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率正常(肥胖程度的正常范围是)

生物世界 0
文章目录:

一半的肥胖者很健康,没有三高症状,原来是有这些基因在保护他们

撰文|王聪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近20亿人超重或肥胖,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导致的死亡高达280万。在全世界范围内,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公共健康问题。

肥胖者往往会出现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也就是所谓的“三高”。因此他们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

但是科学家已经观察到,有多达45%的肥胖者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处于健康状态,因此他们患病的风险可能并不高。这部分肥胖者保持健康的原因是什么,人们对此还知之甚少。

近日,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杂志发表了题为:Genome-wide discovery of genetic loci that uncouple excess adiposity from its comorbiditi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对超过30万人进行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了62个基因位点,其中相同的等位基因与较高的肥胖率较低的心脏代谢风险显著相关。功能分析表明,这62个基因位点富含脂肪组织中表达的基因,以及影响附近脂肪细胞分化的基因的调控突变体。

这些发现提供了新的生物学思路,可以将体内更高水平的脂肪与更高的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分离开来

更重要的是,这些基因似乎通过帮助维持健康的脂肪组织而对人体健康有益,为开发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靶标,有望通过改善脂肪组织的健康状况来降低罹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

这是第一个全基因组水平的肥胖与心脏代谢特征的跨表型荟萃分析,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数十万人的数据,评估这些人的体脂和疾病风险指标。

分析结果确定了基因组的62个位点,这些位点与体内高脂肪含量和较低的心脏代谢疾病风险显著相关。这些基因中的一些可能作为减少与肥胖症相关的心脏代谢风险的治疗靶标。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体内具有一系列功能,每个基因位点中排列优先顺序的基因在支持脂肪分布(FAM13A,IRS1和PPARG)和脂肪细胞功能(ALDH2,CCDC92,DNAH10,ESR1,FAM13A,MTOR,PIK3R1和VEGFB)中起关键作用。还涉及其他一些机制,例如胰岛素-葡萄糖信号传导(ADCY5,ARAP1,CREBBP,FAM13A,MTOR,PEPD,RAC1和SH2B3),能量消耗和脂肪酸氧化(IGF2BP2),白色脂肪组织褐变(CSK, VEGFA,VEGFB和SLC22A3)和炎症(SH2B3,DAGLB和ADCY9)。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发现的是与脂肪组织健康相关的新基因,而不是那些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已知的肥胖基因,那些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肥胖基因是通过调控饱腹感影响肥胖,通常与不健康的肥胖有关。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并非每个肥胖的人都同样有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知道哪些基因可以保护人们免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侵害,最终将帮助人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肥胖症患者。这项研究也标志着人们朝着更细致入微的肥胖治疗方法迈出了重要一步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1-00346-2

中国肥胖地图出炉,哪里人更会长膘?

澎湃新闻 实习生 伍甜甜 记者 卫瑶 陈良贤

9 月 1 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今年的主题是“‘三减三健’从我做起”(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谁都知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好,但坚持者寥寥,特别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遭遇肥胖危机的人近年来也愈来愈多。

根据中国人的体质,成年人的 BMI 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分别达到 24 和 28 时,就是超重和肥胖。基于这一标准,近期发表于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上的一篇名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 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论文,就统计出了中国的整体发胖情况:有 34.8% 的人超重,另外还有 14.1% 的人有更严重的肥胖问题。

这项调查由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团队所主导,样本来自全国 243 个城市的 2117 万名成年体检者(有效样本量 1557 万名),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变胖这件事,

男女其实有别

相比以往别的调查,除了变胖的人变更多外,这次研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超重/肥胖问题在男性群体中变得比女性更普遍。相比女性的超重率为 27.7%、肥胖率为 9.4%,男性的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 41.1% 和 18.2%。

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国内遇到体重问题最多的其实是女性,并且多是在老年时期。这是由于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和孕激素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随之下降,因此发胖的比例整体变高了。

到了本世纪,国内男性超重的比例开始迅速增加,并最终反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逆转的情况,可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关。2013 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欠发达地区,女性的肥胖率要高于男性,而在发达地区,情况则相反。

