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女生肥胖指(女生肥胖指数对照表)

百香果视野 0
文章目录:

你是“真胖”还是“微胖”?对照表来了,若你超标了,别不当回事

对于女性们来说,想要保持一个魔鬼的身材可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并不是所有女性都能够做到“纤细又苗条”,但是在众多的身材状况中,还有一种叫做“微胖”的身材,这种身材是咱们可接受的范围内,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番有趣的探索,看看自己算不算是微胖。

“微胖”可谓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了,毕竟相比于瘦的女人,胖一些显得更有福气,也显得更加精致有韵味,所以说“微胖”其实没有正式的标准,只是相对而言,不像真胖那么严苛。

“微胖”还是“真胖”

“微胖”的标准一般只是胸部丰满而臀部丰满,而不能有肚子和腰部的赘肉,但是事实上许多女性都认为自己是微胖,其实已经触碰到了肥胖的界限,更有甚者认为孕育出过孩子的事实就是自己的福分,男人会更喜欢一点肉肉的样子。

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女性穿着紧身衣服露出了大肚子,却自认为只是微胖,其实已经严重肥胖,很多人不敢直面自己的身材缺陷,所以就将肥胖与“微胖”进行划等号操作,不如允许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

真胖就是全身上下都是明显的赘肉,不要穿紧身衣服都能从下面看出来,是不太挑衣服,也不管搭配,还会选择一些过于宽松来掩饰身材的服装,主动告诉别人自己很瘦、才60斤之类的话,经常胡吃海塞的人。

也有些人会选择遮挡身材缺陷的方法,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但是政府和身体健康来说,还是希望大家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强身体锻炼,控制饮食。

我在哪个位置?

对于微胖女性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物品本身,她们最害怕别人直视自己的身材,因此有针对性的搭配技巧既可以扬长避短,也能有很好的遮掩效果,所以我们目前总结了一部分微胖女性最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搭配建议。

1. 脸部有肉。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脸型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发型,比较圆润或者短小的人不要选择齐肩或者齐耳的发型,这样会显得比较头大和脸更圆,建议选择长发来拉长轮廓。

另外,还可以用发量来调整,通过增加发量来削弱脸上脂肪团的存在感,同时一些轮廓比较硬朗的脸型也可以利用发型来柔和线条,例如高额头 尖下巴=宽厚刘海 长直发,可以有效削弱硬朗感,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搭配。

胳膊有肉。

如果你的胳膊部位有赘肉并且没有力气,那么你就属于偏胖的范围,但如果没有赘肉并且很结实,那么你就非常健康,所以我们应该直面自己的体型并接纳它。

可以利用一些搭配技巧来掩饰这些缺陷,例如穿长袖或者外套拉伸手臂线条,减少臃肿感,还可以利用手腕处和手肘处的空隙来吸引眼球,让其他人不再关注手臂,避免尴尬。

肚子有赘肉。

对于肚子有赘肉的人来说,我们首先要知道是否属于真正肥胖,有时候只是水平线条比较低、腹部基因决定了这一点,只要通过穿搭来掩饰,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穿着高腰衣服或高腰裤子可以有效削弱肚子鼓起来看起来隆起的问题,同时不挑衣服也能提高时尚感。还可以尝试将上衣往上挪来缩短衣长,以形成相对缩短了上半身的错觉,从而给人一种肚子没那么大的感觉。

腿部有肉。

腿部有点肉并不一定就是肥胖的人,很多健美教练腿部都十分粗壮却没有一点多余的赘肉,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是否肥胖。

腿部比较粗壮和腿部比较脂肪和肌肉都多的人,我们可以用裤子进行遮掩,同时选择合身的衣物来突出优势。

穿衣风格与搭配技巧。

通过不同风格的衣物来尝试改变穿衣风格,我们可以有效遮掩身材缺陷,让自己在不同体型中找到更符合自己审美的风格。首先,为每种身材问题指明方向,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处理身材问题。

其次,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穿搭技巧,例如利用垂感面料、丰富层次感等手法来增强视觉效果,让整体效果更加和谐统一。最后,我们也可以尝试不同颜色搭配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以增强个性化风格,让整体风格更加独特。

例如,“X形”指的是胸部向前突出,而腹部和臀部则向两侧和下方展开的一种身材形状,这种形状通常被认为是健康、丰满的象征,在许多文化中受到赞赏。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对模特身材的刻板印象,“X形”逐渐被取代,以瘦削为审美标准,使得许多拥有“X形”身材的人感到不安和不符合社会期望。

