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半岁宝宝肥胖(半岁以后宝宝体重增重缓慢)

菁妈育儿 0
文章目录:

养育6个月宝宝,家长牢记“两减三增两监控”,促进娃健康成长

文|菁妈

6个月是孩子生长发育里程碑,孩子由天天躺着变成能够坐起来,孩子坐起来之后能看到更宽广的世界,同时为孩子以后站起来走做准备。

6个月孩子吃东西的动作开始出现了转变,由单纯的吸吮变成吸吮加咀嚼。

六个月宝宝咀嚼肌,牙齿,舌头,肠胃都已经准备就绪,家长可以给孩子添加辅食,刚开始的辅食是半固体的食物,慢慢地过渡到固体的食物。

食物的种类,一个一个地来试,食物的性状由非常细小,慢慢的变大,一切都在循序渐进地为过渡到成人饮食做准备。

六个月后,孩子似乎突然变得懂事了,白天喜欢玩,晚上喜欢睡觉,吃东西也比较成餐了。

6个月之后家长的养育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妈妈还按照6个月以前的方法养育孩子,会妨碍孩子的生长发育,导致孩子生长发育滞后,大脑发育没有得到有效的刺激,会让孩子比同龄的孩子矮,比同龄的孩子反应慢。

宝宝6个月以后,家长养育牢记“两减三增两监控”,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两减:减少夜奶,减少抱的时间

(1)减少夜奶

孩子到了6个月之后,每餐吃的食物量比较大,可以满足夜间6~8个小时的能量需求,孩子在晚上睡觉时,新陈代谢会下降,孩子需要的能量也会大大的下降,从生理上来说,孩子在六个月之后可以睡整觉,也就是晚上一觉可以睡8个小时。

如果孩子到六个月之后,还要频繁地起来喝夜奶,那极有可能是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没有满足。

家长要让孩子的心理发育跟上生理发育的步伐,慢慢地减少孩子夜奶的用量。

六个月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孩子喝夜奶的量,最好让孩子不需要喝夜奶。

孩子生长激素是属于脉冲式的分泌晚上11:00~凌晨2:00这段时间,生长激素分泌是比较多,而生长激素的分泌也是有要求的:孩子处于深睡眠状态,以及孩子的肚子不要撑得太饱,低血糖状态更有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

(2)减少抱的时间

小月月爸爸妈妈是独生子女,她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刚好退休,小月月就成了妥妥的掌上明珠。

爸爸妈妈想抱都轮不到,四个老人争着要抱。

所以小月月从小都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怀抱里长大的。有些时候睡一两个小时都是在怀里睡着的。

到了小月月六个月学会坐了,但是老人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孩子学坐,因为总是抱着,小月月到八个月左右,同龄的孩子整天在地上爬,小月月也很少有时间爬。

后来去做儿童保健的时候,医生发现孩子的大动作发育似乎要迟缓一些,这才了解到小孩整天抱在怀里养,马上批评老人,孩子六个月之后不能老是抱,要让孩子学坐学爬,孩子以后才能更好地学会走,而且整天抱孩子,运动量不足也会让孩子容易变胖,不利于孩子长高。

四个老人面面相觑,后来才允许小月月在干净的地上爬。

孩子六个月之后,不要总是在抱孩子,慢慢的放手,让孩子知道自己跟妈妈是不同的一个人,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

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够一个玩具,去爬行,有助于孩子大动作的发育。

三增:增加辅食,增强口腔清洁,增加亲子交流

(1)增加辅食

增加辅食,代表着在不减少奶量的情况下,再给孩子增加辅食。

一些孩子在7个月的时候奶量是达到高峰期,一天能够喝1000毫升,而且每天还能吃下1-2餐的辅食。

那是因为孩子六个月后,主要的能量来的依然是母乳或者奶粉。

加辅食主要是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以便更好地过渡到成人的固体饮食。

加辅食是因为母乳或者奶粉中的铁,没有办法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求,所以需要给孩子加高铁的米粉或者肉泥,猪肝泥,以减少孩子缺铁的状况,防止孩子因为缺铁出现胃口不好,免疫力下降,大脑反应变慢。

