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肠道菌落(胖子肠道菌群)
儿童肥胖或与这种化学物有关,奶瓶和玩具中都可能存在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金晖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欧阳云霜
今天是世界肥胖日。据《柳叶刀》杂志最新数据,2022年,世界有超10亿肥胖人群,自1990年以来,5~19岁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症人数增加了3倍;在中国,6~17岁儿童和青少年中,几乎每5人就有1人超重或肥胖。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了?除了吃太撑、不爱动,孩子的肥胖还可能与一种环境污染物有关——双酚A。
双酚A(BPA),是一种工业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用品中,如塑料储存容器、奶瓶、食品及饮料(奶粉)罐内侧涂层、儿童玩具、热敏打印机等。双酚A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当它从塑料制品中渗透到食品和水中,被人体摄入,就会干扰体内正常的激素功能。此前,复旦大学一项研究指出,双酚A浓度与儿童体重指数呈正相关,尿中双酚A浓度越高,肥胖程度越高。此外,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孕妇在怀孕期间接触双酚A可能与儿童肥胖风险增加有关。这可能提示,双酚A暴露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
近日,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微生物学家对100多名儿童进行研究发现,双酚A对不同孩子的影响不一样。那些肠道内微生物群落更为丰富的孩子,受双酚A影响较小,体重趋于正常;反之,肠道菌落单一的孩子受双酚A影响更严重,可能由此发展为肥胖。
“环境因素是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之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环境污染物可能通过引起代谢异常造成体重增加及代谢性疾病。尽管双酚A与儿童发胖之间的关联还没有明确结论,但以往的研究对其机制有过一些探索。比如分子生物研究发现,双酚A的结构与雌激素很相似,因此它也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影响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双酚A还会干扰胰岛素产生,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增加,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尤甚。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双酚A可降低色氨酸水平和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影响消化吸收,进而导致肥胖。
鉴于双酚A对儿童体重的潜在影响,为避免养出小胖墩儿,家长应有意识地避免让孩子过多接触含双酚A的日常用品。金晖建议,减少食用包装、罐头类食物,多吃新鲜食物;多用玻璃陶瓷餐具,给婴儿用的奶瓶最好换成玻璃的;尽量减少对塑料容器进行加热;购买塑料饭盒、水杯、婴儿奶瓶等产品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的,挑选时尽量选择PPSU、PP等材质或产品上标有“不含BPA”的商品。由于打印购物小票的热敏纸上也有较高双酚A,因此尽量不要让儿童接触此类购物凭条。
为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金晖还提醒:1.要让孩子吃得健康,规律饮食、不偏食,这对提升肠道菌群丰富性也有作用,或能中和掉双酚A对肠道的影响;最好不喝含糖饮料,少吃油炸食品;多吃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和坚果。2.让孩子动起来,家长应重视孩子的体重管理,不要觉得让孩子活动是“浪费学习时间”,让他们每天抽空运动半小时,可极大降低肥胖风险。3.督促孩子保障睡眠时间,保持心情舒畅,睡眠不足、情绪不佳会影响内分泌。4.对于孕产妇来说,确保孕期的体重增加保持在适当范围内;在出生6个月内对孩子进行纯母乳喂养,可有效降低孩子肥胖风险。
责编:郑荣华
主编:李迪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胖得莫名其妙?原来是肠道菌群在 “捣鬼”,调好肠道能减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并逐渐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之一。其中,一个被科研人员广泛关注的现象是,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部分,负责吸收营养与排出废物,这一过程离不开肠道内数万亿细菌的作用。健康的肠道需要多种微生物维持内环境的生态平衡,从而保障食物分解、维生素合成以及免疫系统调节等功能的正常运行。但肠道菌群一旦失衡,便可能导致包括肥胖在内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那么为什么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影响体重呢?一方面,某些类型的有害细菌过多会导致体内脂肪积累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们会干扰到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当我们摄入的食物无法完全被身体有效利用时,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进而造成体重增加。
要想解决由肠道菌群失衡所引起的肥胖问题,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调整和恢复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
例如:
1.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2. 减少加工食品及高糖食物的消费。
3. 适当补充益生元和益生菌。
4. 定期锻炼身体,促进肠胃蠕动。
5. 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破坏正常菌落平衡。
改善肠道健康可减重,良好生活习惯是预防肥胖关键。每个人认识并行动,才能从源头抗肥胖。总之,虽彻底治愈肥胖有未知,但关注肠道健康能缓解困扰。
