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晚睡(肥胖晚上睡不着是什么原因)
肥胖+长期熬夜 年轻小伙肾衰竭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石青青
34岁小伙突然昏迷,一查竟是尿毒症,家人赶紧将其送到医院抢救,这才救回一命。目前小伙已出院,但以后要长期做血透维持生命。医生表示,一定不要仗着年轻就忽视健康,肾脏是沉默的器官,有明显症状时往往病情已很严重,保护肾脏,要定期体检,同时远离肥胖和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年轻小伙小锋(化名)长期熬夜,作息黑白颠倒。最近两年居家办公,身高不足175厘米的他,体重一路狂飙到200斤。事发当天,母亲连续三次叫他吃午饭,他一直没回应。母亲推开房门,发现儿子昏倒在床上,不省人事。家人紧急拨打120将其送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在急诊抢救室,多学科医生紧急会诊。接诊的肾内科何金选医生回忆说,患者入院时已昏迷,命悬一线,血压非常低,诊断患有重症感染、肾衰、心衰、尿毒症脑病,血肌酐指标高出正常值十多倍。很快,小锋被转至肾内科重症室,通过血透清除体内毒素。连续血透十多个小时后,小锋才慢慢苏醒。
“儿子还没结婚,突然生病,还这么严重,家里人感觉天都要塌了。”小锋的母亲说。经过十多天的治疗,小锋能下床行走,也能正常说话了。但是,肾脏衰竭不可逆转,后期他要长期规律血透。而且,他入院后还查出急性脑梗,右边肢体不太灵活,接下来要做康复训练。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医疗组长刘俊兰主任医师说,“我们接诊过不少这类年轻患者,有些甚至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医院一查就发现是尿毒症。”刘医生提醒,肾脏疾病发病比较隐秘,很多人早期没有任何征兆,有些人即使体检出现异常,也不到肾内科进一步检查,拖着拖着,小病就变成了大病。
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关天俊提醒:肾功能不好时,人体无法承受过多的代谢废物及多余水分。若任由肾功能恶化,就会出现肾衰竭,主要症状包括:疲倦、精神无法集中、嗜睡(贫血);高血压症状(头晕、头痛);皮肤干燥、瘙痒;失眠或不易入睡;尿量减少、四肢或脸部浮肿;呼吸短促或困难等。大多数肾脏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及早对生活和行为方式进行有效干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最佳的防治策略。
作者:楚燕
来源: 厦门日报
研究发现熬夜导致肥胖的原因
你是“早鸟”还是“夜猫子”?人类的活动模式和睡眠周期或会影响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发表在《实验生理学》上的新研究发现,唤醒/睡眠周期会导致代谢差异并改变人体对能量的偏好。那些熬夜的人利用脂肪获取能量的能力降低,这意味着脂肪可能会在体内积聚并增加患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代谢差异与人们使用胰岛素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有关。与“夜猫子”相比,“早鸟”更多地依赖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并且在白天更活跃,有氧健身水平效果也更好。另一方面,“夜猫子”在休息和运动时消耗较少的脂肪来获取能量。 (科技日报)
来源: 工人日报
@肥胖熬夜久坐的你!已被糖尿病悄悄盯上…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4日电(张依琳)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提起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有数据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2%。糖尿病患者近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太多?究竟有没有办法“逆转”这一疾病?
资料图:民众在某医院门诊楼内排队挂号。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中国糖尿病患者近1.3亿,儿童也会患糖尿病
说起糖尿病的危害,大家可能早有耳闻。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庞大,大多患者往往饱受并发症之苦,不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还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表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有近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版)》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2%。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还有非常庞大的后备军人群。
专家表示,一般来讲,老年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但近些年,随着饮食结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糖尿病逐步年轻化,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名词。
当代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的生活,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成因。
除此之外,现在儿童营养丰富,但户外活动量较少,加上学习压力很大,“小胖墩”越来越多,导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而相比之下,比糖尿病更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
肖新华介绍,糖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能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需要汽油一样。但如果有过多的糖,且长期存在,身体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称为糖毒性。
根据今年发布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介绍,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甜蜜的烦恼”从何而来?是因为糖和主食吃太多?
糖尿病是一个和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的疾病,患病原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专家表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相对清楚。
除了年龄、遗传等不可控的因素,日常生活中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肖新华提醒,对糖尿病的病因,很多人误以为是糖或主食吃太多,其实更应注意的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这类食物吃太多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
如果盲目减少或不吃主食,会使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进而造成营养不均衡。
此外,肖新华表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需要各种营养成分,食物要多样化,日常许多食物都可以吃,但总量一定要控制。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市面上的“无糖”、“低糖”的食物都可以吃。需要注意的是,“无糖”的食物并不代表不会增加血糖,更不能够降糖。
资料图:自动发药机 余丹菲 摄
除了 “三多一少”,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专家表示,现在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非常少,大部分患者早期没有症状。
那么,还有什么线索能够提示我们可能患有糖尿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呢?
据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的介绍,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具备任一因素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都应注意预防管理。
而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肖新华表示,除此之外,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愈合慢,皮肤瘙痒,肢体麻木,视觉模糊等症状,也要警惕是否患有糖尿病。
值得警惕的是,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资料图: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市民正在跳广场舞健身。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逆转”糖尿病,需要“管住嘴、放开腿”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所以,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
肖新华表示,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目前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其简单来讲就是“管住嘴、放开腿”。
专家提醒,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规律的锻炼和减重。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及时干预。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坚持综合管理,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可以实现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