加辅食是因为孩子能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单单是流质的母乳,没有办法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求。

(2)增强口腔清洁

大多孩子到6个月之后开始萌出牙齿,即使没有萌出来,也已经在孩子的牙床下面,蠢蠢欲动想要萌出来了。

《中国居民口腔护理指南》建议,孩子一出生就要给孩子清洗口腔,孩子长出牙齿之后就考虑用指套牙刷给孩子刷牙。

孩子在六个月之后,因为已经开始添加辅食,更加要注重给孩子进行口腔的清洁。

给孩子洗牙齿,或者用指套牙刷刷牙,对孩子的口腔健康大有帮助。

让孩子习惯有一个异物在口腔里面蠕动,孩子以后更快接受刷牙。

孩子吃辅食之后的食物残渣也能够及时地清理,防止牙斑菌的形成。

(3)增加亲子互动

孩子到了6个月之后,开始学会模仿,在爸爸妈妈说话的时候,孩子会仔细地盯着爸爸妈妈的嘴巴,甚至会无意识地发出一些单音节。

多跟孩子聊天

使用一些简单的短句跟孩子说话。脸上的表情尽可能地夸张,有助于孩子学习和模仿,也有助于孩子更快地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多跟孩子读绘本

现在的绘本年龄段分得比较细,有0-1岁孩子的绘本图片,一般比较精美,里面的文案也很短小精悍,朗朗上口。

跟孩子一起读绘本,孩子看到精美的绘本图片,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耳边听到妈妈读着简单的文案,有助于孩子理解绘本的内容。

多带孩子,户外活动

家里面的装饰一般是很少改变的,但是外面的东西会更多,户外的元素会更多,有助于刺激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东西。

两监控:监控孩子大便,监控孩子身高体重

(1)监控孩子的大便

孩子吃辅食的时候,吃什么拉什么,比如吃下几颗玉米就拉出来几颗玉米,建议把玉米打成玉米泥或者切得碎一些,再给孩子吃。

吃的青菜原样拉出来,建议把青菜切得碎一些。

添加新的辅食或者换新的奶粉,孩子出现拉肚子的情况:

建议暂停添加新的辅食。

孩子添加辅食出现便秘的情况:

要考虑是不是肉给孩子吃多了,或者是孩子的水喝少了。

(2)监测孩子的体重身高

身高的增长要比体重的增长更重要,家长要更关注。

孩子的体重到80岁都还能增长,孩子的身高一般长到16岁或者18岁就不能再增长了。

家长的目标要定得明确一些:让孩子的身高在中上的水平,孩子的体重维持在中等的水平。

小时候最好要控制孩子的体重,一旦孩子长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外表,还会影响孩子的激素分泌,影响孩子的身高。

孩子在6个月之后,生长发育依然很快,大脑的重量增长有所变慢,但是神经元的增加变快,神经突触之间连接变多,妈妈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期,让孩子长得更高,更聪明。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宝宝六个月前,妈妈和奶奶在四件事情上“偷懒”,对娃成长更有利

六个月是宝宝成长分水岭,妈妈掌握照顾要领,促进娃健康聪明成长

母乳超6个月就没营养?专家一次给你讲清

最近后台有宝妈提出疑问:去母婴店时,导购员说母乳超6个月就没营养了,不知这事是真是假。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疑问,今天就在文章中统一答复。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母乳超过6个月就没有营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更确切的说法是,母乳的营养肯定有,但在几个月后,其营养已经跟不上宝宝生长发育的需求。

实际上,母乳分为初乳、过渡乳、成熟乳、晚乳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营养素含量不同。初乳的时间段为1-12天,过渡乳为13-30天,成熟乳为2-9个月,晚乳为10个月以后。随着时间段的推移,母乳的营养含量是逐渐递减的。其中,晚乳的营养含量是最低的,也就是10个月以后。或许,导购员所说的含义便是这层意思,只不过稍显夸张罢了。