另一种“8型”,即同时拥有丰满胸部和臀部,同时腰部较窄,形成了一个钟型,这种身形在许多文化中被认为是理想状态,因为它既代表着健康,又象征着生育能力。

总之,通过改变穿衣风格,我们可以有效遮掩自己的身材缺陷,同时也能增强自信,让自己感觉更加迷人。

健康科普 | 关于“肥胖”那些事儿

什么是超重和肥胖?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脂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一般用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判断。它不是指单纯的体重增加,而是体内脂肪组织积蓄过剩的状态。通常由于食物摄入大于消耗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肥胖是百病的温床,与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胆道疾病、乳腺癌等)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超重是一种体重偏高的状态,指18岁以上成年人BMI在24kg/m2至28kg/m2之间。BMI计算方法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它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衡量体重情况的指标。超重并不等同于肥胖,但它已经表示了体重在正常范围之上,这可能会增加许多健康风险,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

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1.体重指数(BMI)

是测定肥胖的最常用指标,BMI(kg/m 2 )=体重(kg)/身高(m2 )。依据现行《成年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行业标准:

2.根据腰臀比(腰臀比=腰围/臀围)来判断中心型肥胖

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基于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90cm(男性)和>85cm(女性)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3.评价体内脂肪分布的指标

体脂率,又称体脂百分数,是体内脂肪总量(包含了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所占人体重量的百分比。同等重量下,脂肪的体积大约是肌肉的1.4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体重并不算重,但是体型上一点都不苗条。可以说,体脂率,才是判断胖瘦标准的硬指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10%~20%,女性占20%~30%。目前将成年人体脂比超过25%(男性)或者30%(女性)定义为体脂过多,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目前医院营养门诊有专业的体脂秤进行人体成分分析。

肥胖和超重人群的生活指导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医生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调控:

食物多样,以全谷物等低升糖碳水化合物为主,提倡广泛食用多种食物多吃蔬菜及水果类;

控制食物量和进食速度,细嚼慢咽;

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油控制在25g/天,盐控制在5g/天。

运动调控:提倡运动方式:慢跑、游泳、瑜伽、五禽戏等,运动强度:每周2-3次,每次1-2个小时。

定期监测体检:检测体重、血脂、血糖、血压等情况。

注意:肥胖或/和合并相关代谢并发症者,经饮食控制和恰当运动后无改善,可以考虑微创减重手术治疗。(通讯员 吴丹 何宇琴)

肥胖的定义与程度分级:一份简单的科普指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危害健康。为了更好地了解肥胖,本文将简单介绍下西方医疗对肥胖的定义及程度分级。

一、肥胖的西医定义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明显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状态。在医学上,肥胖是一个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受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肥胖的西医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重指数(BMI),二是脂肪百分比(�T)。

体重指数(BMI)

体重指数是评估体重与身高之间关系的一个常用指标,其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kg)/ 身高(m)²。在国际上,BMI 值的分类标准为:低于 18.5 为体重过轻,18.5-23.9 为正常,24-27.9 为超重,28 以上为肥胖。

脂肪百分比(�T)

脂肪百分比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可以通过生物电阻抗、双能 X 线吸收法、皮脂厚度测量等方法进行测定。正常成年人的脂肪百分比一般在 10%-20% 之间,超过 25% 可视为肥胖。

二、肥胖程度分级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肥胖程度,医学上常采用腰围、臀围等指标进行划分。

轻度肥胖:

轻度肥胖者的体重指数在 28-30 之间,脂肪百分比在 25%-30% 之间。此时,患者可能出现脂肪肝、高脂血症等并发症。

中度肥胖:

中度肥胖者的体重指数在 30-40 之间,脂肪百分比在 30%-50% 之间。此时,患者可能出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重度肥胖:

重度肥胖者的体重指数超过 40,脂肪百分比超过 50%。此时,患者面临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如心肺功能不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三、总结

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了解肥胖的西医定义及程度分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肥胖、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疾病。健康人群应关注自己的体重和脂肪百分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肥胖的发生。而对于肥胖者,更应及时就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轻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参考文献:

Expert Panel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Obesity.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IDF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 Diabetologia. 2011;54(11):2411-241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eport of 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ultat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8.

Bouchard C, Tremblay A,Authier F, et al. The multifactorial nature of obesity. Proceedings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2001;50(3):349-356