪堆积过多,与全身肥胖程度也呈正相关。

如果不及时调整,各种疾病风险均会增加,比如,可引发睡眠呼吸暂停,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病风险;多项研究表明,颈围增加与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的发病也相关。

准确测量颈围,可选站立姿势或端坐在椅子上,平静呼吸,平视前方,将软尺在喉结下方到低头时手能摸到颈椎最突出的位置绕一圈,每月测量一次,将数据记录下来。

如果发现颈围明显增加,但仍在合理范围内,建议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每周进行1~3次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减少久坐时间。

如果男性颈围超过38厘米、女性大于35厘米,建议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评估,超重、高血脂、高血压人群尤其要关注颈围。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