所以,并不能说母乳吃到半岁后就没有营养了。国际母乳协会支持母乳喂养到2周岁,一般情况下,有条件的话最少喂到一岁以后。因此,综合来看,半岁前小孩所需营养母乳是可以提供的。在这个时间段内,宝宝最好纯母乳喂养,也就是不喂除了母乳之外的饮料和水。而且,母乳喂养有很多好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曾指出,母乳喂养可使孩子患肥胖症的风险降低。医疗保健研究和质量机构的分析也得出结论,母乳喂养与减少青春期或成年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之间存在关联。

不过,很多妈妈出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母乳喂养,这时候也不用过于担心,可以考虑配方奶粉。还有,宝宝六个月后,单纯依靠母乳也难以保障其生长需求,此时也建议添加配方奶粉以及辅食。#宝宝吸收力的秘密#

那么,在选择配方奶粉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看成分。大部分的配方奶成分都会尽量贴近母乳的成分,但有些会添加额外的营养,比如铁、DHA、乳铁蛋白等,宝妈们都可以阅读配方奶的成分标签。其中,乳铁蛋白含量就很关键,因为这是提高宝宝免疫力的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而在所有的配方奶粉中,蓝河绵羊奶粉中的乳铁蛋白含量就比较高,因为是绵羊奶,其天然乳铁蛋白含量本身就是牛奶和山羊奶的8倍,营养十分丰富。或许有妈妈问,为何市场上多是牛奶为主?这是因为绵羊奶只占全球奶产量的1%,颇为珍贵。

2、选择低过敏性。如果宝妈担心宝宝会过敏,无法顺利吸收配方奶的营养,尽量选择低过敏性的配方奶。比如绵羊奶。你知道吗?牛奶中的α-S1酪蛋白被公认为最主要的过敏原,而这种成分在绵羊奶中的含量很低。

3、选择有认证的品牌奶粉。买奶粉,最重要的当然还有安全性,必须在正规渠道买靠谱的放心产品。刚刚提到的蓝河绵羊奶粉就是新西兰原罐进口,通过了世界上最严格的乳品认证——新西兰RMP认证。

综上所述,母乳无疑是婴儿最佳的营养来源。但没有母乳喂养条件的宝妈,以及宝宝过了6个月后,母乳量无法满足宝宝、需要选择配方奶粉的宝妈,都要多多注意上述几点噢,挑选低过敏性的、满足孩子成长营养需求的、可靠的大牌奶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走出误区 破解“小胖墩”难题

十一黄金周假期,“小胖墩”鹏鹏(化名)特别开心,她的妈妈陈女士却开始犯愁了:“每逢假期胖三斤,说的就是我们孩子。我感觉这两年鹏鹏的个头长得很慢,体重却直线上升,这个趋势让我有点担心。前两天我专门带孩子去医院做了个体检,结果发现他身高130厘米,而体重37公斤,按9岁孩子的标准来说已经超重了。好在其他各项指标尚在标准范围内,但医生提醒我们要适当控制孩子的饮食,加强户外运动。”

陈女士的担忧不是个例,怕孩子不长个儿,怕孩子吃不饱,担心营养不良……因这些问题而带孩子就医的家长并非少数。天津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明英告诉记者:“肥胖对于儿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会带来各种并发症。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家长对于孩子肥胖问题的关注度已经提升了不少,因为孩子肥胖而主动带孩子来门诊就诊的家长已经明显增多了。”

近年来,我国居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较快,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也就是说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就约有一个超重肥胖者,甚至会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这个比例足以引起全社会和每个家庭的警惕。但是如何避免“小胖墩”越来越多,还有很多认知误区需要跨越。

误区一:小孩胖点儿没关系

“小孩胖点儿没关系,长大了自然就会瘦了”,这是太多家长,尤其是隔辈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鹏鹏刚出生时体重整6斤,是非常标准的新生儿体重,而且食欲特别好,从婴儿时期胃口就比别的孩子大。陈女士表示,孩子吃饭从来不是家里的难题,长辈们带孩子出去玩,最自豪的就是鹏鹏吃饭不愁人,一聊起这个话题,其他家长都羡慕不已。也正因如此,陈女士在家人的影响下一直对鹏鹏的好胃口持放任态度:“我妈总说,难得孩子吃饭这么好,你总控制他干什么。等孩子上学了,一长个儿,人自然就会瘦了。但是,孩子现在已经三年级了,身高在班里的男生中始终是中等偏低的。不仅挑食严重,饭量也已经跟成人差不多了。”陈女士介绍说,鹏鹏是“肉食动物”,几乎不吃菜。为了让他吃点蔬菜,就只能包饺子。与持续增长的饭量相比,鹏鹏自从上学之后,因为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电子产品,他不爱出去玩了,一有时间就抱着平板电脑不撒手,活动量越来越少。