除了发胖率较高,男性变胖的年龄也更早。相比女性整体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在 70 岁后才到最高值,男性群体的这一峰值在 40 多岁就已到来。甚至根据此次母义明团队的调查,男性在迈入 30 岁的门槛后,就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体重——相比 18-29 岁的男性,30-34 岁男性的超重比例会从 28.7% 迅速攀升至 38.5%。

过快的工作节奏、不规律的饮食、喝酒等应酬文化、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以及相比女性在职场中有身材管理的无形要求,社会对男性身材走样的包容度较高,都在让“中年发福”更容易出现在男性身上。

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现在的人相比前几代人更容易摄入丰富的食品。不管有多晚,动动手指就能被送上门的外卖,让人们的饮食更加难以节制,而身体却因此动得更少了。

因此除了成年人,儿童的肥胖情况也同样不容忽视。根据国家卫健委在 2020 年发布最新一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与 1985 年时,中国 7 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仅 2.6% 比,现在的小朋友遭遇体重问题的比例也已经上升到了 19.0%。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伴随小朋友的终身。虽然很多人都说“长大后就会瘦下来”,但美国一项基于追踪 11591 名儿童 BMI 数据到长大成人后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小时候胖的人,其中长大后继续胖的比例达到了 88%。

联合国 2018 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在建议部分也提醒道:“肥胖一旦发生,再减就很困难。”

在中国,

哪里人更会长膘?

除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外,肥胖率在地域分布上也有所不同。在很多人印象中,北方人比南方人都要大上一号。而《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这份研究也印证了这一印象——中国北方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高于南方地区,其中,内蒙古、山东和河北的两项数据都是位列全国前三,而广东、海南和江西则是全国瘦子最多的 3 个省。

这与清华大学发布的 2021 城市健康行为指数相吻合,其根据早睡、运动等多个指标,对全国 27 个中心城市和 53 个地级市进行生活习惯评分,成人体重肥胖人群比重最低的前十个城市——成都(2.65% 的肥胖率)、广州(2.89% 的肥胖率)等,无一例外均在南方。

为什么北方更容易出现超重的人?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认为,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比如南方人因为天气整体较热,人体的代谢速度也更快。

而 2022 年发表于 Nutrients 期刊的一项基于 3 万多名中国成年人饮食习惯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模式的差异与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得出了和王京钟相似的观点。

该研究将中国的膳食模式依照被调查对象的情况,划分为了四大类型:以小麦为主的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其他模式和多元化模式。其主要差别,就是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不同。

其中,北方膳食模式相对其他模式,有更多的能量是来自碳水化合物(超过 60%),研究认为这可能就导致了北方地区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更高。

生活在北方,身体代谢本就相较南方更慢,而容易导致长胖的碳水摄入量又多,日积月累起来,想努力不变胖,北方人确实要比南方人难。

另外,这份研究还提到,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群体,饮食习惯也有所差异。选择更为健康的多元膳食模式的人群,集中分布在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多为高学历和高收入群体所采用。这也解释了母义明教授团队的研究中所提到的,GDP 较低的地区,超重/肥胖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的现象。

不过,以上这些超重、肥胖主要基于 BMI 做评判,但这套公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只能粗略地评估身体整体情况,不能准确地测定脂肪的分布,容易遗漏腹型肥胖群体。也就是那些 BMI 指数本身可能并不高的人,但他们的脂肪聚集于腹部,因为会影响内脏,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而中国人的身体特征,正是腹部更容易堆积脂肪。人到中年,一不留神,可能就有了啤酒肚。

2019 年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研究按照国内通用标准——腹型肥胖被定义为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90 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85 厘米——发现从 2004 年到 2014 年,中国腹部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了 50% 以上,腹型肥胖率达到了 31.5%。而北方居民仍然是中国“腰最粗”的一群人。

体重健康,

不仅事关身材

在 8 月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3)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就提醒道:“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将占到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 22% 左右。”

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国内的肥胖群体日益扩大,也和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关。大量医学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与 BMI 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且 BMI 越高,并发症越多。因此,发胖这件事,增长的不只是肉,还有慢性病。

根据母义明团队的研究,在超重和肥胖的群体中,有至少 1 种慢性病的比例,分别在 70.7% 和 89.1%,高于BMI 正常者的 41.7%。其中,肥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和血脂异常(24.9% )。而且因为肥胖,这些曾经人们眼中的“老年病”,如今慢慢也找上了体重较高的年轻人。

