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wc翻译(肥胖翻译成英文)

营养科武医生 0
文章目录:

肥胖基本常识,供大家参考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肥胖,Obesity ICD:E66.9)。2020年,WHO对超重和肥胖的定义是: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体质指数(bodymass index,BMI)是衡量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标。超重不仅是肥胖的早期表现,还是肥胖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预防肥胖的关键时期。

超重和肥胖是由于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或数量增加造成脂肪堆积,体内脂肪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升高。如果脂肪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如在腹腔内或脏器周围蓄积过多,则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无特殊病因的情况下,体内脂肪过量积累或分布异常均会影响人体代谢功能,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人的体重主要包含体内水分、骨骼、肌肉、脂肪和内脏等的重量。一般成人不仅内脏、骨骼和肌肉的重量不会显著增加,而且体内水分也随内脏和肌肉稳定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因此人的体重水平与身体中脂肪含量密切相关。对人体外表的观察通常可以大致估计肥胖或消瘦的程度,但无法定量评价。BMI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是评估超重和肥胖程度最实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常用于人群超重和肥胖的筛查。但BMI不能区分体内水分、骨骼、肌肉和脂肪的多少和分布情况,在评价肥胖程度或类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20年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China KadoorieBiobank,CKB)中,我国成人体质指数与主要慢性病死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的BMI切点分别为24.0kg/m2和28.0kg/m2;BMI≥35.0kg/m2时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向心性肥胖的腰围适宜切点男性为85cm、女性为80~85cm。不调整BMI时,腰围过大(≥95cm)与全死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进一步调整BMI后,死亡风险随腰围增加而上升,腰围超过90cm者死亡风险明显提高。

若将BMI控制在24.0kg/m2以下,或将腰围控制在男性85cm、女性80cm以下,均可以防止约50%人群的危险因素聚集;将BMI控制在28.0kg/m2以下,则可以防止约20%人群的危险因素聚集。

#武医生科普##健康瘦找武医生##合理膳食增免疫#

如何判断是不是腹型肥胖?

科普【如何判断是不是腹型肥胖?】1.体重指数(BMI)= 体重/身高的平方。目前临床用BMI来评价:BMI<18.5者为体重过低,18.5~23.9为正常范围,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2.用腰围(WC)来判断。一般中心性脂肪/腹型肥胖,通常使用腰围(WC)来评估,也被发现与几种癌症类型的风险相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如果男性腰围>94cm,女性腰围>80cm,可诊断为:中心型肥胖。但根据针对中国人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的标准,中国成人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属于中心型肥胖。

来源: 广东12320

姬秋和教授:肥胖的诊断不应该BMI“一刀切”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超重/肥胖患病率迅速增加,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临床上多采用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腰高比(WHtR)、体脂含量等对肥胖程度进行评价,然而,这些评估方法也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到底该如何准确地评估肥胖?不同类型的肥胖对慢性病的患病倾向又如何?这都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姬秋和教授针对上述问题答疑解惑。

一、评价肥胖的主要指标

目前常用的肥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BMI、WC、WHR和体脂含量。评估超重/肥胖的诊断指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①脂肪组织量(使用BMI);②脂肪分布或功能的整体评估(使用其他人体测量方法,如WC、WHR或WHtR);③代谢、身体或心理结局。

1、BMI:体重(kg)除以身高(m)数的平方,是目前WHO推荐的国际通用肥胖标准,临床证据最多、使用广泛,是现在最常用的诊断指标,但BMI不能反映局部脂肪分布,且不适用于儿童、孕妇,也不适用于不能准确测量身高的老人和肌肉很发达者,在反映与体重相关的健康结局方面存在不足。

2、WC/WHR/WHtR:临床使用较为广泛,也是指南推荐指标,可以反映局部脂肪分布、衡量中心性肥胖(男性WC≥90cm,女性WC≥85cm;WHR≥0.9;WHtR≥0.5)。缺点是测量误差较大,且不适用于评估儿童、孕妇和有腹水的患者。研究显示,WC较BMI更能反映腹型肥胖患者的预后[1];BMI和WC相互补充,两者共同正常化可能更有助于改善远期健康结局[2,3]。

