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肥胖便秘(下肢体肥胖的原因)
下肢静脉曲张了怎么办?
有些人夏天不敢穿短裤、裙子,因为腿上盘着一条条蚯蚓一样的“青筋”,实在不美观,这些“小蚯蚓”是什么?
它就是下肢静脉曲张最典型的表现!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每5个人当中就有1个患者。
起初它并不明显,除了腿上会出现的“青丝”样血管,不痛不痒,也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大家并不会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逐渐加重,就会出现“蚯蚓”样的曲张血管盘踞在腿的表面,出现腿肿腿胀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还会并发血栓、炎症、足靴区色素沉着、溃疡等,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会大大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恢复效果。
图片来源:千库网
下肢静脉曲张是如何形成的?
人体下肢静脉血是由远及近回流到心脏的,静脉有一个像“阀门”一样防止血液反流的瓣膜,保证血液向同一个方向流动。当某些原因破坏了静脉的“阀门”,其无法闭合就会出现反向血流,导致血液堆积,静脉压力升高,时间长了,静脉壁就会像吹气球一样扩张,形成“蚯蚓”状突出于皮肤表面。
那么,什么原因会导致静脉“阀门”受损呢?
临床上导致静脉功能受损的原因分为两种:
原发因素:长期站立工作(教师、售货员、医护人员、厨师、军人等)、怀孕、慢性咳嗽、肥胖、重体力劳动、先天因素等,这些原因可以直接导致“阀门”受损、关闭不全而发病;
图片来源:千库网
继发因素:下肢深静脉阻塞性疾病、髂静脉狭窄。深静脉如果回流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浅静脉的血流量增加、压力增加,浅静脉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就出现扩张、反流。髂静脉狭窄会减少下肢静脉回流血量,进而引起深静脉、浅静脉血液瘀滞,静脉扩张,同样引起静脉曲张。
得了下肢静脉曲张有哪些症状?
根据曲张静脉的严重程度可以把静脉曲张分为六期:
_
一期:毛细血管扩张,下肢皮肤表面出现“青丝”,但是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 _二期:站立时有明显弯曲、增粗的血管,像“蚯蚓”一样,偶有酸胀,休息后缓解,晨轻暮重; _三期:曲张血管增多,下肢出现水肿; _四期:脚踝处颜色变深、发黑,皮肤变硬; _五期:急性溃疡,在外伤或抓挠时皮肤破损,不易愈合; _六期:老百姓所说的“老烂腿”,皮肤溃疡反复发作,严重时需要截肢。下肢静脉曲张如何治疗?
一期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及配穿弹力袜延缓曲张静脉加重。
二期到六期的原发静脉曲张患者,在口服改善循环药物及弹力袜的辅助治疗同时,需要尽早手术干预,关闭反流途径,防止曲张进一步加重,延缓远期并发症发生。
●口服药物主要为:迈之灵、地奥司明,相对副作用较小。
●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通过静脉曲张射频消融微创治疗,采取热射频消融的方式。通俗上讲类似于高温加热,使病变的血管闭合,从而关闭血管反流的途径,降低浅表静脉压力,血管闭合后下肢的静脉血会通过深静脉回流,对身体不产生明显影响。
这种手术方式血管的闭合率在95%以上,与传统开刀创伤性手术效果相似,但是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局部麻醉就可完成,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而且再复发概率低,目前已成为主流治疗手段。
图片来源:千库网
日常积极预防很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久坐、长时间站立,规律运动,避免过度肥胖、便秘,避免穿高跟鞋,尽量选择宽松的衣物,休息时把下肢垫高,适当做一下腿部按摩,改掉“跷二郎腿”的坏习惯,抽空多勾脚,最重要的是配穿弹力袜。
作者 | 航天中心医院 邵长刚
来源: 北京114预约挂号
什么是下肢静脉曲张?腿部肿胀“青筋凸起”要重视,7措施早预防
在前文《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有网友留言,问:下肢静脉血栓和下肢静脉曲张是同一种病吗?在这里再次说明,不是同一种疾病。 通常所说的下肢静脉曲张,是指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不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静脉曲张。 当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也可以表现出表浅静脉曲张。本文就来详细介绍这一疾病。
什么是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表浅静脉的瓣膜功能障碍,使静脉内血液返流,随着静脉内血液瘀滞及静脉内压力的升高,逐渐导致受累的静脉壁扩张、膨出和迂曲,表现为下肢浅静脉呈现为条索状和迂曲的团块状(俗称腿部“青筋凸起”)。
通常所说的下肢静脉曲张,是指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而不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静脉曲张(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即可表现出表浅静脉曲张)。
我国目前的发病率大约10%。下肢静脉曲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中一人患下肢静脉曲张,儿女患静脉曲张的概率可高达30%,父母双方均存在静脉曲张时,儿女患静脉曲张的概率则高达80%。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分为两种类型:
1、大隐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曲张总体上是分布在下肢前内侧,其范围较广泛,分布于整个下肢。
2、小隐静脉曲张
小隐静脉曲张位于小腿的后外侧,分布局限在小腿。
病因静脉壁结构异常及静脉高压是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发病原因。
(一)基本病因
1、先天性浅静脉壁薄弱;
2、静脉瓣膜结构与功能不良。
(二)诱发因素
1、长久参与重体力劳动;
2、长时间站立不动、下肢活动少;