“营养转变”理论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总体营养状况的变化将会依次经历饥饿减少、慢性病高发以及行为改变三个阶段,中国已跨过第一阶段,目前整体还处于第二阶段。

但也有不少机构、团体和个人已经注意到了肥胖的危害并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行动。最新的一个标志就是刚过去的 8 月,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随后多个商超及便利店开始主动在饮料区悬挂“红橙绿”标识,提醒消费者注意到自己购买的含糖量过多的饮料。

上海市嘉定区一超市内悬挂了含糖饮料警示标识。

减少超重和肥胖比例,不仅需要个人的自律和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打造“不致胖环境”。

来源: 澎湃新闻

肥胖率仅18%,当地人号称从来不会变胖,想瘦一点来这里

昨天我们讲了一个胖子最多的省市,自然也有不少的网友想要知道,瘦子最多的省份究竟在哪里。毕竟现如今的确有不少的人都追求精瘦或苗条的身材,人们自然也会对这个省份好奇,而这一省份也的确相当的牛,其肥胖率仅有18%,要知道昨天我们提到的河北以及天津,其肥胖率已经接近40%了,而这里却能够保持如此之低,也能够从中看出,这里的人们都是多么的“健康”。这个省份就是西藏。

根据数据,这里的肥胖率仅有18.4%,可能会有人不知道这一概念,要知道肥胖率全国第七的江苏也高达36.1%,等于只有江苏的近一半,全国平均也达到了30.1%,这么一比,是不是觉得这里的人们的确相当瘦呢?实际上不用数据来说明,只要去过这里旅行就会发现,这里的人们身材都很强壮,较胖的人也少之又少,男生精瘦女生苗条几乎是这里的特点,甚至在当地旅行的过程中,笔者问了几次当地人关于会不会胖这个问题,当地人都是直接告诉我,他们从来没考虑过胖的事情,因为几乎从来不会变胖。着实是让人有些羡慕啊。

其实仔细想想,这里的肥胖率不高倒是也正常,毕竟作为一个高海拔地区,人口稀少也较为偏远,很多人都在过着极为原生态的生活,劳动量大了自然不会出现什么肥胖的事情,当然可能也有其他原因,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知道其他原因呢?其实笔者觉得这里也算是个变瘦的圣地,毕竟这里的确有很多户外爱好者前来,哪怕是自驾或者是骑行去这里一趟,估计都能暴瘦一把了,可能是环境养人吧~

说到去这里旅行,应该是不少人心中的梦想了,毕竟这里的风景着实是堪称绝世,很多景色都是此处独有的特色,连绵起伏的雪山再加上一望无际的无人区,亦或者是面积颇大的湖泊,那种纯净的原生态美是大都市中不能体验到的,所以的确也有很多游客,把来到这里旅行当作朝圣,浓厚的藏族风情再加上优秀的风景,在这里旅行一次,应该会是一种难忘一生的体验了吧。

近些年在这里有个地方可以说慢慢的变得火热了起来,那就是珠峰大本营,虽然不是任何人都能爬上这座山,但是在这里好好的远眺一番或者是留念一番也成为了不少游客的目标,而这个地方也的确是观赏这超高山峰的最好位置,虽然很多游客来到这里只是为了打卡,但也意义非凡了,至少笔者现在就一直遗憾未曾来到这里留念一番,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够如愿。

在这里,似乎有很多风景都能够堪称奇迹,比如布达拉宫,相信不用笔者说也会有很多游客想要来到这里游览一番吧,哪怕只是远远的看着,也成为了很多游客的目标,毕竟其宏伟的模样,应该世上很少有宫殿能够与之匹敌,在这座宫殿中,珍藏了大量的文物,包括佛塔壁画等等,被不少人誉为艺术殿堂,哪怕只是在这里拍摄外景,也绝对相当值得,如果你来这里旅行,可千万别忘了来这看看哟。

其实在很多人心中,这里会成为国内最“瘦”省份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这里的人们的确相当淳朴,热情豪放,身材也是大多较为魁梧,很难和肥胖联系在一起,再加上这里风景的独特魅力,着实是让人难忘无比,如果有兴趣的话,那就来这里旅行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