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怎么才是肥胖(怎么才是肥胖呢)

岳阳晚报 0
文章目录:

到底多胖才叫胖?怎样减肥更科学?

国家卫健委推出新版“减肥指南”

岳阳晚报全媒体 记者 罗凯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版《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从肥胖的界定标准、肥胖的干预和治疗等方面,为普通公众和专业医生提供指导,以进一步落实《“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指导原则》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的同时,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超重肥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同时还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2。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

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治疗

《指导原则》指出,所有有减重需求的个体都应接受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无论是否联合药物或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减重的基础。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减少饮食能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及其他有益于减重的行为改变等。比如一日三餐合理分配,鼓励主食以全谷类食物为主,减少精白米面摄入;充足摄入新鲜、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低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和蔬菜;优先选择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脂肪含量低的肉类,以及低脂或脱脂奶类。推荐长时间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通常需要每日进行一次或两次运动,持续时间从3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至60到120分钟。

建议超重肥胖的成年人按照减重目标时间来制定减重计划,在减重初期加强生活方式现场指导,并进行长期随访,维持体重管理效果。

对于大多数超重或轻度肥胖者(24.0kg/㎡≤BMI<32.5kg/㎡),建议初始时设立每周减轻体重约0.5—1kg的目标,每月减轻2—4kg,6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5%—15%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者(BMI≥32.5kg/㎡),建议设立周、月目标,定期评估,按减轻现体重的5%、10%、15%划分阶段性减重目标,周期为3至6个月。

如果通过充分的综合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减重,可以在严格评估后,考虑医学治疗进行干预,如药物或手术治疗。

健康体重的管理与维持

吃动平衡是管理与维持健康体重的关键。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睡眠习惯。

其中,自我监测是体重管理与维持的重要步骤之一。定期定时称重,跟踪体重变化。记录每日的饮食和身体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

合理膳食是维持健康体重的基础,应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和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确保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三餐的食物能量分配及间隔时间要合理,一般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充足饮水,减少高糖、高油、高盐食物。选择蒸、煮、炖、拌,减少煎、烤、炸等烹饪方式。

同时要坚持适量运动。遵循“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的总原则,并达到相关人群的身体活动推荐量。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及2—3次抗阻训练。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达到维持健康体重的目的。

特殊人群的体重管理

《指导原则》中特殊人群涵盖学龄前儿童(5岁及以内),学龄儿童(6—17岁),孕前、孕期及产后女性体重管理,老年人群,职业人群以及体重过低人群等。

其中,学龄儿童(6—17岁)建议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生长曲线,在不影响学龄儿童正常发育的前提下,超重肥胖儿童应限制总能量摄入,消瘦儿童需要排除疾病,保证营养摄入充足。

1.膳食管理。合理选择食物,保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需要及膳食营养平衡。

要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脂肪的过量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并避免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规律三餐摄入,科学合理加餐,限制甜食、零食及含糖饮料。食不过量,专注进食,进食速度不宜过快。

合理减重。不建议节食减重和快速减重。

2.身体活动。建议校内和校外每日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的运动。

3.减少久坐,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限制在2小时内。

4.睡眠管理及心理支持。确保早睡,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建议6—12岁每日睡眠时间9—12小时;13—17岁青少年每日睡眠保持8—10小时。

胖真的是吃出来的吗?关于肥胖的“真相”不想发胖的人请留意!

在当下这个“以瘦为美”的社会里,肥胖似乎成了许多人难以启齿的“秘密”。每当提到体重超标,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肯定是吃出来的!”然而,肥胖的真相远比“吃”这一个因素复杂得多。下面探讨肥胖的成因,揭示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并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探索肥胖的真相

1、饮食:肥胖的“推手”之一

不可否认,饮食确实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过多,而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是导致体重增加的直接原因。现代生活中,快餐、零食、含糖饮料等方便食品的普及,使得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摄入了过多的热量。然而,仅仅将肥胖归咎于“吃得多”或“吃得不对”是片面的。

2、缺乏运动:肥胖的另一大“元凶”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久坐不动”的困境。长时间的工作、学习或娱乐,使得身体缺乏必要的运动,导致能量消耗不足,热量堆积,最终转化为脂肪。此外,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也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电梯等代步工具,减少了步行和骑行的机会。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3、遗传与荷尔蒙: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

肥胖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的体重状况会直接影响子女的体重。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个体对高热量食物的偏好增加,或对脂肪的储存能力增强,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此外,荷尔蒙水平的失衡也可能导致肥胖。例如,胰岛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在调节能量代谢和脂肪分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异常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4、心理压力与生活习惯:肥胖的“隐形推手”