3、合并有反复咳嗽、排尿困难、妊娠等各种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情况。
症状与表现患者就诊时主要是自觉或者被发现肢体青筋凸起,呈蚯蚓样,伴或不伴沉胀症状。如果是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小腿前内侧出现青筋样凸起,严重者范围更广泛,可以波及到大腿根部;如果是小隐静脉曲张,表现为小腿后外侧出现青筋样凸起。
早期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有的可出现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症状:
1、双腿酸胀不适;
2、患肢沉重乏力、轻度水肿;
3、长时间站立和午后感觉症状加重;
4、平躺或下肢抬高时症状明显缓解;
5、有时出现小腿肌肉痉挛。
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在小腿中下1/3处足靴区表现皮肤营养性改变症状:皮肤萎缩、毛发稀疏;皮肤脱屑;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已结痂或难愈性溃疡。
病情较重者,有时可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急性淋巴管炎。
站立时可见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蚯蚓状或团状突出于皮肤。以下三种传统的检查方法作为门诊初步筛查。
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患者平卧位,抬高下肢使静脉排空,在腹股沟下方扎一止血带压迫大隐静脉,然后站立,释放止血带10秒内如出现自上而下的静脉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取站立位,于腹股沟下方扎一止血带,待大隐静脉充盈后,嘱患者用力踢腿或下蹬10余次,如果充盈的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则提示深静脉通畅,反之提示深静脉阻塞。
3、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取仰卧位,抬高下肢,于腹股沟下方扎一止血带,先从足趾向上至腘窝缠第一根止血带,再从止血带处向下扎第二根止血带。嘱患者站立,一边向下解开上面第一根止血带,一边向下继续缠第二根止血带,如果在两根止血带之间的间隙出现静脉曲张,则提示该区域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
4、其他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可更加准确的评估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和程度。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下肢静脉疾病及精索静脉曲张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对筛查结果具有较大意义,超声检查具有经济、方便、无创的优点,且可以观察静脉内血流情况。
诊断依据单纯性小腿静脉曲张诊断并不难,根据临床实践总结诊断标准如下。
1、有长期站立和使腹压升高病史,或小腿静脉曲张的家族史。
2、患者下肢静脉明显迂曲扩张,站立时更为明显。
3、深静脉通畅,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能有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4、超声多普勒或静脉造影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瓣膜功能不全。
5、可伴有色素沉着,溃疡,血栓性浅静脉炎,出血,溃疡等并发症。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本病出现大隐静脉曲张较晚,曲张程度往往较轻。但是下肢沉胀、色素沉着、胀痛等症状相对严重,下肢溃疡也会较早出现且严重。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此类患者之前都存在明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即有突发性下肢粗肿、肿胀病史。
3、动静脉瘘
在患肢病变处用手可扪及震颤,听诊时能听到吹风样的血管杂音,皮肤温度增高。病变远端的肢体可因动脉血减少而发生缺血。
4、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
该病是先天性的血管畸形,静脉曲张广泛,多伴肢体的增粗、增长,常常累及一侧肢体。其发病早期表现为皮肤有大片“葡萄酒色”血管痣。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包括压迫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共三大类。
多数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即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是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的疾病,保守治疗并不能根治。部分患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是可以治愈下肢静脉曲张的唯一方法,但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
(一)压迫治疗
压力治疗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且疗效确切。压力治疗就是通常所说的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外部加压。但是,压力、压迫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下肢沉胀不适症状,并且延缓病情进展,但不能使曲张的静脉消失。
(二)药物治疗
各个阶段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特别是静脉曲张严重。暂时不想接受手术治疗者、有活动性溃疡者、合并症状明显的深静脉功能不全者可考虑用药控制。
1、静脉活性药物:可以增加静脉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和提高肌泵功能。适用于任何阶段的患者,也可与硬化剂治疗、手术和(或)加压治疗联合使用。常用的静脉活性药物包括黄酮类、七叶皂苷类、香豆素类等。