3、体脂含量:包括体脂率(BF%/BFP)、内脏脂肪面积(VFA)等,作为扩展的评估指标,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局部体脂分布,但价格昂贵,不适合人群筛查及推广。男性BFP>25%、女性BFP>30%可被诊断为肥胖。BFP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CVD)、癌症等发生风险,躯干部位BFP与代谢风险关系密切[4,5]。近来随着阻抗方法的准确度提高,这种比较经济的测定方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4、肥胖新指标:近年来,C-index(锥度指数)和RFM(相对脂肪质量指数)是评价肥胖的新指标,同时有望成为辅助识别2型糖尿病(T2DM)风险的有力工具。

  • C-index:是一种衡量身体脂肪分布的指标,特别是腹部脂肪的沉积情况。数值与腹部脂肪含量正相关。腹部脂肪与胰岛素抵抗和T2DM风险增加有关。

  • RFM:是一种评估全身脂肪百分比的指标,相比BMI能更准确地反映体脂的分布。较高的RFM值可能表明个体有更高的T2DM风险。
二、肥胖表型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肥胖表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代谢健康体重正常(MHNW)、代谢健康肥胖(MHO)、代谢不健康体重正常(MUNW)、代谢不健康肥胖(MUO)。以上四种肥胖表型主要表现在脂肪分布和代谢的差异,而脂肪分布和心血管事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随着内脏脂肪过度沉积,出现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血脂、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和死亡风险逐渐增加(图1)。

图1. 四种肥胖表型具有不同的心血管风险[6]

1、MHO:该肥胖表型以脂肪细胞增殖为特征,表现为皮下脂肪较多,但内脏脂肪较少(图2)。这种肥胖者通常肌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正常,血糖正常,存在一定的中度心血管风险。MHO不稳定,可向其他肥胖表型转换。有研究显示,即使代谢正常的肥胖患者,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心衰)风险仍升高,需积极干预[7]。

图2. MHO以脂肪细胞增殖为特征

2、MUNW:以内脏脂肪沉积为特征,也被称为代谢肥胖正常体重(MONW),发生率约为30%。该类型人群体重或WC正常,但会出现显著的胰岛素抵抗;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显著增加,其心血管风险仅次于MUO。内脏/异位脂肪堆积是MUNW心血管高风险原因(图3)[8]。

图3. 内脏脂肪沉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

3、MUO:即肥胖 代谢紊乱。一项纳入22项前瞻性研究的Mete分析结果显示[9],与MHNW者相比,MUO人群具有更高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三、肥胖指标在肥胖相关不良结局的相关研究

1、BMI与严重疾病的预后结果存在争议:一项韩国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10]:60岁以上人群中体重减轻>15%或体重增加>20%的全因死亡风险均增加。同时有Meta分析结果显示[11],体重减轻会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以体重稳定为参考组,减重越多全因死亡率越高;较体重正常人群,超重/肥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预后。因此,应谨慎解释老年患者BMI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2、WHR和/或WC(而非BMI))可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相关结局风险:一项事后分析发现[12],在合并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或确诊CVD的T2DM患者中,WHR和/或WC(而非BMI)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3-MACE)、CVD相关死亡率的风险因素,提示在评估心血管风险时,需要考虑体脂分布的人体测量指标。

此外,IDEA研究显示[13],无论BMI处于何种水平,WC增加显著增加CVD和糖尿病的风险。提示WC越大,糖尿病、CVD风险越高。

3、正常体重肥胖(NWO)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有研究显示,NWO(即BMI在正常范围,但BFP超标)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其风险达到或接近超重或肥胖人群。姬秋和教授团队的一项利用体脂百分比(BF%)作为评价指标的队列研究,对中国NWO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进行预测[14],结果显示,中国NWO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约为正常体重非肥胖(NWNO)者的2倍;相较于NWNO患者,BF%正常的超重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未增加,提示BF%测定对预测糖尿病患病风险有一定意义,因此强烈建议将BF%测量纳入定期体格检查中。

四、总结

综上所述,BMI、WC、WHR、BF%均是评价肥胖的相关指标,但同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不同的肥胖表型其代谢及肥胖相关不良结局存在差异。临床上肥胖的评估不应该BMI“一刀切”,即不应将BMI作为肥胖唯一的诊断和分期工具,应同时兼顾脂肪组织量(BMI)、脂肪分布(WC、WHR、WHtR)和体脂含量(BF%),以便更精准地对肥胖进行分型/分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