“小胖墩”长大后,真的可以自然而然地就瘦了吗?张明英医师告诉记者,儿童青少年肥胖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肥胖三种不同等级。有统计数据显示,2岁时重度肥胖的儿童,到35岁以后仍然肥胖的占80%;5岁时重度肥胖的儿童,成年后仍然肥胖的占90%。而且幼儿时期肥胖是成年后心血管病高发的危险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说,儿童肥胖比中年发福的危害更大。“因此,肥胖问题一定要从小就开始重视。孩子的体重指数是否标准,同样是通过BMI指数(Kg/m2)判断,只是量化表比成人的更细致一些。除了区分男生和女生之外,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每半岁超重与肥胖的界值都不同。有专业的量化表格,家长们在网上就可以查到,也可以到体检中心或内分泌科就诊,由专业医生为您的孩子做系统的评估。”

9月初,媒体报道了青岛一名11岁男孩查出脂肪肝的新闻,曾引发不少网友讨论。但是,在张明英看来,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在我接触的肥胖儿童患者中,有患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的,还有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的还会导致Ⅱ型糖尿病,甚至有儿童竟然出现心梗、脑梗等情况。”张明英介绍说,“此外,有研究表明,肥胖儿童出现骨龄超前的风险更高,而骨龄超前可能导致孩子长不高。肥胖还可能导致女孩性早熟和男孩性发育迟缓的问题;而且,还有一部分胖孩子可能会因为体型肥胖而产生自卑等心理障碍。研究表明,脂肪对脑神经的传导和反射都会有影响,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通过减重,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误区二:孩子胖是吃得太好了

晨晨(化名)今年13岁,上八年级,身高175厘米,体重80公斤,按照体重指数标准,刚刚超过肥胖线。孩子的母亲张女士说:“我家孩子就是馋,每周都得吃顿好的,尤其喜欢吃炸鸡、烧烤。上初中以后,更是号称‘学习压力太大了’,放学回家得吃点甜的食物才开心。”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胖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太好造成的。对此,张明英表示,无论是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不足,还是超重肥胖,本质上都是饮食搭配不合理引发的。超重肥胖实际上是能量摄入太多、没有及时得到消耗,而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又不均衡造成的。所以对于肥胖的儿童来说,有时并不是营养过剩的问题,只是能量过剩,有些微量营养素实际上还可能存在不足。

张明英举了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现在有许多家庭会关注孩子饮食健康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碳酸饮料等,能做到尽量避免。但是,很常见的操作是把碳酸饮料换成果汁。“有的家长也会辩驳,我们喝的果汁都是鲜榨的,没有添加剂,多健康呀!但实际上,很多水果含糖量很高,榨成果汁的用量势必要高于孩子直接吃水果的量,不仅摄入糖分更多,膳食纤维也被过滤掉了。这样看来,水才是更健康的饮品。”

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儿童肥胖除了一定的遗传因素外,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其中包括饮食结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对于孩子来说,这一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实际上,大多数肥胖儿童的家庭本身也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三餐的时间不固定,偏爱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饮食多样性不足等现象。

“在门诊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我们告诉家长要停止在家里储备各种零食和饮料、适当改变饮食结构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这样吗?我自己还想吃呢!’”张明英表示,“家庭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对孩子有更多的要求。事实上,那些减肥成功的,或者说身体各项指标更快恢复健康标准的孩子,一定是整个家庭一起努力的结果。”