文章内容或是根据临床经验所得,或是通过患者口述反馈而得,由于每个人个体情况不同,实施的变美过程也有着细微的差别!点滴分享,愿能帮到您!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健康,从“肠”计议
肠道的每一厘米都有宝贵价值。
文│张燕 编辑黄琳
在人体器官里,勤恳的肠道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之一”,连个“五脏”的待遇都混不上,只能委身于听起来级别低一等的“六腑”中。虽然肠道有人体身高的4到5倍这样庞大的体量,却不符合“浓缩都是精华”的规矩,因此很容易被边缘化。只有当出现问题时,人们才会发现,原来肠道的每一厘米都有宝贵价值。
近期漫威超级英雄“黑豹”的扮演者就因为肠道疾病去世,创下日本最长首相任期纪录的安倍晋三也因肠道问题辞职……这都提醒人们,肠道健康不容忽视。
第二大脑
如果用神经元的数量来衡量聪明程度的话,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肠道会在这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肠道内有拥有数百万神经元,比脊髓上还要多。而且还能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而独立运作,也就是说,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分支,肠道神经系统是独立的,专门负责肠胃活动。
肠道被拥趸们昵称为“第二大脑”,但也离不开正牌大脑这个人体最高指挥官。大脑和肠道之间有一个强大的双向交流系统,称之为肠脑轴。大脑和肠道对彼此都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如果没有肠道微生物群,大脑发育就会不正常。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微生物群与肠脑轴的卡特里娜·约翰逊博士表示,进一步的研究正在揭示肠道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的情绪和精神健康问题。
肠道中不止有大量神经元,人体中绵延的肠道给数量巨大的菌落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健康的人体寄生菌落是多元的,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组成的世界。这些多种细菌组成的庞大微生物群不仅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参与神经、循环、运动、内分泌等多方面的调控。
一些在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表明,某种类型的肠道微生物能够影响大脑的化学物质,从而影响行为,让动物表现得更活跃。肠道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中扮演着很多角色,但奇妙的是,没有两个人的微生物群是完全相同的。人类一出生,微生物就开始在肠道中繁殖,肠道微生物群就形成了。
菌群大本营
肠道是菌落的大本营,当大本营出现问题时,人的身体不止会腹泻或者便秘,而且会出现很多更复杂的变化,比如,确诊的临床抑郁症患者中,其体内的菌落多元程度明显比健康人身上的低,此外,帕金森病患者的肠道菌落跟健康人也有很大差别。
本来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脑细胞死亡,逐渐失去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典型症状之一就是颤抖,像之前的“拳王”阿里就有明显的这一症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有“肠治”的可能。研究人员把健康人和帕金森患者的肠道菌落分别移植到有帕金森病基因的动物体内后,结果发现后者的症状远比前者严重。试验表明,“恰当”的微生物会激活帕金森病基因,导致发病。而在找到发病的诱因后,在对肠道菌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有望对帕金森病的病源进行精准“定位”。
目前医生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肠道微生物群治疗疾病,而且离答案越来越近。该领域的最新疗法之一是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将健康人的微生物群植入患者的肠道,日本首相安倍前些年为了治肠道疾病,就曾接受过这类治疗。治疗机制暂时不清楚,但通过移植能让患者体内重新出现各种不同细菌的微生物群,有助于对抗细菌。
目前医疗届对于哪些菌类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状况,从而作用于人脑,改变人的性格倾向仍不完全清楚,对菌落在肠道里繁衍出什么产品从而发挥作用也还需要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但至少目前研究大们已经敞开,人们有机会去深入探究六七米长的肠道,做到从“肠”计议保健康。
吃什么好,肠道有选择权
肠道看上去要完成诸多任务,但其本职工作还是消化吸收。不同的食物对肠道带来不一样的负担,肠道虽然“不挑食”,但也有自身的偏爱。
美国肠道研究项目收集和对比了生活在美国的数千人的肠道微生物群。截至目前,研究表明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含量高的人,体内微生物群更多样化,与那些不吃植物性食物的人有明显差异。该项目的科学主管丹尼尔·麦克唐纳认为人体内微生物群很健康,但目前还不清楚从植物性食物含量高的饮食转向健康食物含量低的饮食,是否会从根本上改变微生物群,以及这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在一般情况下,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物,大多也适合体内的各种微生物。不过总有些食物更有益一些,有研究表明,素食会影响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纯素饮食最能让肠道菌群维持在健康的状态。
我们可以说,肠道菌群的组成,很大程度上受饮食的影响,可饮食并不起决定作用,它更像一种调节的方式。当人们调整至全素饮食的24小时内,肠道菌群组成就会发生变化。但恢复正常饮食的48小时里,菌群就会变回原样。
食物种类会影响肠道里的菌群,而菌群则会对人的体型带来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600名肥胖和非肥胖者的血浆和粪便样本,发现了19种不同的代谢物与四种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的肠道细菌有关。
到目前为止,关于体重和肠道健康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课题中,可论证的,也是最具突破性的成果是有关克里斯滕森菌科这种细菌种类的研究。97%的人肠道中都检测到这种细菌,但研究发现,身形苗条的人,其体内的这种细菌更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