心理压力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可能导致人们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和满足感,从而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酗酒、吸烟等,也可能对体重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习惯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还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进一步加剧肥胖的风险。

5、健康生活方式:肥胖的“解药”

面对肥胖的多种成因,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应对。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低热量、高营养密度食物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其次,要保持适量的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学会释放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在当今社会,肥胖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的外貌自信,更潜藏着对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肥胖不仅是一个美容问题,更是一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其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深远的。下面将深入探讨肥胖对健康的潜在危害,以期提高公众对肥胖问题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肥胖的危害

1、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这些变化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2、糖尿病的“温床”

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肥胖者体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这意味着身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正常。长期以往,胰岛β细胞可能因过度工作而功能衰竭,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的病变、肾脏疾病等。

3、骨关节疾病的催化剂

肥胖会增加骨骼和关节的负担,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等承重关节。长期超重会导致关节软骨磨损加速,引发骨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此外,肥胖还可能增加骨折的风险,尤其是在跌倒等意外情况下。

4、呼吸系统疾病的隐患

肥胖还可能影响呼吸系统健康。过多的脂肪组织会限制胸廓的扩张,影响呼吸功能,导致呼吸困难、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等问题。OSA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

5、心理健康的挑战

肥胖还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社会偏见和歧视、自我形象不满、自尊心受损等因素,可能导致肥胖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反过来又可能影响个体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肥胖并非仅仅由“吃”这一个因素所导致。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涉及饮食、运动、遗传、荷尔蒙以及心理压力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肥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与美丽的双重目标。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你的肥胖?明白了这点你才能更好地开始减肥

很多人在减肥前,只是意识到了自己应该减肥了,但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身体里脂肪的增加。

陈伟医生在门诊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例,这位女性患者身高160厘米,之前体重是80公斤,就医时达到了110公斤,而这30公斤是在一个月时间里增加的。

通过问诊得知,这一个月时间里,这位患者因为工作繁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而这顿吃得又都是火锅、烧烤等高热量食物,晚上还会补充很多饮料、薯片等零食,导致她体重快速增加,并出现了月经异常等症状。

这位患者就是典型的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肥胖,而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会导致肥胖的发生。在陈伟教授的新书《给国人的医学减重指南》中,就介绍了各种让人变胖的元素。

因素一|遗传

大部分原发性肥胖多为遗传因素导致的,是多种微效基因作用叠加的结果。当然,也有部分肥胖症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

不管是哪种原因,都会导致家族聚集倾向的发生,也就是大家通常会看到的,肥胖的人,其家人也会胖,并且遗传给后代的几率也很大。

因素二|压力

紧张,压力大会影响到甲状腺激素等应激激素的分泌,这种状态长期持续时,人的饥饿感往往会增加,暴饮暴食,再加上运动量小,很容易造成脂肪的堆积。同时,持续的压力,还会造成焦虑情绪的放大,进而出现失眠,这也会造成肥胖。

前面提到的那位患者,快速变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与工作压力有关。

因素三|代谢

现实中确实存在低代谢性肥胖,但基础代谢率低并不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超重肥胖者的脂肪量与基础代谢率呈负相关关系,脂肪量越多,基础代谢率越低。

有些病理性肥胖是由基础代谢率低导致的,但即便是生病导致基础代谢率低的人,也可以通过减少摄入来维持能量平衡,并不一定会出现肥胖。

因素四|疾病

疾病也会导致肥胖,这种由其他健康因素导致肥胖,也叫继发性肥胖。这类肥胖分别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的疾病所导致,属于病理性肥胖,是由于内分泌代谢异常引起的。在症状上,要比单纯性肥胖要更明显。

因素五|大脑

人们什么时候想吃东西取决于一个完整的中枢神经结构:摄食中枢,包括“饥饿中枢”和“饱中枢”。正常情况下,“饱中枢”对“饿中枢”有抑制作用。

一旦这种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增强,人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食欲增加,进食增多,从而导致肥胖。

因素六|肠道

你没看错,人体肠道菌群的状况也会影响人的体重。当身体处于长期的低度炎症状态下时,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让肠道通透性增强,体内游离脂肪酸增加,进一步加重炎症状态,从而影响身体对食物的摄取量和能量代谢。

因素七|药物

一些精神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治疗药物确实能增加肥胖风险。如一些三环类抗抑郁、类固醇激素、胰岛素,甚至是一些女性口服避孕药等都可能导致肥胖的发生。

除此之外,经济水平、收入等社会因素、气候差异等地理因素、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等文化因素,也和肥胖的发生相关。当然,永远不能忽略,也是最重要的还是包括饮食和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因素,才是大多数发胖的最主要的风险。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