2、其他药物:纤维蛋白分解药物、前列腺素El、己酮可可碱、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三)手术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目的是去除曲张静脉,消除症状,并防止复发。常见的方法有:
1、大隐静脉/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具有手术切口小、疗效好的特点,普及率较高。
2、曲张静脉剥脱术也是普及率较高的手术方式,疗效尚可。
3、交通支静脉结扎术适用于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
(四)其他治疗
1、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
硬化剂治疗是将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使其发生无菌性炎症、纤维性闭塞,达到使曲张静脉萎陷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为泡沫硬化剂治疗。采用硬化剂治疗可实现无手术切口及不留手术疤痕的优点,但仅适用于局部轻度静脉曲张、或者传统静脉曲张手术的辅助治疗,需要严格把握治疗的适应症。
2、静脉腔内激光治疗
原理是运用激光的能量损毁大隐静脉内膜,加压包扎,使静脉粘连而闭塞。其优点在于局麻下进行,治疗后即可下地活动,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早期疗效满意。
3、静脉腔内射频治疗
射频消融静脉闭合术是一种新型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导管经皮肤穿刺口导入病变静脉。在需要治疗的静脉周围,超声引导下注入肿胀液,使静脉受压排空残留血液,导管将能量以热能方式传递至静脉壁,使其收缩并闭塞。
这种治疗既达到了闭合静脉管腔的目的,又因有肿胀液形成的隔热效应,减少了高温消融带来的皮肤损伤和术后疼痛感觉。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1、血栓性浅静脉炎
患者腿部出现红肿、发热症状,静脉呈条索状,触及有疼痛感。
治疗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活动时进行压力治疗。急性期可采用适当的抗凝治疗。炎症控制后,考虑手术治疗。
2、溃疡形成
皮肤营养状况差、皲裂、脱屑,毛发稀疏,如局部破溃后引起难愈性溃疡,亦可继发感染。
治疗措施: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利回流、创面湿敷,较浅的溃疡一般都能愈合,必要时抗感染治疗等。感染控制后部分患者需要清创、植皮。必要时可行交通支静脉结扎术,加速溃疡愈合。
3、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曲张的静脉管壁在遇到轻微外伤后,发生破裂,且出血较难止住。
治疗措施:立即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适当抬高患肢,一般均能止血。必要时实施缝扎止血,止血控制后择期接受手术治疗。
预后情况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进一步进展,出现浅静脉炎、静脉溃疡、破裂出血,甚至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症状轻微、曲张不严重的患者,可通过压力治疗来延缓病情进展、缓解症状。对于症状严重者且达到手术标准时、应尽早接受规范的手术治疗,总体上手术效果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预防与护理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平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长久站立,避免重体力劳动,并正确使用弹力袜。
(一)预防措施
1、均衡饮食,防止便秘,避免过度肥胖,积极治疗引起排尿困难及慢性咳嗽的原发疾病。
2、日常注意多休息,休息时可垫高下肢, 必要时按摩腿部,促进血液循环。
3、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保持一种坐姿不动,坐时勿“跷二郎腿”,常做抬腿和勾脚运动,一定重视勾脚活动,勾脚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可以预防静脉曲张,可每隔1小时就应活动一会。
4、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特别是骑自行车、慢走等,活动时腿部肌肉收缩,可帮助静脉血液回流。运动时最好穿上弹力袜,可以有效的消除疲劳感。
5、避免增加腹压,不穿束腰过紧的衣裤,选择鞋跟较低的鞋子和宽松的衣裤,尽量避免穿高跟鞋。
6、避免高温,高温可使血管扩张、加重静脉内血液淤滞。静脉曲张的患者在温水淋浴时,常常出现明显的下肢沉胀感,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引起。
7、穿缚扎弹力绷带或穿医用弹力袜;孕妇怀孕期间可能诱发和加重下肢静脉曲张,更宜考虑穿弹力袜保护和预防。
(二)日常护理
1、正确选择和使用弹力袜非常重要。根据患者发病部位及病情严重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弹力袜,需要专业人员通过多点测量患肢的周径决定需要的型号及压力等级。
2、患者应每天早上起床前穿戴弹力袜,持续穿戴8~12小时。夜间休息时应当脱下,不建议穿着入睡休息。
3、清洗弹力袜时,要用清水漂洗,不可拧干、烘干,更要避免暴晒,自然平放晾干,如此以来可延长弹力袜的使用寿命。
就医指南下肢浅静脉曲张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所以诊断相对容易,但还需要一系列的专科检查,进一步了解浅静脉瓣膜功能、下肢深静脉回流情况和交通支静脉瓣膜的功能,然后根据这些专科结果,制定出更适合个人的合理治疗方案。就诊科室:血管外科、普外科
总结:下肢静脉曲张(又称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俗称腿部“青筋凸起”)是由于下肢表浅静脉功能障碍和长久站立、重体力劳动等因素导致的疾病,早期大多无明显不适,部分有沉重肿胀感,病程后期可发生溃疡、浅静脉炎等并发症,治疗方法有压迫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特别说明:本文主要内容整理自《外科学》、《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等,仅作医学科普学习,不做临床医疗使用,如果患有相关病症,请尽快到医院诊治。
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不错,请点赞、收藏和评论,欢迎关注飞狐医生!