误区三:小孩在长身体不能减肥

孩子超重或者已经肥胖了,该怎么办?明明是长身体的年纪,却要限制孩子的饮食,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真的好吗?这是不少家长纠结的问题。对此,张明英表示,儿童肥胖主要分为没有疾病因素的单纯性肥胖和有疾病因素的继发性肥胖(病理性肥胖);对于继发性肥胖,肯定要找到病因对症治疗。但是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单纯性肥胖者占大多数。对于这类儿童,张明英建议,减重计划中开始不能使体重骤减,而以保持小儿体重不增为目标,以后逐渐按年龄、身高的平均体重减少热卡,通过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随着孩子长高,就能恢复标准值了。但是如果孩子已经重度肥胖,就一定要减肥了,当然体重下降速度不宜过快,以3个月内体重下降5%为宜。

“其实有许多家长并不是利用BMI指数这类更科学的量表来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而是更依赖肉眼观察,只要看上去不是很胖就好。但是,这个‘看上去’在各个家庭中的标准都不一样,也因此会造成来门诊就诊的家长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对肥胖问题不是过度在意,就是极度忽视。”张明英表示,“一家人长期在一起,对孩子身高体重的变化并不是很敏感。我甚至见过有的孩子就诊时,已经胖到稍微走路就气喘,甚至躺下睡觉会感觉憋气的状况。”

张明英接诊过的一位小患者令她印象深刻。这个男孩刚刚10岁,就诊时已重度肥胖,而且全家人都有圆圆的“啤酒肚”。“是学校老师提醒家长‘孩子体能太差,需要注意了’,家长才带孩子来门诊的。问诊之后,我发现导致儿童肥胖的各种不良习惯,这个孩子都有;而且男孩的脖颈、腋窝和腹股沟的位置已经出现黑棘皮,简单来说,就是皮肤看起来脏脏的,摸起来很粗糙。家长以为这是孩子懒、不好好洗澡导致的。但实际上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比较幸运的是,因为就诊比较早,这个男孩当时只是糖耐量受损,还没有真正患上糖尿病。”

“管住嘴,迈开腿”,改善生活方式,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来说,都是最有效的减肥方法。当时根据孩子的病情,张明英联合内分泌科医生和营养科医生一起给男孩制定了详细的减肥食谱和运动计划。半年多之后,再次在门诊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他已经成功减重5公斤,全家人都肉眼可见地瘦了下来,并且气色更好了。“而且靠自己努力成功减肥的孩子,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张明英表示。

对策:健康营养理念要进一步普及

近两年,人们的健康意识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家长对食品健康的关注更多了。“现在选购食品的时候,我肯定会看配料表,看有没有添加防腐剂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儿子大了,虽然我们有意识地控制家里零食的量,但也防不住孩子偶尔馋了会自己买。所以,我也叮嘱他尽量选配方简单的食品。”晨晨的母亲张女士表示,“但是,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被概念和包装吸引,很容易被‘忽悠’,归根到底还是掌握的专业营养知识比较少,不只是我,身边的家长们几乎都是如此。”

对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提出均衡营养的标准,张明英给出了更直观的解读:全天的主食摄入量是2-3拳大小;蔬菜最少一大捧,上不限量;蛋白质摄入量是2个手掌大,且厚度不超过1厘米;食用油的摄入量,从体积看是一拇指指节的量。在蔬果的选择上,建议颜色更丰富一些,深色的蔬菜占比要达到一半以上。“特别要提醒家长的是:虽然成人提倡多吃粗粮,但对于还在生长发育的孩子来说,粗粮占主食的比例不宜过高;此外,少吃深加工的肉制品,比如肉罐头、香肠等。”

其实,健康营养的理念不止要在成人中普及,更要从孩子抓起。9月中旬,为了加强儿童肥胖防控工作,应河西区卫生健康委的邀请,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刘薇带领内分泌科医生亲自为河西区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走进校园“儿童肥胖”系列科普讲座,张明英也参与了其中。“备课的时候,我还挺怕冷场。没想到,课堂上的孩子们给了我热情的回应。”张明英笑着说,学生们对营养知识很感兴趣,提的问题也很有共性,甚至也是许多成年人容易踩的坑。比如,有的孩子问:果汁太甜了,那柠檬汁行不行呀?也有孩子想知道吃水果罐头算不算吃水果?

“孩子们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度是很强的。健康生活就是要先树立意识再影响行为,从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健康生活的意识。普及营养知识,更是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张明英说。(记者田莹)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