下肢总有水肿怎么回事?名中医王清海教授教你消掉水肿
诊室故事
梁女士,44岁,主诉失眠2年,来医院求诊,经过中药调理,睡眠好转,但近期出现了右侧踝部水肿,晚上梁女士发信息给我,说:“王教授,晚上好,又打扰您,不好意思,我的脚踝越来越肿了。是怎么回事呢?我很担心。”
我看其发的图片,右脚内踝呈凹陷性水肿,我建议她吃点利尿药,梁女士明确回复:我不想吃西药,我是中医的的忠实粉丝,我自己也懂西医的,我今天煲点炒薏仁水,可以吗?“我回复她,“可以,那就坚持吃中药吧。经过中药调理,水肿是可以消掉的。
下肢水肿是一个常见病,可见于各个年龄,女性多于男性。引起水肿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水肿能够很快确诊病因,有些又很难确诊。我把常见的水肿原因归纳一下,方便患者自己判断,做到心中有数,便于配合治疗。
水肿可以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消肿。二者也可以发生于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临床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心源性水肿。
多见于各种心脏疾病伴有心功能不全患者。其特点是首先发生于下肢,尤其踝部较明显,呈凹陷性,早上可较轻,下午则加重,严重者可伴有全身水肿,甚至伴有胸水、腹水。患者常有走路快或者上斜坡出现气喘。
2.肾源性水肿。
常见于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其突出的特点是早上起床后发现眼睑或颜面水肿,下午可慢慢减轻或者消退,起病缓慢,以后可逐渐发展为全身水肿。肾炎性水肿常与高血压和蛋白尿并见;肾病综合症常见全身水肿、重度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
3.营养不良性水肿。
多由低蛋白血症引起,多见于长期素食主义者,或者脾胃功能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患者。
4.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水肿。
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红斑狼疮的水肿特点多为轻度水肿,以面部和踝部较多见,硬皮病的水肿可见皮肤肥厚及紧张,光滑发亮,先由手部及足部开始,逐渐累及颈、面及躯干,水肿呈弥漫性,但不呈凹陷性。
5.内分泌疾病性水肿。
多见于粘液性水肿、皮质醇增多症。前者水肿多呈弥漫性,不出现凹陷性,伴有全身乏力、怕冷、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反应迟钝、便秘、月经不调等,多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关。后者可见颜面及下肢水肿、向心性肥胖等。
6.特发性水肿。
为最常见的水肿,多见于青年女性,其特点是下肢胫前或踝部水肿,反复发作,或与月经周期有关,但经各项检查指标正常,原因不明。
中医认为:水肿是水液代谢障碍引起,与肺脾肾有关。肾主水,脾制水,肺为水之上源。人每天喝的水及食物转化的水分,经过脾的运化和升清、肺的宣发和肃降及通调三焦水道、肾主水液代谢,使水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如果脾、肺、肾任何一个脏器出现障碍,都可以引起水肿。
水肿的形成多与风水泛滥、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有关,腰以上肿,一般用以汗的方法,腰以下肿,一般用利尿的方法。所以中医有个治疗原则是: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像梁女士的水肿可能属于特发性水肿,属于阳气虚弱,气化不利,一般用温阳益气的方法可以治好。
专家介绍
王清海
广东省名中医
博士生导师
羊城好医生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中西医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师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国医大师和陕西中医药大学张学文国医大师。中医基础理论造诣深厚,从事心血管病中医临床研究30余年,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慌心跳、气短、胸闷、胸痛、眩晕、头痛、咳嗽、水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善于运用桂枝、黄芪等通阳益气、行气活血、化痰通络的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在治疗中医内科杂病方面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著有科普专著《知名中医谈心脑血管着重保健》和主编专业著作《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高血压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四期。研制治疗高血压药物2种,治疗心脏病药物2种。获得发明专利1项。
文章来源:王清海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编辑:黄咏欣 责编: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